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生態旅游規劃與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探究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生態旅游規劃與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生態旅游規劃與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探究

          摘要:在“十四五”建設期,將積極推進生態旅游發展,在“兩山理論”的指導下,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全新發展理念,積極推進綠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有效促進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目標。文章圍繞生態旅游規劃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展開研究,闡述生態旅游規劃內涵,針對生態旅游規劃與旅游業在可持續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基于實踐層面提出建設策略,以期促進中國生態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助力。

          關鍵詞:生態旅游規劃;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策略

          前言

          城鎮化發展前期,主要以工業化為依托,由此帶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近年來,生態文明建設成為社會發展的重點和熱點,全社會環保意識日益增強。作為一項極具新時代發展潛力旅游業,也開始走向綠色發展的新模式。在此過程中,如何通過有效策略促進旅游業實現綠色健康發展,這是社會經濟發展中需要探討的核心問題。在此背景下,生態旅游經濟應運而生,該經濟模式的出現推進旅游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環境的關系重組,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

          1生態旅游規劃的基本概述

          1.1生態旅游內涵

          生態旅游是一種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旅游經濟模式,將自然環境與區域內的人文歷史和科技充分融合,創造出能夠滿足現代消費者個性化、多樣化需求的旅游產品。生態旅游經濟發展是一個多樣化資源高度融合與創造過程,將撬動并聯合更多相關產業融合性發展,進一步延長并拓寬旅游產業鏈,形成強大的旅游業產業集群,促進地方生態旅游的整體發展[1]。在林業經濟發展中,正因為融入生態旅游經濟的模式,使地方經濟增長從傳統的“砍樹”模式轉變為現代的“看樹”模式,從傳統的“賣木材”模式轉變為新時代的“賣景觀”模式,將傳統“林業產品運出去”模式轉變成“把城鎮居民吸引來”的模式。這是一種經濟結構的根本性轉變,森林生態旅游經濟重新整合林業、果業、木材加工以及林下經濟發展的完整產業鏈,成為撬動龐大林業資源整合的新支點。

          1.2生態旅游規劃內涵

          生態旅游規劃是由生態旅游提出而產生的一種研究理論,是在對生態旅游綜合情況展開調研的基礎上,對一定區域范圍或者一段時期內的生態旅游發展活動進行科學的策劃布局,有效保證生態旅游經濟的發展能夠有序開展,確保生態旅游資源能夠得到充分應用,進而實現旅游產業結構上的合理性,促進相關產業及行業的融合與發展,最終能夠促進生態旅游業實現可持續性健康發展的目標(見圖1)。在規劃過程中,由于研究側重點不同,類別劃分的具體方法也存在較大差異[2]。如按照規劃研究范圍和層次劃分,主要分為“區域生態旅游規劃”、“生態旅游區規劃”以及“景點規劃”。如果按照旅游規劃的內容性質劃分,可劃分為“生態旅游發展戰略規劃”和“生態旅游規劃設計”。而如果按照對象來劃分,則包括自然保護區、農業、森林、鄉村以及海濱生態旅游規劃等。

          2生態旅游規劃與旅游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2.1缺乏全局意識以及旅游資源質量有待提高

          生態旅游的發展不是一種孤立存在旅游形式,而應當與其他區域和其他旅游模式充分結合。但在當前生態旅游經濟開發中,由于缺乏全局意識,沒有與其他旅游形式和區域優質資源融合。旅游開發者只看到短期經濟效益,導致區域內旅游優勢資源沒有經過科學合理的規劃進行盲目開發和利用,導致缺乏獨特性,影響競爭優勢[3]。與此同時,在規劃過程中,更加重視與自然資源的開發,卻忽視人文資源的開發和旅游產品的開發,影響旅游經濟的產出效能。在生態旅游經濟開發的過程中缺乏強烈的資源保護意識,在前期出現破壞性、掠奪性的景區資源開發思維。例如,在森林生態旅游經濟的發展中出現過度砍伐、過度開墾的問題,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影響了生態旅游實現高質量發展。如中國某海島的天然林覆蓋率在1965年為25.7%,1964年為18.7%,1981年僅為8.53%,并且因遮蔽地面程度大大降低,導致坡壘等珍稀樹種瀕臨滅絕,有的珍貴藥用植物已經絕跡。如中國西北某縣野生甘草的面積在1967年為4萬多公頃,30年后已有一半被挖盡,導致野馬絕跡,野駱駝等野生動物也瀕臨滅絕。

          2.2缺乏現代管理并且旅游服務設施有待健全

          要實現旅游資源的有效保護,須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提高旅游資源的質量。但在實際開發中,生態旅游經濟面積雖然較大,但整體質量普遍較差。一方面缺乏具有現代管理觀念的專業管理人才,管理隊伍年齡結構整體偏大,發展思維相對傳統固化,觀念落后,再加上對生態環境保護等專業知識的缺乏,導致旅游經濟的管理模式難以實現創新和優化,影響管理的成效。另一方面,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對于旅游從業中出現的投機取巧行為以及旅游各方造成的環境破壞行為等沒有形成約束管理機制,再加上管理模式陳舊以及管理技術落后等因素,難以達到更好的生態資源保護效果[4]。與此同時,在生態旅游經濟發展中,需要配備完善的服務設施,難以為旅游者的旅游過程提供便捷性、全面性的服務,包括旅店、飯店、交通、娛樂、購物以及商超等(見圖2)。

          2.3缺乏市場運作的同時品牌營銷意識有待提升

          在生態旅游經濟發展過程中,應以市場的發展為基本導向,以市場核心需求確定投資重點。但在部分景區發展中卻嚴重偏離與實際市場需求,導致盲目開發,造成生態資源浪費。同時,景區建設模式相對單一,沒有引進現代市場的競爭機制,導致相關企業在發展中缺乏創新意識和競爭意識,缺乏完善的市場需求分析,且對于旅游經濟的前景發展考慮不足[5]。另外,缺乏現代化的品牌營銷意識,雖然生態旅游資源較為豐富,但卻沒有著力建設旅游品牌,對于市場的開拓性重視不足,從而造成旅游品牌出現銷售規模小、銷售模式簡單的問題。再加上缺乏營銷思維,不能從多個角度展開研究,不能拓寬新產品,不能挖掘新市場,這將影響景區的知名度,不能塑造起良好的品牌效應。除此之外,在營銷的過程中,缺乏對于旅游品牌以及營銷定位的確定。例如對于市場的定位模糊不清,沒有確認是高端市場、中端市場還是普通市場,在大同小異的景區模式中,難以實現優勢發展(見圖3)。

          3實現生態旅游規劃與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具體策略

          3.1樹立旅游經濟發展的全局意識并積極推進生態旅游規劃

          在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應當重視生態旅游規劃,樹立資源保護優先的基本原則。在積極促進區域內經濟發展的同時,構建生態旅游資源可持續增長的新型發展模式。為了實現更好的生態資源開發,應當采取科學的規劃措施,探索如何將生態資源的優勢真正轉化成區域經濟發展的優勢。首先,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生態資源規劃立足于區域內生態經濟資源的特色,包括自然地理環境、旅游發展的實際需求以及區域內經濟發展的戰略性目標等,進而確定旅游經濟發展的重點區域和重點規劃路線,避免出現過度開發和盲目開發的情況,導致對植物生態系統的破壞[6]。在此過程中,應當做到有步驟、有重點、有節制的開發,積極做到地理優勢與資源優勢的充分結合,在不破壞整體生態環境和條件的基礎上,依托于生態資源的優勢建設旅游中心區域,推出特色項目,打造出區域旅游經濟的特色化。同時,積極號召社會參與,共謀發展。在生態旅游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應當調動區域內公眾的參與積極性,實現責任分擔和成果共享,使每一個居民都能成為生態旅游經濟發展的參與者,為旅游經濟的發展貢獻才華。進一步增強參與者的歸屬感,增強區域凝聚力,形成良好的共建共享氛圍,另外,積極促進資源整合,促進合作。生態旅游經濟的發展需要整合豐富的資源,但在許多旅游區由于地理位置分布分散,則會導致旅游者出現額外的消費,也會影響旅游者的體驗。為此,應當進一步整合區域資源,在全域旅游的指導下,以發展的眼光進行區域旅游經濟的定位與發展,構建大旅游的發展思路,促進區域經濟的增長。

          3.2構建全方位的資源監督管理制度且持續增強對生態資源的保護

          生態旅游資源的積累將經歷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有可能涉及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應當把資源的保護作為重點觀念,通過多樣化的方式滲透到生態旅游經濟發展的各方利益相關者,使所有人都能夠充分明確對生態資源進行保護的重要性,積極開展生態資源的保護和教育工作,樹立起全局意識和資源保護的意識,才能為生態旅游經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還應當構建全方位的生態旅游資源監督制度[7]。導致生態旅游資源受到破壞的因素較多,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例如資源的過度開發和應用、旅游者進入景區內帶來的大量生活垃圾和環境污染等。而生態資源一旦受到破壞,難以在短期內實現修復和完善。為此,應當從兩個方面加強生態旅游資源的監督管理。除了應當號召地方相關部門以及新聞媒體、學術團體和行業協會共同擔負起監督的職能以外,還應當采取更科學的監督方式與手段。例如,采用遙感信息系統加強對生態旅游區域資源的監督,采用全球定位系統、虛擬技術以及信息網絡技術等對資源實現動態監督。這是一項長期的行為,需要設立專職部門和人員負責,加強動態性監管,確保生態旅游資源穩定發展,構建良好的旅游生態環境(見圖4)。

          3.3積極推進市場化運作模式并且強化生態旅游品牌營銷和管理

          在生態旅游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應當基于實際構建市場化的創新旅游體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價值,加強社會聯合與協作,不斷壯大旅游產業。在此基礎上,增強市場營銷的輔助手段,積極開展生態旅游的品牌化管理,將生態旅游作為地方旅游產業的營銷重點。根據不同區域的特色,確定差異化的定位與特點,進而使旅游者產生更愉悅的感受和體驗。為此,應當引進具有現代管理理念和營銷理念的品牌管理專業人才,促進旅游經濟品牌穩步推進。與此同時,根據生態旅游產品的生命周期,調整品牌營銷的策略和方法,有效避免出現重復建設和審美疲勞的問題,塑造起景區的獨特性和唯一性,將更有助于旅游產品的市場細分與定位。另外,在新的形勢下,信息化自媒體新媒體成為營銷的重要手段,還應當積極采用新媒體,吸引更多潛在的旅游者走進景區。

          4結語

          生態旅游是一種友好的旅游形式,通過生態旅游經濟的發展能有效推動產業實現生態化,同時又能促進生態經濟的產業化發展,構建起集合生態、體驗、認知和教育為一體且能獲得身心愉悅體驗的現代旅游方式。在此過程中,將不斷通過著力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進而為生態旅游經濟的新型發展創造更多新機遇和新平臺。因此,應當積極保證旅游經濟具有持續性和發展性,通過生態旅游規劃的積極加強實現資源的保護,促進了生態資源的合理開發與發展,促進生態旅游規劃和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張雅菲 單位:渭南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