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央為什么要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黨的十六大以來,省委中心組高度重視理論學習。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張德江同志倡導舉辦的每月一期“廣東學習論壇”,已成為省委中心組學習的重要形式,成為在省內外產生廣泛影響的知名品牌。近三年來,“廣東學習論壇”邀請了多名中央、國家部委的領導人和許多國家級知名專家學者作專題報告。這些報告對當前的國內外形勢和黨的工作大局作了深刻的分析,對重大熱點難點問題作了權威的解讀,對廣東的經濟社會發展作了深入的探討,對廣大領導干部進一步開闊視野、啟迪思維、提高素質,具有很重要的指導作用。為進一步發揮論壇的輻射作用,拓寬論壇的影響面,增強論壇在服務基層、服務群眾方面的作用,根據張德江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我們特開辟“廣東學習論壇”專欄,根據形勢需要摘選部分報告內容予以刊登,供讀者學習參考。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是一個新的提法。現在提出來,和以前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以前提出新農村建設是作為長期發展的方向和目標,是給億萬農民的一種美好憧憬。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則是既將其作為一項長期艱巨的歷史任務,同時也將其作為一項當前就必須著手扎實推進的現實工作。
提出新農村建設,有以下原因:
1.我國的農業基礎還很薄弱,農業的發展還不能適應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首先從糧食看,中國作為一個有13億人口的國家,糧食問題始終關系國計民生,所以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都高度重視。2005年在連續兩年增產后我國糧食總產量恢復到9680億斤,但還有很多令人憂慮的地方。一是去年糧食總產量比歷史最高水平還低近566億斤。二是這一水平還低于目前9900億斤的消費量。所以說在新農村建設中必須要高度重視國家糧食安全問題。耕地的減少,使得糧食產量提高的難度不斷加大。1996年底,我國的耕地面積是19.5億畝,目前已經降到了18.3億畝。從我國所處的發展階段來看,即使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每年建設占地仍不會低于400萬畝。在將來一段時間內,糧食播種面積擴大的難度將越來越大。
第二個制約就是水資源。我國人均水資源的占有量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8%,水資源短缺比耕地短缺的局面還要嚴峻。我國降水的時空分布極不均衡,大部分水資源集中在南方,但是目前能調出糧食的省區卻主要在北方。
第三個制約就是農業的基礎設施仍然相當脆弱。全國18.3億畝的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積只有8.4億畝,其中又有將近1億畝由于水源的變化和設施的老化,實際上也無水可灌。所以大部分耕地,還是處在一種靠天吃飯的狀態之中,每年因災減收的糧食在500億斤以上。
第四個制約就是科技水平低。一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能力的過程慢。二是農業科研的投入水平低,總的投入還不足農業增加值的0.4%。三是農業科技推廣體制很不健全。2005年,農業科技進步對于農業增長的貢獻率,我國是47%,而發達國家一般在85%左右,差距還非常大。
2.在經濟快速增長的過程中,城鄉差距還在進一步擴大。去年城鄉居民收入比例為3.22:1,改革開放之初,這一比例是2.57:1。從2004年起,連續三個“一號文件”下去,雖然中央給予了農民大量實惠,但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沒有縮小。農村的社會事業、基礎設施與城市的差距更大,特別是在教育、衛生等方面,差距很明顯。這幾年,黨中央國務院在加快農村的教育衛生等事業的發展方面下了非常大的功夫。在教育方面,國家去年先在592個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和中西部的一部分地區,對3000萬左右貧困家庭的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實行“兩免一補”的政策,就是免除雜費、免費提供課本,對住宿生提供必要的生活補助。今年開始對西部地區所有農村,實行義務教育階段減免學雜費的政策,明年將在全國農村實行這個政策。去年農村義務教育的財政開支達到了1470多億元,到2008年的時候,農村義務教育的經費要達到每年2200億元以上。農村醫療的差距比教育方面的差距還要大。在西北地區,在家里因病去世的農民大概占2/3,一半左右的婦女是在家里生孩子。城鄉之間的差距問題,不能簡單地只看收入一個指標,還要看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方面的差距。因此,高度關注城鄉之間的差距問題,也是提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3.經濟社會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有了一定的實力去實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方針和政策。2000年,我國GDP的總量是8.9萬億元,2005年為18.23萬億元。2000年,全國的財政收入是1.34萬億元,2005年達到了3.16萬億元。2000年,居民儲蓄是6.4萬億元,2005年達到了14.1萬億元。2000年,全社會的固定資產投資是3.29億元,2005年是8.86億元。五年之內,這些重要的指標,都翻了一番以上,確實表明國力大大增強。放到國際上看,經過“十五”時期經濟發展,我國經濟總量在全球的排位上,躍升了兩位,超過了法國和英國,排位世界第四。五年以前我國GDP占全球總量的4.2%,現在占全球GDP的5%。只要堅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保持國民經濟的平穩快速增長,可以說,越來越有能力支持農業農村的發展。
4.現在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擴大內需的方針。投資、消費和外貿是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2005年,全社會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達到了8.8萬億元,歷史罕見,進出口總額1.4萬多億美元,外貿依存度已經達到了64%,在所有的大國中是最高的。而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6.7萬億元,內需不旺。其中在縣和縣以下市場實現的部分只占32.9%,不到1/3,這和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56%左右相比,下降非常明顯。增加農民收入,對于擴大內需的意義是非常大的。例如,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319元,而人均消費開支增加371元,說明農民在有比較好的收入預期的情況下,他的邊際消費率是非常高的。因為農村很多消費需求尚未滿足,所以今后落實擴大內需的方針,重點要放在農村。
5.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我們這個社會中,一個最大的不夠和諧的方面就是城鄉之間的差距過大,所以說構建和諧社會和新農村建設是緊緊連在一起的。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要弄清兩個問題:第一個是現代化的目標。由于中國國情的特殊性,中國不能以美國的生產生活方式來確定自己的現代化目標。因為不可能有那么多的資源和能源來支撐。第二就是現代化的過程。推進現代化的過程,也是應當和諧的。如果這個過程不和諧,充滿著摩擦、矛盾、沖突,那么正確的目標也不可能實現。
從已經建成了現代化的少數工業化國家的發展歷程來看,在幾百年的過程中,沒有一個國家能繞過三大矛盾。第一大矛盾是工業化初期,迫使農民破產,離開土地,最典型的就是英國的圈地運動,所謂“羊吃人”。第二大矛盾就是勞資之間的矛盾,實行血汗工資制度。第三大矛盾,就是大都市周圍存在的貧民窟問題,成為巨大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其實都和農民聯系得非常緊密。所以我覺得解決現代化過程中的和諧問題,實際上和解決好“三農”問題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像迫使農民破產、血汗工資制、貧民窟這樣的問題,別的國家發展過程中能出現,我們就不能出現。如果也像那些國家那樣,那么要馬克思主義干什么,成立共產黨干什么,搞社會主義干什么?所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我們以嶄新的、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去理清現代化的目標和過程。在發展的過程中,盡可能地減少摩擦,減少沖突,走一條和諧之路。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要任務、目標和基本原則
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要任務、目標和必須把握的基本原則,可以概括成“五個五”。
第一個“五”就是五中全會的建議中明確提出的五句話: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應該說這五句話涵蓋了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內容。重要的是把握兩點:一點就是第二句話不用“富裕”用“寬裕”。這是因為從全國實際情況出發,提“寬裕”比“富裕”更符合實際,符合大多數地區農村的實際,但也不妨礙已經富裕起來的地方。第二點,這五句話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它不能被割裂開來。尤其是不能只注意表面的東西,比如說只注重“村容整潔”這一條,結果把內涵豐富的新農村建設變成了單純的新村莊建設。
第二個“五”就是中央提出在新農村建設中要協調推進的五大建設: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
同志曾經論述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黨中央在十六屆四中全會后又提出四位一體的建設,即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央認為,針對農村的實際情況,必須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核心作用和堅強的組織保障作用,同時農村正在進行第三批先進性教育活動,針對這樣的實際情況,中央提出新農村建設要協調推進包括黨的建設在內的五大建設。
第三個“五”就是五個必須堅持: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堅持憲法規定的農村基本經營體制不動搖;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農民群眾生產生活中最迫切希望解決的實際問題;堅持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堅持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依靠農民群眾的辛勤勞動、國家扶持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是要發展農村生產力,離開了這一條,新農村建設就好比建在沙灘上的高樓,弄不好就會加重農民的負擔。堅持憲法規定的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就是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針對這個問題,要著重把握幾點:第一,家庭經營制度和現實的經營規模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農業經營規模小,是我們的國情決定的。要想擴大農業規模,就必須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逐步轉移農村勞動力和農村人口,使留在農村的人逐步擴大經營規模。第二,農民進行土地承包經營,這是法律賦予農民的權利。在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依法有償地流轉土地的經營權。但在這過程中,要保障農民的合法權利。第三,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在新農村建設中,要把農民最迫切希望解決的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作為首要問題。如果農民還沒有像樣的路可走,還喝不上水,孩子上學有困難,有了病還不敢上醫院,就決不能忙著修廣場、修戲臺、修花塘、修噴泉。第四,必須堅持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新農村建設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同時它又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像總理說的那樣,需要經過幾十年,有的地方甚至要上百年的艱苦奮斗。涉及面那么廣,時間又那么長,做好科學規劃意義重大。第五,必須堅持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廣泛地參與新農村建設。建設新農村中央講了三句話:第一句是依靠農民的辛勤勞動;第二句是國家的政策要加以扶持;第三句是要動員全社會廣泛來參與。
第四個“五”是“五要五不要”:要講究實效,不要搞形式主義;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攀比;要民主協商,不要強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要強求一律;要引導扶持,不要包辦代替。
第一,要講究實效,不要搞形式主義。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第二,要從實際承受能力出發,不要盲目攀比。盲目攀比會超出農民的承受能力,會引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新矛盾。第三,要體現特色,不要千篇一律。就是體現農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第四,要民主協商,不要強迫命令,尤其是各級基層干部更要注意堅持這一點。第五,要服務引導,不要包辦。要把新農村建設過程變成培養新農民的過程,農民參與這個過程是教育自身、提高自己的一個過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一定要形成一些制度,公共品要由政府提供,農民的生活用品要靠自己的辛勤勞動獲取。
第五個“五”是五大目標: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農村基礎設施改善,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繼續推進。
這五個目標已經很明確了,圍繞這些目標要做好六件實事。第一件實事是建設現代農業。主要是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科技進步等等,當然還包括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村的市場建設等。第二件實事是千方百計增加農民的收入。第三件實事是加快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著重解決好通路、通電、飲水安全、農村的燃料等問題。第四件實事是要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主要是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等等。第五件實事是深化農村改革。概括起來大概有這么幾個大的方面:一是圍繞著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推進鄉鎮機構和縣鄉財政體制等改革,二是進一步推進糧食流通體制的改革,三是加快農村金融體制的整體改革,四是加快推進征地制度的改革。另外,還要加快制定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法,在發展壯大村級社區性的集體經濟組織的同時,調動農民積極性,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降低農民進入市場的成本和風險。第六件實事是要進一步推進農村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設。一是按照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要求加強農村黨的組織建設,二是要按照中央的部署進一步搞好村務公開這項制度,加強農村的民主政治建設。
建立和完善五大機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是根據“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要求,建立財政、金融和固定資產投資等方面對農業農村投入穩定增長的機制。二是要建立黨委和政府各部門齊心合力促進新農村建設的工作機制。三是要形成一個調動農民積極性,鼓勵農民靠自己雙手辛勤勞動建設自己幸福家園的激勵機制。四是要建立一個引導全社會都來促進新農村建設的參與機制。五是要朝著最終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方向不斷完善的改革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