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20年糧食局物流改革發展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湖南糧食物流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我省糧食倉儲、運輸、裝卸、包裝條件不斷改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糧食年流通量逐步加大,發展現代糧食物流的客觀條件已基本具備。
(一)糧食物流規模巨大
湖南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歷史上外調糧食較多,為全國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播種面積穩定在年500萬公頃以上,年總產量2800萬噸左右。水稻播種面積和產量居全國首位,約占全國的14%。有42個縣(市、區)被列為全國優質糧食產業工程項目縣。糧食商品量保持在800—900萬噸,商品率30%左右。近幾年調出省外糧食年均400萬噸,從外省購進小麥、玉米等糧食近300萬噸,并有逐年增大的趨勢。預計隨著商品量的增加以及與外省糧食品種互補性的增強,到2015年,湖南糧食流通總量將增加到1300萬噸。從流通方式看,火車運輸占70%,汽車運輸占25%,水路占5%。湖南出口糧食主要經湘江、長江到江蘇張家港、南通港和上海港換船外運。
(二)倉儲設施較為完善
全省現有國有、國有控股倉儲企業335個,總倉容1228萬噸,其中完好倉容986萬噸。非國有企業總倉容在300萬噸左右,基本上為完好倉容。有鐵路專用線庫點24個,倉容185萬噸,年實際中轉量225萬噸。有專用碼頭糧庫23個,泊位63個,總噸位3.7萬噸,年實際中轉量30萬噸。1998、2000、2001年利用國債資金分三批建設了國儲糧庫項目74個,倉容226.5萬噸,總投資13.33億元,分布在全省60余個糧食主產縣、市。散糧收發功能得到了加強,1998年建設了容量30萬噸的淺園倉,具備了鐵路、公路的散糧接收發功能。新建糧庫項目均配置了機械通風、熏蒸殺蟲、糧情檢測及汽車衡等先進儲糧設備、檢測管理系統。糧食進出庫基本實現了機械操作,全省三批新建糧庫共配置機械設備5033臺套,投資14638萬元。1995-2000年建設的7個世行貸款糧食流通項目,總倉容78.5萬噸,均按散糧裝卸要求設計,有力地提升了我省糧食流通“四散化”水平。
(三)糧食物流配套設施建設已初具規模
湖南糧食儲藏技術處于全國先進行列,全省機械通風儲糧達到90%,一批儲糧科技成果得到推廣應用。建立了“瀟湘糧網”網站,各市、州糧食局和新建國儲糧庫按標準建立了局域網,有近300人的專業操作人員,及時糧食市場信息。省糧油產品質監站作為全國唯一的稻谷區域重點糧油產品質檢站,擁有國家和湖南省糧油產品質量監測權,承檢產品(參數)達到六大類173項。全省還有8個市州建立了糧油產品質監站,并通過了國家局的驗收和授牌。
(四)糧食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
湖南糧食產業形成了以米面油為支撐的加工體系,目前規模以上糧油加工企業408家,總資產逾100億元。其中大米加工企業377家,年加工能力450萬噸。有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龍頭企業4家、省級龍頭企業39家、市級龍頭企業142家。2007年,新增享受省級龍頭企業待遇15家,規模以上企業加工大米突破300萬噸、面粉面條30多萬噸、食用植物油20多萬噸,銷售收入突破110億元。現有中國名牌產品5個、中國馳名商標2個、國家質量免檢產品8個、湖南名牌產品39個、全國放心糧油企業產品186個。糧食物流企業初具規模,全省現有倉儲企業344家,其中倉容量5萬噸以上的49家,年周轉量50萬噸的企業有20多個。
但從總的來看,湖南糧食現代物流發展還比較落后,物流成本高、效率低、損耗大的問題非常突出。一是倉儲設施不能適應散糧接卸的需要。目前現有完好倉容中適合散裝、散卸的倉容僅占3%,其余97%的平房倉不適應散糧接收發的需要,適合糧食散裝散卸的立筒倉、淺圓倉在新建國儲庫倉容中也只占到13%。二是運輸方式落后。糧食收購環節基本采用麻袋、塑料編織袋包裝,在儲存環節拆包散儲,到中轉和運輸環節又轉為包裝形態。流通中經過多次灌包、拆包,包裝材料耗費大、糧食損失多、摻混雜質情況嚴重,人工成本非常高。三是裝卸自動化水平低。絕大部分糧食的裝卸仍采用傳統的肩背肩扛裝卸方式,效率很低。目前我省還沒有糧庫配備專業的鐵路散糧卸車設施。四是組織化程度低。物流資源分散,糧食經營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產銷脫節,難以形成規模效益,影響了整個糧食流通的發展。因此,今后一段時期,湖南必須大力發展糧食現代物流,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運輸效率、增加農民收入、保障糧食安全。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發展湖南糧食現代物流的指導思想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現代科技為支撐,通過深化改革、創新體制、整合資源、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合理布局,建立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在全省范圍內初步實現糧食流通四散化,提高糧食流通效率,增強應對糧食市場波動的調控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二)基本原則
推進糧食現代物流發展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統一規劃,合理布局。按照糧食現代物流發展規劃,合理布局糧食現代物流設施項目,引導企業投資方向,避免盲目擴張和低水平重復建設。
——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政府主要通過編制糧食現代物流發展規劃,并從政策上扶持企業投資現代糧食物流。糧食物流項目建設主要通過市場進行運作,建設資金主要由企業自行籌措,風險由企業自行承擔。
——深化改革、創新體制。按照《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繼續推進國有糧食企業的改組改造,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現糧食流通體制的創新。打破地區封鎖和行業分割,促進倉儲設施社會化和運輸服務市場化,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糧食物流鏈各個環節的無縫聯結。
——整合資源、企業推進。充分利用現有糧食流通設施,整合資源,以糧食企業為主要力量,實施糧食現代物流項目。
——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在規劃第一階段主要建設納入規劃的重點項目,解決糧食物流“四散化”水平過低的突出矛盾。在規劃第二階段主要解決重點項目的配套建設以及區域內部的糧食物流現代化問題。
——技術先進、注重效益。要結合我國國情、省情及糧情,著眼于未來發展,積極采用先進、適用、成熟的技術,減少糧食損耗,降低流通成本。規劃安排的項目要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發展目標
到2015年,初步形成跨省跨區糧食物流通道,完善重要物流節點,基本實現糧食流通“四散化”(散裝、散卸、散儲、散運)和整個物流環節的無縫化連結,建立以湖南糧食現代物流園為中心,以岳陽、衡陽、郴州、懷化等區域性現代物流園為骨干,以寧鄉橫市、湘西洪源糧食物流園等遍布全省的糧食儲備、加工、物流企業為支撐的統一開放、方便快捷、運轉高效的現代糧食物流體系。
三、規劃布局和主要任務
(一)規劃布局
1、糧食物流總量規劃。近年來全省糧食總流通量約為900萬噸,其中省外流入約300萬噸,省內調出約為400萬噸,省內區域間流通量約為200萬噸。預計到2015年,全省糧食總流通量約為1300萬噸。
2、主要糧食物流通道規劃。根據國家糧食現代物流發展規劃,結合湖南糧食流通實際,在全省規劃建設“四縱兩橫”六大糧食物流通道。“四縱”為:京廣線、洛湛線、枝柳線鐵路和湘江水道。“二橫”為:湘黔線、湘桂線二條鐵路。這六條通道既是我省糧食流出、流入通道,也是全國跨省糧食運輸的主干道。
3、區域布局。國家發改委《糧食現代物流發展規劃》把長沙、岳陽、衡陽定為國家糧食現代物流發展規劃布局的跨省糧食物流通道節點。根據我省實際,將重點建設“一個中心、四大骨干”,即以湖南糧食現代物流園為中心,輻射省內外;以岳陽為湘北物流區域、以懷化為湘西物流區域、以衡陽為湘中南物流區域、以郴州為湘南物流區域的四大骨干,流向粵、桂、云、貴等地,形成南北對應、東西互動、地區協調、各有側重的物流格局。
(二)主要任務
1、建設好一批現代糧食物流園區。在主要糧食集散地和交通樞紐建設一批適應現代流通要求特別是散裝散卸的糧食物流園區,完善物流節點,發揮園區功能,實現鐵路、水路、公路的有效銜接和長短途運輸方式的合理轉換,提高糧食快速中轉能力。其中以湖南糧食現代物流園為中心節點(重點建設好湖南糧食中心批發市場和霞凝糧庫水運碼頭),岳陽、衡陽、郴州、懷化物流園為區域性骨干節點,其他為市級節點。
2、形成跨省跨區糧食物流通道。重點建設京廣線、枝柳線、湘桂線、湘黔線、洛湛線沿線有鐵路專線或有月臺、罩棚的糧食流通項目,增建或改造中轉倉容和裝卸設施,提高糧食快速中轉和供應能力。完善港口中轉庫及糧食碼頭功能,建設好洞庭湖、湘江水道糧食通道。其中長、株、潭、衡、郴州稻谷流出通道主要通過鐵路運往周邊省份。環洞庭湖區糧食流出通道經水路運往東南沿海;經鐵路直達兩廣等銷區;經公鐵聯運銷往湘中、湘西地區。糧食流入通道主要是三條:一是由京廣線進入全省各地;二是由京珠高速或107國道入湘;三是經海運由長江抵岳陽。
3、發展散糧運輸。依托現有散糧設施,加快建設和完善重要通道和節點的散糧配套設施,打破制約散糧運輸發展的“瓶頸”。推動形成收納、集并、中轉、運輸、儲存、發放多環節一體化的散糧運輸系統。加快發展散糧汽車運輸,形成收納庫到中轉庫和收納庫、中轉庫到糧食加工企業的“包糧改散糧”運輸,提高糧食公路散糧運輸的比重;建立水運散糧中轉運輸系統,發展散糧船舶運輸;推動散糧集裝箱公鐵聯運,發展“門對門”散糧配送服務。
4、提高糧食物流組織化程度。加強與省外銷區及省內產、銷區的有效對接,搞好小麥、玉米、大豆等調入品種的產購銜接,建立穩定的糧食運輸通道。鼓勵糧食經營和加工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和股份制改造,整合形成一批跨行業、跨地區,集糧食收購、儲存、中轉、加工和貿易等業務于一體的大型糧食物流企業。積極發展第三方糧食物流。建立糧食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實現糧食物流信息資源共享。
5、加強技術設備研發推廣和標準化工作。通過自主開發和引進吸收,加快研制并推廣散糧運輸工具和技術設備。制定和推廣糧食物流標準,實現糧食倉儲設施、運輸工具、裝卸機械、信息編碼、品質檢測標準化。
6、建立糧食應急調控體系。在全省糧食宏觀調控體系和骨干糧庫建設的基礎上,通過國有糧食企業直接投資方式,控制一些重要物流節點,建立全省糧食應急調控體系。
四、建設項目
為實現我省糧食現代物流發展目標和任務,要重點加強物流園區建設、主要物流通道和節點的散糧設施建設。
(一)項目建設內容。規劃期內的主要項目建設內容包括:
1、建設物流園區。在主要糧食物流通道,按照糧食流向、流量、區域位置、基礎條件等綜合要素,建設一批對糧食流通和宏觀調控產生重要影響的具有綜合功能的糧食物流園區。
2、建設和改造部分散糧中轉庫。在主要散糧物流節點建設和改造一批適應散裝散卸的立筒倉、淺圓倉和糧食集裝箱中轉站等散糧中轉設施,增加鐵路散糧發運和接卸能力。建設標準為:糧食中轉庫、儲備庫年中轉量在30萬噸以上;港口庫、碼頭年中轉量在50萬噸以上。
3、增加散糧接收發設施。在主要散糧物流節點,依托物流園區、大型糧庫和糧油加工企業、碼頭,建設與散糧車輛配套的卸糧坑,提升輸送系統,提高散糧接卸能力。為物流節點上的大型平房倉等配備吸糧機、散糧倒運車、出倉機、裝車機等散糧接收發放設備,提高散糧發運及接卸能力。
4、增加散糧運輸工具。按照跨省跨區主要糧食物流通道的糧食流量、品種和作業需求,增加適用的散糧運輸工具。鼓勵大型糧食物流企業增加散糧火車皮、散糧汽車及散糧集裝箱。
5、建設糧食物流信息平臺和檢驗檢測設施。鼓勵有一定基礎的企業和信息服務中心建立糧食電子交易和物流公共服務平臺。在糧食物流的主要環節建設相應糧食檢驗檢測設施。
(二)建設項目
見附錄。
(三)資金來源
項目建設資金以企業自籌為主,通過招商引資、銀行貸款、募集民間資本等多渠道籌措。積極爭取中央和地方財政投資,用于跨省跨區糧食物流通道建設和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具體來說,屬于規劃中的跨省跨區糧食物流通道及節點的港口、中轉庫、儲備庫裝卸發放設施、運輸工具等建設項目,根據項目目錄,由企業自主投資,國家給予補助或貼息;屬于規劃中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如糧食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項目、糧食物流標準體系建設等,爭取由中央預算內資金直接投資建設;屬于規劃中的新建和改建糧食倉儲設施項目、糧食物流園區項目等,主要通過企業自主籌資建設,各級政府給予適當補助及貼息。
五、組織實施
(一)項目組織。由省發改委會同省糧食局負責本規劃項目的組織實施工作,有關糧食物流企業是規劃建設項目的具體承擔單位。根據規劃和國家產業政策確定的項目,嚴格按照基本建設程序辦事,嚴格執行招投標、工程監理等各項法規制度。
(二)實施步驟。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糧食局和省發改委、省糧食局確定的主要建設任務,制定年度計劃,分步推進實施。
(三)政策措施
1、創新體制。進一步創新糧食倉儲、運輸管理體制,打破行業壟斷和地區分割,整合現有糧食物流資源,推進倉儲、碼頭設施社會化和運輸服務市場化。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加快產權制度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對國儲糧庫建設項目、世行糧食流通項目、機械化糧庫項目要運用市場經濟的手段,進行必要的資源整合,使國有資產發揮最大的效益。進一步探索引進社會和外資進入糧食物流設施建設領域,形成糧食物流多元化投資格局,推動物流設施的社會化、市場化改革。
2、完善政策。進一步完善產業傾斜、稅收優惠、價格支持等政策措施,積極推廣散糧運輸,對符合規劃要求的散糧物流設施建設項目用地依法優先審批。跨省跨區糧食物流項目要納入國家和同級政府重點項目管理,加快推進現代糧食物流發展。
3、加強協調。各級政府要把糧食物流現代化工作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加強協調,制定具體落實措施,保證全省糧食物流建設專項規劃的順利實施。鐵路、交通、財稅等部門要從支持全省經濟發展和保障糧食安全的需要考慮,將散糧運輸納入農產品綠色運輸通道體系,改進交通工具和運輸組織方式,合理調整糧食運價和稅收政策,減少各種不合理的運輸附加費用,降低運輸總成本,促進糧食物流發展。
4、加大投入。糧食物流建設項目主要依靠企業投資建設。各級財政要安排必要的投資,以資本金注入、投資補助、貼息等方式,對重要的糧食物流建設項目給予扶持。
5、培養人才。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加強對糧食物流專業人才的培養選拔和使用,抓緊建設一支適應糧食現代物流需要的專業人才隊伍,為現代糧食物流發展提供智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