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市委產業結構轉化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v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搶抓國家實施十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以及我市融入合肥經濟圈等歷史機遇,加快實施“工業立市”戰略,促進全市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特制定本意見。
一、突出主導產業,加速結構調整
產業支撐是工業立市的基礎和前提。要以開展“結構優化升級年”活動為主抓手,進一步提升傳統產業,做強優勢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
1、包裝印刷業。充分放大“中國包裝印刷產業基地”和“中國塑料包裝產業基地”的品牌效應,加大技改力度,大力發展降解塑料、高級裝飾薄膜以及綠色環保塑料;鼓勵發展工程塑料、建材塑料和家電塑料。力爭用2-3年的時間,全面提升行業技術水平,并重點培育5-10個技術含量高的煙標印刷、醫藥包裝企業。積極籌建包裝印刷國家級質檢中心。圍繞包裝印刷產業的轉型升級,認真謀劃和研究,通過招商引資和扶持本土企業,努力打造旗艦型企業,奠定我市作為全國包裝印刷產業基地和中國塑料包裝產業基地的位置。
2、輸送機械設備制造業。整合產業資源,打造“中國輸送機械名城”。組建節能環保型輸送設備研究院,提升產業研發水平,促進輸送機械由普通傳動方式向液力流體傳動技術發展,由普通型向超大幅、超長度、環保型、節能型方向發展。加快發展配套產業,提高配套產品國產化、地產化水平,延長產業鏈條,發展產業集群。
3、家紡服裝業。堅持內外并舉方針,鞏固提升國際市場,奮力開拓內貿市場。積極發展配套企業和配套產品,加速引進先進紡織技術裝備,生產高中檔服裝面料。鼓勵“貼牌”加工,發揮產能優勢。強化品牌意識,培育自主品牌。
4、汽車配件制造業。進一步強化產業基礎優勢,開辟“汽車零部件產業園”,重點發展10-20種重要零部件產品,逐步實現由零件到部件,由部件到整機的發展目標。加大科技研發力度,引進消化和吸收行業最高科技成果。提升設備數字化水平、管理信息化和辦公自動化水平,引導產業進行產品結構調整和升級換代,重點向節能、降耗、環保及主機和整機部件方向發展。
5、電子玻纖業。以丹鳳池窯拉絲項目為支撐,著力打造電子玻纖產業基地。加強電子玻纖布紡織技術改造,淘汰落后裝備,提高行業整體水平。積極籌備覆銅板項目,延長電子玻纖產業鏈。開發玻璃纖維新材料,新產品,擴大應用領域,適應市場需求。
6、工藝品制造業。著力夯實“中國刷業城”品牌優勢,優化調整制刷業產品結構,引導企業向異形刷、工業用刷、環衛用刷等方向發展。加大對朝陽玉雕城的扶持、宣傳力度,引進和培養玉雕工藝技術人才,努力提高工藝水平培育“玉雕”品牌。積極扶持銅藝、木雕、藤編等工藝品企業的發展。
7、飲、食品加工業。依托農業資源,做強傳統產品,進一步放大小花茶、麻豐糕、秋石等名茶名點的品牌效應。發揮全國農產品加工基地優勢,進一步壯大匯源果汁、青草香米業、六尺巷酒業、樂健食品、友源食品等企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
8、高新技術產業。重點扶持已列入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項目、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金項目以及已列入省科技攻關計劃的重大項目建設,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科技水平。以抽水蓄能電站、光伏太陽能、節能環保輸送設備研究院等重大項目建設為契機,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促進園區集聚,打造產業集群
9、優化工業布局形態。以合安路百里工業長廊為主軸,以市經濟開發區和雙新開發區為新的增長極,以十個鎮、街道工業集中區為支撐,將產業功能定位與城市總體規劃結合起來,著力推進資源向優勢產業集中、資本向重點企業集中、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努力形成“一軸兩極十區”特色產業集聚布局形態。
10、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兩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市經濟開發區要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配套設施,優化發展環境,提升承載能力。全面啟動建設雙新經濟開發區,按照“高水平規劃、高起點建設、高強度投入、低碳化發展”的原則,加大招商力度,創新管理模式,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兩個省級開發區要創新思維,興建工業地產項目,建設各類工業廠房和配套辦公生活設施出租給企業。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鼓勵以BT、BOT等多種方式參與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打造發展平臺。
11、引導發展產業集群。加快開發區、工業集中區產業集聚步伐,不斷提升產業集聚度和資源集約利用率,放大產業輻射功能和溢出效應。繼續實行以獎代補方式,每年安排100萬元資金,對鎮、街道工業集中區基礎設施建設予以扶持。鼓勵城區企業“退城進園”,集約發展。組織實施包裝印刷、機械制造、家紡服裝等主導產業發展規劃,壯大傳統產業規模,放大“中國包裝印刷產業基地”、“中國塑料包裝產業基地”、“中國農產品加工基地”、“中國刷業城”等國家級產業品牌效應,發揮主導產業領跑效應,打造支柱產業新優勢。鼓勵骨干企業積極利用其主導產品優勢,扶持市內協作企業或引進市外配套企業,形成關聯度和市場競爭力較強的產業鏈條或產業集群。鼓勵集約節約利用土地,切實提高土地利用水平。鼓勵企業建設多層標準化廠房,企業多層標準化廠房辦理產權證享受十強企業相關優惠政策。
三、培植骨干企業,壯大規模經濟
12.增加工業投入。加大財政扶持力度。進一步完善工業經濟考核與獎勵辦法,從2010年起,市工業發展專項資金保持同市財政收入同等比例的增長,擴大工業企業購置生產性設備貼息和補助額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強化政策措施,努力吸引各類銀行、證券、保險、基金、信托投資等企業來桐設立分支機構;鼓勵企業上市融資,凡組建股份有限公司并成功上市的企業,由市財政給予企業一次性補助獎勵300萬元。積極發展多種形式擔保機構,壯大銀橋擔保公司實力。建立健全信用評價體系,推進誠信建設,建設良好金融生態。年內新增銀行貸款不少于20億元。積極爭取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對于入選全省中小企業成長計劃的企業,市財政按照省專項資金的一定比例予以配套。建立《市工業性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庫》,市財政對入庫項目前期費用給予適當補助。
13、推動規模企業翻番。繼續實行領導聯系重大項目和十強企業、明星企業制度,建立億元以上重大項目協調機制,對重大項目實行特事特辦,重點扶持。不斷擴大規模翻番企業隊伍,繼續實行工業項目貸款貼息補助向規模翻番企業傾斜扶持政策,對翻番企業實行財政信用擔保政策,不斷拓展工業企業統借統還工作。建立健全企業翻番臺帳,實行跟蹤服務、動態管理。
14、促進技術創新。著力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鼓勵重點企業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支持重點企業建設國家級技術中心,探索科技發展前沿領域,努力開發一批具有國際或國內先進水平的新產品、新技術。加強技術標準研究,努力占領行業技術高地。繼續設立科技進步獎,凡當年被授予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或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一次性獎勵8萬元,同時加大對新批準的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省級高新技術產品的獎勵力度。
15、發展循環經濟。鼓勵企業綜合利用資源,大力推行循環經濟模式。對符合國家政策導向的環保型工業項目優先審批、優先供地、優先予以信貸支持、優先申報專項資金。實施重點節能減排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推廣節能技術和節能產品。設立節能獎勵專項資金,推行清潔生產,加強污染防治,發展低碳經濟。積極組織申報循環經濟示范企業。
16、強化品牌意識。實施名牌帶動戰略,積極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名牌產品,爭創3-5個省級和國家級名牌。凡獲得國家級質量獎的企業,一次性獎勵20萬元;對新獲得“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一次性獎勵10萬元,加大對新獲得“名牌”、“省著名商標”的企業一次性獎勵1萬元。
四、健全服務體系,強化發展支撐
17、培育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生產性配套服務業和專業服務企業,引導國內外大型生產性服務企業入駐重點園區。鼓勵民資和外資投向我市生產性服務業,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努力構建大生產、大流通格局,形成與新型工業化相適應的服務保障體系。重點抓好金融、商務、科技交流、服務外包、文化創意等新興服務業,引進知名會計、法律、咨詢、評估等中介服務企業,開展創業輔導、融資擔保、技術開發、管理咨詢等多方面服務。突出培育現代物流產業,科學制定全市物流業發展規劃,加快構建公路、鐵路、水運一體化的現代物流體系。大力發展塑料、機械、建材、制刷、農產品等專業物流,重點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不斷擴大業務規模,完善服務功能,把我市物流業培育成支撐、服務皖西南、聯結全國各大中城市的專業化、品牌化、信息化的大產業。
18、引進高層次人才。堅持“引智與引資并舉”的思路,建立健全人才引進機制,促進企業引入各類高層次人才。對于高層次人才來投資興辦企業,經省級高新技術主管部門認定的高新技術項目,待批準后比照外商投資企業給予政策優惠。相關部門及行業協會要牽頭組織企業,通過委托培養方式,培育一批高級技工和技術骨干,打造高級藍領,提升企業加工工藝水平。
19、加快信息化建設。著力促進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相融合,全面推行產品信息化、制造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加速工業信息化進程。積極組織申報省企業信息化建設示范企業,經驗收合格后給予一定財政補助。建立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信息等綜合性公共服務。
五、優化發展環境,營造良好氛圍
20、重視企業家隊伍建設。市財政拿出專項資金,對重點企業負責人定期進行培訓,提高企業家的綜合素質。鼓勵“十強”企業和“明星”企業主要負責人,到國內外知名企業考察學習,到國內外知名高校深造,提高企業家隊伍的素質和水平。對于政治上成熟、經營業績突出、社會貢獻較大的優秀企業家,優先推薦為市以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選,優先參加各級勞動模范等榮譽評選。成立企業家聯合會和各專業協會,維護企業家合法權益。市政府設立企業家津貼,凡是在職期間企業連續十年年納稅在千萬元以上的企業法人代表,給予其適當的經濟待遇。
21、加強工業發展領導。市工業經濟領導小組要加大對全市新型工業化有關工作的指導協調力度,制定全市推進新型工業化整體規劃并組織實施,調度重大項目建設,研究制定相關產業政策,確保各項政策落實到位;繼續堅持和完善市級領導和市直部門主要負責人包產業、包重點項目和包骨干企業制度,合力推進工業經濟的強勢發展。各級黨委、政府也要成立相應領導機構,強化抓工業的領導力量。
22、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按照用地向工業傾斜的原則,保證重大工業項目和重點園區的用地。建立和完善重點工業項目審批綠色通道,提升重點項目審批效能。優化執法環境,規范執法行為,加強執法監督,堅決整治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行為。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努力營造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