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團組織五年成就回顧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2000年以來,XXXX市團的工作以黨的十五大精神為統領,緊緊圍繞市委的中心工作和團省委的工作主題,密切結合我市實際和當代青年的特點,深入開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帶領廣大團員和青年積極投身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切實維護青少年的合法權益,不斷加強團的組織建設,使全市團的工作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為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這五年,是我市團的事業全面進步、重點深化的五年,是我市團的工作銳意改革、碩果累累的五年。
一、通過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廣大團員青年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
五年來,全市各級團組織以把廣大青年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根本任務,以政治理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文化教育為主線,突出不同時期、不同形勢下黨的工作重點,通過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主題教育活動,教育、引導和帶領廣大團員青年積極投身我市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實踐,使廣大團員青年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質顯著提高,已經成為推動我市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
1、深入開展青年學理論活動,努力構筑跨世紀一代青年強大的精神支柱。全市各級團組織把鄧小平理論教育作為核心內容,以青年學理論小組為載體,引導廣大團員青年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在學習活動中努力堅持“把握實質、立足實踐、聯系實際、注重實效”的原則,體現了學習的多樣性,強化了學習的實效性,使廣大團員青年加深了對鄧小平理論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的認識,逐步提高了運用鄧小平理論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堅定了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覺性。全市各級團組織始終把握用正確的理論武裝人、教育人、提高人、培養人的宗旨,堅持以學理論小組為核心,以各級黨校、團校、青年學理論研究會、講師團、青年政治業校、學理論學(協)會等外圍組織為補充,充分利用團日活動、主題班會、競賽輔導、辯論等各種行之有效的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理論學習活動。2001年,團市委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作為統領全市團的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全市共舉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班2960期,73萬多名團員青年參與到學習中,共下發調查問卷8萬份,查擺出各種問題145項,新建立青年學理論小組265支,青年政治業校、業余團校16所。目前,全市已建立8660余支青年學理論小組,全市各大中專院校,多數中學都建有團校,全市176個鄉鎮都成立了青年政治業校、業余團校,已使學理論活動在全市廣大青年中蔚然成風。
2、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斷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質。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堅持把兩史一情、三個基本和三個主義教育做為主要內容,先后開展了“五知五講”、“愛家鄉、建強市、奔小康”、“迎回歸、慶十五大”和“愛國、成才、邁向新世紀”等一系列主題教育活動,使廣大團員青年自覺地把個人理想融匯到共同理想之中,進一步增強了貫徹黨的基本路線的堅定性。在道德文化教育中,通過開展“三五”學雷鋒奉獻日、“一助一”、“千街萬戶”、服務“會節”和“保護母親河”行動等一系列青年志愿者活動,使廣大青年樹立了奉獻社會、服務他人、保護環境的良好品德。通過開展青少年新世紀讀書活動、“展青春風彩,做跨世紀合格人才”活動,以及豐富多彩的青年文化活動,使廣大青年既增長了知識,又陶冶了情操。圍繞紀念“五·四”運動八十周年,召開紀念表彰大會、新老團干部和青年典型共話活動。圍繞建國五十周年和澳門回歸祖國,舉辦書畫展覽等慶祝活動。圍繞少先隊建隊五十周年,開展“光輝的歷程”系列紀念活動,使全市廣大青少年振奮精神,激發他們愛祖國、愛家鄉之情。為適應形勢要求,推出了“新世紀,新青年,新形象”教育活動,集中開展了五個專題教育,樹立了具有時代特征的XXXX青年群體形象。在紀念建黨80周年時,以“黨在我心中”為主題,開展了“星星火炬,代代相傳”大型主題隊會、“黨在我心中”十八歲成人宣誓儀式、“永遠跟黨走”全市各族各界青年慶祝建黨八十周年大型廣場文藝演出、全市團員青年慶祝建黨八十周年《世紀頌歌》大型篝火晚會等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掀起了全市青少年紀念建黨八十周年活動的高潮。
五年來,通過切實加強和改進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廣大青少年的政治素質進一步提高,涌現了許多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笆蠼艹銮嗄辍?、“優秀青年企業家”、“新長征突擊手(隊)”、“十佳大學生”、“十佳少先隊員”、“抗洪英?!钡纫淮笈冗M人物和典型群體脫穎而出,展示了我市青少年立志成才、奮發向上、艱苦創業的精神風貌,在青少年中形成了崇尚先進、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良好風氣,對我市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通過不斷深化農村青年科技活動,廣大團員青年已經成為建設農業強市的主體力量
目前,我市共有農村勞動力161萬人,35周歲以下農村青年99萬人,農村青年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62%。五年來,團市委圍繞市委建設農業強市的戰略部署,不斷深化農村青年科技活動,突出抓好人才、技術、信息、資金、基地五方面工作,使農村青年科技活動逐步發展成為系統服務于農業生產和農業強市建設的綜合性活動,有力地促進了農村青年增效增收成長成才步伐,成為農村兩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團組織以進一步提高“三位一體”配置團支部書記帶頭致富、帶領青年致富的素質和能力為重點,從加強農村青年科技培訓入手,圍繞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品牌農業,全面深化農村青年科技活動,農村青年成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帶頭人和利用科技脫貧致富的排頭兵。
1、統一規劃,加強指導,穩步推進農村青年科技示范基地建設。全市農村各級團組織以領辦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品牌農業項目為牽動,緊緊圍繞農村青年增產增收這一根本目標,通過改造和新建,發展了一批規模大、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品牌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并做到了落一處、成一處,發展一處、見效一處。全市已建成農村青年科技項目示范基地437處,其中,種植業面積在100畝以上的基地208處,養殖業產值在20萬元以上的基地135處,加工業產值在50萬元以上的基地48處。其中,團市委直接領辦基地1處,即富裕縣二道灣鎮300畝雜糧對比實驗基地,該基地被團省委、省農辦、省科委、省農行命名為全省農村青年科技項目示范推廣基地標兵。同時,克山縣西建鄉團委領辦的北方兔業養殖基地等11個基地被命名為全省農村青年科技項目示范推廣基地。這些基地的建立,共輻射帶動農村青年10萬余名,取得經濟效益5000余萬元。2001年,團市委把農村各級團組織領辦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品牌農業項目作為深化農村青年科技活動、為我市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構建農業新格局貢獻力量的突破口,根據各地區的不同情況,積極引導和幫助農村各級團組織領辦“兩色一品”農業項目。2001年,3月7日--10日,召開了近200人參加的全市鄉鎮團委書記領辦項目工作研討會,為開展好這項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全市各級農村團組織共領辦各類項目160個,其中種植業項目97個,養殖業項目50個,加工業項目13個,其中“兩色一品”農業項目107個,占團組織領辦項目的67%。
2、注重培養,強化管理,大力加強農村青年科技能人隊伍建設。五年來,本著“一手抓培養、一手抓提高”的原則,采取強化培訓、加強管理、抓好考核等手段,不斷發展壯大了一支以青年科技示范大戶、農村青年星火帶頭人、股份合作體領辦人、青年經紀人、村“三位一體”團支部書記為主體的系列化、專業化、群體化的農村青年科技能人隊伍,形成了樹立一支隊伍,搞活一方經濟,帶動一批青年致富的良好局面。全市已建立了由2041名“三位一體”村團支部書記,3683名縣級以上青年星火帶頭人,3125名青年科技示范大戶,2813名農村青年股份合作體領辦人以及一大批從事科技生產經營的青年企業家和不斷涌現出的科技服務組織領辦人所構成的農村青年科技能人群體。他們在應用推廣科技項目,傳播科技文化知識,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和農產品進入市場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松娇h北聯鎮興發村“三位一體”團支部書記張春堂被團省委命名為“全省十大農村青年科技致富標兵”。訥河市通南制粉廠廠長李金巖等10名青年廠長經理被團省委、省青企協命名為全省優秀(杰出)青年鄉鎮企業家。張利民、孫進明等17人被團省委評為“省級農村青年星火帶頭人”,克山縣星火燎原公司總經理閆繼全被團省委授予“省級農村青年星火帶頭人標兵”稱號,東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萬貴榮獲“全國青年星火帶頭人標兵”榮譽稱號,團市委被團省委、省科技廳聯合授予“全省培養青年星火帶頭人活動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2001年是新世紀的第一年,為了迎接首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在我市召開,團市委在農村青年中廣泛開展了綠色創業者“五個一”活動。一是學習一項綠色新技術,1300名農村青年都能掌握一項綠色新技術;二是領辦一項綠色新項目,有近1000名農村青年領辦了綠色新項目;三是創建一片綠色科技園,共創建綠色科技園52個;四是開發一項綠色新產品,共開發綠色新產品78種;五是打出一項綠色新品牌,共打出綠色新品牌138項。2001年7月25日,團市委在依安縣召開了全市農村青年經紀人協會成立大會,產生了農村青年經紀人協會第一屆理事會,與市工商局、市農委、市科委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農村青年經紀人隊伍建設的意見》,聯合市工商局轉發了《全省農村青年經紀人管理實施辦法》,下發了《農村青年經紀人優惠政策》。全市各級團組織共舉辦農村青年經紀人培訓班500余期,培養農村青年經紀人7600名,有219名農村青年經紀人通過了資格認定,獲得了職業資格證書,又推薦30名農村青年加入省級農村青年經紀人協會,初步形成了農村青年經紀人組織網絡。
3、依靠陣地,健全組織,加大科技服務活動力度。五年來,全市各級農村團組織在健全、規范已有的科技服務組織基礎上,注重抓好科技型、物資型、營銷型科技服務組織建設,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以能人隊伍為主體,以科技、信息為先導,以團組織為網絡的左右相間、上下貫通、功能完善的科技服務組織體系,切實在技術、信息、市場等方面為農村青年解決實際困難。通過開展“科普之冬”活動,向農村青年廣泛傳授農業實用技術,并發揮他們的輻射帶動作用,使廣大農村青年成為先進農業技術的傳播者。“科普之冬”活動到目前已連續舉辦了十二屆。在第九屆科普之冬活動中,全市各級團組織共組織培訓班4410次,培訓農村青年38.9萬名,培訓市、縣兩級青年星火帶頭人6400名,培訓“三位一體”團支部書記1964人次,舉辦科普講座、展覽、競賽、報告會累計1494場。1人獲得省級科普之冬先進個人稱號,3人獲得市級科普之冬先進個人稱號。團市委分獲省、市兩級先進單位稱號。富拉爾基區杜爾門沁鄉杜爾門沁村扶貧聯合隊隊長吳金波被授予全省十大杰出農村青年科技致富標兵稱號。在第十二屆科普之冬活動中,全市各級團組織共組織科技培訓班2941期,培訓人員32萬人次,舉辦科普講座745次,參加人員達35795人次,開展科普咨詢5878次。在第十三屆科普之冬活動中,共舉辦培訓班4166期,培訓人員31萬人次,舉辦科普講座754次,參加人員4萬人次,開展科普咨詢8700余次。目前,全市已有科技服務組織523個,其中青年科技學(協)會300多個,青年科技圖書站88個。這些陣地和組織的健全和完善,對加大科技服務活動力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全市農村青年科技活動步入了全面推進、協調發展、影響廣泛、成效顯著的新階段。
此外,在農村青年勞動力轉移方面也已取得突破,開始向深層次推進。2001年,根據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團市委制定下發了《關于深入開展農村青年勞動力轉移工作的通知》,全市各級團組織積極行動起來,開展“進千家,訪萬戶”宣傳教育活動、“學文化、比技能”科技培訓活動、“興產業、找門路”增效創效活動和“抓服務、樹典型”示范帶動活動。通過這幾項活動的開展,實現了我市農村青年勞動力的多渠道轉移。據統計,全市各級團組織共轉移農村青年勞動力12.1萬人。
三、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崗位建功和創新創效活動,廣大團員青年已經成為推動企業改革的中堅力量
五年來,全市各級團組織圍繞企業振興和不同時期企業改革的重點,以崗位建功和創新創效活動為統領,帶領廣大青工投身企業改革,立足本職崗位建功成才,為企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圍繞企業工作中心,大力推進企業青年職工創新創效活動。2000年1月18日,召開了全市企業青年職工創新創效活動推進會議。會上交流了市直大企業開展創新創效活動的基本經驗和主要做法,成立了由團市委牽頭,市科委、市經貿委、市勞動局、市科協等五家單位聯合組成的活動領導機構,確立了10戶全市企業青年職工創新創效活動重點聯系企業,制定下發了全市企業青年職工創新創效活動實施方案,明確了創新創效活動的工作思路、具體措施和工作方法,各企業從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營銷創新、服務創新四個層面開展活動。2000年9月,團市委榮獲全國“幫助青年創業計劃”工作優秀組織獎,黑化團委榮獲全國創新創效活動優秀組織獎,并在會上交流了經驗。在創新創效活動中,全市80%以上的企業在青年科技人員中開展了“四個一”活動,即開發一項新產品、創造一項新工藝、推廣一項新技術、轉化一項新成果活動;在青工中開展了以小發明、小革新、小創造、小設計、小建議為主要內容的“五小”活動。2001年,對省重點聯系的10戶企業和市重點聯系的8戶企業實施了以項目化促進創新成果的現實轉化。7月,舉辦了全市青年職工創新創效優秀成果展,共展出各類成果240項,幫助廣大青工把創新成果推向市場,使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目前,創新創效活動在國有大中型企業中開展率達90%,在非公有制企業中開展率達60%。幾年來,累計提合理化建議4522條,成立青年QC小組292個,成立青年營銷小組783個,取得“五小”科研項目1381項,累計創效14000余萬元。
2、圍繞提高青工職業技能,扎實推進“號、手”活動。1997年初,為加強對青年文明號活動的領導,由團市委牽頭,市經貿委、市勞動局等21個行業主管部分聯合組成了“XXXX市創建青年文明號活動組織委員會”,并制定下發了《XXXX市青年文明號管理試行辦法》和《XXXX市青年文明號監察委員會章程》,對我市青年文明號的認定條件與標準、評選辦法、日常管理、考核與監督都做了明確規定。同時,還對我市5個國家級青年文明號、44個省部級青年文明號、314個市級青年文明號進行了逐一建檔,使我市的青年文明號活動走上了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幾年來,團市委每一年都對上一年的青年文明號進行考核、驗收,加大監管力度,重新認定,重新命名,進一步增強了青年文明號集體的創建意識,確保了青年文明號的先進性和權威性。2000年,我市已有市級青年文明號367個,省部級青年文明號78個,國家級青年文明號4個,國家級青年文明號生產線1條,命名表彰了59個市級青年文明號。2001年8月,團市委組織開展了“綠色和我相隨”青年文明號“五個一”活動,即貼一條標語,發一份宣傳單,送一張承諾卡,說一句溫暖話,開展一項特色服務,通過活動,廣大職業青年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質量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2001年,共評選市級青年文明號40個,對新命名和重新認定的293個市級青年文明號在XXXX日報上進行了公示。
1997年,團市委積極與各有關部門溝通,成立了市“爭當青年崗位能手活動組織委員會”,制定下發了《XXXX市青年崗位能手獎勵辦法》和《關于在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十五戶龍頭企業中深入開展創建青年文明號和青年崗位能手活動的意見》,為青年崗位能手活動的深入開展建立了完備的政策保障體系和管理機制。通過開展以“興質量、降成本、練技能、當能手”為主題,以“導師帶徒、拜師學技”為主要形式的爭當青年崗位能手活動,使企業團的工作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發展。1997年,我市有28人被評為省級青年崗位能手,有3人代表行業參加了全國青工技能大賽。1998年,全市已有80%的企業開展了青年崗位能手活動,有近萬名青工參與到活動中,共結成幫帶對子2000余對,全市評選出市級青年崗位能手100名,確定了10個市級青年崗位能手活動示范企業。從2000年以來,團市委本著“創名牌、出精品”的工作思路,不斷深化和創新“號、手”活動。在工作領域上,不斷向工業企業、重點建設工程以及電子信息等領域延伸,先后在黑化集團中氮改擴建工程、黑龍集團30萬噸新聞紙改造項目、移動通信公司等單位開展“號、手”創建活動。在工作內容上,本著少而精的原則,注重“號、手”活動的質量。在工作考核上,改變以往“重評選、輕考核”的做法,從嚴考核。2000年,我市已有市級青年崗位能手368名,省級杰出青年崗位能手6名,省級青年崗位能手78名,國家級青年崗位能手9名。2001年7月,XXXX市青年商會成立,吸收會員120名,其中有75名會員創辦了微型企業。為進一步提高廣大青工的崗位技能,團市委利用各級各類培訓基地培訓在崗青工4000人次,舉辦了13個工種的青工技術比武,收集整理先進操作法325項,簽訂導師帶徒合同1200份。
四、通過不斷整合社會資源,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廣大團員青年已經成為維護社會穩定的積極力量
為了使青少年成長有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全市各級團組織充分整合社會資源,努力解決青少年遇到的熱點、難點問題,在學習、生活、教育等諸多方面加強對青少年合法權益的保護,使廣大青少年成為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群體。
1、加強希望工程管理力度,穩步推進希望工程向縱深發展。為了保證我市希望工程工作扎實推進,團市委把1997年在確定為我市希望工程管理年。年初,下發了《關于加強希望工程管理工作的通知》,并把工作重心放在希望工程資金管理上,加強希望工程干部隊伍建設,實行資金籌集使用公開、資助對象條件公開、審計檢查結果公開的“三公開”制度。此外,團市委還努力拓寬籌資渠道和集資方式。目前,全市已建希望小學38所、救助失學兒童13800名,援建希望書庫64個,籌集救助資金1016萬元。通過開展“希望工程”活動,有力地促進了貧困地區教育環境的改善,使一大批失學兒童重新走進校園。
2、加強兩法一例的貫徹實施,切實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通過開展“中小學生向‘三廳一室’告別”活動,有效地遏止了“三廳一室”向未成年人開放的現象。在活動中,協調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門,以青年志愿者為骨干力量,成立了“文化市場監督小分隊”,不定期對“三廳一室”進行監督檢查,同時充分發揮“紅領巾監察員”長期檢查的作用,使這一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通過開展“兩法一例”宣傳教育活動,特別是1999年以來聯合公、檢、法、司、工商系統開展的創建優秀青少年維權崗活動,極大地調動了社會各界力量,使青少年成長的外部環境進一步優化,廣大青少年的合法權益得到了有效保護,廣大青少年依法自我保護的意識不斷增強,青少年法制意識普遍提高,社會保護未成年人的自覺性明顯增強。2000年,團市委對在實際工作中為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做出積極貢獻的46個基層單位進行了命名和表彰。11月7日,聯合市檢察院在克東縣召開了全市檢察系統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暨創建“優秀青少年維權崗”活動現場會,在全市檢察系統全面推廣了克東縣檢察院在創建“優秀青少年維權崗”活動中的“十個一”做法,極大地促動了創建活動整體水平的提高。2001年4月22日至25日,省人大、團省委、省文化廳等部門組成的“兩法一例”執法檢查組對我市“兩法一例”貫徹實施工作進行了檢查,高度贊揚了我市摸索出的“把握實質、聯系實際、立足實踐、注重實效”的工作做法。5月中旬,團市委組織召開了全市未成年人保護委員會會議,制定下發了《XXXX市未成年人保護委員會成員單位職責》、《XXXX市“為了明天未保行動”活動方案》。在省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會議上,我市未保工作典型經驗進行了交流,我市未保委獲省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五、通過扎實有效的基層組織建設,廣大團員青年已經成為承擔急難險重任務的骨干力量
1、加強團的基層組織建設,使團建工作向縱深發展。通過開展“服務萬村行動”、農村基層團組織整頓、“五四紅旗團委”創建活動、團建創新活動,有力地促進了團的基層組織建設。1997年10月27日,共青團XXXX市第十五次代表大會召開,會上明確了跨世紀五年我市團的工作的方向和任務,選舉產生了新一屆委員會,為我市團的工作面向新世紀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
在日常工作中,通過指導基層團組織開展經常性的組織生活、團日活動、團員教育、團員評議、團費收繳活動,增強了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另外,通過采取黨建帶團建、區域建團、聯合建團、直接建團的形式,加大了在新經濟組織中的建團力度,特別是加強了在社區建立團組織的工作,不斷減少團的工作“空白點”。在改革的新形式下,團的工作也應順應改革的需要,不斷調整、完善、建立、健全企業團組織。1998年,團市委抓住企業資產重組的時機,加強了大集團、大企業團的組織建設工作,理順了企業重組后團的隸屬關系。建委團委被吸收為市直團委,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齊市處建立了團組織。經過兩年的努力,團建創新試點工作穩步推進,2000年1月8日,召開了全市團建創新試點工作推進會議,明確了開展團建創新試點工作的重要意義,并結合我市實際情況制定下發了具體工作方案,確定了農村、企業、學校、社區、機關等五個領域的15家團建創新試點單位。團市委分類指導他們的創建工作,總結出具有普遍性的成功經驗,為團建創新工作在全市范圍內的全面鋪開打下了堅實基礎。2001年,團市委與市委組織部等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全市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共青團工作的若干意見》,為積極探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過程中企業團的建設新途徑提供了組織依據。2001年2月,全市基層黨建帶團建工作會議召開。會后,市委辦公廳轉發了《市委組織部團市委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黨建帶團建工作的意見》,為我市黨建帶團建工作提供了組織保證。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制定了我市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團建工作三年規劃,目前,我市共有應建團非公有制經濟組織103家,現已建團69家,占應建團總數的67%,東科公司建團的成功經驗在全省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團建工作現場會上做了交流。
近兩年來,“五四紅旗團委”創建活動在我市深入開展,這項活動作為全面推進基層組織建設、活躍基層團的工作的重要載體,取得了長足的進步。2000年五四期間,訥河市巨和鄉團委、齊市第一醫院團委等41家市級團委被授予“五四紅旗團委”稱號,泰來團縣委、龍沙團區委等10家團委被授予市級創建“五四紅旗團委”優秀組織單位。12月,克山縣北聯鎮團委榮獲全省“五四紅旗團委標兵”稱號,衛生局團委等6家團委被評為全省“五四紅旗團委”,龍江團縣委獲得全省創建“五四紅旗團委”活動組織獎。通過開展“五四紅旗團委”創建活動,極大地調動和激發了全市基層團組織的積極性,在全市團組織中形成了“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2001年,全市共表彰55個市級“五四紅旗團委”和21個“五四紅旗團委”創建活動組織獎。
2、加強團干部隊伍建設,使團的戰斗力不斷增強。為了進一步優化農村團支部書記的素質結構,增強農村基層團組織的戰斗力,農村各級團組織加強了“三位一體”的配置工作。截止1997年底,全市2132個行政村已有2041個行政村按“三位一體”的配置要求,配置了村團支部書記,配置率達96%,全市有三個鄉配備了“三位一體”團委書記,有效地保證了我市農村團的各項工作的進一步開展。近兩年來,通過對“三位一體”團支部書記的培訓,提高了他們從事基層團的工作的能力和帶領農村青年依靠科技致富奔小康的本領,從而帶動了農村基層團組織的全面活躍。
1997年,在加強農村團組織“三位一體”配置的同時,團市委著手對市直團委領導班子進行配備,與市委組織部聯合下發了《關于在市十五次團代會前后進一步加強市直團委領導班子建設的意見》,有效地解決了基層團組織領導班子的配備問題,使我市專職團干部與共青團員的比例已達到1:200。在選拔、培訓、考核、輸送等環節加強隊伍的整體建設,全市各級團組織堅持嚴把選人關,把有理想、有知識、有熱情、有志于團的事業發展的優秀團員選拔到團的領導崗位上來。同時,通過舉辦長、短期培訓班、以會代訓等形式,加強對廣大團干部進行黨的十五大精神、鄧小平理論、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團的業務知識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知識的教育,使團干部成為既懂團的業務,又熟悉經濟工作的復合型團干部。在農村,2041名“三位一體”村團支部書記中,已有80%以上接受了農業技術和團的業務等方面知識的培訓,并建立起了一支龐大的村團支部書記后備干部隊伍。2001年,按照《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市團干部隊伍建設建立健全團干部協管檔案的通知》要求,建立了協管檔案,為把我市團干部隊伍建設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創造了條件。據統計,2001年年初以來,我市各縣(市)區、市直各團委有34名團干部、鄉鎮團委有50名團干部相繼轉業,走上了更加重要的工作崗位。在2001年全市公開招考副縣級領導干部和領導助理中,選拔出的30人,就有16人曾經是團干部,團組織真正成為黨的后備軍。
3、加強團員隊伍建設,使團的隊伍穩步壯大。五年來,團市委加大了在農村、街道、鄉鎮企業等區域發展團員的比例,強化了對流動團員的管理,嚴格控制團員的流失,團員流失率基本控制在1‰以內,加強團員的“推優”力度。同時,還堅持通過“三會兩制一課”制度加強對團員進行特色理論、黨團章等思想教育,提高了廣大團員青年的思想政治覺悟。五年來,全市共有183830名青年加入共青團,團青比例由1997年的18.3%提高到18.6%,使我市的團員隊伍穩步壯大。全市有11179名團員經團組織推薦加入中國共產黨,團組織成為向黨輸送新鮮血液的一支主要力量。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五年來,經過全市各級團組織的共同努力,使我市的團建工作上了一個新臺階,向著更加扎實、有效的方向邁進,團組織的吸引力、凝聚力、戰斗力不斷提升,1998年的抗洪斗爭,就是一個最好的體現。面對嚴峻的水情,全市各級團組織以洪水為令,緊急行動,在抗洪搶險斗爭中樹立了朝氣蓬勃,紀律嚴明的嶄新形象;廣大團干部以奉獻為本,率先垂范,在抗洪搶險斗爭中樹立了先人后已,顧全大局的嶄新形象;廣大團員青年以吃苦為榮,奮力拼搏,在抗洪搶險斗爭中樹立了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嶄新形象。在抗洪期間,全市共有860支青年抗洪搶險突擊隊,403支青年抗洪搶險志愿服務隊,8萬多名團員青年投身到抗洪一線,為奪取抗洪斗爭的全面勝利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同時也是對團組織的一次鍛煉和考驗。事實證明,我市的團員青年已經成為承擔急難險重任務的骨干力量。
在過去的五年中,全市廣大團員青年在黨的十五大精神感召下,在各級團組織的帶領下,在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我市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今后,全市各級團組織將更加努力,要進一步增強歷史責任感和緊迫感,在市委的領導下,圍繞和服務我市改革和發展的大局,團結帶領廣大團員青年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積極實踐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振奮精神,開拓進取,真抓實干,在搞好二次創業中建功立業,為實現我市富民強市的目標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