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村黨支部委員會事跡材料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村黨支部委員會事跡材料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村全村73戶,280口人,耕地面積7300畝,黨支部有黨員11名。多年來,村黨支部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黨的農村政策,始終不渝地堅持發展農村經濟,富裕農民,全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5年全村人均純收入實現11600元,同比增長9.4%。先后榮獲“全市小康示范樣板村”、“省文明村建設標兵村”等榮譽稱號,村黨支部*1年被中組部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強化內功,為經濟發展奠定組織基礎

          黨支部把強化制度建設作為規范執政行為,加強黨員教育管理的一項重要措施,先后建立健全了黨支部議事、“”、民主評議、村務公開等制度,堅持按制度辦事、用制度管人。凡是涉及新農村建設規劃、村集體重大支出、基礎設施建設、土地承包等重大事項,都實行“一事一議”,由村民代表集體研究決定。黨支部從抓好黨員的政治理論學習和思想道德教育入手,每年年初制定學習計劃,確定重點學習內容,每月集中學習一次,使黨員在思想上能夠與時俱進。特別是結合先進性教育活動,黨支部組織黨員認真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黨章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使黨員帶頭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帶領群眾共同致富奔小康的自覺性得到了進一步增強。黨支部每年都組織黨員開展“重溫入黨誓詞”、“我為黨旗添光彩”、“爭做優秀共產黨員”等活動,激發黨員獻身村屯發展、服務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發揮引帶作用,促進快速經濟發展

          一是加大投入,走科技興農之路。黨支部狠抓科技知識的普及,建起了150平方米的標準化圖書室,購置了*0余冊各類科普圖書,并結合開展科普之冬、科普之夏、“雙培工程”科技服務月等活動,多次從市、區聘請農業科技專家到村里講授農業科技知識。注意把有文化、接受新鮮事物快的黨員培養成科技示范戶和致富能手,充分發揮黨員的示范帶頭作用。村黨支部專門劃定了農業適用技術試驗、示范田,由黨員帶頭示范做樣板,成功后在全村推廣,11名黨員有9名成為致富能手。經過幾年努力,科技種田取得累累碩果,玉米精量點播、大豆壟三栽培、水稻旱育稀植、超稀植技術相繼推廣成功。通過向科技要效益,*村的土地畝產效益是其他村的1.5倍。*村多次被省、市、區命名為科普先進村。二是抓住機遇,大力發展特色種植。黨支部抓住“北藥開發”的有利契機,先后3次派人到哈爾濱、河北省安國縣等地考察“北藥”種植,并通過多方協調,與省北藥開發辦研究所取得聯系,在村里建起了藥材種植基地,引導鼓勵村民發展藥材種植業。為降低購買藥材種苗成本,黨支部請北藥辦的專家指導,自己搞起了種苗繁育,無償向村民提供種苗。幾年來,全村累計投入資金近百萬元,種植平貝、枸杞子、龍膽草、穿地龍等中藥材750畝,占全村耕地總面積的近10%,僅藥材種植一項*5年實現純收入50多萬元,村民人均增收1700元。三是大力發展畜牧業。村黨支部自*1年起,在充分考察論證的基礎上,由村干部和黨員帶頭,籌集資金85萬元用于發展畜牧業,先后購進波爾山羊170只、小尾寒羊400只、莎能奶山羊和絨山羊70只,引進魯西黃牛120頭。在黨員的帶動下,短短兩年多的時間,畜牧業長足發展,全村建起了占地5萬平方米的養殖小區,70%以上的農戶發展養殖業。目前,全村黃牛存欄達290頭,羊存欄1070余只,豬存欄300余頭,禽存欄3000余只,村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四是大力建設生態農業。先后投資數十萬元,實施了旱改水工程,開發荒原改造低產田1000畝,為村里增加經濟效益近百萬元。實施了山林綠化工程,造林1500畝,栽種各種經濟林、用材林40余萬株,被國家綠化委員會授予“全國綠化千佳村”榮譽稱號。實施綠色食品工程,發展綠色產品品種十幾個,綠色糧食作物1000畝。

          處處為村民著想,切實解決農民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

          黨支部始終把為村民辦實事,解決實際困難,維護村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切實改善村民的生產生活環境,村里先后投入45萬元,將新村的所有洼路填平,彎路取直,窄路拓寬;街道全部石砌邊溝,三條主街道還安裝了路燈,并修建了12條花帶;各巷道口統一修建了花壇,巷路兩旁全部栽上了櫻桃、李子等果樹;為各戶統一規劃修建了小橋、廁所,安裝了統一樣式的鐵柵欄和鐵大門,并建成了面積達1*平方米的文化活動廣場和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農民公園。黨支部從實際出發,建立起了種植、養殖協會、紅白理事會等門類齊全服務優質的各種服務組織,為村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和各項生活服務。村黨支部還為全村17歲以下的少年兒童購買了養老保險,中小學生上學免費車接車送,村里每年拿出一萬元錢為老年人過節,讓村民們切實感受到了黨支部的關懷和溫暖,村民都自豪地稱自己是“山溝里的城市人”。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