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創建縣級文明村事跡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創建縣級文明村事跡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創建縣級文明村事跡

          我鎮**村在此項活動的開展中認真領會精神、積極安排,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在爭創縣級“精神文明先進村”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抓班子隊伍帶村,進行村務民主管理

          村兩委凝聚力、戰斗力強。班子團結和諧,村務公開,民主議事。村兩委班子及村民代表商議并制定了村規民約,以提高全體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的能力,還制定了工作制度、民主聽證制度。興辦公益事業必須召開村民代表會、民主聽證會,然后召開群眾大會。在會上反復征求群眾意見,征得三分之二群眾同意后再實施決定,村務公開每季度一次,接受群眾監督。鼓勵和引導群眾參與村務公開、村務管理,在村民自治管理中發揮作用。確保了村民的民主權利落到實處。積極發現和推薦優秀人才,提高村干部中年輕成員比例,做好能人發展黨員及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工作。

          二、抓人才科技興村,推動經濟快速發展

          發展靠科技、人才是關鍵。村黨支部將本村有一定科技基礎的能人帶出去學習、考察致富項目。在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請縣科技人員到全村對群眾進行實用技術培訓3次,參學率達90%。致富能人在村班子的支持下,開展“雙學雙比”活動,一批種養殖能手脫穎而出,同時,投資150萬元擴建了**x綜合養殖場和**粉條廠,新建高標準養殖大棚10座,為草畜產業發展撐足了后勁。村支班子實施的“一幫一”科技致富活動,帶動并幫助其他群眾積極發展經濟,走上科技致富道路。

          三、民主法制管村,促進和諧穩定

          村干部把村務規范有序作為構建和諧新村的重要基礎,按照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監督程序化的要求,堅持落實“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健全了“兩委”聯席會、村務公開和民主聽證制度,把村上的工作置于黨員和群眾的監督之下。在全村廣泛開展“五五”普法和創建“平安家庭”、“和諧家庭”、“婚育新風進萬家”等活動。村民自發成立了村民民主議事會、定期進行掃黃打非。鄰里之間相處和睦、團結友善,無打架斗毆、鄰里糾紛現象發生。社會穩定,自尊、自信、自重、自愛,相互尊重,相互幫助的社會新風尚已悄然形成。

          四、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促進群眾增收致富

          按照新農村建設任務,今年村上主要完成了800米主街道的硬化綠化任務,栽植松樹420株,砂化一、二社和三、六社道路2公里,配套修建橋涵3座,混凝土硬化邊溝1.6公里,開挖下水管道2公里,鋪設自來水管道800米,新建污水處理點1個,新建住房94戶,改造門面46戶;維修渠道1.5公里,維修閘口、斗口16個,新建“U”型渠100米,并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洋芋訂單900畝,甜豌豆訂單1200畝,種植油菜3000畝,輸出勞動力1400人(次),培訓技能型農民120人,勞務收入達到1120萬元,新建文明一條街1個,該村人均純收入達4586元。彩電全面覆蓋該村,電話、有線電視覆蓋率100%,洗衣機、冰箱、等家用電器覆蓋率40%,摩托車數量逐年遞增,東關村民自豪地說:“我們也過上城里人一樣的日子。走的是干凈的水泥路,住的是高標準的小康房”。

          五、圍繞“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通過開展“美德在農家”、“五好文明家庭”、“五星級文明農戶”評選活動評出了“五好文明家庭”300戶。倡導健康向上的道德風尚,形成了言行講文明、衣食講衛生、做事講道德、為人講誠信、相處講和諧的良好村風。同時,在未建新房的農戶中扎實開展以“講文明、講衛生、講科學、講效益”為主題,以“一建(沼氣池)、三化(綠化、凈化、美化)、四改(廁、圈、廚、院)”為主要內容的創建達標活動,動員全村農戶從自家庭院入手發展生態農業,積極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設上,始終不渝地把公民道德建設作為重要內容來抓,堅定不移地把思想道德建設貫穿于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在全村黨員干部、群眾、中開展了“孝老愛親,互助關愛”教育實踐活動,使他們逐步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加強對公民的“三義”、“三德”、“三觀”教育,使“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20字基本道德規范進社入戶,入院上墻;以各種群眾喜聞樂見、貼進生活的活動為載體,加強宣傳教育,切實增強廣大群眾的道德素質。尤其是《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宣傳貫徹,加上村莊硬化、亮化、綠化、美化工程的實施以及爭做“四有”公民和“五星級文明戶”的創評活動,在潛移默化中使廣大村民的身心、思想受到了很好的熏陶。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質,文明程度,科技意識、法律意識、衛生習慣、生活方式等都有了很大的改觀。原來農村的“臟、亂、差”現象得到了較大改善,農村的面貌正朝著衛生、文明、安全、優美、舒適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