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思想史上的和諧社會觀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構建和諧社會是古代志士仁人的崇高社會理想,是鼓舞人們?yōu)橹畩^進、為之探索追求的寶貴精神力量。他們所構建的和諧圖景至今仍有一定借鑒意義。
和諧者,和睦協(xié)調也。在儒家看來,和諧社會應當是由家庭發(fā)端的,由家庭和諧推廣發(fā)展為社會和諧。在儒家看來,家國一理,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社會和諧為家庭和諧奠立基本的環(huán)境條件。孔子主張:“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這是將家庭和諧與社會和諧高度統(tǒng)一的精辟論斷,他將家庭和諧推廣為社會、國家、文明之間的和諧共長、相輔相成。為形成和諧社會,孔子提出四種辦法和途徑。一是全社會倡行忠恕之道;二是倡行中庸之道,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推崇一個“和”字:“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為貴”,社會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沖突;三是任人唯賢,“選賢與能”;四是加強教育,有教無類,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形成一個和諧、有秩序的安定社會環(huán)境。
孔子關于社會和諧的主張被儒家和歷代仁人志士繼承并發(fā)揚光大。在中國古代史上,許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曾設計過和諧社會的方案。其中影響最大的首推儒家的“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在這個載于《禮記•禮運》篇的和諧社會圖畫中,人與人之間重誠信、講仁愛、求友善、修和睦、選賢能、富庶安康,形成財產公有、共同努力、舍棄自我、人人平等、安寧、和諧、祥順的社會風氣,構建了一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沒有陰謀和奸詐,沒有戰(zhàn)爭和流血的理想社會。這一和諧社會理想對后世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孟子在此基礎上勾畫出一幅耕織結合、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藍圖,設計出一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諧社會圖景。
與《禮記》的“大同”社會理想相似,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領袖洪秀全設計出一個令廣大農民心馳神往的和諧社會藍圖:“務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但是,這個美麗的空想并沒有實現。
近代著名思想家康有為寫了《大同書》,提出建立一個“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
諸子百家中其他各家,也曾設計過類似的和諧社會圖景。比如主張“兼相愛”的墨子設計了一個“愛無差等”的和諧社會理想。老子設計出一個“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老死不相往來”“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和諧社會藍圖。莊子設計了一個“同心”、“同德”,平等自由的和諧社會藍圖。由于階級壓迫和剝削是當時的經濟政治基礎,在“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的社會基礎上,種種構建和諧社會的理想主張只能是空想。構建和諧社會只能停留在人們的頭腦中。在階級社會里只有社會的不和諧,只是不同時期不和諧的程度有所不同罷了。在這個問題上,宋元之際的思想家鄧牧有較清醒的認識,他也曾描述出“至德之世”的和諧社會藍圖,但是他清醒地認識到,他的和諧社會短時間內實現不了,“三千年后”才有望出現。
人們社會理想的實現只能植根于現實的經濟、政治的根基之上,否則就只能是空想、烏托邦。當然,構建和諧社會的美好理想仍不失為鼓舞人們?yōu)橹恍笂^斗、孜孜追求的精神動力。歷史的車輪走到今天,人們實現美好和諧社會的理想既具備了經濟基礎,也具備了一定的社會人文條件。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中,中國共產黨人第一次把構建和諧社會作為重要任務和奮斗目標寫進黨的正式文件,與中國古代和諧社會理想不同的是,這是一個可以實現的目標,這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歷史時期做出的一個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