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近年來,我國國民經濟持續較快增長,但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卻有繼續擴大之勢,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滯后的局面并沒有根本改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和關鍵在農村,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河南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第一農村人口大省、第一糧食產量大省,農村人口多、農業比重大,“三農”問題更為突出。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省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全省的現代化,就難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原崛起。我們要從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高度,從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原崛起的高度,進一步增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步伐。

          明確新要求

          黨中央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出了新的明確要求,即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一新要求內容豐富、涵義深刻,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四位一體”總體布局在“三農”工作中的具體體現。

          生產發展是建設新農村的物質基礎,就是要優化農業生產布局,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生活寬裕是建設新農村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千方百計促使農民持續增收,使農民的衣食住行條件不斷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明顯上升。鄉風文明是建設新農村的精神支柱,就是要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使農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斷提高,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學、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村容整潔是建設新農村的重要條件,就是要加強農村公路、電網、通訊、廣播電視、教育、醫療衛生和安全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使生態環境、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推進農民生活方式的現代化。管理民主是建設新農村的政治保證,就是要加強農村黨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健全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機制;加強農村法制建設,教育引導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切實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創造和諧的發展環境。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重大而長期的歷史任務,必須按照新要求,搞好總體規劃和具體部署,堅持規劃先行,抓好試點示范,有步驟、有計劃、有重點地逐步推進。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任務,推進農村各方面制度的創新發展,堅持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引導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為全省人民的共同行動。

          抓住新機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決策部署,為我省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新機遇。黨中央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擺在“十一五”時期發展的十大方略之首,將投資方向由以城市建設為主轉向更多地重視農村建設,從建設資金、財政支出、銀行信貸等方面向農村傾斜,這是今后幾年經濟工作的一個重大舉措。抓住用好這一機遇,將有力地推進新農村建設

          國家啟動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為我省新農村建設注入新動力。國家制定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指導意見并實施相關政策措施,在產業發展、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推進改革開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有利于我們改善農業生產和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有利于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把更多農民轉移到二三產業,增強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能力。

          改革開放20多年的發展,為我省新農村建設創造了新條件。2005年河南生產總值突破10000億元,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新興工業大省的地位初步確立,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渠道進一步拓寬,初步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階段。糧食生產能力連續6年穩定在4000萬噸以上,2005年突破4500萬噸,穩居全國第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農民收入穩步增加,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這些都為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了堅實基礎。

          確立新思路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確立新的思路,即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城鄉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加快形成有利于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市場體制,實現城鄉互動、協調發展。

          要堅持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首先是經濟發展,要把發展農村經濟作為中心任務,把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基本目標,通過加快工業化、城鎮化來帶動和促進農村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增強農村綜合經濟實力,推動農村經濟繁榮。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要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以及黨的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要抓住增收這個關鍵環節。“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核心是增收問題。近幾年,我省農民收入增幅較大,在很大程度上是政策扶持和價格因素帶來的,今后一個時期農民增收的難度加大,必須積極探索新的路子,建立和完善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最根本的是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既要從“三農”本身考慮問題、尋找出路,大力挖掘農業和農村內部的增收潛力,又要跳出“三農”,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思考問題、研究對策,尋求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的治本之策,確保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要把握求實這個重要原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艱巨而長期的任務,必須始終堅持求實的科學精神和務實的工作作風,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使廣大農民群眾真正得到實惠。我省各地發展不平衡,新農村建設的起點有差距、過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不能脫離實際、急于求成,必須保持和發揚求實精神,一切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分步實施,穩步推進。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要充分考慮農民的實際需要和承受能力,尊重農民意愿,不盲目攀比、不強迫命令,堅決反對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務求取得廣大農民滿意的實效。

          采取新舉措

          要把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中央明確提出要堅持糧食供給基本立足國內的方針,河南有近億人口,必須立足自身解決好吃飯問題,并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貢獻。近年來,我們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在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實現了農業穩定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今后必須堅定不移按照這條路子走下去,決不能因為農業形勢稍有好轉就忽視農業和糧食生產。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落實扶持糧食生產的各項政策措施,推進優質農產品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推進農業科技進步,轉變農業增長方式,走精細化、集約化、產業化的發展道路。

          要把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條件。這是從根本上消除農村貧困落后狀況的治本之策。實踐證明,加強基礎設施,改善和增加農村公共產品和服務,單靠農民自己和市場機制是難以解決的。要加大對農業和農村投入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改善農村落后的生產條件和農民的生活環境。

          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為建設新農村的重要措施。發展勞務經濟是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有效實現形式,能夠轉移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對新農村建設有著重要意義。我省固始、新縣等地的情況表明,農民打工的收入已成為農村建設資金的重要來源。要加強外出務工農民的就業指導、技能培訓、組織服務,為他們的就業和生活創造良好條件和平等環境,引導那些在城市穩定就業、長期生活的農民逐漸完成由農民向工人、村民向市民的轉變;要鼓勵和引導外出務工農民返鄉創業,把更多資金、技術、管理經驗和城市文明帶回家鄉,投入新農村建設。

          要把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強大動力。新農村建設必然伴隨一系列體制創新,其中一大任務就是推進以鞏固稅費改革成果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增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動力。要著力推進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切實轉變鄉鎮政府職能,堅持穩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同時積極推進農村金融、土地征用、流通體制等各方面的改革,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要把培育和造就新型農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根本途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要求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的物質生活水平,而且要提高農民素質,塑造新型農民。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是把農村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要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基層文化建設,提高農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引導農民破除封建迷信和陳規陋習,弘揚傳統美德,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

          要把推進和諧農村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目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和諧社會思想在解決“三農”問題方面的重要體現。要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和諧農村建設與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統籌考慮、一同謀劃。要努力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做好扶貧開發和困難群體救濟救助等工作,逐步完善農村特困戶生活救助制度,讓農民與城市市民平等地享受改革開放成果。要搞好農村綜合治理,深入開展基層“創安”活動,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積極化解各種矛盾糾紛,確保農民安居樂業。

          提供新保證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各級黨委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必須適應黨在農村工作任務的變化,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新的有力的政治保證。

          要大力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是帶領農民群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領導核心。要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深化“三級聯創”活動,著力培養選拔“雙強”村黨支部書記,提高農村基層干部素質特別是思想政治素質,不斷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要切實加強農村基層自治組織建設,處理好村黨支部和村民委員會的關系,支持村民委員會充分發揮作用,大力發展基層民主,健全“一事一議”、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等制度。建設好共青團、婦女組織、民兵組織等基層組織,發揮農村行業協會等經濟合作組織的作用,形成促進新農村建設的合力。要在農村扎實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解決黨組織和黨員隊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把先進性教育活動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把廣大農村黨員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偉大實踐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