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用科學發展觀武裝全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我們必須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進一步用科學發展觀武裝全黨,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進一步用科學發展觀武裝全黨,應當從準確認識和把握現階段發展的特征上領會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指導意義,從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的統一上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創新意義,真正把科學發展觀落實到全黨同志的思想和行動中。
“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今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十分繁重。能否做好開局工作,關系到整個“十一五”規劃的貫徹落實。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必須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進一步用科學發展觀武裝全黨,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從準確認識和把握我國現階段發展的特征上領會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指導意義
鴉片戰爭以后的100年間,中國一直飽受西方列強的侵略和欺凌,政局動蕩,國力衰微,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陷于困境,舉步維艱。同志說過,自從先進的中國人“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才真正找到了“救中國”的道路。新中國的誕生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同樣,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在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真正找到了“發展中國”的道路。歷史證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希望在中國共產黨,關鍵在中國共產黨。而黨發揮領導核心作用的重要前提,是始終保持指導思想的先進性,并用先進的指導思想武裝全黨,統一全黨認識,指導全黨行動。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在回應時代挑戰的過程中,我們黨形成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兩大理論成果。正是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今天,我國的發展正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不僅要注重發展的速度,而且要注重發展的質量;不僅要注重經濟實力的增長,而且要注重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不僅要注重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而且要注重社會財富的公平分配;不僅要注重人民群眾基本需求的滿足,而且要注重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等等。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準確認識和把握我國現階段發展的特征,有助于我們深刻領會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
準確認識和把握我國現階段發展的特征,應正確判斷形勢,科學把握我國的發展現狀,從而增強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信心。我國今天的發展既是以往發展的延續,同時又是今后發展的起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國際地位顯著提高。2005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8.23萬億元,按當年平均匯率計算,人均達到1700多美元。這為今后進一步的發展和改革奠定了基礎、積累了經驗。當然,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但這些矛盾和問題是發展中的矛盾、是前進中的問題,只有通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才能得到解決。
準確認識和把握我國現階段發展的特征,應充分認識我們所面臨的挑戰的復雜性、艱巨性,從而增強憂患意識。應當清醒地看到,我國的發展到了現階段,面臨的矛盾有新積累,遇到的困難有新表現,發展的格局有新變化。我們在前進道路上所面臨的各種挑戰,既有已經顯露的,也有難以預測的。這些挑戰往往涉及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繞不開、躲不過,只有通過更新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思路來解決。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思想的重大創新,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科學發展觀提出以來,已經在指導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正在逐步深入人心。但是,在一些地方和部門,仍然存在著對科學發展觀認識不足、貫徹不力的現象。因此,應對挑戰、促進發展,需要進一步用科學發展觀來武裝頭腦、指導實踐。
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實踐證明,在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問題,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才能妥善解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始終動搖不得。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貫穿了這一基本路線,科學發展觀同樣貫穿了這一基本路線。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發展觀,是以人為本、造福人民的發展觀,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整體推進的發展觀,是堅持和平發展的發展觀。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發展觀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觀。我們一定要從這樣的高度來領會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意義,切實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從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的統一上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創新意義
科學發展觀是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重大成果。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我們已經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但是,新的挑戰和考驗依然存在。我們只有從世界發展潮流和我國發展實際的結合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實現民族復興的道路上不斷取得新進展。科學發展觀的深邃之處就在于,它既以中國自身的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又把中國的發展和世界的發展聯系在一起;既著眼于當代中國發展的具體歷史條件,又體現了當今世界發展的新趨勢,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指導性。
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思考和解決中國自身的問題,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軌跡。這一軌跡決定了這種創新必定是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成果都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光輝典范,不僅在理論風格上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而且在理論內容上與既有成果具有直接的傳承關系。思想對于馬克思列寧主義,鄧小平理論對于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于鄧小平理論,都是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辯證統一關系。科學發展觀同樣與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于發展的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所謂一脈相承,主要體現在它們所著力回答的都是有關中國發展的問題,其主旨都是為了抓住機遇、實現發展,從而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并為最終實現黨的最高綱領創造條件。所謂與時俱進,主要體現在科學發展觀是對我們黨關于發展的思想的系統總結和進一步深化,圍繞新形勢下我國怎樣發展這一根本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是立足國情、著眼當代、面向未來的發展思想,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理論。
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理念。準確領會這些理念的科學內涵,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從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的統一上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創新意義。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的要義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二是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說到底,以人為本就是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本。它體現了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體現了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以人為本的提出,進一步回答了為什么發展、靠誰發展的問題,標志著我們黨對執政使命、執政任務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水平。堅持以人為本,有利于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參與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利于進一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我們要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切實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尤其是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突出問題。要樹立科學發展意識,防止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社會全面進步的傾向;強化群眾觀點,始終把人民群眾作為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力量;增強黨性觀念,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堅決糾正背離科學發展、損害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現象。
全面發展,是唯物辯證法在當今中國發展問題上的具體體現。辯證法本來就是“最完備最深刻最無片面性的關于發展的學說”。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堅持全面的觀點顯得更為重要。我們所追求的發展是全面的發展,既包括經濟發展,也包括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雖然在發展實踐中各項任務、各種指標的實現不可能齊頭并進,而是會在某一時段、某一范圍內重點突出不同的方面,但就總體而言,必須做到全面、均衡。這就決定了我們在解決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時應堅持全面的觀點,即任何矛盾和問題都必須放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中去思考和處理,都必須采用統籌兼顧的方式加以解決。
協調發展,揭示了我國在發展過程中必須特別關注和著力解決的主要矛盾關系。協調發展主要是為了解決發展中的不平衡問題。堅持協調發展,就是要落實“五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堅持“五個統籌”,是對以往發展經驗教訓的科學總結,體現了全面性與重點性的統一、重點論與兩點論的統一。做到了“五個統籌”,就能夠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將當前發展和未來發展統籌起來加以考慮的發展理念,它強調的是發展的延續性。堅持可持續發展,是對我國發展模式的一種理性選擇。由生產、生活構成的人類社會歷史,本質上是一個不可終止、不可割斷的連續過程。正如馬克思所說,“不管生產過程的社會形式怎樣,它必須是連續不斷的,或者說,必須周而復始地經過同樣一些階段。”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解決好資源、環境問題。資源、環境問題是全球性問題。由于人口眾多,這些問題在我國顯得尤為突出。強調可持續發展,就是通過合理利用和開發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控制人口數量和提高人口質量等途徑,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從而保證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并為子孫后代的發展留下空間。
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的結合上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是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方針。做好“十一五”時期的各項工作,關鍵是貫徹落實好科學發展觀。進一步用科學發展觀武裝全黨,是當前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
進一步用科學發展觀武裝全黨,首先要把全黨的思想統一到科學發展觀上來。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全黨同志自覺學習科學發展觀、真正接受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意義才能真正體現出來。要繼續加強科學發展觀的學習、教育、宣傳,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深刻認識科學發展觀的時代背景、指導意義、科學內涵、根本要求,不斷提高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解決好這個問題,關鍵在于從準確認識和把握我國現階段發展的特征上領會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指導意義,充分認識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我們解決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的根本途徑,是新世紀新階段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從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的統一上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創新意義,充分認識科學發展觀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于發展的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我們黨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取得的最新理論成果,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途徑。
進一步用科學發展觀武裝全黨,最終要落實到行動上。學習的目的全在于應用。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科學發展觀貫穿于發展的整個過程和各個方面,實際上就是用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指導工作、解決問題。這就對廣大黨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了更好地應對各種挑戰、推動發展實踐,全黨同志要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努力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轉化為謀劃發展的正確思路,轉化為促進發展的政策措施,轉化為領導發展的實際能力,真正做到符合科學發展觀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事情就毫不遲疑地去改,確保實現科學發展。全黨同志真正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科學發展觀上來,我們黨就一定能夠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開創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