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以科學發展開拓中國發展前景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以科學發展開拓中國發展前景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適時地提出科學發展的新理念和新戰略,體現了我們黨在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認識上的進一步深化,更體現了我們黨對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戰略部署的進一步調整和完善。

          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在新的發展階段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一、堅持科學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改革開放近30年以來,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同時,發展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也開始顯現。種種現實情況表明,我國的兩大基本國情沒有改變:一是,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二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改變。科學發展觀,正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而提出來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黨從“發展是硬道理”到“發展是第一要務”,再到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既反映了我黨以發展為中心、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戰略主題,更反映了我們黨在抓住這個戰略主題的基礎上,遵循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順應全球發展潮流,對發展之內涵的深刻認識和戰略調整。

          無論是“發展是硬道理”還是“發展是第一要務”,抑或“科學發展觀”,都強調了發展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決定性意義,并始終堅持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和理念。尤其是在我們經過了近30年的改革開放之后,在我們的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我們黨在繼續注重發展的基礎上,適時地提出科學發展的新理念和新戰略,體現了我們黨在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認識上的進一步深化,更體現了我們黨對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戰略部署的進一步調整和完善。可以認為,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推進各項事業的健康發展,是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的必要舉措和必由之路。

          二、科學發展是全球發展走向給予我們的經驗和啟示

          鄧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是世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而中國的發展始終是在世界發展的進程中展開的;另一方面也因為,世界的發展不斷地為中國的發展提供經驗和啟示。就目前而言,人類對于發展的普遍共識是:所謂發展,其目標是使全體人民在經濟、社會和公民權利的需要與欲望方面得到持續提高。

          從本質上來說,發展是個歷史范疇,是隨著歷史的進程而不斷變化的。近代以來,人類對于發展的認識和實踐大致經歷了如下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其核心概念是工業發展,這個階段,人們對于發展的理解基本上是走向工業化、技術化以及城市化的過程,也就是強調經濟增長的過程。第二階段,其核心概念是社會變遷。當工業化、城市化達到了一定的程度,便提出了社會變遷的客觀要求。于是,人們開始注重經濟增長與整個社會變革的統一,注重經濟結構、政治體制和文化法律變革的整體性增長過程。第三階段,其核心概念為可持續發展。1972年,著名的戰略研究機構“羅馬俱樂部”推出了一本題為《增長的極限》的小冊子,用大量的數據和模型表達了對“人口、糧食生產、工業化、污染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的消耗以數學家稱為指數增長的模式增長著”的憂慮。在這同時,聯合國斯德哥爾摩會議通過《人類環境宣言》,提出要將發展看作是追求社會要素即政治、經濟、文化、人的和諧平衡的過程,強調要注重人和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第四階段,其核心概念是人的發展。上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人們特別注意將發展看作是人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滿足、人的能力發展和人性自我實現的過程。1990年,聯合國成立開發計劃署,隨即明確提出以人為本的發展問題,并制定了人類發展指數(HDI),用以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人類發展的三個基本方面的平均成就。

          中國是一個后發展國家,世界其他國家的發展歷程和經驗可以給我們提供重要的啟示。隨著全球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國家與國家之間在很多領域的發展可以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大大縮短時間距離。同樣,一些發達國家發展的幾個歷史階段及其所面臨的問題,幾乎毫無例外地在我們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重演著,只不過縮短了不同階段的時間距離而已。因此,在經過了一個快速的發展階段之后,適時地提出科學發展觀,是世界發展走向給予我們的重要啟迪。

          三、科學發展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定性意義

          在經過了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經濟總量由此而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同時,我們也必須注意到,我國發展進程中所面臨的問題也逐步暴露,有些問題還相當嚴重。主要的問題,一是發展的不平衡,如地域之間、城鄉之間、行業之間等等,均表現出發展的不平衡性。二是發展的不全面。所謂全面發展應該包括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的相對均衡和和諧統一。但是多少年來,我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方面的發展表現出了不均衡的特征。三是發展的低水平,主要表現在:無論是自然資源還是人力資源,其消耗與其產出之比例,與發達國家甚至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四是發展的社會效益不明顯。從其根本出發點來說,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應該是帶來社會的富庶和人民的安康,從而帶來人民的政治認同感和社會凝聚性,帶來人民普遍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蘊含著深遠的理性思考,彰顯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問題意識。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在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義以及科學發展觀在我國的實踐中,發展始終處于基礎性的地位。盡管我國的經濟體量已經處于世界前列,但是人均水平還很低,人民普遍的小康生活水平還遠遠沒有達到,因此,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始終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任務。同時,我們要解決因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也毫無疑問地需要經濟發展和財富增長的物質條件。因此,要始終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將發展視為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同時,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之所在。在一個現實的社會中,因為人是主體,所以人是一切社會活動的出發點,也是一切社會行為的歸宿點;因為人是主體,所以人是一切社會活動的參與者,也是一切社會行為的目的。由此觀之,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正是在于人的發展,在于人的幸福感和滿意度,在于人的健康、生命和自由和諧的社會生活。

          根據以人為本的核心要義,科學發展觀所體現的發展戰略之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協調可持續。全面協調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內涵,一是領域方面的全面和協調,即不僅包括了經濟的增長和發展,而且還包括了政治、文化、社會等所有領域的文明和進步,包括了發展與自然、與環境的協調和統一;二是地域方面的全面和協調,即不僅包括了沿海發達地區的發展,而且也包括了中西部地區的發展;不僅有城市的發展,而且要推進廣大農村地區的發展,如此等等。

          為實現上述基本要求,在我國目前的情況下,其根本的方法在于推進五個方面的統籌,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通過推進這五個統籌,將有效地解決科學發展觀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將有助于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從而也必將有助于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大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