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副市長在交通建設大會發言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副市長在交通建設大會發言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副市長在交通建設大會發言

          一、認真總結交通發展成果和基本經驗,堅定加快交通建設的信心

          交通建設一直是在基礎薄弱、區位不利的條件下艱難推進,近十幾年發展步伐加快,成果顯著,目前初具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一)大路網建設形成基礎格局。到年底,全市共有公路總里程102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88公里,一級公路236公里,二級公路1169公里,三級公路544公里,四級及以下公路8063公里;等級公路通村率達到98.8%,通村公路硬化率達到97.5%。其中去年以來的主要建設成果有:臺金高速公路東段、35省道仙居段、臨海段、76省道復線玉環段等工程建成通車;臺金高速公路西段全線、石松一級公路、76省道復線溫嶺段將在明天舉行通車典禮;臺金高速東延段、104國道臨海西過境、60省道天臺西演茅至兩亭巷、82省道復線黃巖馬鞍山至王林段等開工在建;74省道健跳至黃金坦、83省道改建臨海城關至杜橋工程基本完成前期工作,已舉行開工儀式;椒江二橋工程明天舉行開工儀式。

          (二)港開發建設進程加快。《港總體規劃》經省政府批準實施,“一港六區”組合體系得到明確。到年底,全市港口水運擁有生產性泊位120個,貨物吞吐能力達到2793萬噸,水上運力總量175萬噸。臨海(頭門)樞紐港區的開發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港區配套的北洋涂圍墾工程進展順利,與圍涂相結合的疏港道路已動工建設,港區前期工程碼頭已完成施工招標,疏港道路設計方案正在完善。大麥嶼樞紐港區已經國務院批準升級為一類口岸,5萬噸級多用途碼頭工程加快推進。為大石化項目配套的海門港區黃礁作業區建港論證正式啟動。

          (三)綜合交通格局鋪開。隨著甬臺溫鐵路段明年建成通車,四條鐵路專用線和金臺鐵路爭取納入省、國家鐵路建設規劃,機場改造項目加快實施,我市交通運輸方式偏于單一的狀況正在發生歷史性的轉變,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已具雛形。

          以上成果,特別是去年以來項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為建設高潮的掀起打下了重要基礎。這里所蘊涵的工作經驗,值得我們認真總結。

          一是堅持規劃先行,充分發揮規劃的龍頭作用。近幾年來,我市交通規劃成果顯著,先后編制《市公路水路建設規劃》、《市公路水路交通建設“十一五”規劃》、《港總體規劃》及港區詳規等,積極爭取更多項目納入省規劃盤子。去年以來,以新一屆省政府全面規劃今后五年交通發展、推進現代交通“三大建設”為契機,我市積極開展干線路網規劃布局調整的調研和編制。該規劃圍繞經濟轉型發展特別是沿海產業帶快速形成對交通的總需求,充分銜接港口、鐵路、機場等綜合交通體系,以年完成基礎框架為重點目標,至年達到完善配套為遠景目標,對干線公路網進行較大幅度的調整,著重布設東部沿海干線,打通瓶頸路段和對外交通出口,構建高速路網、干線路網、港鐵航聯動的綜合交通運輸連接路網。我們一邊抓規劃布局調整和修改完善,一邊展開項目前期工作攻堅,列入規劃的重點項目大多已完成“工可”審查,做到規劃指導和工作推進的有機結合、良性互動。

          二是堅持從前期工作求突破,推動項目批量上馬。抓項目關鍵是抓前期。我們加強項目推進的機構建設和技術力量,制定出臺交通項目儲備制度,統籌全市交通項目的前期工作,深化交通項目儲備收集和調研工作,篩選出一批對區域發展影響重大的項目,及時委托編制單位進行“工可”或“預工可”調研編制,使前期工作的深度和質量有了保障。同時完善交通項目的科學決策體系,發揮市政府專家咨詢委員會的作用,為交通重大項目提供科學決策。如椒江二橋項目的決策過程中,市專家咨詢委員會聘請省、市各級專家領導進行咨詢,廣泛征求了各級政府部門、老干部及群眾意見,做到重大項目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提高了政府決策的科學性、可行性,并使咨詢決策過程成為統一思想、凝聚共識過程。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們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完成了20多個項目的“工可”編制和審查,并分別推進到爭立項、抓設計、促開工等環節,拉開了全市交通建設高潮的序幕。

          三是堅持合力攻堅,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分頭落實的項目推進機制。當前完成一個交通建設項目的立項批復,需進行環評、水保審查、土地預審等大量工作,且許多環節互為前置、相互制約,如果沒有一個順暢的協作機制,項目前期推進工作就會處處受阻。去年以來,我們積極探索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分頭落實的項目推進機制,交通部門負責“工可”及各專項編制,環保、水利、國土相關部門分頭落實環評批復、水保批復、土地預審工作,大大減少了前期工作的磨合和虛耗,加快了項目推進速度。如椒江二橋項目,市政府專門成立領導小組,交通部門提出計劃,相關部門各負其責,確保土地預審、環評、水保、通航、農業、林業、海洋等專題審查和立項前置條件在各自領域順利通過。今年7月,市政府決定進一步加強對交通建設的領導,建立了市交通建設領導小組,陳市長擔任組長,常務副市長、分管副市長、市政府秘書長擔任副組長,分設前期項目組、資金籌措組、征地拆遷組、建設推進組、監察督查組和辦公室,以確保強勢推進交通建設

          四是堅持進度與質量并重,努力營造無障礙施工的建設環境。為了保障建設工程正常推進,去年以來,我們進一步建立健全交通建設例會、工程督查等工作制度,堅持每月有檢查,每季有分析,半年度舉行例會,針對年度目標跟蹤項目進展,狠抓安全、質量、進度等工作目標和保障措施的落實;開展勞動立功競賽,每季度組織評比,引入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充分調動參建各方的積極性,激勵工程進展。同時強化協調,針對工程建設中遇到的重點、難點問題,做好與各方溝通聯系,及時研究、幫助協調解決,力爭工程建設無障礙施工,近兩年我們共召開各類協調會27次,化解了一系列矛盾。努力做到完工項目保通車,續建項目抓進展,前期項目促開工,推進建設項目梯度展開,工作目標順利實現。

          這些交通工作業績和經驗,是各級黨委政府正確領導、各部門通力合作、交通戰線艱苦拼搏、全社會大力支持的共同結晶,將成為我市發起交通建設攻堅戰的深厚基礎和強大動力!

          二、深入分析我市交通發展面臨的困難和機遇,凝聚加快交通建設的合力

          (一)我市交通落后于經濟社會發展,必須要舉全市之力破解交通瓶頸制約。

          我市交通狀況經近十多年的加快建設有了顯著的改善,但由于歷史基礎薄弱和地理區位不利,仍然不能適應經濟快速發展的交通保障需求,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對交通的便捷出行要求。面對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形勢,顯露出越來越嚴峻的交通瓶頸制約問題。

          在全省交通發展格局中,我市是唯一未通鐵路的陸域地區,航空限于機場設施條件發展遲緩,港口資源豐富而實際開發利用滯后,公路承擔主體交通功能,但高等級公路的比例和密度明顯偏低。我市陸地面積、人口、GDP分別占全省9.2%、12.2%、9.2%,高速公路、一級公路分別只占全省6.8%、6.5%,境內高速不快、干線不暢、路網不連的的問題,在全省最為突出。

          在市域交通格局中,路網分布與經濟結構不匹配,特別是東部經濟發達、人口密集,沿海產業帶正在快速形成、加速發展,卻沒有一條象樣的南北通道,104國道路況很差,許多省道等級偏低、線路偏短、線形過于彎曲,穿街道、村鎮路段多,瓶頸現象嚴重。

          當前,甬臺溫鐵路將于明年建成通車,臨海(頭門)港區、大麥嶼港區、龍門港區等加快建設,機場正在實施改造,公鐵聯運、水陸聯運、陸空聯運等綜合集疏運體系建設,已十分急迫地擺在面前。必須要舉全市之力,加快形成路網發達、功能互補、配套齊全的綜合交通體系,使之不斷適應和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交通的總需求。

          (二)內外條件結合促成我市加快交通建設契機,必須要搶抓機遇全力推動建設高潮興起。

          一是省里的重視和關懷。交通建設由省里統籌,省里的態度導向和支持力度對地方交通建設起著決定性的影響。省委省政府對交通工作十分重視,向中央主要領導匯報工作時把交通建設作為重點問題提出,并就沿海高速公路項目專門請示國家支持立項。省交通廳提出現代交通“三大建設”(建設大港口、大路網、大物流)目標思路被省委省政府采納,上升為省里的決策部署。目前省里對交通發展階段的定位是:處于建設高潮的持續期、綜合交通的整合期、現代物流的提升期、發展方式的轉型期,現有的交通條件只是解決“有和無”的問題,并沒有解決“滿足和超前”的問題,當前的主要問題是“項目開工率低、重點項目推進難、行業管理難”。為破解這“一低兩難”問題,省里把建設放在第一位,積極支持地方建設項目上馬,并把沿海高速公路作為頭號攻堅項目。我市交通落后于全省,建設投資空間巨大,同時前期工作做得主動,推進基礎好,省交通廳對我市寄予重點期待,給予重點關懷支持,只要我們項目“工可”上報,都是以最快的速度組織審查。去年下半年至今短短一年時間,我市有20多個項目通過省里“工可”審查,占到全省的一半,這就是省交通廳、公路局傾斜支持的結果。可以這樣說,當前交通建設是得到省里最大支持的時期,鞏固和爭取省里的更大支持,將是我市交通建設高潮的重大推動力。

          二是全市的決心和態度。當前全市上下對交通發展熱切關注,加快建設的呼聲十分強烈。市委研究部署工作都把加快交通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市人大常委會把交通工作列為今年唯一的對政府職能部門專項評議,制定了周詳的調研和評議計劃方案,旨在把交通發展作為全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頭等大事加以推動。市委市政府決心凝全市之心,合全市之力,發起交通新一輪發展的攻堅戰,先用五年解決交通瓶頸制約問題和拉開現代交通基礎框架,再用五年總體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交通需求。市交通建設領導小組8月15日召開了第一次會議,明確工作目標和職責任務,各成員單位一致表示要全力以赴支持交通建設,領導小組和各工作組作為實質性的議事決策機構已經運作起來。今天大會就是進一步表明態度和決心,明確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動員全市力量掀起交通建設高潮。

          三是前期工作基礎和推進力度。去年以來,我們潛心求索宏觀調控背景下如何加快交通建設,把項目前期推進作為主打目標,著重圍繞沿海產業帶發展和經濟轉型升級的交通需求,大幅度調整路網規劃布局,分輕重緩急排定實施時序,展開項目前期攻關,以去年10月椒江二橋、83省道改建“工可”審查為新起點,到年底短短二個多月完成了10個項目的“工可”審查,今年上半年繼續強勢推進,至今又完成了10多項“工可”編制和審查。這些項目以沿海高速、椒江二橋為龍頭,75省道南延、74省道南延和頭門、大麥嶼、龍門疏港公路為重點,隨著明后年陸續實質性開工,我市將成為全省交通建設的重心,成為全省交通建設高潮持續期的主戰場。

          我們要以省里重點支持為契機,以項目前期推進為基礎,大干苦干三五年,打好交通建設的翻身仗。

          三、科學規劃,重點突破,強勢推進,打響加快交通建設攻堅戰

          今后幾年,全市交通建設總的要求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省交通“三大建設”部署和市“三個”戰略,深化規劃,完善布局,強化前期,重點突破,以建設大路網引領交通資源大整合,以建設大交通推進交通大發展,全面掀起交通建設高潮,全力推向又好又快發展的新階段。

          全市交通建設的目標是:到年,建成“四縱三橫”高速公路網、“六縱七橫四疏港”干線公路網、公鐵航聯動的綜合交通連接網,形成現代化交通運輸網絡體系,基本實現交通現代化。近期到2012年,重點推進東部沿海公路網建設,基本實現公路、港口、鐵路、航空等交通運輸方式的順暢對接,基本完成構建我市大交通框架布局,形成市域一小時交通圈的發展節點和增長極點,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交通的需求。

          圍繞這一發展目標,今后五年推進我市交通大發展的主要任務:(1)公路規劃建設任務是:保暢通優先,全面治理瓶頸路段;大項目先行,著重構建東部沿海公路網。重點是推進“123”工程立項建設,完成大路網框架的布局。(2)鐵路規劃建設任務是:建成甬臺溫鐵路,加快金臺鐵路前期工作,建設若干與重大基礎設施對接的鐵路支線。(3)港口規劃建設任務是:以“一港六區”建設為重點,加快灣港口資源綜合開發,加快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港口服務中心城市和產業經濟的能力。(4)內河水路和空港交通規劃建設任務是:規劃發展經濟合理的生態型、環境友好型內河交通;完成機場擴建工程,繼續做好新機場前期工作。

          為確保上述目標和任務的圓滿完成,明年我市交通建設著重要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完善交通規劃,推進綜合交通一體化發展。

          根據市委市政府的戰略部署和省交通廳的指導意見,修改完善《市干線公路交通建設規劃》,同時著手《市綜合交通規劃》研究和編制。

          交通建設規劃要體現“四大”要求:大交通謀篇,大路網布局,大項目突破,大物流興業。干線公路網作為綜合交通的基礎和連接紐帶,是我們編制和實施交通規劃的重中之重。要以科學發展的理念,從經濟社會發展對交通的總需求出發,勇于突破傳統國省道固定線位的束縛,對干線公路網進行創新布局,著重加密東部沿海路網,全線標準化改造104國道,大跨度改造74、75、76等重要省道,打通瓶頸路段和對外交通出口,建成一批貫通全境、連接市外通道的大干線,形成周邊廣輻射、城鄉全覆蓋、銜接大交通、快捷集疏遠的干線公路網絡;形成布局合理化、管理智能化、功能多元化、城鄉一體化的綜合運輸體系。

          目前在修改完善中的《市干線公路交通建設規劃》總體了體現了上述要求。規劃至年,完成路網新改建里程1830公里,估算總投資780億元,與外界的公路干線通道由現在的10個增加到19個。其中年是規劃和實施的重點,尤其是要加快推進“123”工程立項建設,即1條高速公路——沿海高速公路(甬臺溫高速改擴建工程);2條國省道干線——104國道全線改造、75省道和74省道延伸連接改造;3條疏港公路——頭門港、龍門港、大麥嶼港疏港公路。5年實施新改建高速公路和干線公路900公里,估算總投資340億元。

          (二)明確年度目標,掀起陸上交通建設的大高潮。

          陸上交通建設的主要任務,就是要以火車站、港區、機場、客運站等交通節點為重點,突出交通的產業帶動作用,大力推進大交通網絡的建設,以建設大路網推進綜合交通大整合,以建設大物流引領綜合運輸大轉型。明年全市計劃完成陸上交通投資63億元。建設的重點:

          一是10項在建工程要保進度、促通車。確保諸永高速公路段、35省道臨海東延段建成通車,力爭74省道健跳至黃金坦建成通車;繼續加快臺金高速東延段、104國道臨海西過境、104國道澤國復線、83省道改建、60省道天臺西演茅至二亭巷、溫嶺客運中心、三門客運中心等7項工程續建。10個項目總里程148公里,總投資89億元,年計劃完成投資22.8億元。

          二是20項前期工程保開工、促開工。10項保開工項目包括:椒江二橋及接線工程、75省道南延椒江二橋至溫嶺松門、74省道南延臨海桃渚至椒江二橋段、82省道復線椒江大橋至黃巖王林、104國道桐嶼至澤國段、76省道溫嶺城東高架、74省道三門城區過境復線、35省道仙居田市至湫山、62省道天臺段、市客運總站等工程;10項爭取開工,即:沿海高速公路(甬臺溫高速改擴建)、頭門疏港公路、章安至溪口公路(臺金高速章安互通連接線)、椒江至路橋機場路改建、104國道大溪段改建、104國道天臺關嶺至響堂段改建、75南延楚門至大麥嶼(大麥嶼疏港公路)、104國道連接線工程(黃巖民建至北洋)、大溪至石粘路面整修工程、市新客運南站等工程。20個項目總里程455公里,總投資345億元,力爭年完成投資26億元。其中10項確保開工里程184公里,總投資108億元,2009年計劃完成投資19.2億元。

          (三)統籌“一港六區”建設,謀求港開發新起步。

          加快以灣港口資源綜合開發為主的港口建設,提升服務中心城市和產業經濟的能力。明年全年計劃完成港口基礎設施投入4億元,新增泊位通過能力160萬噸。臨海(頭門)港區重點爭取疏港公路立項,盡早開工建設;抓緊建設前期工作碼頭,解決先期登島的交通問題;開展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深化建港論證后續工作。大麥嶼港區著重解決與溫嶺等周邊縣市的集疏運交通問題,加快與鐵路場站連接的疏港公路前期工作;抓好5萬噸級多用途碼頭工程建設,確保完成進度目標;督促佳諾水泥、環洲鋼業碼頭開工建設。深化溫嶺(龍門)港區規劃論證,協調推進海門、健跳、黃巖等港區建設。在加快推進重點港區建設的同時,做好規劃深化編制、航道錨地整治、優化集疏運網絡建設、港口資源整合等基礎工作。加快港集疏運規劃和港引航發展規劃的編制,進一步完善規劃體系。完善港口經濟戰略研究,完成大麥嶼進港航道整治工程預可行性研究、海門港區口外航道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海門港區港口資源整合研究,挖掘提升港區現有功能。積極探索水運業發展的新政策、新措施,明年實現運力總量160萬載重噸,全港實現貨物吞吐量突破4000萬噸,集裝箱吞吐量突破6.6萬標箱,航運業保持全省第三位的水平。

          (四)繼續強勢推進前期,保證我市交通大建設的可持續。

          交通建設項目的前期工作難度越來越大,制約因素和前置條件比以前更多并還在增加,且要求高、耗時長;重點項目審批事項涉及部門多、環節多、周期長,協調十分困難。從預“工可”到立項關卡重重,從立項到開工到建成需克服的困難和問題更大、更多。必須要再接再厲,繼續強勢推進交通項目的前期各項工作。一方面,對已通過“工可”審查的近20個項目,要緊盯立項、設計、開工各個環節,逐環遞進、逐個推動立項建設。另一方面,要繼續抓好項目儲備,保證10項規劃工程抓儲備、促立項,包括:81省道改建工程(龍門疏港公路)、74省道南延三門段工程、76省道復線北延工程、83省道杜橋至白沙公路工程、大麥嶼疏港公路(楚門至澤國)、路橋機場至溫嶺新河改建(椒新線)、40省道仙居段、健跳疏港公路(健跳至牛山)、物流園區一期(路橋螺洋)、甬臺溫高速公路出口至主城區(椒江)快速通道、臺金東延至頭門疏港公路要加快工程前期,爭取完成立項批復,創造開工條件。

          亟需解決三大難題:

          一是土地報批問題。如臺金高速公路東延段的土地批復問題就是典型一例。雖然列入省重點可望在省里解決土地指標問題,但我市耕地后備資源匱乏,補充耕地壓力較大,地方上的標準農田易位、基本農田劃補已經越來越難落實。國家級重點項目只需報批所需材料具備即可上報用地。省級重點項目可以向省申請用地指標,但前提是項目選址、預審、環審、水保、可研、初步設計等各個環節必須到位,缺一不可。這些環節環環扣、互為前提,涉及到省、市、縣三級有關部門的具體審批事項,項目成熟程度不高特別是初步設計沒有完成,省里就不可能追加用地指標。因此,各地必須要千方百計加快前期工作進度,根據開工時間倒排時間表,確定每一階段工作目標,形成項目用地報批倒逼機制。交通、發改、建設規劃、國土資源等部門要加強銜接,及時會商報批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各縣(市、區)要專門抽調人員充實項目建設指揮部,具體負責一系列前期工作報批事宜,落實分階段責任到部門、到人,齊心協力加快用地報批前期工作。要加大低丘緩坡的開發造地改田力度,加快圍涂造地步伐,與此同時,努力爭取有償調劑跨地區的占補平衡指標,確保我市交通建設用地的補充耕地工作。否則不僅今年計劃的項目無法如期開工建設,并將直接影響“十一五”建設目標的完成。

          二是資金籌措問題。交通建設根本上取決于資金。省里統籌撥付的建設補助資金,不可能滿足地方建設需求,地方配套資金必須要有切實的方法和渠道落實到位,才能保障工程項目順利動工、如期完成。省內很多市都有資產上百億、幾十億的交通投資公司為依托。我市本級財力薄弱,交通投資沒有融資平臺,融資能力更弱。據規劃估算,年至年全市交通建設投資約需完成380億元,其中路網建設340億元,現在我們向省里上報規劃就必須要明確地方的保障措施重點是配套資金保障。如何整合、搭建一個相應實力的交通投融資平臺,來承建大的交通建設項目,需要我們拿出切實的辦法與措施。

          三是政策處理及立項問題。交通建設項目前期工作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涉及工程政策處理、項目立項報批等問題,特別是征地、拆遷問題更是交通工程建設的一大難題,這就要求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的全力支持和密切協作,做到屬地包干,確保工程無障礙施工。在項目立項報批上,各部門必須要通力合作、各負其責,“自家孩子自家抱”,根據既定時序,把與本系統有關的跑省、跑部工作承擔下來,才能盡最大可能地縮短前期工作周期。

          四、明確責任,合力共抓,確保交通建設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我市是在交通落后的情況下爭取多上項目,謀求快速推進和跨越式發展,非舉全市之力,合各方資源,就不可能有重大項目的新突破。

          1、抓好前期項目推進。由市發改委牽頭,市交通局、建設規劃局、環保局、國土資源局、水利局、農業局、港航局、林業局、海事局、海洋與漁業局等組成。主要職責:由市級各部門負責審批或核準的交通建設項目,涉及建設、國土、環保、水保、林業、農業、海洋等的審查、審批工作,各部門在接到項目業主完備的資料后,在規定工作日內予以批復;對需上報省或國家審批(或核準)的交通建設項目,分別負責向省和國家對口部門報送資料并做好跟蹤批復工作。

          2、抓好資金籌措保障。由市財政局牽頭,市國資委、交通局、基礎設施投資公司、人民銀行等組成。主要職責:負責交通建設項目地方配套資金的籌措;做好交通經營性項目資本金的落實。

          3、抓好征地拆遷等政策處理。由市國土資源局牽頭,市建設規劃局、農業局、林業局、交通局、電業局、電信公司等組成。主要職責:負責土地指標的落實、標準農田易位、占補平衡等工作;負責項目征地拆遷和安置地安排落實等工作;負責電力、通信等管線的遷移工作,創造無障礙施工條件。

          4、抓好項目監察督查。由市政府督查室牽頭,由市監察局、安監局、質監局、勞動和社保局等組成。主要職責:督促檢查交通建設項目推進情況和各部門目標責任落實情況,負責檢查考核、情況匯總及反饋通報工作;全程監督工程廉政建設;協調國土資源、公安等部門打擊壟斷地材、強買強賣等不法行為;監管施工安全和民工工資發放等工作。

          5、抓好建設項目推進。由市交通局牽頭,市港航局、鐵路辦、民航局、臺金高速公路指揮部、沿海高速公路指揮部、財政局、公安局、安監局等組成。主要職責:協助項目業主做好項目建設推進工作和建設過程有關報批工作;負責項目建設程序和質量、進度、資金、安全等管理與督促指導;維護項目建設正常秩序和穩定;檢查和反映項目年度計劃執行落實情況、項目推進中存在的困難問題,提出推進項目建設的建議意見。

          各縣(市、區)政府要高度重視,建立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靠上抓,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機制。要制定和完善配套措施,加強對交通建設的政策扶持和引導,經常過問交通工作,聽取交通部門的情況匯報,分析交通發展形勢,研究制定工作措施,及時幫助解決交通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把各方面的關系協調好、處理好,為交通工作的順利開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各縣(市、區)的相關部門要比照市直相關部門的工作要求,大力配合、支持交通建設。鄉(鎮、街道)要切實做好征地拆遷的相關工作。為確保征地、拆遷工作落到實處,交通項目的征地拆遷工作實行屬地負責制。項目沿線各鄉(鎮、街道)負責組織項目征地拆遷的具體實施和征地拆遷及建設過程中涉及地方關系的協調,做好被征地群眾的工作,及時足額落實征地拆遷補償,妥善解決被征地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

          交通建設克難攻堅、決戰制勝的戰鼓已經擂響。我們堅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交通廳的指導幫助下,在全市各級各部門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推進下,交通建設一定能夠打贏這場翻身仗!

          文檔上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