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市水利建設總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2005年度的水利建設,在省水利廳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導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通過全市各級黨委和政府以及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全面完成了年度任務。截止今年3月底止,全市完成各類水利工程49640處,占計劃的99%,投入勞動工日3626萬個,占計劃的101%,完成土石方2621萬立方米,占計劃的101%,投入各類水利資金1.404億元,出動機械3.7萬臺套,上陣勞力56萬人,工程質量、標準、規模與往年相比有新的提高,新的突破。我們的主要做法:
“四種水利”有新的突破
“四種水利”是我省新時期水利建設總結推廣的新的治水思路。我市在加強政策水利,發展民營水利、經營水利,引進外資水利上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用足用活政策,發展政策水利。一是狠抓規費的收繳。2004年度全市共征收水利建設基金(含防洪保安資金)2142萬元,為年度計劃的249%,是水利基金開征以來最好的一年,征收水資源費255萬元,水土保持規費277萬元,各項規費均實現了新的突破。冷水江市委、政府高度重視防洪保安資金征集工作,采取了強有力的措施:①統一由財政、地稅、工商部門代征。②各代征單位與政府簽訂責任狀,交納風險抵押金。③將代征工作作為各代征單位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標。這樣使代征工作落到了實處,近幾年每年都超額完成了計劃任務。2003年度計劃代征380萬元,實際完成465萬元;2004年度計劃代征430萬元,實際完成578.8萬元。二是積極推廣議事水利。雙峰縣積極探索總結推廣議事水利的新途徑和新經驗,對水利建設在全縣組織開展“一事一議”,形成了農民自主辦明白事,農戶自愿籌放心錢搞水利建設的新局面。通過推廣議事水利,該縣資金投入和完成工程量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3.5%和10.8%。該縣洪山殿鎮投入166萬元用于水利建設,其中:農民通過議事水利自籌資金136萬元,鎮財政拿出30萬元進行以獎,全鎮水利建設高潮迭起。該鎮前塘村召開村民大會,同意人平集資100元,并從煤礦承包款中拿出資金用于水利建設的提議,全村共籌30萬元,挖深加高培厚山塘18口,新修4口,整修高標準砼山塘16口,完成土方2.8萬立方米,石方1700立方米,投入工日6500多個。三塘鋪鎮柘木村,是原漣邵礦務局朝陽煤礦采礦區,由于朝陽煤礦停產解體,原由朝陽煤礦抽水灌溉的農田,2000年至2004年有近300畝因無水灌田被荒廢。去年10月,通過開展“一事一議”,籌集資金105萬元,其中村民自籌40萬元,人平200元,人平投工28個,村級集體經濟10萬元,企業贊助55萬元,對全村25口大山塘進行挖深、加固、混凝土防滲,新修5000立方米以上山塘6口,可新增水量12萬立方米。蛇形山鎮南塘村把村辦煤礦上交給村里的78萬元利潤,通過村民一事一議,形成決議,全部投入村里的水利建設,世界秘書網版權所有,新建了兩口深水井,全村老百姓都喝上了自來水。印塘鄉結合農業綜合開發,通過“一事一議”,籌資150萬元,完成以渠道改造為重點的各類水利工程580多處。漣源市加大“議事水利”的宣傳力度,鼓勵鄉、村兩級和廣大群眾按照“誰受益、誰負擔、誰投資、誰所有”的原則開展“一渠一議、一庫一議、一壩一議”,極大地拓寬了水利建設的籌資途徑。今年該市完成“六小”工程10970處,吸納民間資金達2600萬元。湄江渠道左干渠的石狗片區,通過“一渠一議”,群眾主動投資投勞,完成砼防滲渠道改造1.83公里;荷塘鎮抓住農業綜合開發的契機,通過議事水利,發動受益群眾按每畝50~100元的標準籌措資金20萬元,投勞折資80萬元,對該鎮的17座河壩進行整修加固。
深化改革,大力發展民營水利和經營水利。通過典型引路和媒體的強力宣傳,組織參觀、學習邵陽縣、茶陵縣的發展民營水利和經營水利的先進經驗后,及時總結了冷水江市實施產權制度改革的成功做法,并在該市召開了全市水利建設暨產權制度改革現場會,有力地推動了全市的水利建設。冷水江市按照“資產流動不流失,投入主體轉移不轉向”的總體原則,采用租賃、承包、拍賣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積極推行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吸引經營者積極投資水利、建設水利、管理水利,取得了良好的效益。該市毛易鎮殘疾青年李紅衛籌資1.2萬元改造承包的骨干山塘,實現了農田灌溉,水庫管理和開展養牛、養羊、養魚等綜合經營項目。中連鄉民主村,通過對山塘改制,吸引投勞0.22萬個,完成山塘混凝土防滲15口,砼防滲渠道8000米。潘橋鄉渣洋村通過公開拍賣該村羅沖山塘的經營管理權,經營者籌資1.22萬元對800米灌溉渠道進行了維修。毛易鎮群豐小二型水庫經營管理權拍賣,獲得3.82萬元的拍賣款對該水庫及時進行了除險加固。漣源市石馬山鎮群聯水庫去年對大壩、溢洪道除險加固后,今年通過產權制度改革,徹底改變了過去有水無人管理的被動局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通過投標定塘、以塘養塘的方式籌措80余萬元按組有、世界秘書網版權所有,村管、鎮審批的原則,用于水利建設,完成高標準砼防滲山塘150口,防滲渠道16公里。
做好前期工作,積極引進外資水利。我們緊緊抓住外資投入城市防洪工程建設的契機,在“四水治理”城市防洪工程建設的基礎上,五個市縣(含市本級)總投資近3億元的城市防洪工程亞行貸款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已全部通過亞行專家評審,并全部進入全省36個項目的計劃籠子。新化縣曹家鎮新建自來水廠,通過省、市、縣三級水利部門的牽線搭橋,引進深圳太澳公司,無償支持該廠60萬元塑管管材,并送至施工工地。
防洪工程建設有新的突破
在防洪工程建設中,我市緊緊抓住國家啟動國債資金治理病險水庫和全省“四水治理”城市防洪工程建設的機遇,在完成南沖、梅花洞、白馬三座中型水庫除險加固后,2004年度,繼續實施“百庫治理工程”,車田江、周頭兩處國債和水庫除險保安項目分別于去年6月和12月正式動工,現正在緊張有序的施工中。同時,各縣市區采取財政投入、捆綁水利、以工代賑、農業綜合開發等各項涉農資金等多種辦法籌集小型水庫除險加固資金,計劃對100座病險嚴重的水庫實施應急處理,實際已完成97處,還有3座計劃在5月中旬完成。新化縣在2004年度治理31座病險水庫的基礎上,2005年度計劃治理25座,現已完成了枧沖、新田、石橋、青龍、晨光等12座小型水庫的治理,另有13座正在抓緊整治,估計在4月底以前可以完成。國債投資1500萬元的車田江水庫大壩除險加固,已按設計要求完成了壩左端灌漿,大壩內外坡翻修8800平方米,溢洪道土石方開挖5.3萬立方米,溢洪道山坡噴錨砼3000平方米,完成壩頂外坡防護墩,計劃三年完成的水庫除險加固項目現已完成總工程量的60%。雙峰縣2005年度計劃治理病險水庫12座,為保質保量完成計劃任務,一是縣水利主管部門和有關鄉鎮多次召開會議,進行協調。二是縣水利局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病險水庫治理分別進行了認真的規劃設計,制定了治理方案。三是為落實工程治理資金,縣政府拿出50萬元對除險加固任務工程量較大的水庫實行獎勵。全縣幾座病險水庫現已全部完成治理任務。冷水江市周頭水庫建于1964年,由于先天不足和運行年久,工程既病又險,大壩經安全鑒定為三類壩。去年啟動除險加固國債項目后,現已完成大壩、副壩原干砌石護坡的拆除,大壩、副壩內坡漿砌石護腳工程以及大部分護坡預制砼塊預制工程。市本級漣水河城北防洪堤在主體工程完成的基礎上,全面完成了護坡綠化帶建設,為城市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全市(含五縣市)城市防洪工程建設已完成投資8300萬元,其中國債資金3880萬元,完成防洪堤建設11公里。
飲水安全工程有新的突破
我們認真貫徹中央1號文件精神,切實為農民辦實事,按照上級主管部門的統一安排,成立了飲水安全工程領導小組,精心部署,狠抓飲水安全工作。漣源市按照集中、成片供水的原則,重點解決了水質不達標,飲水困難問題。金石鎮集中供水工程、橋頭河鎮木家村水廠已初具規模,渡頭塘鄉鴻雁集中供水工程通過單位捐、群眾籌等辦法,籌集資金近200萬元,已完成水池、輸配電等工程項目,鎮屬單位和9個村1萬余人即將喝上優質的自來水。湄江鎮遠利、湄塘等村群眾集資18萬元,建起了300立方米的蓄水池和供水管道,解決了近800人的飲水困難。白馬鎮桃子村在村支書的帶領下,鑿巖30多米,打出了地下水,使全村400多人用上了自來水。到目前為止,該市城鎮日供水能力已達6.3萬噸,946個村已有243個村建起了供水工程,日供水能力達2萬噸。新化縣溫塘鎮勞衛村,是“有名”的“結石村”,為了解決長期以來的飲水問題,去年新建了150噸的蓄水池和附屬設施,解決了950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文田鎮政府駐地歷來為飲水問題困擾,制約了當地經濟發展,該鎮自籌資金10萬元,爭取國家投入15萬元,建成了日供水200噸的引水工程,解決了3500人的飲水問題。該縣共興建集中供水工程14處,7800人喝上了清潔衛生的自來水。冷水江市決定在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把持續實施安全飲水解困工程作為實踐“三個代表”,為民辦實事的工作重點,2005年度該市市鄉各級共投入資金60.1萬元,新建雨水積蓄工程12處,人飲解困工程18處,鋪設引水管路3.6萬米,解決了渣渡、礦山等鄉鎮5500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婁星區2005年度共安排飲水安全問題工程8處,安排資金143萬元,解決了18個村民小組5000人的安全飲水問題。
水土保持有新的突破
全市各地按照“治理水土流失,改造生態環境,建設秀美山川”的要求,更加突出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和改善。各項目建設縣以長治工程和水保國債項目為龍頭,同時積極引導民營水保項目,因地制宜,實行重點突破,全市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84.9平方公里。新化縣總投資173萬元,投勞22.3萬個,長治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7.1平方公里。建成了石溪水土保持生態園,萬家橋坡改梯等精品工程4處。其中:坡改梯400畝、水保林7200畝,經果林9900畝,封禁治理9800畝,保土耕作7700畝,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63處。雙峰縣國債項目治理水土流失16.8平方公里,投入資金140多萬元,完成坡改150畝,營造水保林2000畝,經果林1200畝,封禁補植21700畝,極大地改善了生態環境。漣源市在沒有國家投入的情況下,創新投入機制,大膽引進民營經濟,四荒治理開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茅塘鎮利用承包開發的“四荒”土地1000畝,通過種植薌草,創建了光陽牧業開發公司。古塘鄉利用高寒山區的有利條件,鼓勵農民承包荒山300畝,建起了金秋梨、藥材基地。該市原農辦主任周鐵中,退線后帶領群眾在橋頭河鎮賀家村開墾荒山700余畝,全部種上了苗木、牧草。據統計,該市累計完成綜合治理16.25平方公里,經過綜合治理后,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防災減災能力明顯增強,土地使用率明顯提高,茅塘、楊市、楓坪和白馬等鄉鎮走出了一條牧草種植與肉牛養殖相結合的生態農業之路。
為了確保2005年度水利建設計劃任務的完成和超額完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采取了有力的措施:
搞好宣傳發動,營造大干水利的氛圍
一是充分利用報刊、電視等新聞媒體進行水利建設的宣傳,針對去年是風調雨順年,農業大豐收,少數干部、群眾中存在的對水利建設有所松懈的情況,我們加大了宣傳力度,多次在“婁底日報”和“婁底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報道水利建設的先進典型和推行“四種水利”的經驗介紹。同時,市水利建設指揮部行文,在《婁底日報》上向全市發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當前水利建設工作的通知”,要求緊緊抓住有利時機,廣泛發動群眾,舉全市之力,聚全民之財,進一步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確保糧食安全。二是省水利建設動員大會后,市委、市政府先后召開了市委常委和政府常務會對2005年度的水利建設進行了專題研究,并形成一致意見:(1)水利建設必須大干,必須持續不斷的干,不能有任何松懈;(2)市財政繼續按上年財政支出總數的5%用于水利建設;(3)繼續設立市級水利建設“芙蓉杯”競賽獎勵資金,列入財政預算;(4)召開高規格的動員大會。召開各縣市區主管農業的副書記、副縣(市、區)長、水利(水務)局長、水建辦主任及水利建設指揮部成員單位負責人參加的全市水利建設動員大會,副市長李云才作了主題報告,市委副書記、市長劉云柱、市委副書記姚正先等領導到會并作重要講話。根據省水利建設指揮部的指示精神,緊密結合我市實際,大會對我市2005年度的水利建設作了全面部署和安排,并與各縣市區簽訂了水利建設責任狀。會議以后,各縣、市、區和鄉鎮層層召開動員會議,掀起了水利建設的熱潮。三是借鑒外地成功經驗,積極發展民營水利和經營水利。由市領導帶隊,各縣、市、區分管農業的副書記或副縣、市、區長、水利(水務)局長參觀學習了邵陽縣、茶陵縣發展民營水利和經營水利的成功經驗后,大家思想觸動很大。然后通過在冷水江市召開的全市水利建設暨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現場會,全市各縣市區在加快發展民營水利和經營水利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冷水江市是全國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市,通過參觀、學習邵陽、茶陵先進經驗后,感覺到改革還不夠深入、不夠徹底,與兄弟縣市比還有較大差距。為了奮發趕超,使改革更上一層樓,進一步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1)出臺《冷水江市小型水利設施經營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方案》;(2)建立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臺帳,以便隨時掌握動態;(3)出臺獎勵措施,對進度快且取得成功的鄉鎮,前3名進行獎勵,每處獎勵1萬元,冬修水利財政投入資金給予傾斜。現改革已成燎原之勢,涌現了許多成功的典型。到目前為止,已對4566處水利工程實行改制,其中:小二型水庫24處、山塘4260處、電灌站275處、小水電站3處、河壩及飲水工程93處。通過改革,已吸納社會資金1360萬元,恢復改善灌溉面積3.1萬畝,增加有效灌溉面積1920畝,盤活水利資產3980萬元,用于維修和新建水利工程的資金達920萬元。我市已對9萬多處水利工程進行了產權制度改革,盤活存量資產近3億元。
加強工程建設管理,提高質量標準
在工程建設管理上,我市嚴格貫徹執行國發[2000]20號文件精神,全面推行工程建設“三項制度”,建立、健全水利工程建設項目法人責任制,加強水利項目的計劃與資金管理。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對投資在100萬元以上的工程項目嚴格執行招標投標,優勝劣汰。重點工程和主要原材料實行政府采購制,建立“建設單位負責,監理單位控制施工單位保證、政府部門監督”相結合的質量保證體系,使全市水利工程建設管理逐步走向正規化、規范化。同時,整頓和規范水利建筑市場秩序,建立市場主體及從業人員信用體系和管理體制,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加強水利工程的環境與安全管理,確保工程安全運行和充分發揮效益。冷水江市對市級重點工程,不但市鄉領導帶頭抓質量,水利局技術人員更是把質量當生命,對投資在5000元以上工程做到先規劃、設計后施工,再驗收。并派專業技術人員駐工地指導施工,將工程質量列入工程技術人員年度考核內容,獎優罰劣,并實行質量終身負責制。新化縣在施工管理上,嚴把“三關”,即把好物料采購關,防止偽劣產品進入水利工地;把好施工技術關,防止修補工程、“三邊”工程和重復工程貽害群眾;把好工程驗收關,防止“豆腐渣”工程不沖自潰。在責任追究方面,對所有的重點工程都建立了工程質量終身負責制,并以文件和責任狀的形式,記載了責任人的姓名,與資料一并存入檔案,建立了領導干部、施工單位、技術人員相結合的質量保障體系,質量與投資掛鉤,獎懲與責任掛鉤,使質量管理走上規范化軌道。
深入扎實開展“芙蓉杯”水利建設競賽
近幾年,我市開展“芙蓉杯”水利建設競賽,為全面提高水利設施防汛抗旱能力,戰勝洪澇災害奠定了較好的基礎。由于國家政策宏觀調整,對水利建設產生了一定影響,我們及時調整治水思路,積極主動探索、研究符合農民意愿,組織群眾大干水利的新思路、新措施,進一步完善“芙蓉杯”水利競賽,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大干水利的積極性。雙峰縣在全縣開展了大規模的“芙蓉杯”水利建設競賽活動,制定了評比獎勵辦法,財政拿出75萬元,獎勵先進鄉鎮和對完成了除險加固任務的10座水庫按每座5萬元的標準以獎,激勵各鄉鎮財政分別拿出15~50萬元不等的資金對水利建設實行以獎。促進了該縣水利建設的,工程規模和質量上了新的臺階,比往年有較大的提高。
2005年度的水利建設,我市雖然下了很大的功夫,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是離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離上級主管部門的要求,和兄弟市州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別是在發展民營水利和經營水利上有待進一步加強,我們決心在今后的水利建設中,堅持科學發展觀,深化改革,扎實工作,開拓創新,為實現“小康婁底、跨越式發展”提供堅實的水利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