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局加強新型農民教育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黨的*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已成為時代要求。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事業又站在一個嶄新的發展起點上,作為農業廣播電視教育應如何實現新的跨越和發展,現提出幾個觀點,供參考。
堅持一個中心---農民教育
提高農民素質,是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是加快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將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重要途徑,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新農村建設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和最為迫切的要求。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必須要培育出一大批高素質的社會主義新型農民。
但當前我國農民素質狀況不容樂觀,農民教育工作艱巨而繁重。以山東省為例,農民教育情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任務重。農村人口數量巨大,目前全省總人口9180萬人,農村人口5187萬人,占總人口的56%,其中農村勞動力3754.2萬人。基于現實人口基數,今后一個時期內農村勞動力還會不斷增加。二是素質差。農民整體素質偏低,據山東省統計局統計,截至到*年末,全省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9年,農村勞動力中,文盲半文盲占5.9%,小學文化程度占21.5%,初中文化程度占53.5%,高中文化程度占18.2%,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占0.9%。三是標準高。新型農民的內涵體現了人的全面發展和進步。培養新型農民必須要從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入手,必須在文化、技術、經營等多方面開展系統的教育培訓,對教育培訓的條件、師資、時間具有更高的要求。四是需求廣。隨著農業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以及越來越多的農民向二、三產業轉移,農民對教育培訓的需求更加寬泛,教育培訓內容要求更加豐富、教育培訓層次、手段和形式要求更加多樣。五是壓力大。隨著全社會對農民教育重視和關注程度的提高,各種力量勢必會不斷地參與到農民教育中來,這對于促進農民教育培訓的發展是非常好的勢態,但是各種各類教育培訓機構之間的競爭將更加激烈,農廣校生存與發展的壓力也將逐步增大。
面對復雜的形勢、艱巨的任務和激烈的競爭,農廣校必須要保持清醒的認識,堅定信心,增強歷史責任感和時代緊迫感,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以大力發展農民科技教育事業為中心確保農廣校健康持續發展。
明確二個主體
1、明確新型農民的培訓主體—農廣校。
經過25年的建設與發展,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已經形成了完整的中央、省、市、縣、鄉五級辦學體系和教育培訓網絡,覆蓋全國廣大農村,成為我國重要的農業職業教育、農民科技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基地。農業廣播電視學校之所以取得如此令人矚目的成績,主要是堅持了正確的辦學方向,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民情、農情,艱苦創業發展農民教育的路子。這主要表現在:一是始終堅持了“三個面向,四個服務”的辦學宗旨;二是形成了資源共享的體系化遠距離辦學格局;三是充分發揮遠程辦學的手段優勢。
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把課堂搬到了鄉鎮、村屯、田間、炕頭,既為農村解決了辦學缺師資無教材的狀況,也為農民學習提供了方便,廣大農民可以不離崗,不離鄉,就地就近參加學習,較好地解決了工學矛盾。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這種遠程教學方式,打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具有低成本、大容量、廣覆蓋的優勢,是政府辦得起、農民學得起的農民教育,是實現大規模開展、大范圍普及的農民職業教育。這種農民職業教育形式,面向農村、貼近農民、手段先進、送教下鄉、花錢少、見效快,是小機構,大體系,小投入,大效益,政府滿意,群眾歡迎,緩解了農村教育資源嚴重不足的局面,是農民教育的一個偉大創舉,是實施農民終身教育,構建農村學習型社會的重要途徑。農廣校是名副其實的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主渠道,是當仁不讓的農民教育培訓主體。
2、明確農民科技教育培訓的投資主體—政府。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從新農村建設需要來看,無論經濟發展,還是社會事業發展;無論基礎設施建設,還是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無論立足當前,還是著眼長遠,都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廣大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落點在“村”、重點在“農民”;為的是農民,靠的也是農民,沒有農民的參與,沒有農民綜合素質的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將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失去可持續發展的依托。可以說,農民的文化素質、技術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決定新農村建設的興衰,決定新農村建設的成敗。因此,培養高素質的是新農村建設的前提和條件。
農業是弱勢產業,農民是弱勢群體。*年全國農民人均收入是3255元錢,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493元錢,絕對值差距達到了7283元錢,相對差距是3.22:1;而且特別重要的是,這個差距和改革之初相比是擴大了而不是縮小了。改革之初,中國城鄉人均收入水平都很低,1978年的時候,農民人均收入是134元錢,而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43元錢,絕對差距是209元錢,相對差距是1:2.57。除了經濟收入差距之外,農民享受到的政府提供的公共品,比如教育、衛生、文化等等,和城市差距也非常大,甚至有些方面的差距超過了收入方面的差距。如農村中學生的數量是城市的4倍,而教育經費占比只有38%;城鄉社會保障覆蓋率比例是22∶1,人均社會保障費比例為24∶1。所以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政府理所應當的成為農民教育的投資主體。
抓住三個環節
1、號準農民教育的需求脈搏。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的成分也日益分化,出現了在家種地、企業上班、外出務工、個體經商、創辦企業等各種不同群體,農民的思想意識和整體素質也出現了較大差異。在這種情況下,對農民進行教育既不能畏難發愁、無所適從,也不能搞“一刀切”,應當既考慮共性因素,又考慮個性因素,將身份各式各樣的農民進行合理歸類,區別對待,因情施教。按照這一思路,要將教育對象分為留守農民、轉移農民、農民骨干、農村黨員干部等幾個層面,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確保各個層面的農民既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形勢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傳統美德教育等“公共科目”教育,又接受黨員先進性教育、科技知識教育、就業技能培訓等“專業科目”教育。
2、備足農民教育的各類資源。
緊緊抓住農民增收致富、提高自身素質、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的需求,加強面向多種對象層次、多種學習領域、多種媒體形式、多種傳播途徑的教學資源建設,滿足農民的實際需求。
一是強化選題,滿足農民對教學內容的需求。開展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切實了解農民的實際需要,加強教學資源建設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使農民能得到需要的內容,學到想學的知識和技術。
二是精心設計,滿足農民對媒體形式的需求。充分發揮不同媒體的特點和優勢,使各種媒體的教學資源互相配合,互為補充。認真研究各種媒體的特性,將各種知識、技術和信息制作成農民喜聞樂見的媒體資源,增強教學吸引力,提高教學效果。
三是擴大數量,滿足農民精神文化的廣泛需求。突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選題內容,加強提高農民文化素質、生活質量、生態環境意識、民主法制意識等方面的媒體資源建設,倡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3、健全農民教育的服務網絡。
一是建立完善市、縣(市)、鄉、村實用人才和農民教育培訓網絡,通過開動農業科技入戶直通車、建設科技書屋、開展致富早班車下鄉進村、送科技下鄉舉辦實用技術培訓班、開展科技講座以及建設示范基地,組織科技培訓經驗交流會、技術推廣會等形式,向農民傳授實用技能。
二是要組織科技教育培訓講師團,采取定點包片、分區負責的方式,定期送科技下鄉,手把手、面對面、心連心地進行現場指導和現場咨詢;選派技術骨干作為農村科技特派員,對帶動能力強的種養殖專業大戶實行跟蹤指導服務。
三是利用現代傳播手段向農民傳授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知識。充分利用有線電視覆蓋面廣的優勢,開設電視課堂,定期舉辦專業知識講座;利用廣播、網絡等現代傳媒,將第一手農業新技術資料和信息直接傳遞給農民;開通咨詢熱線電話,設立專家門診,解決農民在農業生產中的疑難問題。
練好四項內功
1、找準發展定位,拓展發展空間,在結合上下功夫。
要把農廣校工作放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局中去把握,放到提高農民綜合素質的整體工作中去把握,把教育培訓、科學普及、技術推廣、信息傳播有機銜接起來,大力推進培訓進村、科技入戶,做到長短結合,遠近結合,點面結合,階段性教育與終身教育結合,普及性培訓與基礎性、系統性培訓結合,理論教學與農民增收致富結合。
2、優化發展環境,營造良好氛圍,在本色上下功夫。
農廣校的中心任務是農民教育工作。農民教育是公益性、基礎性事業,農廣校的工作要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和聯合辦學單位的支持,必須用實際行動去爭取各級黨委、政府和聯合辦學單位的支持,使農廣校的工作能擺到政府的議事日程上,擺到領導的桌面上。這就要求農廣校必須圍繞各級黨委、政府的中心任務,圍繞聯合辦學單位的熱點、重點問題開展工作。
3、爭取發展條件,夯實發展基礎,在手段上下功夫。
技培訓資源服務平臺為中心,以市、縣兩級農民科技培訓平臺為重點,積極爭取政府扶持,充分利用各種教育培訓資源,加快建立天網(廣播、電視、衛星網絡)、地網(教育培訓基地、農民科技書屋、互聯網絡)、人網(教育培訓和農技推廣隊伍、組織網絡)三網合一的集教育培訓、科學普及、推廣服務和信息傳播等多功能一體化的“手段先進,上下貫通,左右銜接,內容豐富,快捷高效”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公共服務平臺。
4、強化工作管理,增強發展后勁,在機制上下功夫。
一是要建立高效的內部運行機制。要在農廣校系統內部逐步形成各分校既相對獨立,又能上下結合、協調聯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開放合作的格局。
二是要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機制。要規范崗位職責,實行按需設崗、競聘上崗、以崗定酬、合同管理,積極穩妥地推行全員競爭、擇優錄取的用人機制。
三是建立可靠的質量保障機制。要建立科學的農民教育質量標準和評估指標體系,開展質量評估;建立教學督導制度,認真督查教學計劃、教學環節落實情況和教學效果;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提高學員職業技能;推行培訓轉移就業承諾制,切實提高學員的就業能力。
培養五支隊伍
1、培養建設新農村的帶頭人隊伍。主要是通過培養深受農民擁護、能帶領農民致富奔小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村干部,使多數村干部達到中專以上文化程度,通過他們的組織發動和示范帶動,引導農民建設新農村。
2、培養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公益性崗位人才隊伍。通過培養思想觀念新、文化素質高、技術業務精、經營能力強的中高等實用型服務人才,打造一支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公共事業建設的人才隊伍。諸如:農村環境保護員、動物衛生防疫員、農村發展信息管理員、農村計劃生育管理員、農村會計員、農村法律咨詢員等等。
3、培養扎根農村、立志務農的農民骨干隊伍。主要是以村為基礎、以戶為單位,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且扎根農村的青壯年農民,開展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科技教育培訓,通過“綠色證書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農村科技入戶工程”等,使他們掌握農業基本知識,成為適應農業現代化要求的新型農民和今后農業發展的重要依靠力量。
4、培養適應現代城市建設和發展需要的“農民工”隊伍。從城鄉統籌發展、推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需要出發,通過實施“陽光工程”等大力開展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讓走出農村的農民,適應現代城市、城鎮的文明要求和生活節奏,最終融入市民行列。
5、培養農民企業家隊伍。選拔一批具有創業和創新精神、專業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能力的新型農民和進城返鄉的立志創業的農民工,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定點培養等方式,也可采取“村企互動”的形式,將他們培養成掌握先進文化、技術和信息,能進行專業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的農民企業家,參與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偉大歷史進程中來。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