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社區衛生服務意見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社區衛生服務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社區衛生服務意見

          社區衛生服務是實現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目標的基礎環節。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構建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醫院和預防保健機構分工合理、協作密切的新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對于優化衛生資源配置,解決群眾關心的就醫問題,構建基本衛生保健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1999年開始,我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積極推進城鄉社區衛生服務,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總體上看,我省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仍然比較薄弱,在醫療衛生服務中的基礎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為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全面推進衛生強省建設,根據《國務院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國發〔*〕10號),現就加快發展我省城鄉社區衛生服務提出以下意見。

          一、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工作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把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作為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有效緩解居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重要舉措,作為構建新型衛生服務體系的基礎,著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努力滿足群眾基本衛生服務需求。

          (二)基本原則。

          ——堅持公益性質,轉換運行機制和投入方式,確保社區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堅持政府主導,強化政府責任,鼓勵社會參與,多渠道發展社區衛生服務。

          ——堅持實行區域衛生規劃,立足于調整現有衛生資源,輔以改擴建和新建,健全社區衛生服務網絡。

          ——堅持防治結合,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并重,中西醫并重。

          ——堅持因地制宜,城鄉統籌,開拓創新,使社區衛生服務與城鎮化進程、新農村建設和社區建設同步發展。

          (三)工作目標。以“戶戶擁有家庭醫生,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為長遠目標,爭取到2010年,在全省基本建成網絡健全、配置合理、功能完善、保障有力、運行科學、監管規范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居民在社區可以享受到預防保健等公共衛生服務和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基本醫療服務。市轄區和經濟強縣(市)要加快發展,力爭提前實現上述目標。

          二、推進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

          (一)明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功能定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主要提供公共衛生與基本醫療服務,具有公益性質,不以營利為目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應以社區、家庭和居民為服務對象,以婦女、兒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和貧困居民為重點,開展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和基本醫療等服務,也可根據居民需要提供部分個性化的健康服務。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不得向醫院模式發展,原則上不設住院病床,可根據需要按規劃設置適量以護理、康復為主的床位。

          (二)健全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參與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積極調整現有衛生資源,建立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站為主體,其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補充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原則上政府按照街道辦事處所轄范圍或按3—10萬人口舉辦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根據需要設置若干社區衛生服務站,中心對站實行一體化管理。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主要通過對市轄區的區級醫院、街道衛生院和縣(市)城區的城關衛生院等基層醫療機構進行轉型改造設立。對于現有基層衛生資源不足的城區、開發區或新建小區,政府應加以補充完善,也可由公立大中型醫院調整部分資源舉辦,但須實行人事、業務、財務的單獨管理。要按照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統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發展,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社區衛生服務,充分發揮社會力量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作用。

          (三)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政府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公益性事業單位,要按精簡高效的要求,核定相應的事業編制。加強高等醫學院校的全科醫學、社區護理學科教育,積極為社區培養全科醫師、護士。認真實施基層衛生技術人員素質提升工程,爭取到2010年完成所有社區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相應的崗位培訓。強化公立大中型醫院、疾病控制中心、婦幼保健機構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業務指導和培訓。要有計劃地組織社區衛生工作人員到醫院和預防保健機構進修學習、參加有關學術活動。鼓勵大中型醫院臨床醫生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服務。采取有效措施,推動離退休醫護人員積極參與社區衛生服務。

          三、創新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機制

          (一)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實行定編定崗、公開招聘、合同聘用、崗位管理、績效考核的辦法。實行多種選拔任用方法,擇優選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制定社區衛生工作人員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評聘政策,適當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高、中級專業技術職務比例,吸引大中型醫院人才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工作。加大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與服務數量、工作質量和群眾滿意度相掛鉤的分配制度。合理確定工資總額增長幅度,使社區衛生工作人員安心在社區工作。

          (二)大力推行社區責任醫生制度。按照服務區域劃分和人均服務1000—2000人口的要求,建立以社區責任醫生為骨干,社區護理等人員共同組成的社區責任醫生團隊。社區責任醫生要轉變服務模式,采取主動服務、上門服務的方式,及時掌握責任區居民健康信息,科學利用健康檔案,實施針對性健康服務,重點做好責任區內傳染病、寄生蟲病、地方病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控、婦幼和老年保健以及計劃生育技術指導等工作。綜合運用上門巡診、家庭病床、全科門診等措施,為社區居民就近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社區責任醫生對責任區內居民進行健康教育和巡診等主動服務次數原則上每年不少于4次。根據服務對象的特殊需求,社區責任醫生可通過簽訂健康合同等方式開展個性化的健康保健服務。

          (三)創新財務管理制度。全面實行政府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收支預算管理。有條件的地區可開展收支兩條線管理試點,收入全額上繳同級衛生行政部門或財政部門,支出由同級衛生行政部門或財政部門按規定核定安排。鼓勵社會力量通過捐贈支持社區衛生服務。

          (四)建立分工合理的縱向協作機制。整合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機構、大中型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職能,將適宜社區開展的公共衛生服務交由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承擔,逐步將大中型醫院承擔的一般門診、康復和護理等服務分流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加強大中型醫院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支持,實施“醫院牽手社區行動”,組織大中型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掛鉤結對,建立雙向轉診制度,實行資源共享。大中型醫院要落實相應的職能科室和人員,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轉來的患者優先提供科室選擇、檢查預約、住院安排等服務,將適宜社區診療的患者及其就診資料及時轉回社區,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新格局。

          (五)積極發揮中醫藥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優勢和作用。加強社區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合理配備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積極開展社區衛生工作人員的中醫藥基本知識和技能培訓,切實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醫藥服務水平。在預防、醫療、康復、健康教育等方面,積極利用中醫藥資源,應用中醫藥適宜技術,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特色優勢。

          四、完善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政策措施

          (一)制定實施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規劃。各級政府要制定社區衛生服務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年度發展計劃,市轄區政府原則上不再舉辦新的醫院,著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各市、縣(市、區)政府要組織規劃、衛生等部門編制社區衛生服務設施布局專業規劃,并納入城鄉規劃。對按規劃已設置但用房未達標的,根據中心、站的建筑面積分別不小于1000平方米和150平方米的要求,由縣(市、區)政府提出建設和改造方案,在*年底前予以解決;對現租房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出租房屬于街道所有的一律免收租金,不屬于街道所有的,租金由縣(市、區)、街道共同分擔。

          在城市新建、擴建、舊城改造中,要充分考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的需要,優先安排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用地,有關規費除上繳中央的外,予以減免。城市房地產成片開發的,應當依據社區衛生服務設施布局專業規劃和《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等國家、省相關標準規范,將社區衛生服務用房作為公益性配套設施建設要求,納入規劃設計條件,并作為土地出讓的前提條件,由開發建設單位同步建設后移交當地衛生行政部門統一管理。社區衛生服務用房必須用于社區衛生服務,不得挪作他用。

          (二)加大對社區衛生服務的投入。各級政府要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建立穩定的社區衛生服務籌資和投入機制,加大投入力度,將城市新增衛生投入主要用于社區衛生服務。以市、區和縣(市)財政為主,統籌安排解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基本建設、房屋修繕、基本設備配備和信息化建設經費,切實改善社區衛生服務條件。落實人員培訓補貼、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建立以前的離退休人員費用和基本醫療服務政策性虧損的補助,確保政府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正常運營。全省按城市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20元的標準籌集補助資金,納入財政預算,按照政府購買服務的要求專項用于對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公共衛生服務的補助,并隨經濟的發展逐步提高籌資標準。各級政府對大中型醫院支援社區衛生服務工作開展好的要給予表彰和經費支持。

          省財政按照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要求,安排社區衛生服務專項轉移支付資金,按不同經濟類別地區和社區衛生服務績效給予補助。

          (三)發揮社區衛生服務健康保障作用。發揮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障以及醫療救助制度與社區衛生服務的相互促進作用,將符合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納入定點醫療機構范圍,將符合規定的家庭病床相關費用納入支付范圍。拉開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二、三級醫療機構的起付標準和支付比例檔次,參保人員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發生的符合支付規定的相關費用,降低起付標準,個人負擔水平應分別較二、三級醫療機構低15%、20%以上。探索完善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特點相適應的醫療費用結算辦法,進一步研究制定支持社區首診和雙向轉診的政策措施,引導群眾優先利用社區衛生服務資源。

          (四)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監管機制。嚴格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員和技術服務項目的準入管理,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規范化建設,完善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和管理信息系統,強化行業監管和質量控制。完善社區醫藥價格管理,推行藥品集中采購,確保醫藥安全,降低藥品價格。

          五、扎實推進農村社區衛生服務工作

          各地要根據省委、省政府有關農村衛生和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要求,不斷完善農村社區衛生服務。鄉鎮衛生院要切實轉變服務模式,加快轉型成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把鄉鎮衛生院分院和村衛生室等現有農村衛生機構改造成為社區衛生服務站。到2010年,全省所有中心村要完成社區衛生服務站建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站實行一體化管理。進一步深化聯村醫生、駐村醫生等多種形式的社區責任醫生制度,全面落實農村公共衛生三大類12項任務,切實做好農民健康體檢工作。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社區首診制度,拉開參合人員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縣級以上醫療機構的住院起付標準和報銷比例,引導農村居民充分利用社區衛生服務。通過城鄉統籌發展,促進我省社區衛生服務再上新的臺階。

          六、加強對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領導

          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保護和增進居民健康,是各級政府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一項重要內容。各地、各部門要充分認識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對于維護居民健康、促進社區和諧的重要意義,將其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政府年度綜合目標管理和考核,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要建立政府牽頭、多部門協調配合的工作機制。省、市政府成立由分管領導牽頭的發展社區衛生服務領導組織,研究制定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規劃和重大政策措施,研究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加強檢查和指導。縣(市、區)政府是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責任主體,要建立由政府領導為組長、各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參加的社區衛生服務工作領導小組,結合實際,統籌協調,發展本地社區衛生服務。發揮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的作用,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共同做好社區衛生服務工作。衛生、發展改革、人事、編制、財政、勞動保障、民政、規劃、建設、教育、人口計生、食品藥品監管和物價等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加強協調配合,共同推進我省社區衛生服務持續健康發展。

          各市、縣(市、區)政府要根據本意見,制定具體的實施辦法,積極落實各項政策措施,組織督促有關部門和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認真履行職責,保證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各項目標任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