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文化局文化遺產保護意見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文化局文化遺產保護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文化局文化遺產保護意見

          各鄉鎮人民政府,市屬縣直有關單位:

          根據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政辦發[20*]27號)精神,結合我縣實際,經縣人民政府同意,現就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我縣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創造的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結晶,保護和利用好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縣的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生存狀況堪憂。一些口傳心授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后繼乏人,一些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或破壞,加強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刻不容緩。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目標、方針和原則

          工作目標:通過全社會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使我縣珍貴、瀕危并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傳承和發揚。

          指導方針: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正確處理好保護和利用的關系,堅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整體性,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防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誤解、歪曲或濫用。在科學認定的基礎上,采取有力措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社會得到確認、尊重和弘揚。

          工作原則: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

          三、開展普查,組織試點,以點帶面

          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將普查摸底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性工作來抓,統一部署,有序進行,全面了解和掌握各鄉鎮、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狀況。要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建立檔案和數據庫。

          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試點工作。全面開展對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項新的工作,要采取試點先行,以點帶面的辦法。把黃桑坪苗族鄉作為我縣綜合性試點鄉,在投入機制、組織工作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在工作中側重于制度建設和機制創新。各鄉鎮要選擇具有獨特歷史文化價值,特色鮮明,處于瀕危狀態,急需搶救,工作基礎好的項目作為專業性試點,制定保護標準和具體保護措施。

          四、建立名錄體系,逐步形成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

          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系。制定評審標準并經過科學認定,建立縣、鄉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系。積極爭取我縣具有重大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由縣人民政府批準公布,并報市政府備案。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認定、保存和傳播。組織力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科學認定,鑒別真偽。經縣、鄉人民政府授權的有關單位可以征集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資料,并予以妥善保管。縣圖書館、縣文化館等公益性文化機構要積極開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展示。

          建立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制。通過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傳承后繼有人。在傳統文化特色鮮明、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社區、鄉村,開展創建民間傳統文化之鄉的活動。

          五、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

          建立有效的保護工作領導機制,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由縣政府辦公室牽頭,統一領導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設縣文化局

          各鄉鎮人民政府要不斷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經費投入,通過政策引導等措施,鼓勵個人、企業和社會團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行資助。縣財政從2006年起安排保護工作專項經費叁萬元,納入財政預算,主要用于縣級名錄的建立、人員培訓和宣傳展示等。

          要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廣大未成年人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作用。縣圖書館、縣文化館等公益性文化機構要積極開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展示,鼓勵和支持新聞出版、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工作宣傳展示,普及保護知識、培養保護意識,努力在全社會形成共識,營造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