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時不我待的緊迫課題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時不我待的緊迫課題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時不我待的緊迫課題

          創新,一直是我們黨十分重視的問題。進入新世紀,我們黨更把創新放在突出位置,反復加以強調。同志一再指出,我們必須適應實踐和時代的發展,用新的思想觀念、新的思維方式和新的行為方式,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5月31日,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畢業典禮上的重要講話中,他又指出:“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弘揚與時俱進的精神,是黨在長期執政條件下保持先進性和創造力的決定性因素。”這為我們領會創新的重大意義和深刻內涵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創新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勝利的法寶

          中國革命本身,就是凝聚起中國人民的力量進行新的創造的偉大變革。中國共產黨是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的東方大國建立起來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從誕生之日起,我們黨就面臨著與一般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盡相同的環境條件和歷史任務。創新任務之艱巨、之重要、之迫切可想而知,唯有不懈創造,才能取得中國革命的成功。在經歷了革命先驅們的曲折探索之后,我們黨終于走上了一條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中國式”的革命道路。從反帝反封建任務的提出到國共合作、北伐戰爭、建立工農武裝、創建革命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從二萬五千里長征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八年抗戰、“三大戰役”,我們黨在一個又一個的偉大創造中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建立起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并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黨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第一次飛躍,產生了思想。

          在新中國成立后的較長一個時期里,我們黨既經歷了新中國經濟社會全面快速發展的輝煌時期,也有過像“”這樣全局性、長時間的嚴重失誤。其中一個重要的經驗教訓,就是能否在正確認識國情的基礎上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又是在不斷推進思想解放和全面創新中進行改革開放偉大進程的。推行聯產承包、發展鄉鎮企業,創辦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完善所有制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促進體制轉變、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步步驚人的新創造,使我們開辟出了走向富強、民主、文明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光輝道路。也正是在這樣的“第二次革命”中,我們黨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第二次飛躍,產生了鄧小平理論。

          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們黨繼續不斷推進思想解放和全面創新,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進到新的階段。世紀之交,我們黨深刻總結世界社會主義的經驗教訓,總結黨領導全國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驗,在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基礎上,又創造性地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偉大的創新精神貫穿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全過程,也給富有創新精神的中國共產黨以無窮的動力。

          創新是我們黨和國家面臨的緊迫任務

          進入新的世紀,我們正處在國際國內形勢深刻而復雜的變化之中,面臨著許多前所未有的重大課題。如何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科技信息化和綜合國力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把握時代進步潮流,不斷調整和完善發展戰略和策略,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加快發展步伐,贏得優勢和主動地位;如何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繼續推進改革,從根本上消除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如何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鞏固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如何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不斷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改革的精神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等重大課題,都需要作出理論和實踐上的回答。

          這些關系黨和國家事業全局的重大課題,老祖宗沒有說過,前人沒有做過,沒有現成經驗可循,但又很現實地擺在了全黨全社會面前。我們只有以創新的精神、創新的辦法,抓緊解決這些重大課題,才能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鄧小平同志說過,“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形勢逼人,不進則退。大的創新帶來大的發展,因循守舊就會止步不前。只有從這樣的高度去領會同志反復強調大力創新以及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義,才能理解得更加深刻、更加透徹。

          創新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

          創新涉及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等各個方面,涉及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各個領域,是一項“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社會系統工程。同志強調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是在總攬大勢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為發展偉大事業而提出的三個最為重要方面的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是緊密相關、有機聯系的一個整體。理論創新是前提,是基礎,是先導,思想觀念的更新必然帶來人們積極性、創造性的極大發揮;制度創新是關鍵,是根本,是保障,制度上每一次重大的完善必然帶來黨和國家整體面貌的重大變化;科技創新是重點,特別是當今科學技術在經濟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的情況下,加快科技進步對于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在新的形勢下,推進理論創新,就要使黨的理論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總結新的實踐經驗、吸取新的思想而向前發展。最重要的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并善于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使之更好地指導我們的各項工作。推進制度創新,就要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全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要求,不斷調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方面,健全和完善黨和國家的各項領導體制和領導制度。推進科技創新,就要瞄準世界科技發展的前沿,抓住那些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戰略性和關鍵性作用的重大課題,抓緊攻關,多出成果,使科學技術成為我國快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量。

          創新需要無畏勇氣和科學態度的有機結合

          創新,就要立新論、講新話、辦新事,就會涉及對一些既有觀點的修改和完善,會改掉甚至否定一些人們已經習以為常的東西。特別是在對新事物取得廣泛的共識之前,創新者很可能要經歷“曲高和寡”或“孤立無援”的時期,需要承受別人的誤解和各種壓力。因此,創新首先需要有對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懈追求的高尚情懷,有勇于犧牲自我的勇氣。同時,創新又不是莽撞行事、隨心所欲,而必須樹立科學的態度,掌握科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用科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指導創新實踐,確保創新的正確方向,提高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善于學習借鑒,夯實知識基礎,掌握最新成果,使創新建立在較高的起點和扎實的基礎之上。創新的目的在于推動社會實踐,而又必須接受實踐的檢驗。堅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邊創新、邊實踐、邊總結、邊提高,就能不斷擴大創新的成果,就能不斷顯示創新對社會的巨大推動作用。

          創新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也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人們都來關注、支持和推進創新,我們的黨和國家就會永葆生機活力,永遠興旺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