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工業園區擴展后人口發展問題淺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工業園區作為*市降低商務成本的三個試點工業園區之一,規劃面積由16.16平方公里擴展到56.2平方公里,綠色工業區的定位,使環境保護和產業發展并駕齊驅。工業的發展是推進城市化的最主要的動力,加快推進城市化的過程,也是人口城鎮化的過程。因此*工業園區的擴展,必然對周邊地區產生巨大的影響。人口問題是制約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問題,是影響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在此,對*工業園區擴展后人口問題進行討論,以取得領導和專業人士的指正,共同為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創造良好的人口環境。
一.*工業園區及周邊地區現狀的分析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分析,*工業園區的周邊地區人口發展有如下基本特征(其周邊地區主要是指趙巷鎮,重固鎮,趙屯鎮,*鎮)。
1、戶籍人口規模較小。人口總量呈現減少趨勢,并達到保持了低生育水平,本地戶籍人口為16.72萬人,僅占常住人口總數的63%。
2、常住人口規模不斷擴張。常住人口總數為26.51萬人,其中非本地人口9.58萬人,來自于本區鄉鎮的人口總數為2.64萬人,占非本地人口的27%。來自于*其他區的為0.36萬人,占非本地人口的4%。來自于外省市的人口為6.58萬人,占非本地人口的69%。外來流動人員數量的不斷增長,反映了近年來*經濟和社會事業的較快發展,投資環境優化,社會生活穩定,對各類人員提供了較好的創業和生活空間。
3、人口流失現象比較嚴重。戶籍人口本區以外居住半年以上者為2.06萬人,占戶籍在本地登記人口總數的11%。呈現明顯的向其他地區流動趨勢。
4、人口城鎮化比例較低。在本地戶籍人口中,非農業戶籍人口僅占38%,農業戶籍人口占62%。因此,城鎮化發展的起點相對較低。
5、人口年齡金字塔呈現非常不穩定的狀態。人口年齡金字塔呈現明顯的兩頭小中間大的陀螺型不穩定結構。這樣的年齡結構,對于勞動力的供給,教育事業的發展,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等社會經濟的發展都是處于非常不穩定的狀況。
2000年工業園區周邊地區常住人口年齡金字塔
6、人口老齡化程度相對較低。相對*平均人口老齡化程度11.5%而言,目前本地人口老齡化程度7.87%相對較低。相對于國際通用的人口老齡化程度的7%而言,本地區人口剛剛進入老齡化。但是從人口年齡金字塔形狀分析,人口老齡化的發展速度將加快。勞動力的供給,養老保障等人口發展問題將越來越突出。
7、社會撫養系數較低。本地區的社會撫養系數為26.4%。也就是說,平均每4個勞動力人口,只需撫養1個非勞動力人口。這對于社會平均積累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社會撫養系數將會加速提高。
8、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由于受現有數據的限制,不能統計本地區人口的受教育結構),參照*區的總體情況。*區每萬人中的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數為306人,而*市總人口中,每1萬人中的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數是1094人,*區的平均受高等教育的人數不足*平均水平的1/3。僅從這一指標看,目前的本地區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水平較低。
通過上述分析,對于本地區人口的總體認識可以歸結為:人口總量偏低,結構相對滯后,與擴展后工業園區及周邊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不相適應。
二.*工業園區及周邊地區人口發展的思考
適度的人口規模、合理的人口結構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人口專家分析:*在目前新一輪發展中的定位,主要是以產業發展帶動經濟發展。發展產業的代價是損失居住的優質環境。工業園區內不宜搞大型居住區,臨近工業園區及周邊地區其居住的特點只能是針對工業園區的藍領階層,適宜于公寓式的居住特點。因此,人口規模不宜過大,同時目前的人口規模和結構又不適應新一輪發展的需要,必須擴大人口規模,以利于調整人口結構,盡可能地滿足發展的需要。
鑒于這樣的理論認識,結合當前*工業園區及周邊地區的人口發展的特征,按照人口調整的理論,人口結構的調整主要是勞動力結構的調整,調整力度為勞動力總數的60-80%可以滿足需要。因此,比較適宜的工業園區及周邊地區在55萬
工業園區產業結構、人口規模、人口結構關系到*城市化的進程。鑒于現行生育政策,到2005年,工業園區及周邊地區的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保持在0.5-1%左右,常住人口計劃生育率在95%,人口自然增長處在低生育水平。因此,工業園區的擴展,必須加快人口的導入,具體措施是否從以下六個方面考慮:
1、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城市化進程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產業化(尤其是第二產業)的發展,在產業化的迅速形成并集中集聚的過程中,使人口大量集聚。產業化發展還會使人口素質結構發生趨優變化。
2、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加強對農村勞動力就業適應性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西勞東輸、西勞進園區”,使農村富余勞動力想城鎮轉移,擇城居住,并帶動非就業年齡段人員進城。
3、吸納*中心城區遷移人口。過去10年,*人口郊遷了100萬,根據人口郊遷梯次擴散的規律,未來*郊區被賦予更多接納中心城區疏散人口的重任,要制訂系列配套措施,吸納*中心城區遷移人口。
4、有效調控戶籍人口機械增長。改革與完善城鎮戶籍管理政策,進一步放寬小城鎮戶口和自理口糧戶口遷移政策;分層次外來人口遷入本地,運用市場、行政、法律手段,鼓勵開發商參與園區建設;運用土地戶籍等政策,引導人口的“投資移民”和“智力移民”。積極引進有利于工業園區經濟發展所需的緊缺人才,同時要用好現有的人才,盡量避免本區人才的流失。
5、重視外來流動人口有序增長。健全全區人口綜合調控機構,制定政策、規范管理。吸引人口要注意控制年齡、受教育程度,主要吸引高學歷、年紀輕人群。
6、以人為本,建設不同檔次居住區。針對工業園區藍領階層,在工業園區周邊地區建設具有“以就業為特性的,一般舒適型居住區”,針對白領階層,可依托生態環境,在環淀山湖、天馬山、太陽島周邊等地區,建設高品質的居住區、休閑渡假區,以吸引各類人員在*定居。
以上是對*工業園區及周邊地區人口發展問題的淺析,如有不妥,望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