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未來新城發展的若干思考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未來新城發展的若干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未來新城發展的若干思考

          一、確定城鎮的性質、規模是城鎮規劃中首要解決的問題

          1、確定城鎮的性質、規模,對于規劃內容,用地組成和規模,人口數量和結構,布局形態和特色,規劃步驟和方法,市政設施標準等都有決定性影響,是城鎮規劃中首要解決的問題。

          根據我國情況城鎮性質分為兩大類,即區域性城鎮和地方性城鎮。

          A)區域性城鎮是一定經濟區域內城鎮分布體系的基層環節,其服務和影響范圍不局限于周圍的集鎮和農村,而是擴大到整個經濟區,其中有的甚至在全國的經濟體系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一般都同更高一級大、中城市間保持著密切聯系。

          B)地方性城鎮是地方性人口分布體系的中心,其影響范圍主要是周圍小集鎮和農村居民點,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生活服務。

          2、*撤縣建區后,*新城的功能性質已由地方性城鎮轉變為區域性城鎮。

          其功能和服務影響范圍不能再局限于本區的集鎮和農村,而應擴大到整個*乃至“長三角”經濟圈,這是在新形勢下,*新城調整規劃的落腳點和出發點。這樣才能站得高看得遠,變被動為主動。否則難以破解規劃滯后建設,建設等待規劃的瓶頸。

          3、建議*新城發展的性質、規模爭取為區域性中等城市,人口50萬。

          二、*新城爭取為區域性中等城市的有利因素。

          *城市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建成世界城市,而創新城市形態是*建成世界城市的突破口。這為*新城發展帶來了極好的機遇。

          1、創新*城市形態*新城人口有條件達到50萬。

          *創建世界城市全市人口規劃總量控制在2000萬。具體分布:中心城區人口流入100萬,流出100萬總量保持在800萬。郊區人口凈流入300萬,其中市區流入100萬,外地流入200萬總量達到1200萬,郊區原十個縣,平均每縣120萬人口。*區若以120萬人計,*新城人口規模為50萬完全能達到。

          2、創新城市形態*城鎮布局將全面調整。

          郊區縣的城鎮布局不再維持大城鎮20~30萬人,一般城鎮2~3萬人。星羅棋布的地方性小城鎮現狀。而以軌道交通、開發區和節點城鎮“三位一體”為基礎的區域性城鎮布局。即在全市形成3~4個50萬人規模的中等城市和20~30個10萬人規模的節點城鎮。*新城有希望進入3~4個的中等城市之列。

          3、創新城市形態,需降低商務成本,加速軌道交通和開發區建設。

          郊區的土地和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優勢可抑制中心城區乃至全市商務成本的過快上升,留住向外轉移的產業和外資,從而避免出現城市產業空心化。*有較多的廉價土地和勞動力;有規劃軌道交通R2線終點站*新城;有市政府批準的56.2平方公里的市級開發區面積和降低商務成本的優惠政策。將其優勢突現并轉化為動力和能量,*新城完全能成為中等城市。

          4、*世界城市的建設推動“長三角”大都市經濟圈的形成和發展。大都市圈的發展又支撐了*的更大發展。

          *是*的西大門,是唯一與江、浙兩省接壤的區,與江、浙兩省有著緊密的經濟、交通、生態環境、區域旅游等聯系和互補性。完全可成為*向長三角圈幅射的西部樞紐型的中等城市。

          5、*區有區委、區府富有活力和富有成效的堅強領導班子;有全區人民努力拼博奮斗所積累的區域經濟和實力;有全市獨有的風景如畫、生態極佳的淀山湖及古文化旅游資源——江南古鎮朱家角。有經多年努力已建成形的*新城的區域框架和實力。

          三、*新城爭取為區域性中等城市的不利因素。

          1、在創新城市形態戰略布局中,中等城市只設3~4個,可見各郊區縣的競爭是十分激烈。

          2、在打造“郊環工業帶”中,*因無市域亮點產業及特色開發區,故未立入加快之列。

          3、在規劃*未來世界城市形態基本框架中,要重點整合調整現有城鎮,開發區與交通建設(包括軌道交通和高速公路)規劃。變過去的城鎮、開發區和交通尤其是軌道交通“三張皮”為“一張皮”。關鍵是軌道R2線終點站*新城是否會被調整、整合。

          四、實施*新城為區域性中等城市,促進*經濟騰飛的建議策略。

          我們應根據*總體發展思路,實施“主動接軌,全面融入,發揮優勢,加速發展。”的戰略。充分發揮*所特有的區位優勢,生態優勢,古文化,水文化及交通優勢,實現*提速發展。

          建議之一:*朱家角聯手打造新城。

          為充分發揮古鎮朱家角和淀山湖在市域中的作用,*新城應向西發展,合并朱家角,緊靠淀山湖,使之成為最具古文化、水文化的魅力新城,為打造中等城市鋪墊了堅實的內涵和發展的潛力。

          原因一、*打造世界城市就是要建成國際性非政府機構和跨國公司總部的集聚地,世界金融、貿易、交通運輸、信息和文化中心,大規模國際和國內移民的目的地,具有強大的對外經濟輻射力的城市。與市中心區形成強烈反差的優美湖水風光、潔靜生態環境,同樣也是國際性非政府機構和跨國公司總部落腳的理想之地(如日內瓦)這就是淀山湖最大活力魅力之一。

          原因二、水上景觀與相關產業帶由淀山湖——淀浦河——黃浦江——長江組成。該帶是*水生態景觀和城市休閑活動空間的新亮點,成為*未來世界城市中教育產業、住宅產業、文化產業、旅游產業,會展業和高科技產業的集聚帶。*新城若沿淀浦河向西發展合并朱家角,貼緊淀山湖,這樣上述相關產業為*新城發展增加亮點和活力,而*新城的發展又支撐了這些產業的發展。

          原因三、淀山湖周邊有*的商塌鎮、金澤鎮、西岑鎮、朱家角鎮,江蘇的淀山湖鎮、錦溪鎮、周莊鎮、莘塔鎮等。組成了一個淀山湖區域。悠久歷史和同一自然環境使它們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淀山湖區域由于江、滬分割及交通等原因各項優勢沒有整合,經濟比較薄弱成“經濟盲區”。以*為龍頭的“長三角”經濟圈的突現,開發淀山湖區域,發展淀山湖經濟(包括住宅產業、旅游產業、文化產業、教育產業、水上體育產業、高科技產業、會展產業及國際性非政府機構和跨國公司總部落腳的服務產業)的條件已基本形成。此時規劃*城向西發展,貼緊淀山湖,*新城必將成為開發建設淀山湖區域的龍頭。其作用、地位在市域內其他城鎮是無法替代的。這樣就擴大了*新城的區域作用和輻射范圍。

          建議之二:打造區域性工業,加速發展第二產業。

          “工業化推進城市化”已成為人們的共識。我們要抓住*工業園區作為*市降低商務成本的三個試點工業園區之一,規劃面積擴展至56.2平方公里的極好機遇,開拓創新,積極招商引資,大力發展第二產業。特別要打造區域特色產業,做大做強成為市某一行業的領頭企業群,或市的不可缺少的行業主體。

          建議之三:建造始發江、浙、皖乃至全國的公路客運、貨運、倉儲中心,內河貨運、旅游觀光中心,使*真正成為*的陸上“西大門”。

          針對全市放射狀的軌道交通布局狀況,建議在郊區西部地區連線成圈狀且收斂型的軌道交通網。加上*境內現有的滬寧、滬杭、滬青平、同三等組成豐字形的高速公路網。及吳淞江、淀浦河、太浦河、紅旗塘等主要內航河,經過整合、規劃、營銷,完全有可能成為*西部公路、內河航運的交通樞鈕。

          建議之四:向市爭取將現代服務產業帶向西延伸至*新城。

          *現代服務產業帶布局從西向東由佘山國家旅游度假區,虹橋機場、虹橋開發區、南京路、外灘與陸家嘴、浦東世紀大道、浦東機場組成,并以這條現代服務產業帶為基礎進一步拓展現代服務產業勢能,并以此塑造新的發展亮點。“朱鎮”和淀山湖的旅游資源,現代服務潛力絕不亞于佘山。如果*新城中含有“朱鎮”、淀山湖就可使人們從心理上、感覺上大大縮短淀山湖與中心市區的距離,為現代服務產業帶向西延伸至*新城創造了條件。使*新城的發展又多一個亮點功能。

          建議之五:向市建議江、滬兩省市聯合開發淀山湖區域,發展淀山湖經濟。

          抓緊前期合作,實行聯合開發。可以考慮在幾個區域層面上及早與江、浙共同規劃共同開發。有11個西湖大的淀山湖資源是*打造世界級城市的極其寶貴的特有自然資源。如何充分利用該資源為世界城市添彩,必是市委、市府領導關注的熱點之一。建議以我為主、以我為先組建兩省市聯合開發淀山湖區域領導小組,籌建高起點環淀山湖區域發展規劃、產業規劃、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與生態發展規劃。進而共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