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農業富縣發展戰略思考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富縣發展戰略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農業富縣發展戰略思考

          *縣歷屬農業縣。新中國建立前,土地所有制為地主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私有制,買賣自由。糧食生產是縣內的主要經濟支柱,因受小生產單位制約,生產力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災害,擴大再生產等綜合生產能力不足,農業生產自給自足,長期處于“靠天吃飯”,發展緩慢。至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全縣僅有水田2.49萬畝,僅占總耕地面積的9.2%,境內糧食生產以旱糧為主,玉米、紅苕、高梁、粟米等旱糧達*0余萬公斤,占大春產糧2150.5萬公斤的90%以上,小春以小麥、豌豆、大麥等為主。至清宣統三年(1911年),全縣全年糧食總產3496.5萬公斤,玉米、紅苕、高梁、小麥等旱糧達3150余萬公斤,全年人均糧食僅*公斤左右。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境內冬囤水田發展至2.4萬余畝,比清末增加1倍,加之河埝、山坪塘等灌溉,全縣水田發展至6.4萬余畝,占總耕地面積的17%,糧食單位面積產量也有所上升,全縣年均糧食總產達4402.5萬余公斤。此后,國民政府將四川納入復興基地,為發展農業生產,*縣政府向中國農民銀行申請短期貸款興修開化埝等水利,終因投入有限,收效甚微。民國二十九年至三十年(1940—1941年),連續兩年春旱、夏旱,全縣糧食減產25%,縣民食野菜、樹葉及其它代替品者分別達6.54%、8%和31.2%,“民情惶迫,驅而為盜。”后又陸續貸款發展水利,至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全縣水田發展至12.46萬畝,占全縣總耕地面積43.79萬畝的28.45%,糧食總產4846萬余公斤,70%為粗糧,縣內農民除去交地租、納捐稅及添置衣著、農具等開支后,人均口糧不足100公斤,許多人離鄉背井,討口要飯。

          “一唱雄雞天下白。”1949年12月*解放后,經過,終結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生產關系,土地回到勞動農民手里,大大解放了生產力。1953年經與江油、劍閣、綿陽、鹽亭等縣調整行政區劃后,縣內有冬囤水田99*畝,共有水田18.28萬畝,占總耕地面積62.94萬畝的29%,糧食總產達6752.5萬公斤。1953年后,逐步實現農業合作化,使一家一戶的分散生產單位的農業經濟結構,轉變成為幾十戶為一個整體的生產單位,較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改變生產環境和發展農業生產。縣人民政府及上級人民政府逐年發放貸款或劃撥專項資金用以修建水利工程和農田基本建設,生產環境得到改善。到1958年,共修建小二型水庫25座,再加之塘、河、埝,全縣有冬囤水田7.2萬畝,共有水田21.69萬畝,占總耕地60.63萬畝的35.77%,糧食總產7563.5萬公斤。1958年,由于指導思想上的左的錯誤,經濟建設上急于求成,出現了瞎指揮,高指標、高估產、高征購,刮“共產”風,一平二調,嚴重挫傷了農民積極性,人禍天災,造成1959—1961年連續3年減產,平均年總產僅0.55億公斤左右,比1957年年產0.78億公斤平均每年減產30%左右。1962年開始,調整國民經濟,全黨全民大辦農業,強調農業的基礎地位,貫徹農村60條等文件,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國家投入資金在各公社開展農田基建和水利建設,進一步改善生產環境,至1965年,全縣水田面積擴大至22.61萬畝,占總耕地58.33萬畝的38.76%,糧食總產達到8209萬公斤。1966—1976年“”十年動亂,正常生產管理受沖擊,1966年糧食總產比1956年減產9%,1970年再次減產,當年總產糧食0.795億公斤,比1965年減產3%。

          “”結束后,1981年在農村逐步開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中央連發幾個關于農業的一號文件,各級政府又投入大量資金,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和水利工程建設。1981年到1992年的12年間,農業投資1663萬元。1983年,縣委、縣政府根據中央發展農村經濟的方針,結合*縣情,制定了發展*經濟的鞏固一個基礎——農業(特別是糧食);抓好三個支柱一一畜牧、林果、鄉鎮企業的發展農村經濟的戰略思想,進而對農業投入、物資供應、糧食價格等方面相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進一步調動了農民積極性,克服了糧食產量多年均在年產1—1.5億公斤的水平上徘徊不前的局面,當年糧食產量2.1億公斤。1992年縣委、縣政府制定了發展*經濟的“135”工程(鞏固一個基礎一一農業(特別是糧食);抓好三個支柱一一畜牧、林果、鄉鎮企業;建立五大商品農業基地一一畜禽、棉麻、臍橙、蠶桑、種子)進一步對發展*農業作了遠景規劃,當年全縣20余萬畝中低產田、坡地、下濕田有60%以上得到改造,穩產高產的噸糧田已達到20余萬畝,糧食總產達到2.295億公斤,比1953年的0.675億公斤,凈增2.4倍。

          在“八五”計劃時期,全面推進各項改革,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實效,穩定和完善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完善土地承包制,放活土地使用權,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推進農業股份合作制,發展壯大村社集體經濟,減輕農民不合理負擔,加大對農業投入,搞好川中項目、長防工程、水土保持、水利設施,全縣范圍遭遇40年未遇的三連旱,在嚴重干旱面前,農村經濟全面發展,1994年,實現農業總產值40496萬元,糧食產量174592噸,棉花產量1036噸,油料產量22441噸,鄉鎮企業繼續保持產值、利潤雙翻番,總產值達到101919萬元,增長145.26%,實現利潤4553萬元,增長120.81%。1996年“九五”計劃開始,縣委、縣政府以穩糧增收奔小康為目標,繼續把農業放在國民經濟的首位,按照“穩糧調結構,增收奔小康”的農村工作總體思路,全縣農業和農村工作突出了抗災自救,水利建設、商品農業、科技推廣、鄉鎮企業等重點,實現了增糧增收目標。農業總產值達到46637萬元,增長3.1%,農民人均純收入1235元,凈增234元。經過抗災和旱地改制,全年糧食總產202692噸,增長2.55%,油料總產22607噸。五大商品農業基地加大發展力度。完成鄉鎮企業總產值239369萬元,增長58.9%。1997年農業總產值達到48066萬元,比1992年增長17.6%,五年中,興修整治水利工程72782處(次),改善灌面18.07萬畝,武引工程進展順利,五年完成投資6157萬元,全縣森林覆蓋率達32.8%,成為全國“綠化百佳縣”。糧食、油料、棉花等主要農產品生產穩定發展,人均產糧一直保持在每年1000斤以上。

          1998年縣委制定“農業穩縣、工業興縣”戰略,提出“無農不穩,無工不富”,農村工作始終堅持“穩糧調結構,增收奔小康”思路,把發展農業產業化放在農村工作首位。至1999年全年全縣農業總產值完成52783萬元,增長6.7%,糧食總產達到20.18萬噸,增長8.51%,油料總產2.76萬噸,增長23.47%,鄉鎮企業實現總產值61535萬元,增長4.5%。*1年縣委制定“穩農興工,富民興縣”發展戰略,*3年縣委制定“工業興縣、以工促農、產業互動,城鄉相融”發展戰略,堅持抗“非典”和經濟建設兩手抓,農村經濟平穩發展,實現農業總產值10.92億元,增長5.2%,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被綿陽市委、市政府確定為“綿陽市農業產業化示范縣”,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2276元,增加135元。

          *6年,新一屆縣委制定“農業富縣、工業強縣、旅游興縣、和諧發展”的發展戰略,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全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16.97億元,比*2年增長31.4%,農業產業化示范縣建設成效明顯,縣級以上龍頭企業和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分別達到24戶,110個,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長25%。畜牧業快速發展,建成市級優質生豬生產基地鄉鎮5個,種豬擴繁場6個,培育年出欄生豬百頭以上的養殖大戶127戶,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6.2%。優質農產品基地實現“量”的突破,優質蠶桑和苧麻基地分別達到2.1萬畝和1.1萬畝;水稻制種突破5萬畝,比*2年增加2萬畝。農產品品質不斷提高,新增省級以上無公害農產品品牌7個,基地13萬畝。科學制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試點工作卓有成效。勞務開發成績顯著,*6年輸出農村剩余勞動力8.2萬人,比*2年增加2萬人。加強農民負擔監管,認真落實農業稅免征、糧食直補、農機購置補帖等支農惠農政策,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152元,比*2年增加1011元。

          *7年起縣委要求著力做好“農業富縣、工業強縣、旅游興縣、和諧發展”四篇文章,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堅持農業富縣戰略,強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按照“舞龍頭,建基地,抓協會,強規模,扶大戶,促增收”的思路,突出特色,規模和效益,建好良種繁育,畜禽養殖、蠶桑、麻類、蔬菜、水果、花生、海椒、纖維林、水產養殖八大農產品基地,以水利、交通、能源、信息、物流配送五個網絡和產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基層組織建設五個體系建設為著力點,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努力把*建設成為丘區經濟強縣。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