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改革開放指導思想交流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改革開放指導思想交流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改革開放指導思想交流

          ●鄧小平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并借鑒其他國家社會主義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我們黨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就向全黨和全國人民宣告,思想在當代中國有了新的重大發展,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開始形成了自己新的理論,它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全黨全國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最可珍貴的精神財富。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特別是鄧小平理論,緊密結合新的實踐,科學總結我們黨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新鮮經驗,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路線、發展道路、發展階段和發展戰略、根本任務、發展動力、依靠力量、國際戰略、領導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問題上取得了豐碩成果,用一系列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是我們黨科學分析我國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的理論創新。科學發展觀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在新的發展階段,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對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堅持,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好實踐

          中國古籍《易·損》曰:“損益盈虛,與時偕行。”《管子·正世》又有“不慕古,不留今,與時變,與俗化”之訓誡。同志在黨的七大上就指出:“全世界自古以來,沒有任何學問、任何東西是完全的,是再不向前發展的。地球是在發展的,太陽是在發展的,這就是世界。停止了發展就不是世界。”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歷程表明,黨和國家的事業不停頓,首先理論上不能停頓。30年來,我們黨始終堅持實踐實踐再實踐,創新創新再創新,形成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不斷推動黨在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使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勃勃生機。與時俱進成為改革開放新時期最突出的標志。

          一、我們黨吹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號角,創立鄧小平理論,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

          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我們黨帶領人民進行解放思想、撥亂反正,全面改革,推動和實現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封閉半封閉到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性轉變,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整個國家煥發出了勃勃生機,社會生產力獲得新的解放,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不斷鞏固,我國經濟建設上了一個大臺階,人民生活上了一個大臺階,綜合國力上了一個大臺階。我們黨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勝利,根本原因是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逐步形成和發展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黨的十四大深刻闡述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在十四大基礎上,黨的十五大在黨章中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這是我們黨經過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作出的歷史性決策。作出這個決策,表明黨中央領導集體和全黨把鄧小平同志開創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新世紀的決心和信念,反映了全國人民的共識和心愿。

          鄧小平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并借鑒其他國家社會主義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在新的實踐基礎上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深刻地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

          鄧小平理論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的重大問題,提出了關于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思想;關于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關于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思想;關于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的論斷;關于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的論斷,關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思想;關于以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判斷各方面工作的根本標準的思想;關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關于改革也是一場革命、也是解放生產力、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的思想;關于堅持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經濟成分和分配方式共同發展的思想;關于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思想;關于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的觀點;關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與經濟、政治的改革和發展相適應的觀點;關于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為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思想;關于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的觀點;關于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來發展社會主義的思想;關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思想;關于基本實現現代化分三步走的思想;關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逐步達到共同富裕的思想;關于黨必須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不斷改善和加強對各方面工作的領導,改善和加強自身建設的思想;關于“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創造性構想等,用新的思想、觀點,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我們黨形成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同這條路線相適應,我們黨還形成了包括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一整套方針政策。鄧小平理論是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涵蓋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軍事、外交、統一戰線、黨的建設等方面比較完備的科學體系,又是需要從各方面進一步豐富發展的科學體系。

          鄧小平同志指出:“世界形勢日新月異,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很快。現在的一年抵得上過去古老社會的幾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不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開創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嶄新道路,創立了鄧小平理論。

          我們黨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就向全黨和全國人民宣告,思想在當代中國有了新的重大發展,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開始形成了自己新的理論,它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全黨全國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最可珍貴的精神財富。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

          實踐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鄧小平理論的創立,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對于進一步統一全黨思想,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把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歷史意義。

          二、我們黨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偉大事業,創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現了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

          新時期、新事業在發展中,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在發展中。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準確把握時代特征和我們黨所處的歷史方位,集中全黨智慧,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堅持改革開放、與時俱進,在國內外政治風波、經濟風險等嚴峻考驗面前,依靠黨和人民,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開創全面開放新局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繼續以馬克思主義的巨大理論勇氣進行理論創新,創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續引領改革開放的航船沿著正確方向破浪前進。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產生于國際局勢風云變幻、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波瀾壯闊的時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國內發生嚴重政治風波,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出現嚴重曲折,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面臨空前巨大的困難和壓力。在這個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歷史關頭,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緊依靠全黨同志和全國各族人民,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不動搖,成功地穩住了改革和發展的大局,捍衛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以后,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階段。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發展作出的歷史性貢獻,體現了我們黨堅持理論創新、與時俱進的巨大勇氣。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實現了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性突破,打開了我國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嶄新局面。鄧小平同志逝世后,我們黨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拓進取,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特別是鄧小平理論,緊密結合新的實踐,科學總結我們黨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新鮮經驗,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路線、發展道路、發展階段和發展戰略、根本任務、發展動力、依靠力量、國際戰略、領導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問題上取得了豐碩成果,用一系列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堅持黨的先進性聯系在一起,上升到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黨的指導思想的高度,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這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立場,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的是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我們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更好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立場提出了新的理論要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的統一,為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最終奮斗目標、根據實際制定和實施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科學戰略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巨大勇氣,為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斷在實踐中推進理論創新打開了新的理論視野。提出了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思想;關于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的思想;關于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關于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的思想;關于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思想;關于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思想;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思想;關于以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思想;關于走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關于鞏固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的思想,等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根本要求是堅持與時俱進、堅持黨的先進性、堅持執政為民。這些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堅持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又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意愿,在繼承、豐富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中,卓有成效地堅持了馬克思主義,都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貢獻。

          黨的十七大高度評價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指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是全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同志指出:“要使黨和國家的事業不停頓,首先理論上不能停頓。否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丟掉老祖宗,是錯誤的、有害的;教條式地對待馬克思主義,也是錯誤的、有害的。我們一定要適應實踐的發展,以實踐來檢驗一切,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在開創改革開放新局面的過程中,深入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發展規律和新時期黨的建設規律,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理論成果,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黨的十七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一道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實現了我們黨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表明鄧小平理論在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獲得了豐富和發展,標志著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水平進一步提高。

          實踐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是我們推動實踐創新的根本指針,又是我們深化理論探索的嶄新起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組成部分。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

          三、我們黨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不懈奮斗,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繼續推進黨的指導思想與時俱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不斷發展的事業。黨的十七大以來,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著眼于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全局,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緊緊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準確把握時代特征和中國國情,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發揚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精神,認真研究和回答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堅持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總結實踐經驗,不斷擴展理論視野,不斷作出理論概括,逐步形成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以科學發展觀指導經濟社會發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踐中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堅定不移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是我們黨科學分析我國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的理論創新。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的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是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根本依據。新的階段性特征主要是: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同時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同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趨勢還未根本扭轉,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難度加大;協調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同時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后的局面尚未改變,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扎實貫徹,同時民主法制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政治體制改革需要繼續深化;社會主義文化更加繁榮,同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會活力顯著增強,同時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建設和管理面臨諸多新課題;對外開放日益擴大,同時面臨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長期存在,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增多,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要求更高。這些情況表明,我們黨必須堅持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作為推進改革、謀劃發展的根本依據,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科學發展觀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的重大問題,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提出了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的思想,強調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提出了關于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思想;關于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的思想;關于實現各方面事業有機統一、社會成員團結和睦的和諧發展的思想;關于實現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的和平發展的思想;關于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的思想;關于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的思想;關于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的思想;關于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想;關于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思想;關于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的思想;關于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關于統籌兼顧,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的思想;關于統籌中央和地方的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思想;關于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思想。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科學發展觀準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反映當代最新發展理念,順應當今世界的發展潮流,是對人類社會發展經驗的深刻總結和高度概括。科學發展觀賦予馬克思主義以新的時代內容和實踐要求,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豐富了黨的指導思想,表明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進一步深化。

          同志指出:“我們一定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繼續推向前進,在思想上不斷有新解放、理論上不斷有新發展、實踐上不斷有新創造,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放射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旗幟,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在繼續開創改革開放新局面的過程中,深入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理論成果,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繼續推進黨的指導思想與時俱進。

          黨的十七大深刻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指出:科學發展觀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在新的發展階段,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對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堅持,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好實踐。

          實踐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的科學發展觀,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使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理論高度,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是新階段指導全黨和全國人民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勝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科學理論,必將為我們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勝利、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提供用之不竭的強大動力。

          中國宋代思想家朱熹有句名詩:“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我們清醒而堅定地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發展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在發展中。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沒有止境,黨在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也沒有止境。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黨的指導思想,是中國發展進步的指路明燈。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