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及對策措施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近些年來,我地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明顯有了提高,但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
一、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
1、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安全意識明顯有了提高。近年,在溫飽問題解決之后,消費者的觀念便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轉變,消費者的安全意識逐漸增強。生產者為適應這種大環境,其安全意識亦隨之增強,以求得增強農產品的競爭力,不斷提高經濟效益。
2、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高了。去年,農業部門組織抽檢組,對市場、基地進行了樣本抽檢,通過對40個蔬菜樣本的抽檢,有36個達到了合格標準,僅有4個不合格,合格率90%,與此同時,通過對柚子、夏橙等水果的隨機抽樣檢測,也均達到合格標準,合格率在88%以上。
3、無公害生產示范基地加快發展。到目前為止,已先后建立了香芋、香姜、香柚、夏橙、南瓜等5個無公害生產示范基地。通過無公害生產示范基地的建設,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明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衛生水平明顯改善。
4、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工作穩步推進。截止2005年底,香芋、香姜、香柚、夏橙等4個農產品先后獲得國家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定面積達15.4萬畝。
5、建立了農產品質量監測體系。這些年來,我縣逐步實現了農產品質量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的監督檢驗所需要的政策、原創:法規、管理、機構、人員等要素的綜合,依法對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質量進行監督。建立了標準化體系和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制訂了技術標準和操作技術規程。在管理上,逐步實行“一片果(菜)園,一名技術員,一套農業標準化技術資料,一本標準化生產管理檔案。”
二、農產品質量安全上存在的問題
盡管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近些年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仍存在較突出的問題。
1、傳統生產觀念的影響,生產者質量安全意識偏低。我地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起步較晚,生產者的質量安全意識還沒有跟上來。過去由于長期受自給自足及計劃經濟等的傳統生產觀念的影響,生產者片面追求產量,忽視了質量,只求得“產品豐富”,而忽視了“質量凈化”。筆者近來通過對部分果(菜)農代表的調查中了解到,果(菜)農們普通認同的觀點是:目前農產品價格偏低,農資價格過高,產出與投入比例失調,投入的多,產出后回收的少,科學施肥、用藥及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提法甚好,也很切合實際,我們也很想這樣去做,但目前我們很難完全實施。我們購買農藥,求的是治蟲效果和價格,只要價格低,效果好就行,因為,只有這樣依靠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產量來增收,而不是求得質量安全。
2、標準化生產與一家一戶分散經營之間的矛盾。標準化生產要求農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如生產、管理、采收、包裝等采用統一的標準來組織實施,這樣才能生產出高標準、高質量的產品,才能適應wto要求,才能進入國際大流通,參與國際競爭。但是,目前農村實行的是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經營主體是千家萬戶,這些眾多的經營主體很難統一起來,按照一個模式組織生產。分散的生產經營方式難以滿足標準化的要求,這種狀況極大程度地制約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提升。
3、宣傳引導不夠。近年,在宣傳國家產業政策、市場經濟和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及國際國內市場對農產品質量要求等方面缺乏力度,沒有真正把這些政策、制度、要求完全灌輸到生產者中去,生產者沒有把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真正變成自身生產的自覺行動。
4、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基礎、檢測設施薄弱,追蹤服務欠缺,缺乏督查力度,管理體制不完善。
三、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對策建議
1、強化宣傳引導,提高質量安全意識。農產品生產的主體是農民,只有讓廣大農民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到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意義,樹立以質量求效益、求發展的觀念,才能調動他們自覺參與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積極性。提高農產品生產主體的質量安全意識,必須加大宣傳,通過干部下村,分片包干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大講國家產業政策,大講農產品生產標準化,大講入世后國內外市場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大講無公害生產的高效典型,引用現實生活中因質量安全問題引發的矛盾糾紛而遭受到的直接或間接損失,以及因質量問題造成對人身、財產安全所帶來的危害等,引導、說服群眾,讓農民真正認識到不進行無公害生產就銷路窄、效益低、無前途,這樣,使群眾把無公害生產真正變成自己的自覺行動。
2、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我縣早在2001年已經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正式批準為香柚標準化生產示范區,近些年來,香柚標準化生產示范區的建設,極大地帶動和促進了我地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為更好地全面地推行我地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培管,首先,進一步加強基地管理,推行聯防聯保。一是在基地環境管理上,依托環保、衛生等部門,建立基地環境定期監測制度,提出凈化環境措施,控制內源污染和外源污染,通過對產地土壤、水質、大氣進行連續的監測評價,控制外源污染及農業生產資料使用對產地環境的污染,保證產地環境符合標準;二是在基地農業投入品使用上,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全面禁止高毒農藥。設立基地農藥專賣點,實行統一供應,統一使用,確保農業投入品安全使用;三是在生產過程中,明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者、基地和基地負責人的各項責任,嚴格按技術規程組織生產。通過檢測,制定病蟲害防治方案,建立田間生產檔案等措施,原創:建立由技術負責人、質量檢驗員和田間檔案記錄員組成的基地質量控制體系,宣傳農業投入品合理使用準則,指導基地生產者安全、合理、有效使用。其次,建立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的長效機制,完善管理制度。加大農產品安全生產、農業標準化制定、產地認定、產品認證、檢測體系建設、產品例行監測等工作投入力度,建立標準化生產長效機制,完善管理制度,使標準化生產穩步進行。
3、推行市場準入制度,加強市場監管。實行市場準入制度,規范農產品市場流通,是實現農產品質量全程監控、保障上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環節。根據國家農業部2006年正式啟動的“九大行動”之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綠色行動計劃和“三湘農產品質量安全行”的要求,今后將重點加強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的認證和市場準入,今后上市的農產品要有自己的“身份證”,標明產地、生產者、生產日期、聯系地址和電話或網址、檢測合格證明等,同時,將推行不合格農產品的責任追究和退出市場制度。從2006年起,我省將全面推行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2006年4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又正式通過《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明確規定不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五種農產品不得進入市場銷售。為應對國際國內市場對農產品入市的要求,適應日益發展的市場需要,第一,必須不斷加強隊伍及基礎設施建設。成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專業隊伍,建立無公害農產品檢疫檢測室,并配置必要的檢測設施,設立流動檢測站,不定期抽檢和定期檢測。第二,必須加強農業投入品執法檢查,凈化農資市場。建立農藥經營許可證審批制度,嚴格按《農藥管理條例》,加強農業投入品的登記管理,強化責任,落實承諾,實行分級管理,分類經營。適時公布禁用和淘汰的品種和范圍,抓好基地和市場的抽檢和自檢,建立無公害農產品質量責任市場追溯制度。第三,完善市場準入制度。一是在農產品批發市場設立檢測點,對市場銷售的農產品進行質量監控;二是實行批發市場與生產者、經營者簽訂質量安全責任書,建立生產者、經營者信譽管理檔案,加強跟蹤管理;三是對農產品實施售前檢測,憑檢測合格證明獲得市場準入資格,進入無公害農產品銷售專營區;四是加大對流通市場的檢驗力度,對不符合質量安全標準要求的產品予以公布曝光;五是加強產地源頭管理,逐步建立異地定點采購和檢測制度;六是穩步擴大無公害農產品專賣點的網點,嚴格履行保證質量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