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局優質小麥發展調研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優質小麥在國內的發展概況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及小麥消費向多元化發展的趨勢日益明顯,以小麥面粉為原料的各種精致面食和方便面食品的消費大幅度增加,國內外食品加工企業對優質小麥原料的需求更加迫切。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的面粉工業一直采取以進口小麥為主,適當搭配國產小麥的方式加工專用面粉。據有關專家測算:全國每年需面包專用小麥350萬噸,占小麥總需求的3%;每年需餅干、糕點專用麥700萬噸,占小麥總需求量的6%;每年需水餃、方便面專用麥1200萬噸,占小麥總需求量的10%。目前,我國優質專用小麥年產約250萬噸,僅能滿足10%的國內需求量,致使我國的面粉加工及食品生產企業每年不得不進口優質專用小麥或高檔面粉。
近年來我國在優質小麥育種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培育出了一批優良品種,品質比傳統品種有較大提高,同時廣大科研工作者在優質專用小麥栽培技術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到20*年全國優質小麥總面積已達到1.43億畝,占全國小麥種植總面積的43.9%
2、優質小麥在*縣的發展現狀
*縣從90年代初開始引進優質小麥品種。*年縣種子管理站引進*19,*年縣農技中心引進PH系列小麥,*年縣種子管理站引進*25、*26,*年縣種子管理站引進小偃6號、小偃5*、陜150、豫麥34、新麥47等優質小麥品種,*年開始引進皖麥38、濟南17、中優95*、京9428、蒿89*、新麥9、周麥12、小偃54等新品種,20*年開始引進小偃22、閆麥8911、西農88等品種,20*年開始引進鄭麥9*3(見表1)。
目前,種植面積約為19萬畝,占全縣冬小麥種植面積的90%左右。經過十多年的試驗、示范和小面積推廣種植,篩選出適宜*縣的品種有閻麥8911、西農88、小偃22、鄭麥9*3、皖麥38、陜150等。這幾個品種屬于中、強筋優質小麥品種,蛋白質含量15-18%,濕面筋含量在34-37%,沉降值為46-52毫升,面團形成時間12-25min。一般畝產400kg-500kg,屬冬性、半冬性品種,分蘗力強,耐旱,早熟,抗赤霉病、葉銹病、條銹病、白粉病、抗干熱風,后期落黃好,籽粒成熟飽滿,抗倒伏性強,適宜*縣中高等肥力地塊種植。
二、*縣發展優質小麥的優勢
2.1、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
*縣位于關中平原腹地,屬黃淮冬麥產區,自然條件優越。土地面積29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9.6萬畝,地勢平坦,地面相對高差小,海拔357-414米,平均376米。光熱資源強,光輻射高,年平均為118千卡/平方米,形成一個獨特的自然光熱區。年平均氣溫13.2℃,無霜期212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2*.3小時,年平均氣溫低于0℃天數60天,年降水量570mm,有效降雨量2.6m3。地下水儲量1.2萬平方米,能滿足抗旱抽灌的需要。土地肥沃,涇、渭河橫貫縣境東西,土壤為典型的灌淤土,有機質含量1.28%,全氮0.095%,速效氮60PPM,速效磷20PPm,速效鉀170PPm,土壤PH7.5,土壤容重1.35g/cm3。
2.2、有較好的技術基礎和群眾基礎
*縣屬于傳統的農業縣,具有悠久的冬小麥栽培歷史。農民長期形成了精耕細作的習慣,有著較強的科技意識,容易接受新技術,先進的耕作栽培技術比較普及,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高,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完備,小麥繁育、科研、生產在關中灌區乃至西北地區影響較大。縣小麥研究所在小麥新品種雜交選育和種子繁育、引進、推廣上取得了較好成績,完成了市科委下達的關中灌區優質小麥新品種選育科技攻關項目。縣原種場有原種生產基地1000余畝,小麥三圃田50余畝,年生產銷售小麥原良種40萬公斤。縣種子公司有良種田5000余畝,年生產銷售小麥良種200多萬公斤。
多年來糧食生產一直居全省之首,人均貢獻和畝均貢獻是全省人均貢獻的5倍,曾多次受到國務院、省、市的表彰。*年被國務院授予“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年糧食畝產上“綱要”(223.1公斤),*年畝產過“黃河”(318.5公斤),1973年畝產跨“長江”(417.6公斤),*年建成西北地區第一個“噸糧縣”,*年被省農業廳授予小麥種子統繁統供工作先進單位,20*年被農業部確定為“十一五”國家第二批優質商品糧基地縣和優質強筋小麥生產示范基地,20*年被省農業廳確定為小麥良種統繁統供試點縣。
2.3、糧食加工企業和流通企業集中
糧食加工龍頭企業5家。其中年加工能力在5萬噸以上企業3家。國有糧食流通企業14家。同時*縣在種植業結構調整上,把優質小麥作為調整重點,把發展優質小麥生產基地縣、優質小麥種子基地縣和優質小麥加工基地縣作為調整目標。
2.4、優質小麥的生產集中連片,規模種植,*縣連續多年行政干預的品種統供措施和群眾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精神,最宜率先發展優質小麥。
三、優質專用小麥推廣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3.1認識上的不足制約了優質小麥的發展。多數農民習慣把產量作為生產的第一目的,而忽略了對質量的要求,對優質小麥的概念非常模糊,有的甚至認為優質小麥就是好吃的小麥;部分群眾存在重種子輕管理的思想,把產量不高歸結為品種的原因,從而形成了對優質小麥的錯誤認識。
3.2優質難于優價。近年來*縣已經種植了一定面積的優質專用小麥,但由于農業、糧食、加工等相關部門沒有達成共識,特別是沒有專門收購優質小麥的地方,致使優質專用小麥與普通小麥收購價格相同,影響了農民種植的積極性。
3.3產量上不去。由于前幾年所推廣的一些優質小麥品種還沒有在產量上取得較大的突破,同時不同類型優質專用小麥品種一般都要求較高的的肥水條件和相應的栽培技術,而大多數農民還沿用傳統的種植技術,致使優質小麥產量上不去或者品質不優。
四、*縣進一步發展優質專用小麥的策略
4.1篩選適于*縣發展的優質專用小麥品種
通過近幾年優質專用小麥的生產實際,建議在*縣推廣閆麥8911、小偃22、西農88、鄭麥9*3等品種。*
4.2改進、推廣栽培措施
適期播種,施行精量、半精量播種。不能以晚播來增加蛋白質含量而舍棄產量,應堅持適期播種。我縣的優質小麥播種量應控制在6-8kg,最佳的播種期為10月5-15日。保證合理的群體結構,要求基本苗12-14萬株/畝,冬前總莖數40-60萬/畝,春季總莖數60-80萬/畝,畝穗數38-40萬,穗粒數28-32粒,千粒重38克,理論畝產500kg左右。
實行平衡施肥。增施有機肥,不斷培肥地力。重視拔節氮肥,根據小麥灌漿期還可葉面噴施氮肥。做到高氮分期使用,施氮時期適當后移。應本著“高氮、足磷、補鉀、配微”的施肥原則,播種前必須施足以氮肥為主的基肥,做到氮、磷、鉀肥相配合。一般全生育期每畝需施用純氮16kg、P2o512kg、k2o7kg左右,硫酸錳1-2kg。磷肥、微肥全部做基肥,氮肥50%作基肥,50%作追肥。
控制澆水次數,澆好關鍵水。一般情況下做到足墑播種,以后盡量控制澆水,晚秋澆好越冬水,春季重點澆好起身拔節水和孕穗水。
加強病蟲害的預測預報,重點推廣生物防治技術等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盡量減少化學藥品殘留。一般應在小麥起身期葉面噴施20%壯豐安乳油,進行化學防倒。
適時收獲,分品種分用途即時晾曬,單獨入庫。聯合收割機收獲宜在蠟熟末期至完熟期進行,不宜收獲過早;人工收獲應在蠟熟中期至末期進行,收獲后即時脫粒、晾曬、入庫,防止穗發芽。
4.3積極實施小麥良種統繁統供工作。
*縣從*年開始實施小麥種子統繁統供工作,加快了優質小麥新品種的推廣步伐和品種的更新換代,*縣在建優質小麥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的路上必須把小麥良種統繁統供繼續抓緊抓好。
4.4努力打造陜西省最大的小麥種子基地縣。
一是在抓好縣小麥研究所、縣原種場、縣種子公司、高農公司、德農公司等小麥良種繁育單位建設,做大做強小麥種子企業,條件成熟后組建種業集團,努力打造陜西省最大的優質小麥種子基地縣,到20*年建成5萬畝小麥良種田,到2009年建成10萬畝小麥良種田。二是發揮好“國家良種補貼”、“陜西省小麥良種統繁統供補貼”、“優質強筋小麥基地建設”等項目的帶動作用,發揮好自身優勢,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更新改造原有的舊設備。三是要做好包裝宣傳工作。要利用*縣在周邊地區已形成的影響,加強宣傳工作,宣傳好已注冊的種子商標“粒粒純”牌品牌。四是要注重加強與農業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的聯系,不斷引進新品種、新品系,可以把*作為一些大專院校、農業科研單位小麥良種選育、試驗、示范基地。五是要繼續堅持標準化生產,按照“六個統一”的原則(即統一供種、統一播期播量、統一品種布局、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機械收種、統一標準驗收),種子田純度、凈度均達99%的國頒一級標準,田檢達到“四無”(即無雜穗、無雜草、無病蟲為害、無倒伏)。
4.5建立完善的優質小麥生產開發體系
科研、種子部門負責育種和品種試驗鑒定;農技推廣部門實施種植區劃和栽培技術;商業糧食部門組織商品糧經營和質量標準執行;工業部門進行制粉、食品加工及制成品的貿易。整個體系要有政府職能部門牽頭,并有專項資金用于育種、良種繁殖基地和商品麥基地建設,實現科、工、貿、農一體化和產業化。
4.6實現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經營
*縣應根據當地條件及市場需求確定適宜的當家品種,在一定的范圍內使品種單一化,改分散種植為規模化種植、專業化生產以保證優質小麥品質穩定,為此應建立企業、基地、農戶聯合體,生產基地與糧食收購加工部門簽訂合同,以銷定產,發展訂單農業,工商物價部門在糧食收購時應加強監督,對簽訂的合同予于法律保護,消除農民對優質專用小麥的銷售顧慮,減少市場風險,并實行優質優價政策,確保農民的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