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環保局生態建設調研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深入了解*區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的現狀,探索建設生態文明的對策與舉措,我們先后深入銀屏、散兵等鄉鎮和國土資源管理、林業等相關職能部門進行了調研。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可持續的發展要求與追求短期經濟利益存在反差。“重發展、輕保護,重眼前、輕長遠”的觀念仍然不同程度存在,許多礦山是先開發后規劃設計,開發程序倒置,加之企業普遍存在著只開發、不恢復,重開發、輕維護現象,給環境帶來極大的污染。同時,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濕地資源利用過度,水資源的不合理調配與利用等現象也屢禁不止。
二是集約化的發展方向與粗放經營模式存在反差。許多礦山的開采仍處于“初級采掘、變賣原礦”階段,缺乏精深加工的企業和產品;在旅游開發中,大家各搭各的臺,各唱各的戲,旅游資源沒有得到有效整合,且產業鏈條不完整,長期停留在過路式觀光旅游階段,難以凝聚人氣、財氣,不能最大限度地產生效益。
三是市場化的發展方向與生產經營體制落后存在反差。由于缺少龍頭企業以及品牌的帶動,過于零散的農產品經營規模只能使當地農產品成為市場上的“小角色”,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強。且能夠長時間貯藏,或反季節銷售的很少,產品主要以原料為主,經濟效益低下。
四是生態環境優化的發展方向與保護管理體制滯后存在反差。由于對資源保護的合理利用管理涉及多個政府部門和行業,存在多頭管理、責任不清、管理不到位等現象,直接影響到對濕地保護、礦山管理等方面的力度和成效。同時,林業生產上“重造輕管”的問題仍突出,那種“春天栽樹轟,秋后管理松”的現象十分普遍。
二、措施與對策
(一)合理利用資源,發展生態工業
一要規范礦業秩序。嚴禁非法開采。按照“禁采區內關停、限采區內收縮、開采區內集聚”的要求,取締在風景旅游規劃區內的采礦點,嚴禁在鐵路、重要公路、堤壩兩側近距離開采,對采富棄貧、亂挖濫采、無證開采的要予以打擊。實行規模經營。按照“建大礦、建好礦,抓礦前、抓礦后,停小礦、關散礦”的要求,對年開采量在10萬噸以下、資源浪費嚴重、破壞環境的小礦山,逐步進行關閉。對已獲得采礦權的,合同期滿后,收回采礦權,停止開采;合同期未滿的,要采取規費杠桿、安全監督、環境保護等手段限制開采。堅持可持續發展。嚴格遵守“開采法制化,污水要凈化,廢渣無害化,生態要綠化”的要求,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和“誰開發、誰復墾,誰破壞、誰恢復,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耕地、草原、林地因采礦受到破壞的,礦山企業應當因地制宜地采取復墾利用措施;給他人生產、生活造成損失的,應采取必要的補救措施,履行賠償責任。加快科技進步。全力推進企業技改,提升產業層次,重點發展礦產品深、精、細加工,實現從原料輸出型的淺層次開發向綜合利用的深層次開發轉變。引入先進的管理經驗和優秀的管理、技術人才,提高應用新技術的能力。
二要加強土地管理。嚴格耕地保護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嚴禁隨意調整和占用基本農田進行非農建設。強化對土地的集中統一管理,進一步完善土地收購儲備和交易制度,全面實行政府統一規劃、統一收購、統一開發、統一儲備、統一出讓。嚴格區分公益性和經營性兩種不同性質的用地,嚴格控制劃撥用地范圍,對經營性用地一律實行招標、拍賣、掛牌出讓。進一步明確用地導向,新增用地計劃要向重點行業、骨干企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工業園區傾斜。通過依法收回和收取閑置費等辦法,制止土地閑置和粗放浪費,挖掘現有土地潛力。加大土地開發復墾工作力度,對限制性項目堅決不供地,對不合理的用地規模堅決壓縮,確保耕地占補平衡。
三要發展新型工業。在產業發展方向上,大力發展消耗少、效益高、科技含量高的生態型工業和無污染的特色工業。在項目引進上,嚴格項目管理,嚴把項目審批關,堅決杜絕新的污染源產生。要引導企業進園發展,實行工業污染集中控制。在技術改造上,要鼓勵企業研究、開發新工藝、新產品,用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和綠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從工業源頭和生產全過程控制工業污染。要發展循環經濟,最大限度實現廢物資源化。
(二)圍繞農民增收,發展生態農業
一要優化農業結構。結合主導產業、區域特色產業,依托現有農業龍頭企業或無公害蔬菜基地等載體,本著因地制宜、相對集中、規模經營、提高品質的原則,用“引巨龍、扶大龍、聚小龍”的方式,每年抓好1-2個標準化生產示范區的建設。通過“企業——基地——農戶”,“資源——產品——加工——銷售”的形式,實行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促進農產品的就地加工和轉化,形成“閉合”式生態產業鏈。積極推進“一村一品”、“一鎮一業”,不斷提升傳統產業,培育新型產業,著力培育一批特色鮮明、實力較強的農業生態園,使*由農業大區向農業強區轉變。
二要狠抓質量安全。要進一步強化監管措施,加強農產品生產環境、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工作,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推行安全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和質量安全追溯制,加強質量監管,建立質量安全依法監管的長效機制。繼續加強安全農產品申報認證工作,積極參與國家級、省級名牌農產品的創評活動,多創名牌產品,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三要堅持科技興農。建立健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大力實施種子、植保、畜禽水產良種以及科技入戶工程,提高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進一步加大對農業面源污染的資金投入和財政資金專項轉移支付力度,制訂相關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補償政策。針對農村普遍存在的化肥農藥使用、廢棄地膜處理、秸桿焚燒等問題,積極引導農民科學合理使用農藥,實行秸桿還田,實現農業生產良性循環。以農民田間學校為主要陣地,結合新型農民科技項目實施,開展技術培訓和環保知識教育,提高應用新技術的能力。
(三)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生態家園
一要建新村。加大村莊整治建設力度,清理房前屋后垃圾、雜草等衛生死角,整頓空心村、廢棄房、豬牛圈舍,整合村內空閑土地,種植花草樹木,進一步改變村容村貌。延伸自來水管網,推廣無塔或有塔供水等,實現戶戶通自來水。加強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確保村民飲用水安全衛生。大力推廣以沼氣為紐帶,“豬、沼、糧、果、菜、魚”等循環發展農業生態模式,積極推行“一池三改”(改圈、改廁、改廚)和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能以及資源綜合利用技術,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推廣立體開發,采取塘邊養豬種果,塘內養魚養鴨,糞便入園肥果、入塘養魚的模式,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二要綠荒山。制定全區生態公益林建設總體規劃,本著因害設防、適地適樹的原則,以增加森林資源、提高生態效益為目標,大力發展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擴大生態公益林總量。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和經濟林,實現“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建設生態化”。加強林業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抓好森林防火、森林病蟲害防治等工作。要以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全面建立“產權歸屬明晰,經營主體到位,責權劃分明確,利益保障嚴格,流轉規范有序,服務監管有效”的現代林業產權制度。
三要治污水。要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開發利用和保護水資源,加強小流域治理,保護水源地,增加塘壩蓄水量,提高抗旱能力,改善供水條件。要加大項目編制力度,爭取上級資金,加快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和面源防治項目建設,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加強工業企業污染的綜合治理。加大濕地保護力度,有步驟退還濕地。要通過科學種植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攔截、吸收、吸附污染物,保護濕地水體環境,逐步恢復濕地功能,使巢湖水質有根本性好轉。
(四)著力保護完善,開發生態旅游
一要制定完善旅游發展規劃。要分清主次,突出重點。依托環湖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結合巢湖污染治理、防洪保安、航道建設等,突出觀光旅游和休閑度假兩大主題,做活水文章,構建面向“長三角”地區的旅游休閑度假基地。要編制好巢湖北岸旅游規劃,加大旅游規劃管理力度,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做到“寧慢不快、寧空不蓋、寧留不賣”,確保每一座建筑都是景點、每一個景點都是精品。
二要打造旅游精品項目。在生態旅游開發上,不能局限于單一的自然人文景觀,而要綜合利用“山、水、田”,作特色發展大文章。開發一批“山村農家游”、“水鄉農家游”、“漁家樂”、“田園農家游”,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使我區的旅游業具有鮮明的地方特征。
三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按照政府主導、部門參與、市場運作的原則,整合所有與旅游相關的部門資源,集中財力,捆綁資金,加強交通、衛生環保、供水供電等配套設施建設。要進一步改善旅游交通條件,科學設計旅游線路,合理串聯,使各景區景點連起來、熱起來、亮起來,真正為景區開發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要加大對導游的生態教育,使其有引導游客保護自然的意識,要選擇具備生態旅游條件的目的地,盡量避開那些脆弱、敏感的生態地域。
四要加大旅游招商力度。要制定優惠政策,拓寬招商引資渠道,編制完善旅游招商項目指南,認真做好旅游招商項目的包裝、論證和工作,建立有吸引力的旅游招商項目庫,堅持內資、外資并重,國資、民資并舉,扎實做好旅游招商引資工作。與此同時,要創新經營機制,開拓旅游市場,逐步形成大框架建設、多元化投入、全社會辦旅游的格局,為發展大旅游、培植大產業注入源源動力。
(五)加強生態管理,促進生態文明
一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要強化生態教育,運用多種教育手段和大眾傳媒工具,廣泛宣傳科學發展觀、生態文明觀。要大力倡導節能環保、愛護生態、崇尚自然,倡導適度消費、綠色消費,形成節約環保光榮、浪費污染可恥的社會風尚,營造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氛圍。要教育廣大干部牢固樹立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政績觀,強化資源憂患意識,增強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二要強化政府調控。要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規劃等手段和產業政策,對全區生態資源的總量、配置及開發方式、規模、強度進行控制,協調好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資源間的矛盾,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三要建立完善相關制度。要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對生態資源進行統一管理、調度、調劑。將以往資源使用權的分配改作資源收益權的分配,使生態資源利用率高、效益好的企業和個人優先獲得使用權,確保生態資源收益的最大化、配置市場化。要抓緊建立完善地區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績效評價體系,完善相關制度,將考評結果納入各級干部政績考核體系,并嚴格落實責任追究制和評優創先環保“一票否決”制,促進我區“四個文明”協調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