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執政教育調研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提高政府創新能力的必要性
政府創新能力是執政黨執政能力的重要體現。為了實現**執政、依法執政、科學執政,我們黨堅持在憲法的范圍內活動,不是以黨代政,而是通過政府的行政權威和職能,去實現對經濟社會事務的管理。如果政府的創新能力強,就必然能創造性地貫徹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使政府工作生機勃勃,行政效能不斷提高,確保黨的執政目標和執政意圖得到實現。也只有這樣,才能體現我們黨的執政能力。反之,如果政府沒有創新能力,思想僵化,不能突破舊觀念、舊體制和老辦法的束縛,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就不可能很好地得到貫徹落實,就不可能維護好、發展好、實現好人民群眾的利益,從而偏離黨的執政目標,使黨的執政意圖落空。這樣,就將削弱黨的執政能力。
提高政府創新能力是我們黨推進改革和發展的迫切需要。當前我國正處于體制轉軌、社會轉型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各種利益關系和社會矛盾紛繁復雜。對于這些新問題和復雜矛盾,沒有現成的好辦法,只能靠各級政府發揮創新精神,通過創新才能提出好的對策和辦法。只有創新,我們才能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的要求,做到發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開放有新局面,各項工作有新舉措。
政府創新能力的內涵
政府創新能力具有豐富的內涵,概括起來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發展理念的創新。經濟社會在不斷向前發展,發展理念就不能一成不變。不同的發展階段,需要不同的發展理念。進入新世紀,我們黨在發展理念上的最大創新,就是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強調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是政府發展理念創新的根本要求。如對農村工業發展,過去我們曾提倡“村村冒煙、戶戶點火”,企圖走非城鎮化工業發展道路。受資源和生態的限制,現在此路難以為繼,要求我們只能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引導農村工業向園區、城鎮集聚,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二是政策的創新。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政策都是在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為解決特定問題而制定出來的,社會條件和面臨的問題變了,就要求我們的政策也要跟著變化,或用新政策取代舊政策,或對原有的政策進一步加以完善。三是行政管理的創新。要通過深化改革和規范行政行為,認真解決某些政府職能部門和領域存在著的“管理就是收費、執法就是罰款”等權力尋租的問題,防止“政府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獲利途徑審批化,審批行為復雜化”。四是公共服務的創新。重點是要解決好動力不夠的問題,發動群眾參與縣、鄉基層政府領導人員的考評工作,增強政府工作人員創新公共服務的動力;解決好財力不夠的問題,合理劃分財權和事權,讓基層政府有辦事的財力;解決好地方政府包攬公共服務、力不從心的問題,通過改革將一些公共服務功能轉向非政府組織,讓社會力量承擔和參與公共服務。
政府創新能力的源泉
政府創新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要從三個方面獲得增強創新能力的源泉。一是制度源泉。政府的創新必須依靠制度的力量。要依法建立和完善**決策制度、政務公開制度和官員的責任追究制度,變過去的關門搞決策為開門搞決策,實行專家咨詢制度、社會公示制度和聽證制度,使決策更為科學、更為**,真正做到科學執政、**執政、依法執政。二是人才源泉。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選賢任能,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干部提拔到領導崗位上來,鼓勵和支持他們在工作中不斷創新,通過他們的創新去帶動政府工作的創新,實現政府創新能力的提高。三是群眾源泉。政府的所有創新都必須來自于群眾,服務于群眾,脫離了群眾的創造,政府的創新活動將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采取設立市長熱線電話、網上留言、聽證制度、邀請市民代表旁聽政府會議等措施,暢通政府與群眾聯系的各種渠道,讓基層的聲音、群眾的聲音全面地、真實地、及時地反映上來,成為制定政策、確定工作任務的依據。
政府創新能力的評判
一是要通過客觀結果來評判,主要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效。是不是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開展行政活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目標,是評價地方政府創新能力和工作的根本標準。具體而言,我們不僅要看經濟發展的速度,而且要看消耗資源的產出效率、經濟發展是否具有較高的質量和后勁,還要看就業是否有增加、教科文衛事業是否有相應發展、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否有提高、生態環境是否有改善。
二是要通過公眾的主觀感受來評判,主要看公眾的滿意度。政府的創新能力強不強、工作成效大不大,最終不能由政府自己說了算,而要由最廣大人民群眾來評判。為此,政府要推進政務公開,使政府的工作為人民群眾所理解;要在分配
上兼顧效率與公開,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感受到發展的成果和實惠;要樹立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政府形象,教育廣大政府工作人員勤政廉政,愛民親民,求真務實,力戒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