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輝煌中國

          輝煌中國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輝煌中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輝煌中國范文第1篇

          經常聽祖輩們說過去收入低,人們都是緊衣縮食,只有到過年的時候才能添一件新衣裳而且都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直到最后變成補丁。現在的衣服面料、色彩、款式,應有盡有,衣服不再只是起到保暖的作用,更多的是彰顯個性的作用。

          三十年前,人們生活所需品都要憑票購買,現在是憑鈔票購買。那時候人們的主食是番薯,要做上一個月或一個星期的苦力才能換回幾斤小米,白米飯幾乎是很少的,更別說肉了。建國六十周年的今天,當我們走進超市,琳瑯滿目,各式各樣的食品讓人眼花繚亂,輕而易舉就能買到,人們不吃肉該喝骨頭湯了,食品不再只夠充饑,人們更關注的是食品的營養成分,養生之道了。

          爺爺給我講過一個故事,他小時一家老小起居在一處舊泥土房子里,十分不便,夏天天氣炎熱就睡到外面去,下雨房子還漏水,看看現在的房子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夏天有空調送來涼風,冬天有暖爐烘的滿屋暖烘烘的,人們在工作之余,回到家中便能盡享天倫之樂,真是愜意啊!

          說了衣、食、住,再看看“行”吧!從自行車到摩托車,到汽車,到輪船,到飛機……嫦娥一號、神舟七號駛入太空,這飛速的發展讓人目不暇接,讓世人矚目。

          今天站在二零零九年的臺階上,我們回眸歷史,從過去的東亞病夫到幾天的東方巨人,祖國經歷了滄桑的巨變,中國是一頭雄獅,它之前的坎坷和挫敗只是因為沒有覺醒,一旦覺醒,這頭雄獅必定會創造東方神奇,這神奇讓人震驚。

          輝煌中國范文第2篇

          60年,可謂彈指一揮間,祖國60年間的變化讓我們觸摸到了社會前進的脈搏。今天,我們的經濟高速發展,我們的科技碩果累累,我們的教育日新月異,我們的體育突飛猛進,我們的綜合國力日益增強……這些都在向世人昭示:我們的祖國是騰飛的蛟龍!我們的祖國是屹立的巨人!

          彈指揮間、滄桑巨變,60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當今中國,到處充滿勃勃生機,各項事業蒸蒸日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走過60個春秋,追憶烽火歲月。我們有過苦難,我們經歷過磨礪,我們有過苦澀的追求,我們都挺過了,祖國的脊梁堅強了。

          2008年走過的日月,是祖國經受磨礪的日子。雪災、5·12汶川大地震……一次次天災人禍接踵而來,祖國在忍受著痛苦,也在為那些離去的兒女們流淚、心痛。可祖國依然挺立著,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依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災害災難,可以移山填海,堵塞河流,可以摧毀我們美好的家園,可以讓我們失去善良的親人。但是,動搖不了我們的意志,壓不垮祖國的脊梁,祖國依然堅強!我們青春煥發、熱血沸騰。擺脫幼稚走向了成熟,不再藏到父母寬大的羽翼下避風躲雨,而是如那高傲的海燕,渴望暴風雨,敢于戰斗。為了祖國的繁榮、民族的興旺,今天的我們用激情點燃希望之火,用青春汗水澆灌成功之花。勤奮學習、奮力拼搏,是我們學生不變的主題。我們也許會受挫,也許會失敗,但是,“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遠航的水手告訴我們“風雨中,這點痛算什么,擦干淚,不要問,至少我們還有夢。”

          我相信,下一個60年,將是中國更加日新月異的60年,中國將會迎來更加美好輝煌的未來!

          輝煌中國范文第3篇

          中國歌劇研究會自1981年成立以來,已走過了27年艱難而光輝的歷程。中國歌劇研究會的歷屆領導為中國歌劇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此次論壇,是中國歌劇研究會換屆之后,成功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性會議。我們決不辜負老領導、老前輩和全國廣大歌劇藝術工作者對我們的殷切希望,繼承傳統、開拓進取,用我們的全部激情和不懈努力,將中國歌劇事業進行到底。

          要發展中國的歌劇事業,面臨的問題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還是要不斷推出既不脫離時代,又不脫離群眾,真正被大家喜愛、受大家歡迎的優秀作品來。好作品不是自封的,也不是小圈子內自賞的,它必須經受時間、歷史和群眾的考驗。為了推動我國歌劇、音樂劇現實題材創作,促進中國歌劇、音樂劇的繁榮和發展,10月7日―9日,文化部藝術司在廣州主辦了“2008全國歌劇、音樂劇現實題材創作研討會”,在那次會議結束時,我有過一個發言,涉及我對推動中國歌劇創作的一些思考,今天作為個人的發言,在這里也把要點說一說,以供大家參考。

          一、要推動我國歌劇創作,必須深入生活,擁抱時代

          文藝作品是現實生活在作家頭腦中反映的產物,我們只有投身火熱的生活,擁抱偉大的時代,注重在時代進步的偉大實踐中汲取創作靈感,注重反映和引導人民創造歷史的壯闊活動。只有與時代同步伐,踏準時代前進的鼓點,回應時代風云的激蕩,領會時代精神的本質,作品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才能產生巨大的感召力;我們只有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真情熱愛人民、真正了解人民、真誠理解人民,為人民放歌、為人民抒情、為人民呼吁,只有樹立為人民寫作的觀念,才能創作出深受人民歡迎,對人民有深刻影響的優秀作品。

          二、要推動我國歌劇創作,必須尊重規律,掌握特性

          歌劇屬于音樂戲劇范疇。它是由音樂和戲劇這兩個最重要的、最主要的、不可分割的部分組成的,它是音樂的戲劇,戲劇的音樂。音樂和戲劇這兩個方面孰輕孰重?不可偏頗。因此,我們既要為題材作音樂化的選擇,又要反對“淡化戲劇”的不良傾向。歌劇需要劇作家不僅遵循一般的劇作原則,還要遵循音樂與戲劇結合后,互相豐富又互相制約而產生的特殊規律。歌劇的一切藝術特點都是由音樂與戲劇的結合而引起的:音樂由于戲劇的加入而使音樂戲劇化了;戲劇因為音樂的加入而使戲劇音樂化了。歌劇要求作曲家為戲寫音樂,也要求劇作家為音樂寫戲,必須將音樂、戲劇及二者結合后的藝術效應放在一起作綜合思考。只有以劇本為基礎,以人物為核心,以音樂為主導,著力解決好音樂的戲劇性和戲劇的音樂性這一對主要矛盾,用歌劇的特殊方式去尋求主題的深化,塑造鮮活的人物,推動戲劇的展開,才能創作出優秀的歌劇作品。

          三、要推動我國歌劇創作,必須繼承傳統,敢于創新

          繼承是一切文化藝術發展的基礎,沒有繼承就談不上融合,更談不上創新,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要發展中國的歌劇除了要借鑒西洋經典歌劇的創作手法和成功經驗,掌握它的技術技巧以外,還要學習并精通中國戲曲“用歌舞講故事”和“假定性”的表演手段、“虛擬化”的表現手法,也要熟悉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研究中國的腔詞關系,了解前輩們經過努力探索而建立的中國歌劇傳統。貫徹“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在立足于民族的基礎之上,在“百花齊放”的藝術實踐中,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歌劇作品。任何民族虛無主義的思想觀念都是不可取的。

          我們正處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世界多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滲透,歌劇也呈現出多種風格、多種樣式互相交融并行發展的態勢。在現今,任何單一的風格、樣式已遠遠不能滿足群眾的審美需求了。所以,在這個時候來搞歌劇就更需要善于吸收、善于融合,以求達到最佳的藝術效果,以適應“讀圖時代”大眾從“聽戲”走向“看戲”的觀賞心理。當然,融合不是簡單的累加,它需要調動作者的學養,發揮作者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創新是藝術的生命,只有強化創新意識,解放思想,打破陳規,以全新的思路,選擇獨特的題材和視角,給主題立意、故事結構、表現手法、語言特色以及藝術樣式和藝術風格賦予時代的新意和創造的靈光。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從內容到形式都比較新穎的,符合時代要求的,三性統一的藝術精品。

          四、要推動中國歌劇創作,必須爭取觀眾,贏得市場

          舞臺藝術的實踐活動大致包括創作―表演―欣賞這三個基本環節,這三個基本環節應該綜合起來統一考慮。創作脫離了表演則無以體現,創作脫離了欣賞(即觀眾)便毫無意義。要使我們的創作適于表演,易于接受,為大多數群眾所喜愛,就要善于發掘在現實生活中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如果作品觸動了百姓的情感,打動了他們的心靈,就能引起人們廣泛的共鳴和聯想,就能得到百姓的認可和批準,你的戲才會受到歡迎和好評。應當承認,我們作者的愛好與觀眾往往是有距離的。所以,要研究群眾的審美變化,要尊重民族的欣賞習慣,要了解時代的審美特點,力戒陳舊保守,力戒全盤西化,想方設法去縮短與廣大群眾的距離,樹立求實精神和群眾觀點,只有這樣去做,才能爭取觀眾,發展事業。這可不是一般問題,而是一個影響事業生存、發展、生死存亡的大問題。

          五、要推動中國歌劇創作,必須戒除浮躁,苦練內功

          現在好作品少的原因雖說是多種多樣的,有社會的原因,有運行機制的原因等等,但最重要的還是作者自身的原因。這就要求我們創作者必須加倍努力,苦練內功。多一分耐心,少一分浮躁;多一分清醒,少一分盲目;多一分腳踏實地,少一分好高騖遠,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以一個拓荒者的心態來耕耘我們的歌劇園地。不要僅僅把大投資、大場面、大制作作為唯一的追求目標,也不妨根據我國的國情和現狀,搞一些中小投資、中小場面、中小制作和人少的大戲。只要能回歸到歌劇的藝術本體,在音樂、戲劇、人物、主題以及表現形式和表現手法等方面狠下功夫的話,也同樣可以搞出好的作品來。

          六、要推動中國歌劇創作,必須聚集人才,形成合力

          在市場經濟和“快餐文化”的影響下,我們的專業歌劇院團在萎縮,我們的專業歌劇人才在流失。我們既缺乏具有綜合素質并有嫻熟駕馭音樂戲劇能力的作曲、編劇、作詞、導演、舞美設計等頂尖人物;我們又缺乏有眼光、有膽魄、有能力、有實力的歌劇制作人;我們也缺乏才藝出眾、光彩照人的歌劇明星。因此,我們要積極呼吁政府加強對歌劇的投入;我們要積極爭取社會各界,包括新聞和企事業界對歌劇的支持;我們要共同創造歌劇良好的藝術生產環境和社會環境;我們要努力團結一切歌劇的從業人員,互相幫扶,爭取拿出更好的作品;我們要鼓勵并支持更多年輕的藝術家加入我們的行列;我們要進一步呼吁改革體制和機制以增強活力,解放藝術生產力;我們要建立并提高歌劇的教育和普及水平,為歌劇的后備人才提供良好的實踐和發展平臺。

          歌劇藝術是一門最為復雜的舞臺綜合藝術,有人把它喻為人類藝術皇冠上的明珠,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藝術水準,它屬于社會的高層文化。而一個社會的總體文化素質,總是以高層文化為導向,才能逐漸形成全社會的健康文化傾向。我們深知作為歌劇藝術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

          人是要有一種精神的,干歌劇也是要有一種精神的,歷史不會空白,我們“歌劇人”沒有任何理由讓歌劇沉寂下去,因為讓它們沉寂下去,被“邊緣化”是很不應該的。最近我正在讀一本文藝專著,它提醒我們要重新恢復文化自尊和自信;它提醒我們不能喪失用自己的文化藝術價值標準去批判事物的能力;它提醒我們藝術本具有文化的屬性,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兩者應相均衡;它提醒我們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要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和多元性,守護住自己的“精神家園”;它提醒我們要從國家安全出發,建立起我們的文化戰略……

          “十七大”提出了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課題,還提出了要在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的同時,搞好社會建設的任務,這就給像我們中國歌劇研究會這樣的民間社會組織和歌劇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我們一定要團結一切“歌劇人”,我們一定要支持所有歌劇院團,加強聯絡、加強合作、加強交流,中國歌劇研究會應該成為我們“歌劇人”共同的家。我們一定要抓住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迎接建國六十周年的契機,多出優秀作品,多出優秀人才,共同開創中國歌劇事業的美好明天!

          輝煌中國范文第4篇

          公元999年,宋真宗咸平二年,一個皮膚黝黑的嬰孩哭聲震天地來到這個世界。等待他的,將是一條坎坷的人生之路,以及富有傳奇性的身后名。他的“與人不茍合,不偽辭色悅人”的處世之道,在那個時代極具代表性。他便是包拯。公元1000年,范仲淹11歲,晏殊9歲,歐陽修7年之后出生,司馬光19年之后出生,王安石21年之后出生,蘇軾36年之后出生,一個群星燦爛的時代來臨。

          北宋是一個軍事上軟弱的朝代。但是,除了軍事以外,它的其他方面全都達到了頂峰。陳寅恪如是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而法國漢學家謝和耐則把這一時期稱作是“中國的文藝復興”,他指出:“1000年前后正在發生或已經發生的變化不限于社會政治形式、經濟及技術。這種變化牽涉到更為深層而不大顯露的現實:關于人、人的世界觀及其對時空的觀念。”

          1000年前后,中國人口經歷歷史上第二次大增長,從8世紀中葉的5300萬,突破了1億之數。生產力高度發達,年鑄鐵達114.3萬噸,而英國1788年才6.8萬噸。兩季稻從越南引進,在長江中下游流域系統推廣。大運河每年從蘇杭地區運送700萬石大米到都城開封。開封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商業中心。本世紀中葉以后,開封居民晚上可以在城內自由活動。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迥異于農村。在《清明上河圖》上,我們能夠想見昔日的繁華。

          宋代的財源不是來源于農業,而是商業與手工業,超乎漢代、明末及18世紀。與之相適應的是支付手段的大發展以及貨幣經濟的普及。迄至1000年,面

          積7倍于法國的宋王朝統一使用單一樣式的銅幣,而支離破碎的法國當時竟有150多種貨幣。1024年,朝廷第一次在四川印刷紙幣,這在世界歷史上也是空前的。

          宋代文化的發達也令西方嘆為觀止。書院林立,教育機會擴大。活字印刷術發明后,書籍廣泛印行。1000年前后,有“宋四大書”之稱的《文苑英華》《太平御覽》《太平廣記》《冊府元龜》先后編成。指南針已經開始在廣州的船只上使用。《宋史》中記載,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軍隊中開始使用“金汁炮、火炮、火箭、火蒺藜”。而歐洲在之前,連弓弩也極少使用。

          北宋初,華夏文明已經完全成熟——追溯經典傳統、傳播知識文化、科技飛躍發展,一個與唐朝那樣的中世紀式的貴族帝國不同的新世界誕生了。

          1000年時,位于歐亞大陸另一端的歐洲是怎樣的情形呢?

          公元1000年前后的歐洲,正處在最黑暗的中世紀。宗教的禁忌,國家的分裂,戰爭的頻繁,疾病的流行,使歐洲各民族在苦難和蒙昧中掙扎。

          英國,正值昏聵的埃塞爾雷德統治英格蘭。北歐海盜及丹麥國王的侵略,使生靈涂炭。封建君主課以重稅,使自由業主迅速降為農奴的地位。

          法國,處于卡佩王朝初期。國家四分五裂,王權衰微,國王只擁有從巴黎到奧爾良這塊狹長的王室領地,稱為“法蘭西島”,周圍被獨立的公國、伯國包圍著。

          998年,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三世第二次遠征意大利,進軍羅馬,斬殺教皇克雷森希厄斯二世。奧托定居羅馬,大興土木,企圖恢復古羅馬的輝煌,但1002年即去世。

          996年—1014年,東羅馬帝國皇帝巴齊爾一世發動對保加利亞人的幾次戰役。他殘忍地弄瞎了1500名俘虜的眼睛,然后將他們遣返回國。

          輝煌中國范文第5篇

          功夫不負有心人,“自我意識”和“自我認同”的夯實效應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成就了中鐵工程建設分公司隨之而來的一系列成就: 2001年5月8日第一次中標山西侯運高速公路三合同段價值9470萬元的公路工程項目,率先得到了市場的認同。2002年,首次實現了鐵路市場零的突破,也使建設分公司有機會開始直接項目管理的嘗試。同年7月1日公司取得了建設部新頒鐵路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公路工程、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總承包一級及隧道、橋梁、路基等專業一級施工資質。又相繼中標宜萬鐵路國際標W20、W3合同段,大麗鐵路國際標W6合同段,玉蒙鐵路第一合同段,臨策鐵路二標段、郭白鐵路二標段,成為中央建筑企業六大總公司總部中最早有鐵路施工業績的企業。

          十年來,在激烈的國內市場競爭中,公司堅持以不斷擴大國內建筑市場份額創新經營為龍頭,以加強中標項目管理、不斷擴大“中國中鐵”品牌效應為主線,全面落實股份公司質量方針、銳意進取、開拓經營,按國內建筑市場發展的規律探索出一條以工程項目為紐帶,按照國際慣例和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要求,在全公司二百多個工程公司中選擇出13個在橋梁、隧道、鐵路、公路、市政綜合工程施工中管理科學、專業技術領先、施工實力優秀、業績突出的工程公司(工程處)作為中鐵工程建設分公司管理的施工主體單位,優勢互補、強強聯合,按市場競爭要求配置資源,共同闖市場,合作創品牌。并創造出具有典型中國中鐵總部特色的創新經營模式,使中鐵工程建設分公司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以中國中鐵名義參與市場投標累計新簽合同額372億元,累計完成營業額167.3億元,上交利潤3.466億元。特別是江西贛龍鐵路三標段、湖北滬蓉西高速公路十五標八字嶺四線分叉式隧道、攀枝花金沙江斜拉特大橋、北京市軌道交通首都機場線01標段、重慶石忠高速公路方斗山隧道、深圳固戍污水處理廠等一大批技術含量高、施工難度大的標志性工程安全優質的順利竣工,其中全長4092米的柳州雙沖特大橋、日處理污水量24萬噸的深圳固戍污水處理廠、全長7600米重慶石忠高速公路方斗山隧道工程、滬蓉西國道八字嶺隧道等工程憑借精品質量分別獲得2005、2008、2009、2010年度四項“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雙塔墩高158米,主跨324米的金沙江特大橋2010年度國家優質工程獎;昆明朱家村立交橋工程榮獲2008年度“鐵道部火車頭優質工程獎”;昆明掌鳩河輸水工程榮獲2005年度國家“安康杯”;此外,還有多項工程榮獲全國工程建設優秀質量管理小組和業主評選先進施工單位榮譽稱號。目前由中國中鐵工程建設分公司管理以中國中鐵名義中標的在建工程項目共計32個,遍布全國19個省市,總合同額219億元,其中以順德BT公路工程(總投資40億元)、玉蒙鐵路秀山特長隧道(全長10.302km)、沈陽四環路BT工程(總投資65億元)、長沙公路BT工程(總投資25億元)等為代表的工程總承包項目,不僅極大地提升了中鐵建設分公司的管理層次,而十年來不斷創新發展的歷程也使建設分公司具有較大的社

          會影響力。

          在很多人看來,一個企業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它卻是由一個又一個具體的人構成的,它由這些人創造并且決定。中國中鐵工程建設分公司成績的取得與那些深知境遇并不完美卻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的不離不棄密不可分。公司的一位員工一語道破:最初,時間是借來的,空間是爭取來的,但我們的信念卻是我們自己的。誠然,只有那些懶惰和意志薄弱的人,才會被短暫的失敗弄得喪氣,那些積極迎接生活狂風暴雨的人們,總是會充分發揮自身的智慧和能量,將所有的逆己因素轉化為順己因素,只有這樣的勇士才能在自己取得的成就中領略到美。十年來,以王立平為核心的領導班子不斷完善體制改革,不斷充實新的管理骨干,不斷改革創新、突出自主經營。這無疑給了更多人信心與期許,也為之后驕人成績的取得植入了強有力的基礎

          與動力。

          十年彈指一瞬,驀然回首,你很難將當初的困境與這個年營業額突破五十億,實現利潤上億元,可同時總承包多條快速干線BT工程的“建造大鱷”聯系起來。你也很難將成立之初那種“或表于形,或隱于內”的悵然失落和今天的“光榮與自豪”聯系起來。

          十年的艱苦卓絕如同化蛹成蝶一般使得這個精干、高效、創新的團隊敢與國際接軌,敢與世界一流的施工企業法國萬喜公司比人均營業額、比人均勞動生產率和人均盈利水平。特別是2010年,建設分公司完成新簽合同額51.15億元,完成營業額38億元,實現利潤1.008億元,按260名項目管理人員平均,人均勞動生產率為1460萬元/年、人均利潤率為38.7萬元/年,大大領先國內同行業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