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穆旦贊美

          穆旦贊美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穆旦贊美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穆旦贊美范文第1篇

          關鍵詞:穆旦;存在;苦難;悖論

          中圖分類號:I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6-0007-01

          一、外在時空的背棄:《贊美

          大部分九葉派詩人注重表現都市生活的荒蕪與空虛,而穆旦的《贊美》卻將視角對準了農村,表現了在抗戰過程中農民百姓所受到的苦難與無奈,對抗爭精神的贊美。他在抗戰的背景下看到了底層人民的不幸,出于一種人道主義的同情和憤懣表達了對農民處境的思考,《贊美》所體現的是人與外在時空的分離。且看《贊美》第二節:

          一個農夫,他粗糙的身軀移動在田野中,

          他是一個女人的孩子,許多孩子的父親,

          多少朝代在他的身邊升起又降落了

          而把希望和失望壓在他身上,

          而這樣的路是無限的悠長的

          而他是不能夠流淚的,

          他沒有流淚,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農夫的形象不僅是代表一個個體,這個個體是農夫群體的代表。這個群體是一個歷朝歷代一直受苦至今的農民形象。作者在最后帶給讀者一絲暗示,但究竟是顛覆歷史的曙光,還是續寫歷史的征兆,答案在其后的第三節中:

          在群山的包圍里,在蔚藍的天空下,

          在春天和秋天經過他家園的時候,

          在幽深的谷里隱著最含蓄的悲哀:

          為了他我要擁抱每一個人,為了他我們是不能給以幸福的,

          痛哭吧,讓我們在他的身上痛哭吧,

          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第三節通過環境的描寫農民的家園,優美的生存環境和凄慘的生存狀態形成鮮明對比。第二節對農民的同情來自于時間,第三節的對他們的苦難描寫來自于空間。穆旦的《贊美》內容是描寫苦難,“贊美”苦難本身就是一個悖論,而這種抗爭精神的神圣感和悲劇感更在這悖論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二、內在自我的背棄:《我》

          穆旦對于生存環境的苦難的敏感來源于他對于自我存在的深刻認識,《我》揭示了作者會如此正視苦難的哲學層面原因。這是一種精神意義上的苦難,只能在自我掙扎、自我毀滅中走向死亡,而自我的無法解脫、無法融入他人這一點是人類被外在世界所拋棄的內因。

          從子宮割裂,失去了溫暖,

          是殘缺的部分渴望著救援,

          永遠是自己,鎖在荒野里,

          遇見部分時在一起哭喊,

          是初戀的狂喜,想沖出樊籬

          伸出雙手來抱住了自己,

          幻化的形象,是更深的絕望,

          永遠是自己,鎖在荒野里,

          仇恨著母親給分出了夢境。

          第一段開頭作者就省略了“我”的主語。“從子宮斷裂”的意象代表了生來自我就是孤立無援的、不完整的,真正的自我被拋棄在社會歷史之外,被置于“荒野”之中。人的本源性存在狀態只能是一種生命本能、孤獨的、自由的狀態,這就是人的真實的、本來的境況。用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提到的此在說來解釋即是,此在不只是存在著,而且能意識到這種存在,并力圖追問存在的意義,在追問意義時人就是此在。在此在中有兩種可能性:一是選擇自己本身,獲得自己本身;二是失去自身,獲得自己本身。對應的是“本真狀態”和“非本真狀態”。自從與母體分離的一刻起,人就必須適應日常生活的公眾性,卻又因為獨立存在而無法徹底融入其中。而人的此在就是“非本真狀態”,即自身與自我分離的一個狀態。

          在三四節中,作者渴望自身與自我的相遇結合,寫出外求與自閉的兩難境地。作者擁抱臆想中的自我,但卻發現只是個幻象。絕望是最為深刻的人生體驗,這種恐懼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害怕,它無有怕的確定對象,無處不在地包圍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被肯定存在的只有欣喜、絕望、仇恨等情緒。

          在穆旦的詩歌中,改變了以往僵化的關于存在與自我的觀點,用象征主義手法討論人類所遭受的苦難和苦難的原因。他反復地審視外界,審視特定群體(例如《贊美》中的農夫),發現人類在歷史長河中不可避免的弱點。讀穆旦的詩歌,可以獲得一種普世性的哲學思考,是存在、自我與現實之間的背離與平衡,是讀者同穆旦一起面對的發自內心的思索。

          穆旦贊美范文第2篇

          文/曹舒怡(人文院第二學生黨支部)

          穆旦的《詩八首》是愛情詩,是中國近代新詩歷史上的佳作。《詩八首》也被公認為是最難解的現代愛情詩,用朦朧晦澀的筆法抒發對愛情的認識,從愛的發生到結束的過程,意象新奇,在闡釋它的時候總是見仁見智的。下面將從四個方面去分析穆旦的《詩八首》。

          一、穆旦《詩八首》的藝術技巧

          (1)語言十分深刻,常用矛盾修辭。你的眼睛看得見火災,卻看不見我,這是一種強烈的修辭效果,使得所表達的語義更強烈。我為你點燃了愛情,但你的眼里卻是一場火災,這組矛盾修辭形象生動地表現女性在情感渴望中懷有的恐懼或婉拒的一面,表現主人公的那份失落,對愛情的的熱烈,到頭來只會傷得更深。

          (2)意義十分抽象,很難把握。用具體和抽象結合的方法來創造意象。在你我愛情表述之間,第一首詩中引入上帝意象,增加朦朧度,使得詩更加晦澀難懂。再如第二首詩中水流山石是暗示自然的意味,死底子宮是生存狀態的感悟,象征一件事件包括愛情于一定的時間中孕育誕生,抽象可見一斑。

          二、《詩八首》思想內容

          第一首詩開門見山,寫的是初戀,一方的愛的濃烈和另一方的冷靜形成鮮明對比,說明愛情是每個人的人生歷程上都會經歷的生理欲求。主人公生理成熟卻是單相思,對方眼里更是看不見自己,于是乎,他得出結論,我們如同相隔的重山一樣,不是彼此的唯一,愛情只是必然會經過的生理欲求罷了

          第二首詩承接著第一首詩,是初戀感情的加深,同時也有機智和情感斗爭,喜歡用水來表示時間流逝,歲月更替,生命流變不息,我們在歲月的腳步聲成長,但是這個時代卻是不完美的,死底子宮表示戰爭年代,生命過程布滿了偶然性和不確定性,世間的任何情與事都不可能具有永恒性,無法無辜生命的長短大小,必須去愛,“我”全身心的去愛你,卻又無法控制自己,最后兩句頗有內涵,我們都不能控制自我,寫出由本我到超我的蛻變,穆旦詩的哲理性可見一斑。

          第三首詩是真正進入到愛情階段,訴說了兩個年輕的生命互相探知,由愛的本能和欲望使然,瘋狂滋長 ,像青草貪婪吸收空氣一般,漸漸地,它使你淪喪在溫暖的黑暗中,然后女主人公卻是被動,拘謹,放不開,這顯然是不負責的浪費生命,我們的愛情像渲染的草場那般充滿希望,盡管你猶豫不前,但是已經讓我足夠驚喜了

          第四首同樣也是熱戀的描寫,時間無法掩蓋愛情瞬間的美麗,男女主人公已經徹底被愛征服了,比第三首更上了一個臺階,不同于卞詩的委婉,穆旦詩直接寫出了我們緊緊擁抱在一起,淪陷在愛情的陷阱里,沉浸其中的我們再也無法區分甜言蜜語的生與死,言語卻又是兩面性的我們想游離卻又陷入更深的漩渦中。

          第五首詩歌盼求使愛情的內涵多樣化,點出愛情是歷史的一部分,我們所做的是在一樣和不一樣中平衡。微風吹拂一樣的希望的田野。心隨景變,古老樹木和屹立巖石表示我愿同時間靜止,而愛情流露的美麗使我變得成熟。

          第六首詩,寫出了固定的思維和人事,機械般的日復一日打磨著對生活的熱情,對愛情的激情,那么在經歷了初戀和熱戀后,還剩下什么?主人公表示除了在感情和理智中掙扎。怎樣的愛才圓滿呢?主人公和對方在戀愛中同亦有不同,必然存在差異,這差異間又透露著陌生,自己一個人在愛情陌生化的這條道路上走著,惴惴不安,他在聽我的呼喚但是把我留在了孤獨里,在上帝的秩序要求我們不斷尋找的情況下,只能痛苦的往前,在愛情的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縱使我們求得了殘缺的愛情,卻失去了秩序。我們渴求穩定的愛情,但這穩定會被倦怠等諸多不和諧音符打敗,兩者不能達到一個統一,因而我們常常受著求異心理的侵襲。

          第七首詩寫出了我倆的愛情得到了升華。在時間在流逝中,我們經受了風暴和無數個孤獨的夜晚,在時間的漩渦中記憶,我唯有在你的懷里才會得到安憩,而后,看到你那孤獨的愛情筆立著,和我平行,注定我倆沒有交集,而是只能默默嘆息與孤獨。

          第八首是作者對愛情做出的總結贊美了升華的愛情,隨著時間的推移,愛情會積累到完美的境界,感情不用質疑,所有塵世間的不確定都會定型,然而愛情的生命卻是有限的,等季候一到就要各自飄零,所有一切都會隨風而逝去,在永恒的老根中化為平靜。

          分析:(1)《詩八首》是以愛情為主題的組詩,用朦朧晦澀的筆法抒發對愛情的認識,過程完整,從愛的發生到結束。表現一種愛而不得的痛苦的愛戀。

          (2)透露著理性,理性之光閃爍在《詩八首》中,認識的理性,思想內容十分有深度,在哲學方面體現對愛情的看法,并包含著自己的體驗以及思考。在如第一首中“那燃燒的不過是成熟的年代”,著反映了詩人的判斷過于理性,認為愛情的發生更多地歸于生理的需要,而“自然底蛻變的程序”剛好與之呼應。而“相隔如重山”把詩人的理性認識抒發得淋漓盡致,對方式恐懼和婉拒,自己是冷靜和思考,開始變預示著愛情的不順快。

          (3)結構嚴密,八首詩是內容和情感都緊密相連的整體,每首之間都有聯系,詩歌的情感也是層層起伏的,像一曲交響樂一樣,有內在的起伏、升騰、起承轉合。

          三、《詩八首》哲學與思考

          (1)詩八首在哲學的層面上來抒發對愛情的哲理思考,寫愛情的發展過程,初戀(一、二首),熱戀(三、四首),沉思(五、六首),升華(七、八首),以及自己的一些體驗思考。

          (2)很強的哲學性和思想力度,詩八首不僅是愛情的啟示錄,也是生命沉思曲。如《詩八首》之二,“水流山石間沉淀下你我”用水流山石來表現生命的川流不息,已經注定了世間的任何感情與事物都不可能具有永恒。

          四、《詩八首》對愛情理解

          穆旦贊美范文第3篇

          韓寒、郭敬明、張悅然這些80年后的新銳名字風生水起。他們的作品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廣泛的共鳴。他們平均一年就可以推出一本“力作”,他們的書登上了暢銷書排行榜,他們簽名售書更得到了無數崇拜者的瘋狂追捧……

          我靜靜地翻開一本他們所謂的暢銷書,內容果真很吸引人,作者筆端浸透著一種淡淡的哀傷,似乎很契合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的寂寞。曾幾何時,我也曾為他們瘋狂過:欣賞韓寒的老練,稱道黃礦礦的叛逆,用精美的書包紙將安妮寶貝的書一本本小心翼翼的護理好。

          日子久了,我感到自己不但沒有得到什么收獲,反倒滋生出不少消極悲觀的情緒。直到有一天,我偶然讀到了穆旦先生的《詩八篇》,尤其是他寫的《贊美》,字里行間竟然蘊含著那么凝重的歷史感,還有對人民大眾那么厚重的愛。我感到讀這樣的文字,讓我感到了自己的鄙陋和渺小。

          我試著放下手中那些精美的暢銷書。

          我看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感受那經過時間洗滌卻依舊傷痛的苦楚歷史。我看魯迅先生的《吶喊》,被先生批判民族劣根性毫不留情的精神所震撼。我看卞之琳先生的《斷章》,在那些看似柔情似水的句子里,我發現里面隱藏著驚天地泣鬼神的力量。我看卡夫卡的《變形記》,在那些看似荒誕不羈的故事中,我看到了那黑暗的社會……

          這樣多好!讀著讀著,我竟也生出民族的自豪感來了。我似乎也能理解魯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情緒了,似乎也能頓悟出尼采說“上帝死了”的絕望了。可惜的是,好像只有這些老輩的文學家,才能寫出這些深刻的憂國憂民的文字了。

          我感到了悲哀。身負振興中華重任的我們,卻沉浸在狹隘的甚至莫名其妙的寂寞中,將先輩們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擱置在一旁,自己在那里作一些無病的喟嘆。不該呀,不該!

          穆旦贊美范文第4篇

          關鍵詞:濟慈;生態批評;自然;人

          濟慈是英國文學史上最為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他1795年出生1821年去世,在世時間不過短短25年多一些而已,寫作詩歌的時間也不過6年而已,但卻為后人留下了諸多源遠流長的詩篇,他的名字和拜倫、雪萊一樣,都是英國文學史上的輝煌印記。

          隨著人們進入21世紀,經濟和科學技術高速發展,人類社會發展步伐空前之快,但與此同時,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卻不斷惡化,詩歌中的自然美景似乎成了非常遙遠的事物。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文學批評也有了生態批評這一與時俱進的新角度。作為浪漫主義的杰出代表,濟慈創作出了很多有關自然、人與自然的詩歌,站在當今生態批評的角度,我們可以發現在濟慈的詩歌中,包含了諸多他本人的生態觀點,甚至一些觀點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識,值得讓當代讀者深思。因此本文從生態批評入手,來解讀濟慈的詩歌,分析他對自然的愛、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

          生態批評簡介

          生態批評學的英文為“Ecocriticism”,在上世紀70年代末期便已產生該術語,但直到90年代生態批評才成為文學批評領域的熱點。(Abrams, 87)它的發展非常迅速,甚至有了專門的研究機構ASLE,即文學和環境研究所以及專門的期刊ISLE,即文學與環境交叉學科研究。簡而言之,生態批評學的基本觀點是世界一切生物以及它們的生存環境,重要性與人類和人類的環境是一樣的,甚至具有同樣的價值、道義以及政治上的權力。

          不難理解,生態批評的興起與社會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污染有著緊密的聯系。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由于科學技術的騰飛,人類社會發展可謂是走上了快車道,人類取得了許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成就。這是在這種背景下,在人類社會中開始蔓延一種觀點,那就是人類可以控制自然的一切,人力比勝天。但這種想法很快被極度惡化的環境所打破,而環境惡化造成的種種惡果,首當其沖的就是人類自己。此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各個方面關心環境,生態批評主義也在文學批評領域應運而生。

          生態批評最為核心的一點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而恰好19世紀早期英國的浪漫主義時期正是西方人定勝天這一傳統思維的轉折點(Abrams,91),因此很多浪漫主義詩人都有諸多作品是關于自然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的。濟慈作為浪漫主義詩人的杰出代表,無不例外從自然中汲取了大量的創作靈感。當我們從生態批評的角度去閱讀他的詩歌時,不僅獲得了美感,更讓我們深思人與自然的關系。

          濟慈詩歌體現出的生態觀點

          1. 對大自然的熱愛

          對于浪漫主義詩人來說,自然是一個不朽的話題,濟慈也不例外。在他的詩歌中,濟慈從不掩飾他的大自然熱切的愛戀。在《對于一個久居城市的人》這首詩中,前四行濟慈便描繪出了一副甜美的自然景象:對于一個久居城市的人,看天空的明媚的面貌,對著蔚藍的蒼穹的微笑,低低發聲禱告,多么怡情!(Keats, 170)

          從頭四行可見,詩人完全沒有關注城市里的生活,而是從一開始就贊美自然給久居城市的人帶來的幸福感,這種感覺在接下來的詩中再次得到更強的抒發:他可以滿意地,懶懶躺在一片青草的波浪里,讀著溫雅而憂郁的愛情小說。有什么能比這個更愉快?傍晚回家了,一面用耳朵聽夜鶯的歌唱,一面觀看流云在空中燦爛地飄過,

          他會哀悼白天這樣短暫。(Keats, 170)

          在這里,濟慈提出了一個設問句:“有什么能比這個更愉快?”或者我們可以用另一種方法理解為,實際上濟慈就在問“什么是最愉快的”。而濟慈給我們的答案,就是這個久居城市的人躺在青草的懷抱中讀書,而當他要重返城市時,他便會哀悼白天如此短暫。詩人并未直接對比城市生活和自然生活,但他對返璞歸真的熱愛以及對城市生活的厭倦都可見一斑。

          濟慈最為出名的詩歌之一的《哦,孤獨!》中,也有類似的情感表達。在這首詩歌中,濟慈首先提出了一種假設,那就是“哦,孤獨!假如我和你必須同住”,在這種假設的前提下,濟慈強烈地表達他愿與自然相伴的意愿:哦,孤獨!假如我必須和你同住,可別在中層疊的一片灰色建筑里,讓我們爬上山,到大自然的觀測臺去……(Keats, 166)

          同《對于一個久居城市的人》一樣,濟慈并沒有直接抨擊城市生活,而是通過具有感彩的措詞,如“灰色”“層疊”等,來表達自己對城市生活的厭倦。與此同時,他從不吝惜對大自然的贊美,若是必須孤獨生活,必要與自然為伴。 可以說,濟慈骨子里的浪漫主義讓他從不缺少發現自然之美的眼睛,而自然的美給了他靈感。

          2. 天力勝人力

          正如上文所提到,生態批評的一大核心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在濟慈的名作《秋頌》中,他更是體現除了超前的意識,看到了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天力可勝人力。

          在《秋頌》中,濟慈首先向我們描繪出了一副充滿了豐收喜悅的畫面:霧氣洋溢、果實圓熟的秋,你和成熟的太陽成為友伴;你們密謀用累累的珠球,綴滿茅屋檐下的葡萄藤蔓……(Keats, 218)在詩歌的第二部分,濟慈繼續追尋著“秋女神”的步伐:誰不經常看見你拌著谷倉?在田野里也可以把你找到,你有時隨意坐在打麥場上,讓發絲隨著簸谷的風輕飄……(Keats, 218)

          縱觀整首《秋頌》,我們不難看出這首詩雖然贊美的是豐收,但其主體并非是喜獲豐收的人們,而是為人們送來豐收的“秋女神”。在這首詩出,處處都是“秋女神”的痕跡,而詩人本人或是其他具體的人類形象則不見蹤影。可見,濟慈之于豐收,更多是對自然饋贈的感謝之情,某種程度上也體現出他有著“天力勝人力”的觀念。

          如果是在《秋頌》中由于沒有人類形象的出現,濟慈的這種觀點還不太明顯的話,那么在他1817年的作品《詠海》中,可讀出他認為自然是比人類地位更高的。在《詠海》中他寫道:假如你的雙目迷惑、厭倦;假如你的耳朵苦于喧騰,或裊裊之音,請坐在洞邊默默深思吧,直到你一驚:放佛有海中仙女在唱歌!

          在這幾句中,詩人表達出了自然具有能使人平靜、能使人深思的力量,可以解讀為自然便是迷茫者的救世主,可見在濟慈心中,自然是勝于人類的。

          3.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濟慈的很多詩歌都傳達出了自然有影響人類的力量的觀點,與此同時,他也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甚至是合二為一。

          在《人的時令》一詩中,濟慈將自然界的四季與人思想的四季相聯系起來:四個季節循環成為一年,人的腦海也有四個時令。(Keats,192)濟慈根據四季不同的特征,分別將它們比作了人思想中四種不同的階段,不難看出,他有一種人存在于自然,而自然又存在于人的觀點,并且極力地想通過詩歌來傳達他的這種觀點。在《給G.A.W.》一詩中,這一觀點再次加以印證。

          在《給G.A.W》中,濟慈寫道:在一套中哪個神奇的剎那,你最可愛?是否當你在說話,一片甜蜜的語調令人沉迷?或者是看你在安靜的思索,默默出身?或者突然起了床,你披著長衫,出去迎接晨光,一路縱跳,不愿意踩踏花朵?

          在這首詩中,濟慈描繪出一個可愛的女人(弟媳)形象,她會為了晨光而高興,像迎接朋友一般去迎接它,而在這一路上,她竟然不愿意踩踏任何一支花朵。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濟慈對自然萬物都懷有一顆像對待人那般的態度,并且他主張人不應損害自然,哪怕是一朵花。濟慈這種觀點放之于現代,依然閃耀著巨大的光芒,值得我們去思考。

          結論

          實際上在濟慈所在的19世紀,生態批評并未誕生。濟慈完全用自己的眼睛發現了大自然的美并對此贊美有加,這種對自然純樸的愛奠定了他的生態觀點之基礎。實際上,他在很多方面都具有了些超前的意識,即便濟慈的生態自然觀與生態批評者所倡導的自然觀并不完全一致,他已經顯示出了生態理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徐玉鳳,耿寧:45)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必然有其穿越時代而閃光的魅力。今天當我們閱讀濟慈的詩歌,不僅僅被他筆下美麗的自然所動容,更可以站在生態批評的角度審視自身、審視我們所處的社會。他的作品不僅是文學界的財富,更是對當今社會具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 M.H.Abrams.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 Cengage Learning. 2010

          穆旦贊美范文第5篇

          一、懂與不懂的問題

          這是個老問題。對古典詩歌,相信每位中學語文教師都能說出個一二三四,對新詩,許多教師可能就發憷――其實是正常的。我們舉卞之琳的短詩《第一盞燈》為例――

          鳥吞小石子可以磨食品。

          獸畏火。人養火,乃有文明。

          與太陽同起同睡的有福了,

          可是我贊美人間第一盞燈。

          這首短詩,元非是贊美“人間第一盞燈”――人間第一盞燈,細想想是來之不易的。“與太陽同起同睡”是說“日出而作,日人而息”,這樣的作息這樣的人固然是“有福了”,但對人類文明的推進其實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在人類的文明進程中,第一盞燈的出現非常了不起。“獸畏火”,注定“獸”永遠是“獸”;只有人,“人養火,乃有文明”。某種意義上,“第一盞燈”象征著人類進化史上勇敢的創造和開拓精神。因此《第一盞燈》可以看作詩人卞之琳對文明的一種禮贊。但這首短詩,在1937年卻曾引起軒然大波。1937年6月13日,在主編的《獨立評論》238號上,梁實秋化名“絮如”,以一個中學教師的口氣,發表了一封題為《看不懂的新文藝》來信,指責“現在競有一部分作家,走入了魔道,故意做出那種只有極少數人,也許竟會沒有人能懂的詩與小品文”。在編者后記中,也對“絮如”的觀點表示了支持。此后有周作人、沈從文撰文為“看不懂的新文藝”辯護,就連“像老衲似的廢名(馮文炳),激于義憤,親找,當面提出了強烈質問”(事實上廢名的詩是最難懂的)。堂堂大學問家梁實秋,都說自己不懂類似卞之琳的短詩,因此作為中學語文教師不懂新詩確實也沒什么好羞愧的。

          不過,筆者感興趣的是在那場爭論中所提出的有關懂與不懂的一系列問題――對一首詩而言,如果沒有讀懂,是哪里沒有讀懂?為什么會讀不懂?是作品的問題,還是我們的問題?進一步,如何定義“懂”?怎么才叫“讀懂”了?對于文學欣賞來說,“懂”是否就意味著“欣賞”?不懂是否也可以欣賞?……

          討論的結果:“不懂”的情況有三種。

          1.作者方面的不懂,主要指作者表達不清。劉禹錫曾感慨:“常恨言語淺,不及人意深。”誠然,人的內心世界深不可測,有時由于作者文字方面的準備不足,經常有“辭不達意”之憾。新詩史上也不乏這種例子,比如象征派的李金發,比較關注自我的內心表達。但文字上有些“隔”,可能跟他從小習染文言文有關(新詩中多有文言句式)。

          2.作品方面的不懂,主要是指作品本身意義的模糊、意義的跳躍,意義上和藝術上都可以作多種解讀,具有不確定性,形成“不懂”或所謂的“晦澀”。這種“不懂”,其實是豐富,新詩的多義性倒是現代新詩的特質。像魯迅說《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李商隱的無題詩、卞之琳的一部分詩歌也可做如是觀。

          3.讀者方面的不懂,主要是指讀者由于知識結構和文學修養上的不足和偏差,有時還加上人生閱歷不夠從而導致感受力的欠缺,進而不能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達的思想和所表現的藝術性。舉例來說,一個人十六七歲的時候,有時可能會很難理解40、50、60歲時候的想法,反之亦然。因此,學生或教師看不懂某位詩人的詩作,確實不是特別讓人驚訝的事情。我們要注意的是,面對一首看不太清楚或看不懂的詩歌,千萬不要輕易下一個否定的結論。 要之:懂與不懂不是詩歌好壞的標準。同一首詩同一個讀者,時過境遷,假以時日,不懂會轉化為懂的。作為教師,不要輕易下判斷,“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二、詩人、詩歌與讀者的關系

          如何定義“懂”?怎么才叫“讀懂”了?為了便于說明問題,筆者想先梳理一下詩人詩歌創作和讀者欣賞的過程,看看詩人、詩歌與讀者的關系。

          示意圖如下:

          說明:①詩人在生活中情動于衷,有感而發,將思想感情發為文字,比如詩歌。②讀者面對的是一堆文字,文字的疏通理解是基礎。③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通過想象、聯想,在頭腦中出現一系列有感彩的意象。(經過再思考、再體驗,讀者揣摩出文字的深層意蘊。如果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相吻合,那么我們說,讀者與作者產生了共鳴――讀懂了。但是讀者的構成是多樣的,他或她面對詩歌的語言文字產生的想象和聯想是受制于讀者各自的生活經驗的,因此在詩歌欣賞的過程中,每位讀者產生的想法就可能有所區別,這個想法甚至可能與詩人原先的想法迥然不同,但你不能說他或她的想法是錯誤的。基于此,我們在新詩的教學中要注意三點。一是教師和學生在一首詩面前是平等的,如圖所示,他們都歸屬于讀者。教師手頭無非比學生多一本教學參考書,而教參也無非是另一個讀者的觀點而已。因此作為教師切忌把自己看得過高,自以為比學生高出一截,尤其不能用教參的觀點誘導或強行灌輸。二是教師和學生在一首詩面前,都應該有自己原初的體悟,而且要高度重視這個原初體厝。特別是學生,因為沒有教參可看,也不受其他意見影響,因而這種原初體悟尤其難能可貴,需要得到教師充分的肯定和保護。可以這樣說,一首詩的教學,應該建筑于學生的這種原初體悟的基礎上。三是允許作品的被誤讀,朱光潛在《談美》中說過,“讀詩就是再做詩,一首詩的生命不是作者一個人所能維持住,也要讀者幫忙才行。讀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詩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變的”。西方接受美學理論也認為,讀者有誤讀的權利,作品有被歪解的必然,而且有時歪解不比正解差。所謂“作者未必然,讀者未必不然”說的也是這個道理。舉意大利詩人薩瓦多爾?夸西莫多的《瞬息間便是夜晚》為例――

          每個人都獨自站在大地的0臟

          被罩在一束陽光下

          瞬息間便是夜晚

          這首短詩,筆者讓學生說,結果有多種理解。主要的分歧在于“獨自站在……”的理解,“獨自站在”,可以理解為“孤獨地站著”,也可以理解為“獨立、自

          立甚至有點自強地站著”。同時,這首詩歌,從不同的視角看,比如自己看人家,自己看自己,或者理解成上帝俯視蕓蕓眾生等等,就會帶有不同的意味(嘲諷、悲憫、自憐自嘆等)。不過,筆者也曾經看過錢鴻嘉翻譯的版本――《瞬息間夜晚降臨》――

          每個人都孤獨地站在

          地球的中心

          一線陽光,

          透過他的全身

          瞬息間

          夜晚降臨

          兩種版本對比,錢鴻嘉翻譯的版本明了是明了了,但給人的想象空間卻不大了。你能說,錢版是正的,人家是歪的嗎?究竟誰的版本是原作者的意思?這重要嗎?相信讀者會有自己的看法。 對于文學欣賞來說,“懂”是否就意味著“欣賞”?不懂是否也可以欣賞?這個問題,朱自清曾表述過,不過他主要針對古典詩歌的欣賞。他在《論百讀不厭》中說:“吟誦詩文是為了欣賞,甚至于只是為了消遣,瀏覽或閱讀小說更只是為了消遣,他們要求的是趣味,是。這跟誦讀經典不一樣,誦讀經典是為了知識,為了教訓,得認真,嚴肅,正襟危坐地讀:“‘在筆者看來,詩文主要是靠了聲調-…?過去一般讀者大概都會吟誦,他們吟誦詩文,從那吟誦的聲調或吟誦的音樂得到趣味或,意義的關系很少;只要懂得字面兒,全篇的意義弄不清楚也不要緊的?’朱自清把讀書分為兩種:求知與求樂。從求樂角度看古詩詞,不懂也沒什么關系,只要得到吟誦的快樂就行。但新詩教學可能出問題,因為新詩的音樂性已經大大削弱了,雖然有些詩歌朗誦起來很有氣勢或者很有味道,但讀者只想在新詩的吟誦中得到樂趣的想法恐怕是很少的。新詩的意義的傳遞很重要,沒有人會認為“只要懂得字面兒,全篇的意義弄不清楚也不要緊的”。

          那么“全篇的意義”怎樣算弄清楚呢?

          三、“解讀”與“感悟”的提法問題

          解讀的提法,由來已久,對散文、小說、話劇劇本等等,教師動輒“文本解讀”云云。但如果把它移用到詩歌教學上,筆者總覺得不太妥當。何謂解讀?新版現漢詞典說:①閱讀解釋。②分析;研究。③理解、體會。這三種解釋,似乎都不完全適用于詩歌教學。在筆者看來,解讀似乎是手持解剖刀在解剖什么,過于冷靜,過于冷血,理智有余,感受不足。詩歌教學,依筆者愚見,還是要尊重詩歌這種文體的特點。而詩歌的特點有主情的和主知(智)的兩類,前者如浪漫抒情的詩歌,后者如里爾克注重經驗,而放逐情感,(“詩并不像一般人所說的是情感,詩是經驗。”)以及受其影響的馮至、卞之琳以及九葉派詩人中的穆旦、鄭敏、杜運燮等詩作――將感情升華為人生的經驗(克制、淡化感情),這一種知性的詩,常常是多解的。為此,筆者提出“感悟”的說法。何謂感悟?感悟是有所感觸而體悟。讀者的感觸點以及角度可以不同,所體悟到的內容也就可以不一樣,加以每人的體悟能力有區別,因此,“人讀人異,人言人殊”“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就順理成章了。而解讀,總覺得把讀者(有時是自己)放置于作者的威壓之下,戰戰兢兢,惟恐讀不出或讀錯了作者的意圖。讀者讀詩,好像在還原作者的意圖,唯作者馬首是瞻,讀者呢?他的主觀能動性沒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因為受教參上各種觀點的影響,有時會把自己的原初體悟丟失了,這樣的教師,在詩歌的備課、教學中,解讀多于感悟;而學生,他們的感悟會很充分(解讀的比例很小)。教師如果想在課堂上與學生充分地交流,那么備課的時候最好先把教參遠遠地撇開,要多角度地感悟詩歌文本。因為只要一打開教參,教師的感悟成分就減少,解讀的成分就增加了。

          四、教材處理和課型結構

          《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模塊有現代詩歌和現代散文兩部分,教材容量大,但課時有限(總共36課時,給新詩的不會超過18課時)。就新詩而言,本模塊就收錄了25首詩歌,外加“思考與探究”的五篇文章。如果按部就班,一詩一課時,那就根本沒有辦法完成教學任務。因此,教師要對所選詩歌進行取舍增刪、重新組合,同時在課型結構上也要靈活機動,畢竟這是選修課。筆者把我們的做法簡單介紹如下:

          1.專題講座式。這種方式適用于宏觀把握,就是把所有選修了該模塊的學生集中到多功能報告廳,對新詩的歷史、流派的演變以及各自的詩歌美學等做一個講座。也可以就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做專題講座,比如新世紀以來的詩歌:詩歌網站、新流派、華文青年詩人獎(入選教材的詩人江非即為其中之一)和柔剛詩歌獎獲獎詩人詩作等等。

          2.多重對比方式。在一堂課中,可以就主題、手法等方面,選取課內外詩作進行對比閱讀教學。比如把《老馬》《半棵樹》《井》三首詩合并在一起,因為它們都用了象征手法;比如把紀弦《你的名字》和保爾?艾呂雅《自由》做一對比閱讀,內容上都是有關“自由與愛情”的。你會發現紀弦《你的名字》寫法上還取法于保爾?艾呂雅《自由》,后者卒章顯志的結尾尤其具有震撼性,由于該詩太長,筆者就援引末幾段,以窺全豹。

          在并非自愿的別離中,

          在裸的寂寞中,

          在死亡的階梯上,

          我寫你的名字;

          在重新恢復的健康上。

          在已經消除的危險上,

          在沒有記憶的希望上,

          我寫你的名字;

          由于一個字的力量,

          我重新開始生活,

          我活在世上是為了認識你,

          為了叫你的名字:

          自由。

          3.活動體驗式。這是把課內外打通的一種方式,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具體做法如下:提前一周時間布置任務,讓學生閱讀某一單元的所有詩歌(一般是五首詩歌),然后挑出最喜歡的一首,寫出300字左右的賞析文字。上課時,按相同的喜好,自由組合,由臨時組長組織每個組員依次朗誦自己最喜歡的那首詩歌,然后根據自己寫的賞析文字談談對詩歌的理解。最后每組推出1至2名學生在班級范圍內交流――朗誦詩歌或分享自己的賞析文字。

          這種方式的好處很多,對于課時緊張的選修課尤其管用,有時一課時就能解決一個單元的詩歌教學。當然,在課后,教師的備課是大面積的,需要投入很多,要能應對學生不同的喜好,而課堂,則真正成了展示和交流的平臺。

          參考文獻:

          ①②姜濤著《20世紀30年代的大學課堂與新詩的歷史講述》,《學術月刊》2007年第1期

          相關期刊更多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作家協會

          魯迅研究月刊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國家文物局

          開封大學學報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河南省教育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