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翠鳥課文

          翠鳥課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翠鳥課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翠鳥課文

          翠鳥課文范文第1篇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引導小學生借助插圖理解課文,要注意以下幾點:

          (1)教學中要自然地把看圖和學文結合起來,引用的時機要適當。在學生閱讀遇到困難時,可以借助形象直觀的插圖來理解課文的內容。

          比如學習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翠鳥》一文,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是這樣寫的:“翠鳥喜歡停在水邊的葦稈上,一雙紅色的小爪子緊緊地抓住葦稈。它的顏色非常鮮艷。頭上的羽毛像橄欖色的頭巾,繡滿了翠綠色的花紋。背上的羽毛像淺綠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襯衫。它小巧玲瓏,一雙透亮靈活的眼睛下面,長著一雙又尖又長的嘴。”

          盡管作者對翠鳥刻畫得細致入微,但僅憑這些文字,很難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真實可感的畫面。因為我們的小學生多數沒見過翠鳥,對翠鳥是什么樣的,頭腦里幾乎沒有任何概念。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看圖,學生只看上一眼,就把翠鳥的形象記在心中了,這種形象具有真實性。學生在很多年后,都會把關于翠鳥的圖畫牢記于心,不管學生在現實中是否見過翠鳥,學生再理解課文,就容易多了,這種圖文對照的學習方法,是十分難得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是不可或缺的。

          看了圖畫,看到了翠鳥各個部位的顏色,有了具體的感受,小學生對“鮮艷”就有了確切的認識,這比查字典獲得的信息更形象。同樣,看圖以后,很容易就理解了“橄欖色”“翠綠色”“赤褐色”,各種顏色,小學生一看就記在了心中,這種認識,直觀準確,印象深刻。這段話,寫翠鳥“小巧玲瓏”,眼睛“透亮靈活”,嘴“又尖又長”,看過圖畫,翠鳥大小如何,眼睛什么樣,一切就都有了全面的認識。尤其是翠鳥的嘴巴,只說“又尖又長”,只是一種模糊的印象,究竟多么尖多么長,看過插圖,那種認識,不需要借助數據,就心知肚明啦!

          (2)指導學生看圖的方法要巧妙,自然提示,點到為止,要重在培養學生對圖畫的整體感知能力,要引導學生把圖畫轉化成語言文字,和課文生發聯系。

          比如學習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搭石》一文,小學生可以了解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方式,可以開闊眼界,小學生好奇心強,更喜歡去閱讀。文中寫道:“進入秋天,天氣變涼,家鄉的人們根據水的深淺,從河的兩岸找來一些平整方正的石頭,按照二尺左右的間隔,在小溪里橫著擺上一排,讓人們從上面踏過,這就是搭石。”讀到這里,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去觀察下面的圖畫,不需要老師過多的解釋,小學生就懂得了什么是搭石,以及搭石的用處。

          當然,老師可以適時點撥,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比如,可以提出以下問題,引起學生的重視:搭石為什么要在秋天搭建?為什么要選擇平整方正的石頭?搭石間的距離為什么選在二尺左右?學生結合圖畫,自然就明白了,秋季降雨少了,溪水變淺,石頭可以露出水面,才能做搭石,秋季天氣轉涼,也不再適合光腳涉水,自然要做搭石路了。只有選取平整方正的石頭,放到水里才牢穩,人走在搭石路上才穩妥,不至于搖來晃去。搭石之間距離二尺,符合一般成年人的步幅,不僅便于行走,走起來輕松自在,也不至于落水。

          讓小學生觀察圖畫后,可以引導他們展開想象,鼓勵學生整體感知課文。讓學生敘述怎樣鋪搭石路,并生發聯想,敘述搭石路的作用,以及人們走在搭石路上的場景。學生可以把自己的話和課文的語言進行對照,對涵養學生語言,理解課文內容都有好處。

          (3)有的課文有多幅圖畫,我們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進行對比,找出差別,找出關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文字內容。

          比如學習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翠鳥》一文,前后共兩幅圖畫,第一幅是翠鳥在蘆葦上停歇的場景,第二幅是翠鳥捕魚的場面。兩幅圖畫前后關聯,遙相呼應,就像電視的鏡頭一樣,組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完整的故事。

          第一個鏡頭,作者捕捉的一個靜態場景,一只翠鳥停在水邊的葦稈上,一雙紅色的小爪子緊緊地抓緊葦稈,作者把一只靜態的翠鳥描摹得活靈活現,使讀者對翠鳥的外形有了了解。

          第二個鏡頭,作者捕捉的是一個動態場面,一只翠鳥從懸崖峭壁上飛下來,傾斜著身子,直盯著水面,小魚游出了水面,在水面上蕩起了朵朵漣漪。

          兩個場面,一靜一動,兩相補充,給讀者的印象更鮮明,更深刻,更全面。

          再有學習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的《少年閏土》,第一幅圖描寫的是閏土看瓜刺猹的場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月夜海邊的瓜地上,種著一眼望不到邊的碧綠的西瓜,一個南國少年,手拿一柄鋼叉,正向一匹猹刺去。一時間,一個頭腦靈活、行動機敏的少年矗立在我們面前了。

          第二幅圖是作者和閏土談話的場面。文中寫道:“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鳥。他說:‘這不能。須大雪下了才好,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

          閏土侃侃而談,和作者講捕鳥、撿貝殼、看跳魚……講得有聲有色,趣味橫生。作者聽得如癡如醉,充滿了無限的趣味。閏土這個知識豐富、見多識廣的少年是作者最佩服的啦!

          翠鳥課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創設意境 ;激感; 啟發想像 ;強化多媒體的引導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恰當地使用多媒體電教手段,積極發揮電教媒體的作用,不僅能多渠道地刺激學生感官器官,而且能使教學內容化靜為動,化難為易,突破學生學習上的時空限制,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從而創設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愛學”、“樂學”,有效地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一、創設意境,以景激發學生感情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學生學習最有力的因素,電教媒體具有聲畫并茂、視聽結合、動靜相宜、感染力強等特點。使用電教手段進行課堂教學,就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電教媒體的恰當運用,會使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有聲有色,使感知過程變得活靈活現,從而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讓教學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講授《荷花》一文時,我借助錄像讓學生欣賞作者對荷花的靜態描寫。錄像的最大特點是畫面連續,層次清楚,形象直觀,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并可根據教學需要暫時定格,讓學生盡情欣賞。為了突出課文重點,我把第一次定格在荷花的姿態上,讓學生欣賞初開、全開、未開荷花的不同姿態,讓學生明白作者把荷花 “可以看作一大幅活的畫”的道理,并進一步理解“一池荷花”的靜態美;第二次我把它定格在“一陣風吹來”時“滿池荷花翩翩起舞”處,加上我的穿插點撥,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體會作者“忽然覺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并跟著一起舞蹈的情感變化,最后得出結論“滿池荷花實在太美了”!全文的教學難點會不攻自破。學生不僅能體會到課文中生動形象的詞,而且能感受到荷花霓裳飄忽的動態的柔美及亭亭玉立的靜態的莊重美,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豐富了他們的語言,培養了他們的閱讀能力。

          運用多媒體提供的情景進行閱讀教學,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使語文學習真正成為學生自我需要的學習。

          二、激感,以情促進學生思考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產生的,借助圖像烘托,音樂渲染等手段促使學生進入教材所描寫的特寫情境中,便能使學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與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學生對事物的感受和情感體驗越深刻,對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徹。

          在語文教學中,有些課文中的字、詞、句、段,讓學生自己去理解,都不是很到位的,尤其那些離學生生活較遠的人、物、事等,但運用多媒體教學,拉近了課文與學生間的距離,使學生更直觀更具體地看到眼前栩栩如生的畫面,聽了聲情并茂的錄音,欣賞品味形象化的詞句,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身臨其境,更好地理解課文的重點。如在教學《翠鳥》一文中,其中有一段描寫翠鳥捕魚過程的一段話:“翠鳥蹬開葦稈,像箭一樣飛過去,叼起小魚,貼著水面往遠處飛走了。只有葦稈還在搖晃,水波還在蕩漾。”我們的學生沒有見過翠鳥,對翠鳥捕魚的情景更是陌生,對翠鳥“蹬開”、“像箭一樣”、“貼著水面飛走”一系列動作只能是一個抽象理解。只能從讀、從字里行間感受到翠鳥捕魚時的動作快,但在教學中我用多媒體課件把翠鳥捕魚過程制作成視頻,以動畫的形式播放出來,學生眼前一亮,看到一只活的翠鳥捕魚的整個過程,更深體驗了翠鳥“蹬開”、“像箭一樣”、“貼著水面飛走”的描寫,學生由視覺、聽覺真切感受到翠鳥捕魚動作如此迅速、敏捷,激發了學生對翠鳥的熱愛。

          三、啟發想像,靜中思動

          想像,是借助表像在腦中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電教媒體可以為學生提供生動的表象,以激發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積極主動地去思索、去創造的熱情。

          教《驚弓之鳥》一課時,我讓學生觀看“更羸‘射’鳥”的投影片后思考:“圖上畫的是更羸拉弦前,還是拉弦后?”學生據圖聯想,靜中思動,進行了合理的想象。有的說:“我看到更羸的手放到背后,大雁落下來了,就說明已拉過弦了。”有的說:“大王在摸摸胡須,好像感到驚奇,衛兵的臉上露出了贊嘆的神情,從這里可以看出更羸已拉過弦了。”我又問:“你若是圖中的一個衛兵,看到更羸只拉弓不射箭而把大雁射下來,你當時會怎樣?我又讓幾個同學進行表演。表演后,學生發表意見:演更羸的同學很自信,很老練,有點射箭能力的樣子,但‘更羸’的神情不太好,太驕傲了點,課文中的更羸比較謙虛,書上有這樣幾句話:‘我可以試試。’更羸笑笑說:‘不是我的本事大。’說明更羸有了本領不得意,不驕傲。”這里借助電教媒體為學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架起一座表象與思維的橋梁,加速進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使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層層深入,對情感的體驗步步加深,學生在趣中探索,在樂中求知。

          四、強化多媒體的引導,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翠鳥課文范文第3篇

          【教學設計一】

          師(讀課題之后):誰知道,為什么給這種鳥取名為“翠鳥”?

          生:從圖中可以看出,它身上的羽毛是綠色的。

          生:課文里也說翠鳥頭上的羽毛像橄欖色的頭巾,繡滿翠綠色花紋,背上的羽毛像淺綠色外衣。

          師:是的,這些顏色都是綠色。這個“翠”字,還給人以清新、鮮亮的感覺。現在請小朋友讀讀課文,要讀得正確、流利。(生自由朗讀全文)

          【教學設計二】

          師(讀課題之后):人們為什么叫這種鳥為“翠鳥”?“翠”是什么意思?

          生:翠是綠的意思。它的羽毛是綠色的。

          師:你從哪兒看出來的?

          生:(讀)“頭上的羽毛像……背上的羽毛像……”,從這兩句話中可以看出翠鳥頭上和背上的羽毛都是綠色的。

          師:你預習得真好,讀書時認真思考了。那我想問,既然翠是綠的意思,為什么我們不叫它“綠鳥”呢?(笑聲,學生一時說不出來)

          師:你們見過柳樹和竹子嗎?它們的葉子是什么顏色的?

          生:綠色的。

          師:為什么杜甫說“兩個黃鸝鳴翠柳”,不說“綠柳”?為什么人們稱竹子為“翠竹”,不說是“綠竹”?想想它們的樣子。

          生:因為竹葉和柳葉都有點亮閃閃的,像翡翠。

          師:你見過翡翠?這是個籠統的說法。翡翠是一種很硬的玉,綠色的叫翠。

          生:我見過的就是這種玉,亮閃閃的。

          師:有意思!這叫見多識廣。柳葉、竹葉綠得很鮮亮;同樣,翠鳥的羽毛也很鮮艷,有點亮閃閃的,很討人喜歡,所以人們叫它翠鳥,對嗎?

          生:是。書上有句話也說“它的顏色非常鮮艷”。

          師:翠鳥的羽毛以及柳樹、竹子等植物的葉子的那種綠很鮮艷,讓人們看了很舒服,所以我們又選用了一個“翠”字來形容它――一起再把課題讀一遍吧。(生齊讀)

          師:多美的名字啊,小朋友們讀得多動聽呀!

          【分析】

          這兩個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是一樣的,都是教課文題目“翠鳥”為什么叫“翠”鳥,并辨析“翠”與“綠”。但由于提問的方法與深度不同,教學效果也迥異。

          在第一個設計中,教師正面提問,學生回答也正確,然后教師直接告訴學生,“翠”給人清新、鮮亮的感覺。這樣完成了對“翠”與“綠”兩個字的辨析。這一教學過程簡短,提問簡單,學生對“翠”“綠”兩字的辨析也沒能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

          翠鳥課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導”;藝術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教師的教學藝術,在很大程度上說是一種“導”的藝術。下面筆者列舉幾種“導”常用的方式。

          一、引設式利“導”

          教學中讓學生自讀自悟固然重要,但學校中教學時間有限,且學生基礎和能力各不相同,一味地讓學生自讀,不可能讓多數學生馬上有所感悟。因此,教師應用引設式利“導”為學生的“自讀自悟”指明方向,讓學生讀有目的,思有方向,不至于走許多彎路。當學生的回答不完整或有錯時,教師要運用各種方法引導學生重新思維,重新認識。

          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這一課時,教師請同學們讀課題后,找一找課題中哪一個是重點詞?同學們都找了“富饒”這個詞,在同學們讀全文之前,教師又請大家帶著“富饒”自讀這個詞讀課文,看看有什么收獲?這時,教師引設式的利“導”,給學生們的自讀自悟指明了方向,學生讀完后,收獲不少:有的明白了“富饒”一詞的意思;有的找出了表現西沙群島“富饒”的詞、句;還有的能體會出這篇課文是圍繞西沙群島物產豐富來寫的,所以題目是《富饒的西沙群島》……這樣的“導”,學生自讀自悟的方向明確,使學生的思維直奔主題,課堂效率高。

          二、迂回式誘“導”

          當學生的思維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時,會產生兩種情況:其一形成思維定勢;其二廣開思路。是讓學生的思維形成定勢,還是讓學生的思維廣開思路,其關鍵在于教師的“導”:當學生的思維停留在一個狹窄的空間時,教師以“還有不同的理解嗎?”“誰的意見和他的意見不同?”“還可以怎么想?”等等言語來引導、激發學生拓開思路、多角度想問題。如在《翠鳥》的教學中,學生體會“翠鳥鳴聲清脆,愛貼著水面疾飛,一眨眼,又輕輕地停在葦桿上了。”一句時,一開始學生只體會到翠鳥飛得快這一點,就別無他解了,教師此時引導學生“再讀讀此句,還有不同的體會嗎?”一句及簡單的“導”,使學生的思路大大拓開,紛紛體會到“翠鳥鳴叫的聲音很好聽”、“翠鳥的動作不僅快,而且很輕”、“翠鳥唱歌一定很好聽”、“翠鳥的動作輕是怕把小魚嚇跑了”、“翠鳥飛的速度十分快,我們眨眼得要一秒鐘,眼還沒眨完,它就飛到葦桿上了,還不到一秒鐘”。學生的思維在教師的引導中逐漸開闊起來。

          三、解惑式疏“導”

          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思維不斷趨向成熟的過程。語文教學就是要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體驗情感與價值觀,使學生的思維不斷趨向成熟,而教師則是將學生的思維由表象思維引向深入的引路人,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體會語言文字的美,而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解幾個詞的意思,一句話的意思上。當學生的思維停留在這種表象思維上時,教師應利用解惑式的疏“導”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以使學生的思維逐步走向成熟。

          如老舍先生《養花》一文,主要寫的是養花的過程和養花的樂趣,而在課文的倒數第二段,卻寫了在下雨時,鄰家的墻倒了,砸死一百多棵菊秧,全家人幾天沒有笑容的事。很多學生對作者這樣的寫法很不理解。于是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作者這樣寫是符合生活中的實際情況的,不管是喜還是憂,是笑還是淚,作者都看作是養花樂趣不可少的部分。這樣寫時,同時反襯出作者對花的喜愛。至此,學生理解了這一教學難點。

          四、啟迪式暗“導”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的實在因素。”想象能力是創新能力的潛在空間,也是理解感悟的有效途徑。因此,在教學閱讀中,教師要運用啟迪式的暗“導”使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

          《坐井觀天》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在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后,教師問了這么一句:“青蛙跳出井口了嗎?又會發生什么事呢?”學生頓時沸騰起來,想象出了許多不同的,甚至離奇的小故事。這種啟迪式的暗“導”如同一石激起千層浪,將學生想象思維的閘門一下打開。可見教師“導”的妙處所在。

          五、點撥式指“導”

          發現、探究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對學習更有興趣,學得更牢,是一種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如何使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并探究問題呢?教師點撥的指“導”,讓學生在研讀中學會板書和思考。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明確思考方向,讓學生自己去閱讀、去發現、去探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方法。通過研讀的過程,逐步學會如何讀書和思考的方法。這些,都是在教師的“導”中逐漸習得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的著力點不在于讓學生獲得和教師同樣的見解,而是啟發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探究,在研讀的過程中學會讀書和思考。

          翠鳥課文范文第5篇

          一、充分利用教材,讓學生在課堂上創造性地說話

          能流利地說話,是提高寫作水平的前提。現代課堂教學論強調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以教材為憑借,抓好詞、句、段、篇,并充分利用課文空白、課文特點等,創造性地練說,即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重點詞語,包括關聯詞,指導學生說。如《《翠鳥》一課,第一自然段寫了翠鳥的外形。學完課文后我提問道:“文中是按什么順序寫翠鳥的外形的?誰能用上‘首先……然后……最后……’說一句話?”學生們俯首沉思,我又啟發性地說:“課文首先寫了翠鳥的什么?然后寫什么?”我話未說完,學生就紛紛舉起了手。一位學生站起來聲音洪亮地答道:“作者首先寫了翠鳥的小爪;然后寫翠鳥的羽毛;最后寫翠鳥的眼睛和嘴。”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既掌握了課文內容,又練習了說話。這就是挖掘教材,大膽放手地讓學生創說。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更主動自覺地感悟語言、吸收語言和運用語言。語文教材本身就是一個創造因素,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去讀,讀了就講。這既能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能使學生的習作水平得到提高。

          二、從實物入手,讓學生直觀實物

          一次作文課上,我拿了個大蘋果問學生:“老師手上拿著什么東西?”學生異口同聲地說:“大蘋果。”我說:“同學們,今天我們就寫寫這個大蘋果,好嗎?”學生們不悅道:“這有什么好寫的,不就是一個蘋果嗎?”我瞪大眼睛問道:“果真是這樣嗎?”有的學生不好意思的在那里抓抓頭發。“你們看一下,”我說,“這個蘋果的形狀是什么樣的?”“圓圓的。”“顏色呢?”有人說是紅紅的,有人說有點紅又有點黃。“到底是什么顏色呢?”學生們說兩種顏色都有。我啟發性地說:“什么顏色里透著什么顏色?”有人大聲說:“紅里透黃。”“有多大?”“比我家的小燈籠還大?”“你家的燈籠有多大呢?誰見過他家的燈籠?”大家都在搖頭。這時,我一手握緊拳頭,一手高舉蘋果,讓蘋果與拳頭輕輕一碰,學生們情不自禁地說:“這個蘋果比老師的拳頭還要大。”一個抽象的事物就這樣被一般化了。接著,我拿著蘋果走到學生面前,讓他們聞聞蘋果的氣味。“淡淡的清香。”學生們回答。“你們想吃這個蘋果嗎?”有人說:“老師,我看到你拿著蘋果走進教室,口水都流出來了。”大家哄堂大笑。我從口袋里又拿出一個又青又小的蘋果,放到他手中:“給你吃。”他把頭搖得像撥浪鼓:“不要,不要,那么小,誰稀罕。”由此,我引導學生在習作中也應學會審美。同時,我還告訴學生:習作中應反映好的思想、好的品質,選擇好的詞語、優美的句子。為了讓學生把蘋果的味道寫具體,我把蘋果切成三十五片,給每個學生一小片嘗一嘗,他們吃后舔著嘴唇說:“又脆又香又甜。”我說:“瞧,這回輪到老師流口水了。”學生們都笑彎了腰。這樣的課堂,既營造了一個活躍的氣氛,又讓學生學到了知識。

          三、聯系實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三年級的小學生,接觸的事物少,知識面窄,于是,我利用教材來開拓他們的想象力。如教學《艱苦的歲月》時,我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你是課文中的小,二十年后,想做什么?”有人說:“到那時,我是一個將軍,率領百萬大軍去打日本。”有人說:“回到家中,白天種地,晚上坐在樹下納涼,給孩子們講故事……”學生們各有各的理想。一個學生站起來說:“假如我是小,二十年后回到家鄉,我要當一名教師。春天,帶領學生出去觀察最美妙的黎明,瞭望東方泛著魚肚白的天空,看那紫紅紫紅的彩云;夏天,帶領學生觀賞神秘的夜晚,看無數螢火蟲翩翩起舞;秋天,帶著學生欣賞迷人的黃昏,觀看鳥雀歸巢,大雁比翼聯飛;冬天,帶領學生在遍地鋪滿白雪的地面上滑冰、堆雪人、擲雪球……”我情不自禁的為這位學生鼓起掌來。此時,學生們精神抖擻,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他們紛紛舉手,都想把自己的理想說出來。又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假如我是那位小,長大以后,我回到自己的城市,當一名英明的市長,帶領工程師們蓋上一幢幢新樓房,最漂亮、最寬敞的房子讓模范教師住上。讓老師在明亮的大房間里,為未來的世紀精心塑像;讓同學們在寬敞的房間里,高談闊論、放聲歌唱……接著,我帶領工人們在城市的路旁植樹種花,讓樹木把整座城市濃陰覆蓋,讓空氣里充滿綠色的芳香。對啦,我還要親自走上市場,看看小菜的花樣、品種齊不齊全,看看民警有沒有訓斥老大娘,看看售貨員姐姐是不是又在聊天,把急于買東西的顧客冷落在一旁……”多么美好的愿望啊!由此可見,只要教師耐心引導,勇于開拓學生的思路,學生的感情就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