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松鼠和松果

          松鼠和松果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松鼠和松果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松鼠和松果

          松鼠和松果范文第1篇

          一磨:

          師:松果那么香,那么可口,松鼠吃著吃著,忽然遇到了一個問題。請小朋友劃出小松鼠想的句子讀一讀。

          生讀第2、3自然段。(課件出示)

          師:沒有了松果,它們會吃什么?到哪里去住呢?

          學生很有個性地回答。

          生甲:它們可以吃花生。

          學生稍作停頓,還補充說,我喂過的,松鼠愛吃花生。

          師:森林里有花生嗎?

          生甲:可以種的。

          師:誰種呢?

          生甲:農民伯伯呀。

          師:那農民伯伯吃什么?

          生甲無言。

          接著我又問:沒有了松果,它們會吃什么?

          學生再創造性地回答。

          生乙:它們可以,吃蘋果。

          我有點不高興,說:蘋果,松鼠愛吃嗎?

          生乙嘟起小嘴嘀咕:愛吃。

          我再問:沒有了松果,它們會吃什么?

          生再創奇跡:吃鳥蛋。

          課堂內學生哄堂大笑。

          我尷尬地笑著說:小松鼠可不愛吃。

          法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說過,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那簡直是愚蠢的。學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個體,他們的閱讀個性是客觀存在的。當我提問“沒有了松果,它們會吃什么?”時,此時學生學習情緒高漲,思維活躍,真可謂:一石擊起千層浪。低年級學生對新奇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也很喜歡小動物,預設中我沒有想到,孩子們會說,松鼠可以吃花生,可以吃蘋果,可以吃鳥蛋……可那畢竟是一年級的學生啊,學生的回答并未錯誤,。然而我也未進行及時積極的引導,只是一味地重復提問,希望孩子的回答能回到我的預設中來??上翁釂柡螅也⑽慈缭敢詢?。

          二磨:

          師:沒有了松果,它們會吃什么?到哪里去住呢?

          生甲:它們可以吃桃子。

          生乙:它們可以吃蘋果。

          生丙:它們可以吃核桃。

          ……

          師:你們的想像真豐富,小松鼠愛吃嗎?他們會怎么辦呢?

          生:松鼠不吃蘋果、桃子等水果,再說那是果農種出來的不讓他們吃。

          生丙:松鼠可以住在石頭縫里,吃草,吃山核桃。

          生丁:松鼠住在石頭縫里會不舒服的,它不吃草,山核是人工栽培,不讓他吃的。

          生:它們可以到別的松林里去住,吃其它樹林里的松果。

          生:別的松林里的松果也會被松鼠吃完的。

          第二次我提問“沒有了松果,它們會吃什么?”時,我尊重孩子的個性,尊重孩子的情感體驗。孩子們說,松鼠可以吃桃子,可以吃蘋果,可以吃核桃,我沒有否認學生的想法,相反,他們的回答,我都給予了肯定和激勵。但遺憾的是沒有引導孩子到正確的價值上來。課文重點并非引導孩子討論松鼠愛吃什么?重要的是讓孩子懂得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時,一定不要忘記回報大自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永遠擁有一個美好的家園。

          三磨:

          師:沒有了松果,它們會吃什么?到哪里去住呢?

          生甲:它們可以吃花生。

          師引讀:沒有了花生。生接讀: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它們吃什么呢?

          生乙:它們可以吃蘋果。

          師引讀:沒有了蘋果。生接讀: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它們吃什么呢?

          生丙:它們可以吃核桃。

          師引讀:沒有了核桃。生接讀: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它們吃什么呢?

          師:是呀,松果會吃完,花生會吃完,蘋果也會吃完 ,你們說,它們該怎么辦呢?

          從而過渡種松果,種花生,種蘋果,種核桃……

          松鼠和松果范文第2篇

          南斗接,北辰連,空濛鴻洞浮高天。蕩蕩漫漫皆晶然,

          實類平蕪流大川。星為潭底珠,云是波中煙。

          雞唱漏盡東方作,曲渚蒼蒼曉霜落。雁叫疑從清淺驚,

          鳧聲似在沿洄泊。并州細侯直下孫,才應秋賦懷金門。

          松鼠和松果范文第3篇

          【關鍵詞】 小針刀; 肩關節; 關節松動術; 肩周炎; 效果

          doi:10.14033/ki.cfmr.2017.6.00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06-0012-03

          Effect of Small Needle Knife Combined with Shoulder Joint Mobiliza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YANG Fang, XIE Ting,GONG Ze-hui.//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7,15(6):12-14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mall needle knife combined with shoulder joint mobil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Method:106 patients with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 recieved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6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object,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mbined group and control group,53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he therapy of small needle knife,the combined group accepted shoulder joint mobilization based on control group.After 3 weeks of treatment,compared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Result:The combined group,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6.2%,the control group was 86.8%,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Small needle knife; Shoulder joint; Joint mobilization;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Chongqing Three Gorges Central Hospital,Chongqing 404000,China

          肩周炎是R床上常見的一種關節性病癥,是發生于肩關節及其周邊韌帶、滑膜囊等軟組織的無菌性、發展性炎性病癥[1]。以中老年人為主要發病群,且女性要高于男性[2]。臨床上有諸多治療方法,本文主要對106例肩周炎患者的臨床治療情況進行分析,探討小針刀配合肩關節松動術的臨床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筆者所在醫院治療的106例肩周炎患者納入此次研究中,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成聯合組和對照組,每組53例。聯合組:男19例,女34例;年齡42~71歲,平均(50.3±3.7)歲;病程1 ~16個月,平均(9.6±1.3)個月;對照組:男21例,女32例;年齡40~72歲,平均(51.1±3.2)歲;病程2 ~15個月,平均(9.3±1.4)個月。所有患者均通過X線片檢查確診,且均知情同意。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本組患者均采取小針刀治療。具體操作:行坐位,讓患者雙肩自然垂下,讓患側和上肢暴露出來。在患側用右拇指端,于喙突肩峰下、岡上肌、肩胛骨脊柱緣、大小圓肌低止點、三角肌止點等部位找準壓痛點。觸診到患側壓痛點或觸及皮下存在條索狀物后標記,然后鋪上無菌洞巾,對術區進行全面消毒,實施局部表皮麻醉,針刀沿著肌纖維走向平行刺入,此時如患者主訴有明顯的酸脹感,然后先縱行剝離2~4刀,然后再橫行剝離2~4刀,每次治療需找到5~10個敏感點予以松解。完成后,于刀口處擠出少量淤血,以改善局部代謝,然后用創可貼覆蓋,1次/周,治療3周。

          1.2.2 聯合組 本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方法基礎上,實施肩關節松動術,主要有擺動、旋轉、分離、牽拉等方法。根據患者肩關節疼痛、僵硬情況,根據Maitland手法分級確定,具體分為:Ⅰ、Ⅱ級適用因疼痛造成的周關節活動受限患者;Ⅲ級適用于肩關節合并疼痛伴僵硬患者;Ⅳ級適用于肩關節周邊組織粘連、攣縮導致的活動受限患者,要讓患者處在舒適、身體放松的[3]。依照患者肩關節疼痛度和肩關節活動情況,確定手法應用方向和治療平面,具體包括:(1)盂肱關節,進行分離與長軸牽引、前后向滑動、關節面擠壓等活動;(2)肩鎖關節,將健側妥善固定,將患側往前緩緩推動鎖骨;(3)胸鎖關節,拇指往后推動鎖骨;(4)肩胛胸壁關節,向多個方向活動肩胛骨[4]。所有動作重復進行3~6次,總治療時間30 min,1次/d,7次1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

          1.3 療效評價

          根據文獻[5]《新中醫病癥辨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臨床效果評價,具體分為:(1)治愈,肩關節及周邊疼痛感全部消失,炎性體征消失,肩關節活動恢復正常;(2)顯效,肩關節及周邊疼痛和體征均消失,肩關節活動顯著改善;(3)有效,肩關節疼痛有一定減輕,體征有所改善,肩關節改善但存在活動受限;(4)無效,治療后未明顯改善??傆行?(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此外,應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肩關節疼痛改善情況,0~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嚴重。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0.0軟件對本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對比

          通過治療,聯合組臨床總有效率達到96.2%,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6.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1.635,P

          2.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對比

          治療后,兩組患者肩關節VASu分均有降低,聯合組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肩關節是活動面最大、動作最為靈活的人體關節,但其也不夠穩定,因而易受到損傷,關節主要依靠周邊諸多肌肉、韌帶、滑骨囊等軟組織使其發揮著重要的運動功能[6]。但如果肩關節受到損傷或發生炎性病變時,這些軟組織會受到影響,進而引起關節廣泛粘連、攣縮、堵塞,導致肩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等病癥。因此,肩關節治療的關鍵就是消痛,改善關節功能。

          針刀是一種似針似刀的醫療器械,兼具了中西醫之優勢,其針體如傳統中醫針灸中的“毫針”,而針尖如西醫手術刀之“刃”[7]。因而,其有著中西醫臨床功用,不僅具有疏經活絡、益氣活血、改善氣血、加快炎性吸收的效果;還有著松懈、剝離粘連、瘢痕組織,恢復動態平衡之功效。采用小針刀來治療肩周炎,正是基于針體刺激效用以疏經活絡,益氣活血,達到“通則不痛”之效,同時基于針刀“刃”對肩部周邊粘連、炎性組織予以剝離、切割,讓這些軟組織恢復至自由活動的平衡狀態。小針刀治療術實際上是介于手術和非手術間的一個閉合性松解術,切口細小,對機體組織的損傷很小,不易發生切口感染、二次粘連的問題。且操作便捷、時間短、起療快。該療法應用的關鍵就是找尋壓痛點,即找準病灶位置,大多數是選擇在肩關節周邊的條索狀處,并存在壓痛點的部位。所以,治療前要詳細檢查,且要對肩關節生理解剖很熟悉。

          關節松動術是一種新型康復技術,其主要是根據機體關節運動力學和生物學原理,在關節面進行微小型活動,進而促動關節更大幅度的活動。它的臨床作用就是使肌肉內毛細血管更好地收縮和舒張,確保充盈,以消除肌肉的痙攣,提升肌肉活動能力;同時,可有效促進關節液流動,確保關節軟骨及內部纖維軟骨的充足營養,預防關節軟骨的退變[8]。

          本研究中,聯合組在小針刀術基礎上實施關節松動術治療,臨床總有效率達到96.2%,明顯高于單一行小針刀治療的對照組的86.8%(P

          參考文獻

          [1]周珍花,鐘衛軍,蔡謙,等.小針刀配合龍氏正骨手法治療頸源性肩周炎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3,32(11):935-937.

          [2]高月.平衡針法對急性肩周炎疼痛程度及活動功能改善的療效評價[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11(2):204-206.

          [3]郭越.肩周炎的臨床康復治療進展[J].醫學綜述,2014,20(15):2752-2754.

          [4]向奎.小針刀聯合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下手法松解術治療肩周炎的療效[J].中外醫療,2016,35(2):101-102.

          [5]張代玲,馮樹全,邵安民.噴他佐辛-羅哌卡因臂叢阻滯復合全身麻醉用于肩關節鏡手術圍術期效果[J].現代儀器與醫療,2016,22(3):84-85.

          [6]陸開旭,馬在培,郭建香,等.小針刀結合手法松解治療肩周炎75例[J].中醫外治雜志,2014,23(5):35-37.

          [7]杜變鳳.小針刀配合肩關節松動術治療肩周炎臨床療效觀察[J].實用醫技雜志,2014,21(1):67-68.

          松鼠和松果范文第4篇

          [關鍵詞] 老年腰椎退變性側凸;骨質疏松;手術治療;隨訪

          [中圖分類號] R681.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4(c)-0020-03

          腰椎退變性側凸畸形是指各種原因導致椎間盤、椎小關節和韌帶組織嚴重退變而出現癥狀性側凸改變,因神經根、馬尾及血管受壓常出現以腰部疼痛、下肢間歇性跛行、麻木為主的一系列臨床表現綜合征[1]。通常發生于老年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對此類患者如何采用有效治療方式目前尚存在廣泛爭議。本研究對2007 年12月~2009年12 月采用手術治療的28例腰椎退變性側凸合并骨質疏松患者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旨在探討手術治療效果及其術后影像學改變及其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28例患者,男9例,女19例;年齡61~75歲,平均67.3 歲;病史5~12年, 平均7.5 年。所有患者均有腰部疼痛癥狀,伴間歇性跛行15例,其中,單側下肢痛15 例,雙側下肢痛13例。直腿抬高試驗陽性18例,感覺障礙23例,運動障礙13例。所有患者均有骨質疏松改變,通過骨密度圖像儀測量腰椎骨密度,并結合影像學檢查以確定腰椎椎體骨質疏松程度。

          1.2 影像學檢查

          所有患者術前均行腰椎正側位、過伸過屈側位片以評價腰椎的整體情況及側凸情況;行CT 掃描及重建以了解椎管狹窄部位及其程度;腰椎MRI檢查,觀察有無椎間盤突出、黃韌帶肥厚增生以及硬膜囊和神經根受壓情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關節突增生肥大、椎管及神經根管狹窄,其中,合并腰椎間盤突出16例,退變性腰椎滑脫12例。

          1.3 手術方法

          根據患者腰椎側凸畸形程度、狹窄節段、神經受壓和骨質疏松情況,采取個體化的手術方案。采用全椎板切除減壓及植骨融合13例:從雙側切除部分椎板、增生肥厚的黃韌帶及部分增生肥大關節突,充分減壓。椎弓根釘棒固定,松解雙側關節突間隙,利用釘棒作用矯形固定,最后行關節突及橫突間植骨。行腰椎后路減壓及椎間植骨融合手術15例:切除部分椎板、增生肥厚的黃韌帶及部分增生肥大關節突,關節突間松解,釘棒作用矯正畸形固定,行椎體間單純自體顆粒骨植骨或椎間融合器(Cage)植骨。所有患者均使用松質骨螺釘固定,其中9例患者采用釘道骨水泥注入以強化置入椎弓根螺釘固定。

          1.4 臨床療效評價

          根據本組手術前后X線、CT或MRI檢查及術后腰背痛及下肢癥狀等觀察和分析,評判術后臨床療效及其與影像學改變的關聯性。臨床和放射學隨訪分別于術后3、6個月和12個月,1年后每6個月隨訪1次。收集患者放射學資料及臨床資料。矯正丟失定義為在最后一次隨訪放射學評價與術后最初放射學評價時丟失超過10°。入院時、術后及隨訪時填寫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和Oswestry功能障礙評分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通過對比術前、術后及末次隨訪的影像學觀察,分析患者術后變化特點及其意義。

          1.5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1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術后隨訪結果顯示VAS平均評分由術前(8.3±1.4)分改善為術后(3.2±0.9)分,末次隨訪為(3.6±1.1)分;ODI平均評分由術前(56.26±9.13)分改善為術后(31.07±11.22)分,末次隨訪為(34.13±9.15)分。術后1年隨訪結果發現23例患者腰痛均明顯緩解;3例患者腰痛部分緩解,2例仍有腰部疼痛表現。感覺障礙患者20例較術前明顯改善,3例同術前;運動障礙13例患者較術前10例明顯改善,3例部分改善。冠狀位Cobb′s角由術前平均23°(16°~39°)改善至術后平均11°(7°~19°),末次隨訪結果為13°(7°~23°)。術后2年隨訪結果顯示Cobb′s角無明顯丟失、內固定物無松動;26例患者植骨達到完全融合,2例出現植骨吸收現象。

          3 討論

          腰椎生理性穩定來自于腰椎間盤、關節突關節、附屬韌帶結構及椎旁肌肉組織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各種原因導致上述結構的損害均會對腰椎穩定性造成影響。因腰椎退行性改變而出現節段失穩所致的腰椎前突和矢狀面失衡的丟失,是導致患者腰背疼痛和功能受損的最重要因素,同時伴有神經及血管的損害而出現相應癥狀。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的出現,腰椎退變性側凸合并有骨質疏松的患者正逐年增多[2]。

          腰椎退變性側凸畸形多合并椎間盤及關節突嚴重退變,而隨著椎間高度丟失及椎間不穩定的發展又進一步加重腰椎側凸。Ding WY等[3]通過對96例腰椎退變性側凸患者研究發現腰椎側凸患者的凸側椎體高度與椎間盤高度明顯高于凹側。退變性腰椎側凸通常伴隨明顯的椎體和間盤高度不對稱,側凸角度與間盤高度指數明顯呈正相關,而與骨質密度無明顯相關性。Seo JY等[4]通過對患有腰椎側凸畸形的27例患者 (男3例,女24例;平均年齡64.9歲)進行10年隨訪結果分析,隨訪前平均側凸角為14.0°± 5.4°,隨訪結果發現側凸角為25.0°± 8.5°,側凸發生率在腰2/3和腰3/4之間并無明顯區別,頂椎偏離正中線為(36.0±9.7) mm,年齡、性別、骨質疏松及側方骨贅形成與側凸進展無明顯相關性。Kohno S等[5]通過隨訪27例老年患者(48~83歲,男7例,女20例)影像學資料發現,隨訪開始時Cobb角為5°~20°,隨訪時間為10~18年,隨訪內容為Cobb角變化、腰椎體旋轉、椎體側方移位、骨質疏松程度等。隨訪發現Cobb角平均增加了5.3°(10.1°~15.4°),平均每年進展0.4°;椎體旋轉0度3例、Ⅰ度19例、Ⅱ度4例、Ⅲ度1例;骨質疏松0度 9例,Ⅰ度11例,Ⅱ度5例,Ⅲ度2例。筆者認為側凸頂椎的旋轉情況能預測側凸的進展情況并為老年退變性腰椎側凸患者的手術干預時機提供依據。成人腰椎側凸的手術治療尚存在較高風險和并發癥發生的可能,年齡較大、骨質疏松以及其他系統疾病的存在被視為選擇手術治療的主要風險。老年患者是否需要手術,行何種類型手術仍然存在廣泛爭議。通過手術減壓并恢復腰椎節段的穩定對于腰椎側凸畸形具有積極治療作用,多數學者認為后路椎板切除、固定植骨術能有效解除神經壓迫,并恢復腰椎節段穩定[6-7]。因為椎體骨質疏松而導致椎弓根螺釘固定后松動的問題同樣引起關注,骨水泥結合椎弓根螺釘能有效提高椎弓根螺釘抗拔出力。Linhardt O等[8]通過對比分析發現骨質疏松的椎體通過骨水泥結合螺釘能增加1.9倍的抗拔出力。當然由于骨水泥的使用同時會增加手術中的風險和潛在的術后并發癥的可能性。Xie Y等[9]采用骨水泥強化椎弓根螺釘治療退變性腰椎畸形合并骨質疏松手術患者,分析患者Cobb角及矢狀位腰椎曲度,結果表明通過骨水泥加強能有效防止椎弓根螺釘的松動,明顯提高了固定的可靠性,但是骨水泥組手術過程中有2例發生滲漏現象。退變性側后凸畸形患者在手術減壓治療時必須考慮合理矯正側后凸畸形,有效的畸形矯正和恢復穩定是保證植骨得到融合從而獲得遠期的穩定效果的基礎。同時術后腰椎節段平衡維持對于患者的腰部疼痛癥狀緩解及神經功能恢復具有積極作用。筆者研究發現術中關節突間松解能有效促進釘棒矯形效果,合理的側凸矯正率明顯改善了腰椎節段生物力學環境,避免了術后內固定失敗的發生。同時,自體骨強化松質骨螺釘和骨水泥強化松質骨螺釘對于骨質疏松患者來說是較為有效內固定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老年性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系統疾病,如心血管病、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等,對上述疾病在圍術期間良好的控制和治療對于患者的康復也具有積極作用。

          老年退變性腰椎側后凸畸形患者的發病機制復雜、多樣,治療方式也不盡相同。對老年退變性腰椎側凸畸形合并骨質疏松癥需手術治療的患者,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及影像學特點采用個體化手術治療及相關輔助治療才能取得滿意效果。如何針對不同患者采用更為安全、有效的手術治療方式以促進患者功能有效恢復還需要進一步的臨床探索。

          [參考文獻]

          [1]Isaacs RE,Hyde J,Goodrich JA,et al. A prospective,nonrandomized,multicenter evaluation of 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for the treatment ofdegenerative scoliosis:perioperative outcomes and complications[J]. Spine (Phila Pa 1976),2010,35(26 Suppl):S322-330.

          [2]Tsai TH,Huang TY,Lieu AS,et al. Functional outcome analysis: instrumented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for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J]. Acta Neurochir (Wien),2011,153(3):547-555.

          [3]Ding WY,Yang DL,Cao LZ,et al.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and bone density in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patients with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and patients with lumbar stenosis[J]. Chin Med J (Engl),2011,124(23):3875-3878.

          [4]Seo JY,Ha KY,Hwang TH,et al. Risk of progression of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J]. J Neurosurg Spine,2011,15(5):558-566.

          [5]Kohno S,Ikeuchi M,Taniguchi S,et al. Factors predicting progression in early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J]. J Orthop Surg (Hong Kong),2011,19(2):141-144.

          [6]Acosta FL,Liu J,Slimack N,et al. Changes in coronal and sagittal plane alignment following 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lumbar disease in adults:a radiographic study[J]. J Neurosurg Spine,2011,15(1):92-96.

          [7]Videbaek TS,Bünger CE,Henriksen M,et al. Sagittal spinal balance after lumbar spinal fusion: the impact of anterior column support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with an eight-to thirteen-year radiographic follow-up[J]. Spine (Phila Pa 1976),2011,36(3):183-191.

          [8]Linhardt O,Lüring C,Matussek J,et al. Stability of pedicle screws after kyphoplasty augmentation: an experimental study to compare transpedicular screw fixation in soft and cured kyphoplasty cement[J]. J Spinal Disord Tech,2006,19(2):87-91.

          松鼠和松果范文第5篇

          【關鍵詞】 沐舒坦聯合地塞米松; 新生兒重癥吸入性肺炎; 氧療時間; 機械通氣時間

          中圖分類號 R722.1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24-0137-03

          doi:10.14033/ki.cfmr.2016.24.079

          重癥吸入性肺炎屬于新生兒時期的高發性疾病之一,因新生兒的呼吸系統尚未發育完善,容易因吸入胎糞、羊水或乳汁等誘發肺部感染,并損傷重要器官,導致其預后不良。傳統臨床上主要應用抗感染、吸氧以及吸痰等治療,療效一般,且治療療程較長。本研究為明確沐舒坦聯合地塞米松治療新生兒重癥吸入性肺炎的臨床效果,將85例重癥吸入性肺炎患兒隨機分組,分別給予沐舒坦與地塞米松聯合治療、單純地塞米松治療,現將兩組患兒治療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筆者所在醫院2014年7月-2015年11月收治的85例重癥吸入性肺炎患兒為研究對象,患兒經臨床檢查和病例詢問等明確診斷為重癥吸入性肺炎,均有明確宮內窘迫與異物吸入史等,表現出憋喘、呼吸困難和吸氣性三凹征等癥狀,且胸片檢測結果提示患兒的兩肺存在明顯紋理加粗情況,并伴發程度不等的肺氣腫等體征。將本組85例新生兒隨機分成觀察組42例、對照組43例。觀察組中男22例,女20例,日齡9~21 h,平均(17.94±3.54)h;體重2888~3591 g,平均(3141.03±106.58)g;對照組中男22例,女21例,日齡為10~21 h,平均(17.95±3.51)h;

          體重2890~3593 g,平均(3141.04±106.55)g。兩組患兒的性別、日齡、平均體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獲得醫院倫理學委員會審批,且經由兩組患兒家長簽訂有關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先接受統一治療,即抗感染、平喘、吸氧、吸痰、調理飲食等常規療法。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應用沐舒坦、地塞米松聯合治療,即取沐舒坦鹽酸氨溴索注射液(生產企業:國藥集團國瑞藥業有限公司;規格:2 ml∶15 mg;生產批號:151203)30 mg/(kg?d)溶入5%葡萄糖溶液內予以靜脈滴注治療,分3~4次完成;同時,取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生產廠家:上海北杰集團關東藥業有限公司;規格:1 ml∶5 mg;生產批號:160103)行靜脈注射治療,10 mg/次,1次/d;對照組在統一治療基礎上單純應用地塞米松治療,其用藥劑量、給藥方式、用藥療程等均與觀察組相同,兩組患兒均連續用藥3 d。

          1.3 觀察指標

          (1)觀察兩組患兒用藥后體征、臨床癥狀變化,以評估其臨床治療效果;(2)記錄兩組患兒的機械通氣時間、氧療時間和住院時間。

          1.4 療效判定標準

          (1)痊愈:患兒憋喘、咳嗽、咳痰等臨床癥狀均完全消失,肺部喘鳴音、濕音等基本消失;(2)好轉:患兒憋喘、咳嗽、咳痰等臨床癥狀、肺部喘鳴音、濕音等均獲得控制,并有顯著好轉;(3)無效:患兒臨床癥狀與體征毫無變化,甚至進一步惡化[1]。治療有效率=(痊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7.0軟件對本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計量資料應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治療結果比較

          觀察組痊愈34例,好轉7例,無效1例,治療有效率是97.62%(41/42),對照組痊愈16例,好轉19例,無效8例,治療總有效率是81.40%(35/43),兩組患兒的治療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4.32,P

          2.2 兩組患兒機械通氣時間、氧療時間與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機械通氣時間、氧療時間與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重癥吸入性肺炎作為新生兒最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之一,往往發生于胎兒宮內窘迫、難產、產程延長等情況下。新生兒的生理結構較為特殊,其氣管、支氣管均比較狹窄,內部血管豐富、黏膜柔嫩,一旦出現炎癥性病變,容易引發呼吸道水腫、充血等,導致呼吸道更加狹窄[2]。同時,新生兒纖毛運動功能較差,對于黏液、微生物等的清除能力較弱,更易誘發肺部感染。因此,患兒呼吸道內進入異物后,容易產生局部炎癥和化學性反應,從而引發支氣管痙攣,進而并發肺出血、肺氣腫等,還有可能形成機械性氣道梗阻,誘發肺不張等[3]。此外,新生兒呼吸道遭受異物刺激,可增加分泌物,抑制呼吸道黏膜表面的纖毛活動,致使肺部表面積聚大量炎癥因子,最終誘發重癥吸入性肺炎。新生兒重癥吸入性肺炎不但會引發多個臟器功能障礙性疾病,致使新生兒免疫能力下降,若患兒未及時就診治療,很可能導致死亡 [4]。

          當前,對于新生兒重癥吸入性肺炎,臨床上仍以抗感染為主要治療原則。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對于人體肺部組織的特異性較高,其進入肺部后,可促使其發育成熟,并增加其表面活性物質合成與分泌。地塞米松即為臨床常用的糖皮質激素類藥物之一,其抗炎、抗過敏等作用較高,可降低患兒體內炎性細胞因子水平,并阻止環氧合酶、血小板活化因子合成,從而緩解其肺部炎癥,減輕患兒肺水腫癥狀,并降低肺動脈高壓。然而,重癥吸入性肺炎患兒單純進行地塞米松注射治療,無法快速解除其體征以及臨床癥狀,并會延長患兒氧療時間與機械通氣時間,不利于患兒早期康復。沐舒坦是一種黏液溶解劑,其主要藥物成分是鹽酸氨溴索[5]。根據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氨溴索可有效保護患者呼吸道,并可促使其黏液排除。沐舒坦應用于新生兒重癥吸入性肺炎治療中,可直接作用于患兒氣管的內分泌細胞,從而調節氣管黏膜分泌,并增加其溶膠層厚度,擴大纖毛空間。同時,沐舒坦能夠增加纖毛擺動頻率,增強纖毛擺動強度,最終強化黏膜纖毛裝置運輸功能,減低呼吸道排出黏稠分泌物的難度,避免黏液滯留于呼吸道,且能促使肺部表面的活性物質合成[6-7]。另外,沐舒坦具備協同抗生素功效,可提升肺部組織的抗生素濃度比率,縮短抗生素使用時間。因此,沐舒坦與地塞米松聯合使用,可增強地塞米松的藥物作用,清除呼吸道內的大量炎性因子分泌物,并緩解其對肺部組織損傷,逐步恢復患兒的肺部黏液分泌功能,促使呼吸道黏膜表面的活性物質發揮其正常保護功能,修復其炎性反應組織[8]。根據本次研究結果,觀察組患兒的治療有效率是97.6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1.4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新生兒重癥吸入性肺炎應用沐舒坦聯合地塞米松治療,可快速解除其癥狀、體征,并使患兒在短時間內完成氧療與機械通氣治療,并早日康復出院,可作為新生兒重癥吸入性肺炎的首選用藥方案。

          參考文獻

          [1]陳正良.新生兒重癥吸入性肺炎應用地塞米松聯合氨溴索注射液治療的效果分析[J].醫學綜述,2015,21(6):1138-1139.

          [2]熊麗.沐舒坦聯合地塞米松治療新生兒重癥吸入性肺炎62例療效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5,26(19):4406-4407.

          [3]曾立軍,楊輝,戴怡蘅.鹽酸氨溴索治療新生兒重癥吸入性肺炎的療效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5,26(12):2710-2711.

          [4]孫仁娟,顧丹鳳.早期集束化護理在食管癌根治術后重癥吸入性肺炎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32):1-2.

          [5]馬培華,時洪星.沐舒坦治療新生兒胎糞吸入綜合征的臨床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08,23(9):1238-1239.

          [6]王梅.探討沐舒坦聯合地塞米松治療新生兒重癥吸入性肺炎的療效[J].吉林醫學,2014,35(24):5369-5370.

          [7]泰.沐舒坦輔助治療新生兒胎糞吸入綜合征療效觀察[J].現代醫院,2010,10(7):64-65.

          相關期刊更多

          生物學通報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獸類學報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科協

          小品文選刊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共大同市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