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八年級下冊英語語法

          八年級下冊英語語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八年級下冊英語語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八年級下冊英語語法范文第1篇

          關鍵詞:初中英語;語言互動;互動教學模式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指的是某一件事并不是一個人的責任或者過失,作為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用在教學上,可以指教育者與學生之間的課堂互動。如果只憑借教育者在講臺上“口若懸河”,學生在講臺下不給予積極的反響或回應,想必整個課堂都是死氣沉沉的,更不要說對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以及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初中英語的教學過程中,教育者應該從與學生進行學習上的互動展開教學。

          一、教育者在英語教材中選擇適當的對話內容,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語言互動

          初中英語不同于小學英語,學習的英語詞匯與英語語法更加全面而專業。在這個過程中教育者要著重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面轉型,確保學生英語四大基本語言能力的全面發展。舉一個例子:以七年級英語下冊的第一章來說,講到了物體的方位,即方位介詞的使用,在課堂上教育者可以將物體放在不同位置,讓學生用英語口述物體的所在方位,達到課堂中師生互動的目的。

          二、教育者引導學生在課堂進行英語交流,促進口語形式化與學科專業化

          在英語課堂上,自然要使用英語作為交談的語言,這樣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而且能反映出學生的英語知識掌握程度。英語有很多有趣的地方,教育者在進行授課的時候,可以多添加一些西方國家的民俗風情、人文地理等,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與探索興趣,讓他們用英語來與教育者進行互動,以此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三、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習內容與實際聯合,以教育者提問和學生回答為主

          在初中英語的教學過程中,教育者應把學生的學習內容與實際進行緊密聯合,讓學生可以將課本中所學到的知識在實際中應用,以此來增強他們學習初中英語的信心。如,八年級英語詞匯已經趨于專業性,八年級下冊的第三章,以家庭環境為基礎,教習家庭物品的單詞。教育者可以讓學生對其家庭的物品進行分析,并通過提問與學生互動。

          綜合而言,教育者應以課本知識為主與學生在課堂上形成互動,并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口語交流,最后聯合實際,以提問方式與學生互動。

          八年級下冊英語語法范文第2篇

          關鍵詞:初中英語語法課;單一型;綜合型

          初中英語教師往往會遇到一個比較尷尬的局面:初中階段到底要不要教語法?語文教學都已經淡化語法概念了,英語教學還要不要堅持教語法?答案是肯定的,語法教學是初中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通過下述課例的實踐,筆者認為,只要精心設計,教師完全可以達到在一節課內綜合發展學生能力的教學目標。

          一、教學實錄

          1.課題:牛津英語深圳版八年級下冊Chapter 2 Cartoons

          教學內容:Language:Adjectives with it is and to+a verb;Adjectives followed by to+a verb

          2.課型:語法課

          教學時間:40分鐘。

          3.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熟練掌握兩種句型:①It’s+adj.+to do sth.②Sth.+be+adj.+to do

          (2)能力發展目標

          ①通過對兩種句型的操練,要求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兩種句型;

          ②通過各種練習的設計,引導學生發現語法規律并加以總結歸納;

          ③在語法課中,把speaking,exercise及writing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教學過程和分析

          Step one:Lead-in(2 minutes)

          1.Review the text

          2.Ask students some questions: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cartoon Tom and Jerry?

          What do you think of Tom?

          What do you think of Jerry?

          分析:此環節為課堂的導入環節,教師提問的目的既是對上節課的復習,又是通過學生對所提問題的回答,引出It’s+adj.+ to do sth.句型。

          Step two:Learn the first sentence pattern:It’s+adj.+to do sth.(10 minutes)

          1.Ask students to summarize the sentence pattern according to the sentence:It’s interesting to watch cartoons.

          2.Practice:Making sentences

          Easy ――learn English/Chinese

          difficult ――draw cartoons

          interesting ――keep a pet

          exciting ――watch football matches

          hard ――answer this question

          3.Ask students to do the exercise on Page 23(B1)

          分析:此環節為新課的第一個教學內容,目的在于讓學生根據此句型進行簡單的操練,以達到熟練的目的。

          Step three:Learn the second sentence pattern(13 minutes)

          1.Tell the students:It’s interesting to watch cartoons.=Cartoons are interesting to watch.

          2.Practice:(paraphrase)

          (1)It’s easy to learn English.

          (2)It’s difficult to draw cartoons.

          (3)It’s interesting to keep a pet.

          (4)It’s exciting to watch football matches.

          (5)It’s hard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3.Ask students to summarize the rule:It’s+adj.+to do sth.=sth.+be+adj.+to do

          4.Practice:(Find the mistakes)

          (1)French is difficult learning.

          (2)Science books are interesting read.

          (3)Vegetables is healthy to eat.

          (4)Football is exciting to playing.

          (5)Trees are necessary of planting.

          分析:此環節的教學內容為本課的難點內容,學生容易弄混出錯,教師通過多樣化的操練,在訓練學生熟練掌握教學內容的同時注重對學生口語的訓練。

          Step four:Consolidation

          1.Make a dialogue(5 minutes)

          A:What do you think of eating vegetables?

          B:In my opinion,/I think that/I believe that...

          it’s healthy to eat vegetables.vegetables are healthy to eat.to eat vegetables is healthy.

          2.Writing:Ask students to write a short passage according to the information given in the table(using the sentence patterns they have learnt today)(10 minutes)

          My friends have many kinds of hobbies.William likes playing basketball.He thinks that it’s healthy...

          分析:這一步是學生創造性的發揮,句子來源于學生自己的所見所聞,是對所學語法的靈活運用。

          Step five:Homework:

          Do the exercise on the workbook.

          三、案例反思與啟示

          1.讓學生觀察發現語法規則

          既然要打破傳統語法教學教師講解語法規則、學生機械操練的模式,筆者認為首先要找尋學生掌握語法規則的新方法。在課例中,通過啟發、誘導,讓學生逐步發現語言規律,進而總結歸納語法規律,在探索和實踐中體會語法學習的快樂和成就感。

          2.讓不同形式的操練豐富語法課堂

          語法課離不開練習,設計不同形式的練習在語法課上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通過不同形式的操練,在強化語法規則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3.適當拓展,增加難度

          在設計本課時,筆者一直在考慮語法課是否要進行拓展和延伸,經過思考和反復修改,最終還是把目標定在掌握It’s+adj.+to do sth.以及sth.+be+adj.+to do這兩個句型上。課后教師通過學生練習的反饋以及課堂學生接受知識的快慢程度發現,如果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如,加入to do sth.+be+adj.這個句型,學生是完全可以接受并掌握的。

          八年級下冊英語語法范文第3篇

          英語如今是很重要的,出來社會很多是會都需要用到,但是很多的學生還找不到學習的方法。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歸納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九年級上冊英語知識點一、過去完成時的結構特點

          概念:過去完成時表示在過去某一時間或動作之前已經發生或完成了的動作,即“過去的過去( past-in-the-past )”。

          過去完成時 過去時 現在進行時

          構成:過去完成時由“助動詞 had + 過去分詞”構成,其中 had 通用于各種人稱。

          They had already had breakfast before they arrived at the hotel.She hadfinished writing the composition by 10 :00 this morning.

          二、過去完成時的判斷依據

          1.由時間狀語來判定

          一般說來,各種時態都有特定的時間狀語。與過去完成時連用的時間狀語有:

          ( 1 ) by + 過去的時間點。如:

          I had finished reading the novel by nine o'clock last night.

          ( 2 ) by the end of + 過去的時間點。如:

          We had learned over two thousand English words by the end of last term.

          ( 3 ) before + 過去的時間點。如:

          They had planted six hundred trees before last Wednesday.

          2.由“過去的過去”來判定。

          過去完成時表示“過去的過去”,是指過去某一動作之前已經發生或完成的動作,即動作有先后關系,動作在前的用過去完成時,在后的用一般過去時。這種用法常出現在:

          ( 1 )賓語從句中,當賓語從句的主句為一般過去時,且從句的動作先于主句的動作時,從句要用過去完成時。在told, said, knew,heard, thought等動詞后的賓語從句。

          如: She said that she had seen the film before.

          ( 2)狀語從句中,在時間、條件、原因、方式等狀語從句中,主、從句的動作發生有先后關系,動作在前的,要用過去完成時,動作在后的要用一般過去時。

          如: When I got to the station, the train had already left.After he hadfinished his homework, he went to bed.

          注意: before, after ,as soon as引導的時間狀語從句中,由于 before 和 after本身已表達了動作的先后關系,若主、從句表示的動作緊密相連,則主、從句都用一般過去時。如:

          Where did you study before you came here?

          After he closed the door, he left the classroom.

          (3)表示意向的動詞,如hope, wish, expect, think, intend, mean,suppose等,用過去完成時表示"原本…,未能…"

          We had hoped that you would come, but you didn't.3.根據上、下文來判定。

          I met Wang Tao in the street yesterday.We hadn't seen each other since hewent to Beijing.

          三、過去完成時的主要用法

          1.過去完成時表示一個動作或狀態在過去某一時間或動作之前已經完成或結束,即發生在“過去的過去”。

          如:

          When I woke up, it had stopped raining.我醒來時,雨已經停了。(主句的動作發生在“過去的過去”)

          2.過去完成時是一個相對的時態,表示的是“過去的過去”,只有和過去某一時間或某一動作相比較時才使用它。

          如:

          He told me that he had written a new book.(had written 發生在 told 之前 )

          3.過去完成時需要與一個表示過去的時間狀語連用,它不能離開過去時間而獨立存在。

          最新九年級英語語法知識點總結大全二

          相互代詞

          1)相互代詞只有each other和one another兩個詞組

          他們表示句中動詞所敘述的動作或感覺在涉及的各個對象之間是相互存在的

          例如:

          It is easy to see that the people of different cultures have always copiedeach other.

          顯而易見,不同文化的人總是相互借鑒的

          2) 相互代詞的句法功能:

          a.作動詞賓語;

          People should love one another.人們應當彼此相愛。

          b.可作介詞賓語;

          Does bark, cocks crow, frogs croak to each other.吠、雞鳴、蛙兒對唱。

          說明:傳統語法認為,相互關系存在于兩個人或物之間用each other, 存在于兩個以上人和物之間用oneanother?,F代英語中,兩組詞交替使用的實例也很多,例如:

          He put all the books beside each other.

          他把所有書并列擺放起來。

          He put all the books beside one another.

          他把所有書并列擺放起來。

          Usually these small groups were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這些小團體通常是相互獨立的。

          c.相互代詞可加-'s構成所有格,例如:

          The students borrowed each other's notes.

          學生們互借筆記。

          物主代詞

          1)物主代詞既有表示所屬的作用又有指代作用

          例如:

          John had cut his finger; apparently there was a broken glass on hisdesk.

          約翰割破了手指,顯而易見,他桌子上有個破玻璃杯。

          物主代詞有形容詞性(my, your等)和名詞性(mine, yours等)兩種,形容詞性的物主代詞屬于限定詞。

          名詞性的物主代詞在用法上相當于省略了中心名詞的 --'s屬格結構,例如:

          Jack's cap 意為 The cap is Jack's.

          His cap 意為 The cap is his.

          2) 名詞性物主代詞的句法功能

          a.作主語,例如:

          May I use your pen? Yours works better.

          我可以用一用你的鋼筆嗎? 你的比我的好用。

          b.作賓語,例如:

          I love my motherland as much as you love yours.

          我愛我的祖國就像你愛你的祖國一樣深。

          c.作介詞賓語,例如:

          Your should interpret what I said in my sense of the word, not inyours.

          你應當按我所用的詞義去解釋我說的話,而不能按你自己的意義去解釋。

          d.作主語補語,例如:

          The life I have is yours.It's yours.It's yours.我的生命屬于你,屬于你,屬于你。

          反身代詞

          1) 列表

          I-myself

          we-ourselves

          you-yourself

          you-yourselves

          she-herself

          he-himself

          they-themselves

          2)做賓語

          a.有些動詞需有反身代詞

          absent, bathe, amuse, blame, dry, cut, enjoy, hurt, introduce, behave

          We enjoyed ourselves very much last night.

          我們昨晚玩得很開心

          Please help yourself to some fish.

          請你隨便吃點魚

          b.用于及物動詞+賓語+介詞

          take pride in, be annoyed with, help oneself to sth.

          I could not dress (myself) up at that time.

          那個時候我不能打扮我自己

          注:有些動詞后不跟反身代詞, get up, sit-down, stand up, wake up等。

          Please sit down.

          請坐

          3) 作表語; 同位語

          be oneself: I am not myself today.

          我今天不舒服

          The thing itself is not important.

          事情本身并不重要

          4) 在不強調的情況下,but, except, for 等介詞后賓語用反身代詞或人稱代詞賓格均可

          如:

          No one but myself (me) is hurt.

          注意:

          a.反身代詞本身不能單獨作主語。

          (錯) Myself drove the car.

          (對) I myself drove the car.我自己開車。

          b.但在and, or, nor連接的并列主語中,第二個主語可用反身代詞,特別是myself 作主語。

          Charles and myself saw it.

          最新九年級英語語法知識點總結大全三

          語法:直接引語變間接引語。

          直接引用別人的話叫直接引語,用來轉述別人的話叫間接引語。例:

          Hesaid,"HewillgotoBeijingtomorrow."(直接引語)

          HesaidthathewouldgotoBeijingthenextday.

          直接引語變間接引語時時態、人稱及一些時間或個別詞都要做相應的改變。

          ①時態:

          一般現在時一般過去時一般將來時過去將來時

          現在進行時過去進行時一般過去時過去完成時

          九年級上冊英語學習方法(一)簡單原則

          學習英語:從簡單的開始

          運用英語:簡單-好、更簡單-更好、最簡單-最好

          學習、使用英語都要遵守簡單原則。當年,我碰巧是從英語簡易讀物開始的。現在,書店里有好多套把原著簡寫成的"簡易讀物"。只有從簡單的開始,才容易入門,才容易產生"興趣",才容易把事情進行下去。英語閱讀應遵守"簡單原則",聽、說、寫都應從最簡單的開始,因為簡單原則有巨大的優點:

          1、造就成就感,培養自信。

          2、增加興趣。

          3、語言朗朗上口。

          4、易于學以致用。

          學會容易的東西,并把容易的東西融會貫通地加以運用才是英語學習的關鍵所在。

          (二)量的原則

          多-好,更多-更好,最多-最好

          比如學習英語閱讀,如果沒有讀到足夠的數量,就無法熟練地閱讀英語。若要學習聽力,那就大量地聽各種磁帶,聽英語廣播,看英語電視,看英文電影。如要學習英語口語,那就盡量多說英文。學習英語不能太急于求成,因為只有有了"量",才能有"質"的飛躍。

          量的積累是必須的。語言的學習是培養一種感覺,而感覺要靠數量的積累來培養。俗話說水到渠成。同樣的道理,達到了一定的量,"語感"就產生了。在量的積累階段,也應該遵循正確的學習方法。

          (三)重復原則

          你可以回憶一下你學習任何一種技能的過程。無論是游泳還是騎自行車,都是重復同一類動作的過程。任何技能的獲得,當然包括英語這項語言技能,均來自重復。一種事情重復多了,便產生了感覺和深刻的把握。因此,在發展英語技能時,也應該遵循重復原則。

          學習英語中的任一項技能:閱讀、聽力、口語、寫作,都必須在量的原則的基礎上,再反復重復。

          英語中一定有一些你理解的很透并且已經掌握了的單詞或句型,你可以靈活自如地使用它們來交際。請注意,這些熟練掌握了的詞和句型一定是你重復過無數遍的,這些被重復的東西已經變成了你的一部分,因此你能把它們運用自如了。重復是人記憶的最重要途徑,重復使人準確、深刻理解事物本質、內在規律。量的原則要求你多讀多聽,多說多寫,強調一個"泛"字。

          (四)模仿原則

          語言是人們在長時間的實踐中形成的認同符號,其運用"規則"可依。孩子學語言是個模仿的過程,他們每天模仿父母、周圍的人、電視等一切可以模仿的東西,并且模仿得越來越象,突然有一天,他們停止模仿了,并且逐漸形成融合自己個性特征的語言方式。

          作為英語學習者,必須模仿已有的東西,不經歷到位的模仿的"創新"意味著錯誤。創新源于模仿,模仿是學習英語的基礎,模仿是創新的基礎。只有在你通過模仿,真正掌握了英語的靈魂、精髓,然后,才可能談到自己的語言風格。

          學習英語時,模仿原則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在學習語音時,要大量地重復練習音標、單詞發音,朗讀句子和文章。而在練習過程中,盡量模仿"音標發音和單詞發音,同時模仿句子的音調和節奏。模仿對學好語音至關重要。如果你要學習英語口語?模仿亦很重要。在學口語時,要盡量模仿你已經讀過的東西和已經聽過的東西。當然,如果你模仿你已經用"重復原則"所讀過的和所聽過的,效果就會更好。如果你要學習英文寫作,模仿的重要性更是顯而易見。你要讀各種不同類型的文章、名家的文章,重復地讀過多遍而能真正理解了后,就要一絲不茍地去模仿。

          九年級上冊英語復習計劃一、指導思想:

          2021考在即,我將本著以《英語課程標準》為依據,以考綱為標準,以教材,指導叢書,復習指導為具體內容,根據國家提出的素質教育的要求,結合我校實際情況,我們備課組經過討論,制訂了周密的復習計劃,并組內自己出《中考復習課時計劃》,領學生進行全面復習,穩打穩扎,爭取在短短的三個月內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為今后的進一步學習作好充分準備。

          二、復習策略

          1.系統歸納,分清脈絡。

          依綱扣本,注重雙基,夯實基礎(詞匯,語法,句型),幫助學生學會復習,學會考試。

          2.以學生為主體,堅持講練結合的教學模式。

          并注重感情投資,利用學生的心理優勢,多關注,多表揚,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3.針對性復習。

          向優、良、中、差各層次學生搜集、積累他們平時在各方面出現的錯誤,對癥下藥,逐題突破。要求學生熟練地掌握中考中的每一種題型的命題意圖。對聽力部分、單項選擇、完形填空、閱讀理解、書面表達等各種題型進行強化訓練。

          三、情況分析

          人教版英語共有五本書,七年級上下冊和八年級上冊比較簡單,主要是詞匯量的積累,簡單的口語表達,八年級下冊,九年級著重是語法,閱讀。指導叢書中要求,在語言知識方面,學生學會使用四會單詞和習慣用語或固定搭配;在聽力技能方面,能聽懂有關日常生活中的熟悉的話題;在閱讀技能方面,能閱讀各種體裁和題材的簡短的書面材料;在寫作技能方面,能使用所學語言基礎知識,以語篇為單位,清楚,連貫地進行控制性和開放性寫作;在口語技能方面,能使用所學的語音,語法和詞匯等基礎知識,以口頭的形式清楚,流利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根據考試的內容和考試的難易度比例,合理安排復習時間和復習方法很有必要。

          四、時間安排:

          整個復習分三個階段:

          第一輪:時間:2.28---4.29 內容:單元復習。

          第二輪:時間:5.2 ---5.27 內容:專項復習 (聽力,語法,詞語運用,完型填空,閱讀理解,情景對話,書面表達。)

          第三輪:時間:5.30---6.21 內容:模擬考試

          五、資料

          1.《中考課時計劃》

          2.《天利38套歷年真題》

          3.初三全體英語教師集體編排的《中考課時計劃》

          六、復習內容與要求

          從近三年的中考試題來看,年年有變化,但不是很大,總之,其試題容量大,覆蓋面廣,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靈活,不僅加強了對英語基礎知識的考查,更突出了對運用知識的能力的考查。我采用“三輪復習法”要求先全面學習,后進行重點復習和適應性考試復習,做到著眼全面,突出重點,點面結合,把全面復習和重點復習有機的結合起來,這樣既系統全面又有所側重,能使學生較好地掌握所學知識,考出優異的成績。

          第一輪復習,依綱扣本,整合課本內容,梳理知識結構,鞏固基礎知識,訓練基本技能,要求學生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搞好基礎知識的復習。因為萬變不離其中,如果沒有最基本的詞匯和語法,從何談能力。所以我課堂上主要以教材為主,以《初中畢業學業考試復習指導》為輔,引導學生按教材順序復習各單元的知識點,這一輪不是炒“冷飯”,而是“溫故而知新”。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課堂上引導學生歸納知識點,并與其它知識做橫向、縱向比較,幫助學生鞏固運用。一方面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及時查漏補缺,鞏固好基礎知識。早自習要求學生在教室里大聲朗讀,早讀的材料可以是課本,單詞表和課后的聽力材料,也可以是練習冊中的作文或平時閱讀時發現的寫得好的一些文章,同時注重詞匯,詞組,句型的過關,每天早自習下課前的十分鐘,對學生所復習的內容進行檢測,課后通過《初中畢業學業考試復習指導》中的配套練習,鞏固所復習的內容。同時在這一輪的復習中我還準備采取一些措施來激勵和督促學生自覺學習,比如,既每學完一部分后,進行階段性測試,并將成績通報給家長,與家長一起共同督促學生努力學習,以便更好更快地提高教學質量。

          第二輪復習,專題講解與訓練,重,難點突破,實現能力升華;在這一階段復習過程中防止簡單的重復,反對面面俱到,遵循精講多練的原則,做到講—練—評結合。在課堂上主要是根據中考指導叢書并結合《中考課時計劃》和我們自己出的練習題,按詞匯(構詞法,名詞,代詞,形容詞,副詞,冠詞,動詞)語法(賓語從句,狀語從句,定語從句,被動語態,動詞時態等)進行復習,有的強講,有的略講。讓學生建立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并通過《中考課時計劃》中的專題講解與訓練來復習檢測形成能力。

          八年級下冊英語語法范文第4篇

          關鍵詞:建構主義;情境;學習者

          建構主義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注重學習者的能動性及主體性。建構主義認為學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應從學習者的自身經驗背景出發,來進行客觀事物意義的構建,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情境性及社會性。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是信息加工、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教材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媒體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即作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的認知工具。

          一、初中教學中建構主義與行為主義的區別

          傳統的初中教學中,通常采用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它強調學習的過程中環境的作用,很少考慮學習者內在因素的影響,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是知識學習中的主體,提倡教師的刺激,教師將相關的知識灌輸給學生,長期采用這種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不良的學習習慣及思維方式。學生不求知識的來源及因果,只是被動地接受所灌輸的知識。初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以后更深層次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初中英語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是十分有必要的,而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并不具備這一功能。

          語言學習過程不能只是簡單的知識灌輸,對學生進行被動的知識填充,這并不能使學生形成很好的語言認知能力。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是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知識的積極建構者,要主動去搜集和分析有關的信息資料,善于把當前學習內容盡量與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聯系起來,聯系和思考是意義建構的關鍵,學生對于知識的吸收和理解,應該以建構知識為主要目的。

          建構主義認為,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出對外部世界有意義的、功能的、概念的描述,強調學生是教學的主體,這與傳統的行為主義教學中教師是教學中主體的理論是不同的。由此可見,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應用于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意義是其他英語學習方法無法替代的,在教學中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建構主義下情境聯系生活的教學方法

          英語教學是語言的學習過程,它的主要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為了使教學效果更加理想,在建構主義指導下,采用情境聯系生活的教學方法進行初中英語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學習及應用能力。

          1.創設情境,提高英語語言的運用能力

          第二語言學習理論認為,理想的外語學習課堂應該能使學生沉浸在以使用為主要目的的語言學習環境中,進行有意義的交際。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學生能夠在實際的生活學習中應用到所學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創設情景,進行有意義的課堂設計,使學生能夠樂于加入到課堂學習與表達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了,才能更加熱衷英語語言的學習。在仁愛版英語教材中,常有涉及日常交際生活的語言內容,教師可以為學生創造相關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知識建構中去。例如,在八年級上冊Unit 4 Topic 3 Section A的對話教學中,筆者課前先讓學生自主查找資料,了解家鄉福州著名的歷史遺跡――“三坊七巷”,在悠揚的古琴韻中和學生一起談論它的歷史和現狀,再通過自由討論、設計表演對話等形式,創設符合教學內容及學生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的情境,由近及遠,由古及今,自然銜接到課本對話――對北京古城墻的保護和重建,實現了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重視自己的生活經歷,結合課本,積極與同伴對話,在對話中遇到表達困難,教師可以及時予以幫助,教師是學生建構意義中的幫助者、引導者。這種教學方式,培養了學生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對其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2.創設情境,提高英語單詞的學習效率

          初中英語的學習是一個打基礎的重要過程,因此加強學生對基礎詞匯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而有些教師在詞匯的積累教學上,采取不合理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花大量的時間進行詞匯的重復抄寫。在課堂上,教師花很長的時間進行生詞的解析、語法的分析,而不注重學生情感等方面的提升,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如果能根據所要學習的詞匯,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與所學單詞相關的語言情境,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會顯著提高學習效率。如,在八年級下冊Unit 8 Topic 1 Section A的單詞教學中,筆者先讓全班觀看并合唱動畫英文歌“Clothes”,詢問學生從剛才的動畫歌曲中看到和聽到了哪些關于服飾的單詞。再通過課件展示服裝圖片,復習并同時講授了關于服裝的新詞匯。最后通過玩記憶游戲,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既活躍了課堂氛圍,又體會了學英語的樂趣,同時眼、腦、心并用,在不知不覺中,快速記憶并學會運用了詞匯。

          3.創設情境,提高英語短文閱讀的理解力

          語言來源于生活,學習語言是為了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生活。語言的學習過程應該以真實的生活情境作為基礎。在英語語法與詞匯的學習中,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讓學生進行死記硬背,學生絲毫沒有自主學習的興趣,學習效率自然不會高。初中教材中的閱讀課文,大都是關于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師可以不再只對閱讀中的語法進行枯燥的講解,而是將閱讀中的內容與生活中的場景聯系起來,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對文中語法的記憶也會更加深刻。如,筆者在教授七年級下冊Unit 6 Topic 3 Section C關于交通安全的小短文時,先用一組自制的Flash呈現了交通事故、如何維護交通安全等的動畫,不僅形象生動地讓學生自悟出課文重點短語、句型,為下一步理解課文輕松地掃清障礙,更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區別于傳統枯燥的單純語法教學。

          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將情境聯系生活的教學方法應用于初中英語教學中,重視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并重視創設真實的情境和良好的學習環境,這與當今“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不謀而合。在強調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今天,運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指導英語教學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挑戰,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影.建構主義下情境聯系生活教學法的應用:以綜合英語教學為例[J].科技信息,2010(31).

          八年級下冊英語語法范文第5篇

          【關鍵詞】初中英語;新授課;課堂的導入

          課堂導入既能影響到整節課授課效果,又能直接影響到學生整節課聽課效率甚至于整個單元的學習。導入的恰當與否,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課堂導入千變萬化,但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方法:

          1.預習導入法。這種方法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精神,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有較為充分的心理準備,驗證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有成就感,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教師在課前布置預習內容,最好設置幾個問題,其中要有能讓學生充分拓展的問題。然后再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提問,使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學習狀態。但是,教師要注意布置的預習問題要具體,不可過多、過難,而且提問要緊扣課前所布置的內容。

          2.詞匯背景知識導入法。這種導入方法最適用于閱讀課教學,當然寫作課也可采用。詞匯是語言這座大廈中最重要的建筑材料,任何詞匯都是音義結合的實體單位,并在語句中充當一定的句法成分。真正掌握一個詞,離不開它的句法功能、搭配意義和感彩等。在各自獨特的文化傳統下,必然會產生附加在詞語本身概念之外的不盡相同的聯想意義。不了解作者、讀者的文化知識基礎,就不能完全接受這個詞所承載的全部信息,難以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間所流露出來的意思。因此,詞匯導入在閱讀理解中顯得非常重要。比如:A black hen lays a white egg.字面意思是“黑雞下白蛋”,理解意義可以是“丑婦生俊兒”或“世事無定”,而漢語中亦有“黑孩娶白妮兒”的說法。又如:He is not as green as he’s cabbage-looking.(他雖年輕但不是不懂事。)如果不懂中西文化的相通與暗合,很難理解其中的寓意。這些詞出現在閱讀短文中時,一定要教會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因此,在閱讀課教學中,詞匯背景知識導入法很實用,能讓學生知道詞除了詞義本身外,還會在特定語境中產生聯想意義。這對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和作者的本義有著深遠的意義。

          3.語法背景知識導入法。這個導入方法適用于寫作課和語法課教學,因為英漢民族在思維上的差異造成了在同義表達上采取不同句法形式的現象。漢語語法呈隱含性,英語語法呈外顯性;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漢語重動態、人稱、主動、簡單,英語重靜態、物稱、被動、復合。這些差異既存在于句子層面中,也出現在語篇的思路和結構上。英語中用許多不同的形態變化、時態變化來表示復雜的語法關系,此外還有各類連接詞語和從句,因而句子結構錯綜復雜。漢語無形態變化,只有靠語序和虛詞來表示各種語法關系、動作的先后順序與語序對稱。通過這種導入方式,學生會特別注意句子結構、句子的正確表達、語法的正確運用。這是我們在寫作和語法教學中非??扇〉囊环N導入方式。語法導入法很有說服力,而且淺顯易懂。把枯燥的、單純的語法教學融會到語法背景知識中,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

          4.故事導入法。現行初中英語教材經常用故事呈現新的語言,教師可用講故事形式導入新課。既然題材緊密聯系現實生活是教材的一個顯著特點,那么教師可以從此入手,利用學生關心或熟悉的實例來導入新課,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和興趣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講故事時,要盡量用學生以前學過的詞語和句型表達。學生都喜歡聽故事,特別喜歡聽老師用簡單的英語講故事,在聽故事的過程中,他們自然而然地對故事產生濃厚的興趣,而且注意力特別集中。當然,也可以通過播放視頻以及flas,讓基礎較弱的學生可以通過看情節故事,來引導他們聽的興趣。當他們聽懂之后,便會產生一種成就感,與此同時,還訓練了學生的聽力,可謂一舉兩得。

          5.懸念導入法?!耙蓡枴笔菍W習的起源,有“疑”才會有問、有究,才有所得。當學生面臨問題需要新知識來尋找答案時,他們才會進行積極的學習活動。因此,教師要巧設懸念,使學生思想產生波瀾,激起學生揭開“謎”底的強烈愿望。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彼季S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所以,教師在英語教學開始可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形式多樣、富有認知沖突的方式設置疑問,以強烈的感彩構成懸念。學生雖然暫時處于困惑狀態,但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引起學生的興趣,集中注意力地聽。因此,懸念導入法的關鍵在于問題的設置。

          6.復習導入法。復習導入法是教師最常用且最容易承上啟下的一種方法,一般被廣泛地運用在單元內的課文教學當中,或者知識點銜接比較緊密的單元之間。課本教材每一單元都圍繞著一個主題,文章的編排也是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學習是循序漸進的,要以較低層次的知識掌握為前提,才能保證與此相聯系的較高層次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要提升到新的臺階更需要原有的知識作鋪墊。因此,在每堂課的開始,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選擇一些與新知識有內在聯系的已學過的知識,作為導入新課的方法。在溫故而知新的基礎上,使學生“入題”、“知新”,自然地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做到以其所知,喻其不知,溫故知新,水到渠成。如在教授Go for It八年級下冊Unit 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第二課時,可以通過這兩個問題來開始:“What are you doing now?” “What were you doing at this time yesterday?”這樣既復習了現在進行時,又導入了過去進行時,同時還對兩種事態做了比較,起到了一箭雙雕的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