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夢游天姥吟留別翻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意象;意象;顧城
“意向”(同“意象”)一詞,源出于中國古典文論之中,《周易?系辭》已有“觀物取象”、“立象以盡意”之說。司空圖云“意向欲出,造化神奇”、何景明云: “意向應曰合,意向乖曰離”皆為中國古代對于意向的闡釋。且不論此中所云之“意向”與現在乃至其意義是否相同,然從今日文壇對“意象”之看法,中國古代意象與之關系甚為密切,不可分割。西方“意象派”的出現使得中西意象得到相互映襯的局面。其實,將西方這一新的詩歌派別譯名為“意象派”,是有其特殊含義的。Image一詞在西方既是指“意象”又是指“想象”。而中文翻譯稱“意象派”正說明了中國學者對于其與中國傳統意象的一種關系的認同和關注。
當然,雖然西方“意象派”之譯名出于中國古典詩歌,但兩個“意象”是有別的。中國詩學一向重視“意”與“象”的關系,亦即“情”與“景”的關系,“心”與“物”的關系:劉勰的“神與物游”;謝榛的“景乃詩之媒”乃至王國維的“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都是中國傳統詩學關于詩的意象手法的不同表述。而現代英美意象派則強調用客觀的準確的意象代替主觀的情緒發泄和“準確的意象” (即能使懷疑找到它的“對應物”要求觀察精確,表現具體而簡潔,不加渲染,不帶任何一般化的評論),其濃縮、凝練詩情,藏而不露卻又容易感受的特色,從本質上是與中國古代傳統相背離的,其意象在容量和深度上的拘謹,并不是為感情找到與之相適應的客觀事物,而是限制了感情的抒發。
試舉兩例: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 西風 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馬致遠《天凈沙 秋思》
在這里,偏重“意象”的客體意味:意從象出,物我渾然,思與境諧。馬致遠為了表達孤客在外思念家鄉,獨自一人之感,運用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等十個意象,每個意象都充滿悲涼之感。而這種悲涼之感正是由“斷腸人”所發出的,從而投影到各個具體的意象之中,從而根本上形成一種物我合一的境界,物之悲涼乃人之悲涼也。而這里的物具有客觀性,都是客觀存在的,正與主人公“斷腸人”在同一層面出現的客體。意象的運用實際上是給了主客體一個渾融的契機。
但是西方的意象則不同:
人群中這些面孔幽靈般呈現;濕漉漉的黑枝條上朵朵花瓣
埃德拉?龐德《在地鐵站臺》
很顯然,龐德偏重意象的主體意味:象從意出,以意造象。意象所代表的主體出現于詩中所描繪的場景,而作為客體的意象物則完全與詩中場景無關。詩人在運用“黑色枝條上朵朵花瓣”意象時更多地是從詩人所要表達的意本身去尋找意象,而并不是注意這種意象是否出自當時的客觀環境。
通過比較,我們發現:中國古代意象一般都是對原在的客觀世界的模擬。而西方意象則不是,詩人的意象屬于自己的世界,也就是說西方詩人不習慣也不滿足于找司空圖所謂的“俯拾皆是”的現存客觀物象來托物言志,不習慣于客觀關聯物的真實具體,而是從心意為起點,通過想象力去創造最能夠達此心意的“心象”。
其實,通過主觀造象在李白、屈原等少數詩人的作品中亦可見到。較為突出地如屈原的《離騷》和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意象描述。以《夢游天姥吟留別》為例:
青冥浩蕩不見底, 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 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 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 U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 失向來之煙霞。
李白 《夢游天姥吟留別》
在這里,諸如“青冥”、“金銀臺”、“虎鼓瑟”、“鸞回車”、“仙之人”等等景觀都是李白的“夢中”(可以歸結為“想象”)所致,而并不是情景交融的客觀產物,這里的意向更加偏重主觀感情的抒發中因物而造象。在這一點上,它與西方的“意象派”是有諸多相似之處的。但這畢竟是少數,對于大多詩人來說,主觀造象在中國古代是不多見的。
中國現當代文學當中的“意象”運用較為復雜。有學者在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出現問題的時候往往習慣于追尋這種意象究竟是出自中國古代古典論著還是出自西方意象派的思想。筆者以為,這種研究方法是不可取的。對于中國現當代文學來說,它的發展歷程中既受到中國古代文獻的影響,又受到西方文學思想的沖擊。所以對于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來說,其“意象”的運用是在一個非常復雜的影響下出現的,而不能人為的去追究某種意象是出自哪一源頭。但是,中國現當代詩歌受到西方意向主義的影響則是無可厚非的。我們試以兩首詩為例比較:
海上的果園,為他擋開了西風,擋開了東風,頂住了海風;
面對巨大的沙丘。風在沙丘上,席卷過去,粗鄙的p結著鹽花的草瑟瑟作答。
嘿,它抽打我的足踝!
希爾達?杜利特爾 道路神
在這里,道路神被給予了很強的“意向”的感覺具體性,造成一種咄咄逼人的質感,全文沒有一個抽象詞,而通過各種自然界的意向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女詩人努力捕捉瞬間的感覺,片段印象,將它們客觀地敘述,而最后用它抽打我的足裸這樣的詞句來突出主體。這種感受,到此即指,而又發人深省。
朦朧詩的許多作者,正學習了這種“意向派”詩歌的表達方法。他們摒棄了現實的形象描繪,單線條的敘事,而追求主客觀在意向里緊密結合。他們力圖用這種簡化了,心里化了的色彩、線條,給讀者以更為復雜情感的感染,如顧城的《泡影》,作者將自己的情緒和感觸隱藏在“泡影”這一意向的背后,引起讀者對于作者所要表達的情緒的萬般揣測。而這種揣測正是中國古代文論和西方意象派都十分關注之處。這樣,中國古代詩歌、當代的朦朧詩、英美“意象派”便形成了一個相互影響、密不可分的關系,而這種關系的確立正是詩歌作為詩逐漸發展和邁向更加前沿的原動力之一。
【參考文獻】
[1] 龐德:回顧.見:20世紀文學評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2] 顧城:顧城的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關鍵詞] 接受美學理論 李白詩歌 花 意象 再現 意蘊
[Abstract] In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Acceptation Aesthetics, the conclusion is that Xu Yuan-chong can sufficiently restore and represent peacefulness, happiness, loneliness and sadness of the flower’s mental image by translating the flower’s mental image into English by studying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flower’s mental image in Li Bai’s poetry.
[Key Words] Theory of Response Aesthetics Li Bai’s poetry Flower Mental Image Representation Deep Meaning
一、前言
李白(701-762)是盛唐最杰出的詩人之一,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集儒、釋、道等多種思想于一身,且具有熱情奔放的情感,縱橫馳騁的才思,他的詩歌雄奇豪放,飄逸卓群,想象奇幻,比喻瑰麗,流轉自然,音韻和美,性格多變,語言渾然天成。他的詩歌飽含豐富綺麗的意象,所描繪出的意境具有獨特的藝術感染力。他詩中豐富的意象,不僅渲染了獨特的意境,更體現了詩人超然脫俗的人生境界,他的詩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不僅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瑰寶,而且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和傳播價值。一千多年來,李白的詩歌被譯為日、俄、英等多種文字,僅英譯就不乏名家名篇,盡管許多翻譯者對李白的詩歌進行翻譯,但大都沒有對李白詩歌中“花”的意象進行翻譯,研究者們也很少涉足李白詩中“花”的意象英譯的意蘊研究,因而使譯文難以達到原詩意蘊,因此本文試對李白詩歌中“花”的意象英譯的意蘊在英譯中的再現作一淺析。
二、接受美學理論
接受美學理論誕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期的聯邦德國,其重要理論代表是姚斯(Jauss)和伊瑟爾(Iser),他們認為:“作品的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文本本身,二是讀者(譯者)的賦予。”接受美學的觀點適用于譯者對原作文本的闡釋過程,從而使譯者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更好的發揮。
在以前的譯詩過程中,大多數譯者很難通過對意象的關注從意蘊、意境上翻譯原詩,很難創造出與作者相同的審美體驗的譯本,因而也難以把原詩中的美傳達給讀者。通過研究,發現許淵沖在對李白詩歌英譯時,卻能通過對意象的關注從意蘊、意境上翻譯原詩,能夠獲得與作者相同的審美體驗,并能夠把自己的審美感受在譯語中完整地再現出來。
三、李白詩歌中“花”的意象英譯的意蘊
(一)李白詩歌中“花”的“寧靜”的意象英譯的意蘊
問余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洞天非人間。 (《山中問答》)
I dwell among green hills and someone asks me why;
My mind care free,I smile and give him no reply.
Peach petals fallen on running water pass by;
This is an earthly paradise beneath the sky. (許淵沖譯)
詩的后兩句“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洞天非人間”(“Peach petals fallen on running water pass by; This is an earthly paradise beneath the sky.”),許淵沖用“peach petals”來翻譯“桃花”。晉代陶淵明筆下與世隔絕的桃花源成了世代隱逸文人的精神家園和理想境界。本詩中,“花”的意象是“理想與寧靜”。一句“Peach petals fallen on running water pass by”,將“桃花”賦予生命,指引著作者朝著美好的地方“an earthly paradise”駛去。許淵沖對“桃花” (peach petals)的直譯,使讀者可以從“桃花” (peach petals)入手,深切地體會到寧靜而又美好的意境。
(二)李白詩歌中“花”的“美好”的意象英譯的意蘊
例1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夢游天姥吟留別》)
The sun rises from the sea.
And in midair I hear sky cock crow loud.
The footpath meanders' mid a thousand crags in the vale.
I'm lured by rocks and flowers when the day turns pale. (許淵沖譯)
本詩中,“花”的意象是“美好”。詩中最后一句“迷花”是泛指,而不是特指,因此譯者用“flowers”來翻譯是非常恰當的,這樣的翻譯也營造了一種天欲亮時山間景物的美好以及由此而生出的人們感覺的美好。許淵沖用“flowers”(迷花)來表現天姥山奇麗明媚的景象,使讀者能夠體會到詩人塑造出來的美麗的景色以及詩人那美好的心靈的寄托。
例2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My friend has left the west where the Yellow Crane towers.
For River Town 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
His lessening sail is lost in the boundless blue sky.
Where I see but the endless river rolling by. (許淵沖譯)
本詩中,“花”的意象也是“美好”。“花”在本詩中指的是“煙花”,許淵沖用譯氣不譯字的方法,靈活增減詞語,變化詞語,把“煙花”翻譯成了“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 譯者用 “green”和“ red”把絢麗的色彩表現出來,譯出了春天花紅柳綠的綺麗景色,也使譯作意蘊濃厚。
詩歌講究的是意境,詩人寥寥數筆勾畫出的就是一種“意境美”,許淵沖用譯氣不譯字的方法把意境美給淋漓盡致地翻譯出來了。
(三)李白詩歌中“花”的“孤獨、無奈”的意象英譯的意蘊
例1
孤蘭生幽園, 眾草共蕪沒。
雖照陽春暉, 復悲高秋月。
飛霜早淅瀝,綠艷恐休歇。
若無清風吹, 香氣為誰發。 (《古風》其三十八)
A solitary orchid grows in a secluded garden,
As common weeds conspire to submerge it.
Though basking in the rays of springtime sun.
It still grieves at the high autumn moon.
Flying frost early came whispering.
Green luxuriance feared an imminent end.
Without the gust of a fresh wind.
For whom would it put forth such fragrance?(許淵沖譯)
本詩中的 “花”指的是“蘭花”。 “蘭花”具有“孤芳自賞”之意,許淵沖用“orchid”來翻譯“蘭花”,用“solitary”來形容“orchid”,更加明確地譯出了“蘭花”的孤傲,使“蘭花”具有了人的感情。因此,“花”的意象是詩人的孤獨和無奈。此外,許淵沖用 “solitary orchid”來翻譯“孤蘭”,反襯出了園子的幽靜和荒蕪,給全詩營造了一種凄涼的氣氛。蘭花無人欣賞,只能孤芳自賞,詩人也是如此。許淵沖的翻譯,譯出了詩人的孤傲和對自己無人欣賞的無奈,譯出了原詩的意蘊和詩人的情感。
四、結語
李白的詩歌飽含豐富綺麗的意象,所描繪出的意境具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在接受美學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對李白詩歌中“花”的意象英譯的意蘊分析,得出許淵沖注重“花”的意象的英譯,進而注重對全詩意蘊的英譯,從而使原詩的意蘊和詩人的情感能夠在譯詩中最大程度地得以還原和再現。
參考文獻:
[1] 韓慈紅.李白詩歌中動詞英譯的意蘊研究[J].昭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6).(45-47).
[2] 韓慈紅等.李白詩歌的意音形在英譯詩中的再現[J].科學時代.2010.(21).(217-218).
[3] 李謐.許淵沖的詩譯“三美”說[J].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3).
[4] 許淵沖等.唐詩三百首英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88.
[5] 謝天振.譯介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6] 楊義.李杜詩學[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注:
1.本文是洛陽理工學院2010年度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立項項目“李白詩作英譯的意蘊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綜合素質評價應彰顯并尊重學生的個性,關注學生的發展過程,肯定和鼓勵學生的進步,重點突出學生的特點和潛質。筆者認為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必須擺脫應試教育的桎梏,全面實行素質教育,否則一切理論上的探討都是空談。
一、教師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
我們的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以育人為本,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減輕學生負擔,使學生在生動、活潑、愉快的情境中提高整體素質,而不是備考的“儲備器”。那么我們的學生不僅具備豐富的語文知識,更應該具備自己動手獲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美好的道德情操。
二、摒棄陳舊的教學模式,弘揚學生的主體精神
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打破教師“一言堂”“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實行“啟發式”教學,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各個方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主體意識和探索精神,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到真正的知識,并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成為創新型人才。
三、運用科學的評價方式
(一)評價目標多元化
語文綜合性學習主要表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教師要對學生的自學、合作和探究能力進行及時的評價。語文綜合素質評價是貫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利用好評價這個教育工具,會為學生的健康成長起到導航的作用。語文課最大的悲哀是語文本體的淡化和失落,而語文是以聽說讀寫為本體,學生語文素質的養成必須以聽說讀寫為訓練途徑。為此,筆者在教學實踐中著力于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評價。
1.聽覺能力的評價
“聽”通常是指聽教師講,也包括聽錄音、聽別人的表述。教給學生聽的科學方法,對所聽到的詞句及重點都要有心理反應和認知上的反饋。在“聽”的過程中能夠進行快速總結和評價,對所聽到的內容,能區分主次,自覺形成整體觀念,從而在心中牢記需要記憶的內容,抓住重點,領會要旨,以此作為評價標準。如聽《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朗誦,要求學生聽出感情的所在;教師在講完課后,讓學生復述重點;聽別的同學翻譯文言語段并指正。
2.口語能力的評價
“說”是語言表達,從吐字是否清晰、表述是否明白、有沒有深度等方面評價。在課前十分鐘,筆者設置了口語表達訓練,要求學生對社會時事和熱點問題說出自己的看法,既訓練了口語表達,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深度。如在講《邊城》時,有的學生能分析出翠翠的悲劇在于幾千年來民族的心靈痼疾——天命的迷信思想,可謂深刻。
3.閱讀能力的評價
“讀”要心到、眼到、口到,是一種口、眼、耳、腦并用的語言訓練形式,是語文教學的一把重要的鑰匙。培養良好的讀的習慣以及理解、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則是“讀”的難點。在教學中,筆者注重學生從文本中讀出了什么,悟出了什么,獲得了什么,鼓勵學生注重自己的感悟和體驗。在閱讀中要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精神世界,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如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中,學生能讀出林沖被逼上梁山的無奈,從而得出的主題。細心的學生還能讀出情節上的各種鋪墊。又如,講《裝在套子里得人》時,最后的結尾是這樣:“雖然我們埋葬了別理科夫,可是這種裝在套子里的人,卻還有很多,將來也還不知道有多少呢!”有些學生從這幾句話中悟出別理科夫具有典型性。另外,做題時,能不能讀準題干、明確要求也在評價之列。
4.寫作能力的評價
筆者認為,讓學生學會觀察、思考人生和表情達意是“寫”的難點。要用積極的評價引導和促使學生通過觀察、閱讀、思考等多種途徑,運用各種方式搜集生活中的材料,關注生活和社會,引發學生對生活的理解和思考。如講《春江花月夜》時,讓學生讀文,聽樂曲,在此基礎上將詩歌轉化成散文。學生很有興趣,全面地訓練了聽說讀寫能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評價方法個性化
孔子講究因材施教,評價也是如此。每個學生都有個體差異,對缺乏成功體驗的學生要維護其脆弱的自尊,給予充分肯定,以樹立其自信。教師即使要批評的話,也要說得委婉,如:“你能這樣講,老師很高興。”“老師有幾個期待……”而對自視甚高的學生要壓其傲氣,指出不足;對有潛力的學生要引導他們深化學習。
關鍵詞:想象力、詩意的想象、詩配畫
Abstract: the art education not only cultivate students' painting skills, more important is the active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e their imagination.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can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innovation, and innovation is the premise of first there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people's flights of fancy. Visible, imagine how precious is our humanity quality. How to develop students' this quality is each educators to attention and consideration.
Keywords: imagination, the poetic imagination, poem and painting
中圖分類號:G40-0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是無處不在的,重要的是在于發現和創造。因此對美術教育的內容進行不斷地延伸和拓展是相當必要的,否則,孩子想象力的培養就是很局限的。所以,怎樣延伸和拓展是我經常考慮的。
一、通過故事進入想象的情境
貝多芬,他最偉大的作品就是在完全喪失聽力的情況下創造的,這是常人難以理解也不敢想象的。他靠的就是超乎常人的想象與把握作品的能力。音樂的本質就是在旋律中使人產生聯想與想象。俞伯牙彈奏一段古琴讓樵夫聽,樵夫馬上贊嘆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緊接著又奏了一段,樵夫又贊道:多么浩蕩的流水啊!共同的想象使他們產生了共鳴,成為了知音。我們古代那些著名的文人騷客都是極富想象力的人,正因為有大膽夸張的想象,屈原的作品永遠使人感到千變萬化和雄奇瑰麗,為后世詩人開辟了無限的創作空間(這種空間,我認為是充滿浪漫主義想象的空間。)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這首記夢詩所展現的虛無縹緲的意境也離不開豐富的想象。同樣,的許多詩詞也在想象中抒發著浪漫情懷。我們美術、音樂等藝術課的目的就是要開發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二、怎樣為詩配畫
實踐證明是完全可行的。學生每冊語文課本都有古詩的學習,而且又有配畫,所以,我留給他們的探究任務是:假如讓你為詩配畫,你會設計成什么樣?提出要求:
1、不要面面俱到,要留給觀者想象空間。
詩配畫并不是畫對詩歌的簡單翻譯和直接的解釋,而是一種對詩意的進一步升華和表現。舉個例子,宮廷畫院選畫師出了一題為“深山藏古寺”,很多畫家都極力地什么都表現,就怕漏掉什么。而被選中的畫師表現得很特別,在茫茫深山中、在樹林下、在溪水旁的石階上,一個和尚正挑著水向深山走去……,并沒有為寺廟費一筆水墨,就把藏古寺的意境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做到了既簡練而又有深意。
2、選取最打動你的一句或幾個詞去重點構思描繪。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面對一首詩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我們要選取認為是最能體現詩意的語句,去表現自己感受到的意境。不要啥都想表現,否則就會體現不出重點。
3、鼓勵大膽夸張的想象和表現。
藝術表現是離不開夸張的,“飛流直下三千尺”和“天臺四萬八千丈”是夸張描寫,黃賓虹很黑的夜景是夸張表現,而齊白石極簡煉和級精細的表現,也是一種對比的夸張。文章有中心,詩畫亦有中心,重點之處有了夸張才能奪人耳目。
4、必須先交流構想,使各自的想象再受啟迪。
這樣,學生主動中又有互動,都將自己對詩意的理解展現于紙上,也各具特點。拋開技法看,很多的想象是了不起的,我們不能小看這些帶有稚嫩的想象,這可是創造的前提。
看到有些學生有畏難的神情,我鼓勵他們:“很多事情你想做而不敢做就不可能成功,駱賓王七歲的詩語言就很通俗明了呀!”我為大家起個帶頭作用吧!有一次,我們老師帶著孩子和不少學生去桃園游玩,回來后都寫了作文和體會,兒子問我:“爸爸,學生都寫了,你們老師怎么沒寫呢?”我指著剛完成的畫說:“你讀一讀我的題畫詩好嗎?”他慢慢讀到:“攜子踏桃園,粉點桃花開。落花真有意,望子惜春情。”讀后他高興而又好奇地問:“落花怎么有意呢?花草是沒有感覺的呀!”我說:“是呀!但我們人是有感情的,花開時我們喜悅,花落時又會為它傷心,看這滿地的落花,你想象一下,春光是如此的短暫,似乎花兒在對你說:‘一定要珍惜這短暫而美好的春光啊!不要負了這為你們開放的美好情意才是。’”兒子不禁點頭道:“噢!是我們在想象它說話呀!”我笑著說:“這樣不好嗎?把無感情的事物寫得有深深的情義就能產生感人的效果,你們常想象用的比喻和擬人也是這個道理。”聽到這,很多的學生產生了嘗試的欲望,我抓住機會提示到:老師是從情入手去描寫的,你們完全能從顏色、姿態、賞花人入手,大膽運用比喻、擬人、夸張,多次練習和修飾,一定能成功。”后來為了更加激發學生的想象,我又將自作詩讓學生去配畫。
(1)踏遍青山不覺苦,青山不老愿重臨。自古知音終難覓,原來知音在山林。(提示:從登山的艱難入手,知音可理解為你的伙伴,途中偶遇的人或身邊的一草一木,或整個大自然,這就是給人留下想象的空間)
(2)幽蘭芬芳,獨開澗邊。獨而不孤,松云為伴。風雨雷電,歷經磨難。遠離盆室 ,君子風范。(提示:以蘭和石為主題表現,松云最好推遠,盡量表現出生長在大自然中,不任人裁剪和收放自如的君子瀟灑之風)
(3)采菊東籬有遺篇,總羨淵明意悠然。可惜詩人無丹青,吾寫秋菊配南山。(提示:配畫視點的遠近均可,適合自由想象。)
三、想象對人類十分重要
1.沒有想象的前提就沒有人類的發明和創造
這方面的例子,古今中外不勝枚舉,可以這么說,離開想象人類就沒有進步。我們多少發明和創造就源于我們現有奇思妙想,試問,沒有人想著能像鳥兒一樣在天上翱翔,能有今天的飛機嗎?沒有科學的探索和想象,人類能舉步踏進太空去探索嗎?
2.探索無盡,是因為想象無盡
世界是永遠充滿未知的,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停止想象和探索。所以,教育者不要輕視和笑話學生中某些看似不可能的想象,要知道,人能翔于天空這一理想在當時也是受人嘲笑的。平時要鼓勵學生的各種大膽的聯想和創造,學生如果一旦懶于想象了,這絕對是教育的悲哀。
四、創設想象的情景
[關鍵詞]文言文;詞義注釋;詞義傳承;概括義;隨文釋義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2)09-0053-03
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是全國大部分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的必修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組編著。近年來,教材中增加了許多文言文的閱讀篇目。文言文是用古代語言記錄的文章,古代語言對于中學生來說是完全陌生的,如果不借助注釋與翻譯,他們很難理解文章內容,更談不上把握文章主旨、體會作者意圖。因此,文言文注釋顯得尤其重要,它是引導學生理解文意的鑰匙,稍有偏差,則謬之千里。詞義注釋則是文言文注釋的核心部分,古今詞義的變遷是閱讀文言文的最大障礙。只有先弄懂詞義,然后才進一步弄懂句意、段意和篇意,才能談得上對文言文進行整體把握。
總體說來,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詞義注釋詳細、穩妥、平實、信而有據。但白璧難免微瑕,通過分析高中文言文中詞義注釋的情況,筆者認為注釋者進行詞義注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詞義注釋應該反映古漢語詞義的傳承性
要想讓學生親近文言文,邁入古代文化的大門,首先要使他們有明確的古今觀念,了解詞義的變遷過程。在揭示詞義內涵時,注釋者應有所側重地追溯詞義的來源及其變化發展過程,努力得出確切的詞義。
《觸龍說趙太后》中“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教材注釋:“〔不肖〕不賢,不成材。肖,賢。”釋“不肖”為“不賢、不成材”是對的,但釋“肖”為“賢”則是大錯,為本義不明所致。《說文解字注》:“肖,骨肉相似也。從肉小聲。不似其先,故曰不肖也。”段玉裁注:“釋經傳之言不肖,此肖義之引申也。”可知“肖”是“像”“類似”的意思。“不肖”的本義是兒子不像父親,引申為兒子不成器,后泛指不成材、不正派的人。不能由“不肖”意為“不賢”,從而得出“肖”等于“賢”的結論。
《寡人之于國也》中“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教材注釋:“頒白,頭發花白。頒,同‘斑’。”“斑”當作“紋路”講,不直接與頭發相關。《說文?白部》:“皤,老人白也。從白番聲。易曰賁如皤如。”古無輕唇音,“頒”“皤”古音相同。可以確定“頒白”應是“皤白”,意指白頭老人,而“頭發花白”不確切,應為“頭發白”。“花白”是由于將“頒”解成“斑”字而附會的。
《燭之武退秦師》中“若不闕秦,將焉取之”(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教材注釋:“〔闕(jué)秦〕使秦國土地減少。闕,侵損、削減。”“闕”讀jué時沒有“侵損、削減”的意義。《集韻》:“掘,穿也。或作闕。”由此可知“闕”通“掘”,意思是“挖掘”,“挖掘”是引申不出“侵損、削減”的意義來的。王力《古漢語字典》“闕(què)”字第三義項:“引申為殘缺。《禮記?禮運》:‘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由此可知教材對“闕”字的注音與釋義均有錯誤。此字應這樣注釋:“闕(què):殘缺。這里指虧損,用作使動,使虧損。‘闕秦’意為使秦國受到虧損。”
二、詞義注釋應區分詞義的概括義注釋與詞義的隨文注釋的差異性
詞義的概括義注釋通常是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的嚴格對譯。注釋者應找出能夠被讀者理解的、與被訓釋的詞準確對當的現代漢語中的詞來作訓釋詞語,引導學生搜集這方面的注釋材料,使這部分注釋成為中學生古漢語詞匯的庫存資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中“加之以師旅”,教材注釋“〔加之以師旅〕有(別國)軍隊來侵略它。加,加到……上。師旅,指侵略的軍隊。”注釋者將“侵略”的意思翻譯出來,卻不了解這個意義從哪個詞產生,只好將它作為文意附加到“師旅”這個詞上去,這是不確切的。“侵略”的意思來源于“加”字。“加”有“欺凌”的意思,是文言文中常見的;而解釋為“加到……上”意義不確切,翻譯后文意也不順暢。《左傳?襄公十一年》:“君子稱其功以加小人。”杜預注:“加,陵也。”《左傳?隱公三年》中有“小加大”,杜預注為“小國而加兵于大國”,孔穎達疏“加亦加陵”。杜注和孔疏還舉出息侯伐鄭和曹國侵宋這兩個例子來說明“小加大”,都可以明確看出“加”有“侵凌”之義。“加”從“力”從“口”,本義是以言語誣人,引申出“欺凌”“侵凌”之意義是順理成章的。
詞義的隨文注釋則不同,它陳述的是詞義在文章中的內在含義,反映作者在客觀語義中包含的主觀經驗內容,更與文章的上下文意聯系密切。這部分詞義必須透過字面意義、在特定的語境中發掘才能得到。詞義的隨文注釋不能通過詞的對當來體現,不能離開具體的文章而挪用到別的地方。
《燭之武退秦師》(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中“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教材注釋:“〔敢以煩執事〕可以拿亡鄭這件事麻煩您。這是客氣的說法。執事,對對方的敬稱。”依照注釋,但凡講麻煩誰,都是指說話者把自己的某件事施加給別人的情況。而“亡鄭”這件事卻不是燭之武自己一方的事,怎么會說拿這事來麻煩秦伯呢?這不合情理。其實,這里給秦伯添麻煩的不是“亡鄭”這件事,而是人家好好地正要“亡鄭”,燭之武卻“夜縋而出,見秦伯”,打亂了人家的計劃,影響了秦伯的休息,這才可以說麻煩。全句的意思是:“如果滅亡鄭國對您秦國有好處,那我豈敢半夜三更跑來麻煩您?請您不要幫晉國滅鄭國,這樣對您、對鄭國都有好處。”
《寡人之于國也》(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教材注釋:“〔王〕為王,使天下百姓歸順。”這條注釋不能算錯。但“為王”究竟是稱王、做王還是達到王道、實行王道?“使天下百姓歸順”是“王”本身的含義還是言外之意?表述欠缺。而實際上,梁惠王此時已經是王,所以這里談論的不是當不當王的問題,而是怎樣實行王道的問題。他們談話的主題是王道,“然而不王者”的“王”就是上下文“王道之始也”的“王道”,因此應該解釋為“王,指王道。用作動詞,實行王道”。
《種樹郭橐駝傳》(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中“然吾居鄉,見長人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教材注釋:“〔而卒以禍〕而終于給他們造成了災禍。卒,終于。”“終于”是副詞,表示經過種種變化或等待之后出現的情況。照此解釋,這句豈不是說官吏們在盼著百姓有災難?顯而易見,這個意思與文意不符。正確的解釋是:卒,終。這里指結果,到頭來。“若甚憐焉,而卒以禍”意為“好像對百姓很疼愛,可到頭來卻給他們造成了災難”。
三、明語法以求詞義是通過語法分析來探求和詮釋詞義的方法
楊樹達先生說:“治國學者必明訓詁,通文法。近則益覺此二事相須之重要焉。蓋明訓詁而不通文法,其訓詁之學必不精;通文法而不明訓詁,則其文法之學亦必不至也。”運用明語法以求詞義的方法來探求和詮釋詞義應遵循兩條原則:一是注意古今漢語語法的區別,二是注意對古漢語語法進行斷代研究。
《諫太宗十思疏》(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教材注釋:“〔所宜深慎〕這是應當深切戒慎的。”“深切戒慎”的說法不合漢語規范。“深切”是深刻而切實的意思,是不能用作“慎”的狀語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深”字第四義項:“表示程度深。很,十分。楊萬里《新柳》詩:‘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可知這里的“深”是副詞。這句的意思是“(百姓像水一樣)能負載船只,也能翻轉船只,這是應當十分謹慎對待的。”“慎”在這里用作動詞。
《過秦論》(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二冊)“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教材注釋:“〔甕牖繩樞〕以破甕作窗戶,以草繩系戶樞。形容家里窮。” 依照注釋,破甕是作窗戶的材料,而草繩卻是系戶樞的工具,兩句的語意結構關系不一致。其實“甕牖”與“繩樞”結構相同,語意關系一致。“甕”和“繩”都是表示原料的定語,都是名詞用作狀語的用法,意思是“用破甕作”“用草繩作”。全句的意思是:“然而陳涉只是個用破甕作窗戶、用繩子作門樞的窮人,是個地位低下的農奴,是個正在發配邊疆的罪人。”
《項脊軒志》(人教版高中語文第四冊)“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教材注釋:“〔垣墻周庭,以當南日〕院子周圍砌上墻,用(北墻)擋著南邊射來的日光。垣墻,名詞作動詞,砌上垣墻。垣,矮墻,也泛指墻。”依注釋,“垣墻”是動詞,指“砌上垣墻”,“周”是名詞,意為“周圍”,“庭”是名詞指“院子”,那么對應原句連起來就是“砌上垣墻周圍院子”,雖可意會,但不成辭例,不合語法。其實,“垣墻”仍然是名詞,在句中作狀語,“周”為動詞,“圍繞”之義。全句的意思是:“用圍墻圍住庭院,以便擋住南面射來的日光。”
《夢游天姥吟留別》(人教版高中語文第四冊)“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課文注釋:“熊在怒吼,龍在長鳴,像雷鳴般的聲音,震響在巖石和泉水之間。殷,這里用作動詞,震動。”依照注釋“殷,這里用作動詞,震動”,但“像雷鳴般的聲音”不知所出,跟原文對應不上。“震響在巖石和泉水之間”也似是而非,不合常理,且下句的主語不知所云。其實,這里的“殷巖泉”只是句法上變化了一下,語意結構跟“熊咆”“龍吟”是一致的,當講成“巖泉殷”,它們共同構成全句的主語部分。“巖泉”泛指巖間之泉,是“殷”的主語。這樣全句就結構整齊,語意順暢了。全句的意思是:“熊在咆哮,龍在吼鳴,巖泉在震響,它們的聲音使深林戰栗,讓層巔(高山)驚動。”
參考文獻:
[1]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2]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語文》1―6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王寧.訓詁學原理[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8.
[4] 張聯榮.古漢語詞義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