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放在里面邊頂邊吃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從輔食添加的時間到添加的順序,以及添加中的一些細節,都有著很多說法。而今,有關這些問題的最新闡述是怎樣的呢?
情報1:添加時間――不要早于17周,不要晚于26周
《父母必讀》:很多媽媽都在為究竟是4個月就可以加輔食還是一定要等到滿6個月再加而困惑。目前的建議到底是怎樣的呢?
郝波:對于添加輔食時間的說法,有一個過程。20世紀90年代,認為輔食添加應該從4個月開始,有些書刊甚至宣傳3個月開始添加。本世紀初,認為應該從4~6個月開始。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通過反復的論證和研究(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后提出,大多數嬰兒的輔食添加應該從滿6個月時開始比較適宜。前段時間,歐洲兒童胃腸、肝病營養學會,針對18個月以內的寶寶,頒布了一系列的輔食添加指導,雖然是根據歐洲兒童生長發育狀況做出的說明,但對我們同樣有借鑒意義,它里面指出,輔食的添加不要早于17周,同樣也不要晚于26周。這也符合我們一直所提倡的。從群體指導的層面考慮,建議在寶寶滿6個月時開始添加輔食;但是從個體指導的角度考慮,每個寶寶的生長發育狀況都不一樣,要根據寶寶的綜合表現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添加的時間以不早于4個月或者不晚于6個月為宜。當寶寶有以下表現或現象時,提示可以試著開始添加輔食了:
母乳喂養兒每天喂8~10次或配方奶喂養兒每天總奶量達1000毫升時,寶寶看上去仍顯饑餓。
足月兒體重達到出生時的2倍以上,低出生體重兒體重達到6千克時,當給予足夠乳量體重增加仍不達標。
寶寶頭部已經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倚著東西可以坐著。
開始對成人的飯菜感興趣,如喜歡抓媽媽正要吃的東西,并喜歡將物品放到嘴里,出現咀嚼動作。
用勺喂食物的時候,他就張開嘴,不總是將食物吐出,并能將泥糊狀食物往嘴巴后面送,并咽下去,不會被嗆到。
添加以后沒有出現皮疹、嘔吐、腹瀉等過敏癥狀。
情報2:添加首選――谷類食物
《父母必讀》:2008年3月~5月,父母必讀育兒網與ci123育兒網聯合進行了一項寶寶輔食添加狀況大型調查。在“給寶寶添加輔食應該從什么食物開始”一題中,有49.9%的被調查者首選蛋黃。您對這一數字怎么看
郝波:將蛋黃作為添加的首選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一種提法。因為在那個年代,與米粥、爛面條等食物相比,蛋黃的營養更豐富。然而,今天,人們對蛋黃有了更多更全面的認識。研究發現,過早添加蛋黃容易造成嬰兒過敏表現為嘔吐、皮疹甚至腹瀉,而且蛋黃雖然含鐵量很高,但不容易被寶寶吸收。更重要的是,隨著科學技術與食品加工工藝的進步,人們將寶寶需要的營養素添加到更適合寶寶消化吸收的食物中,如強化鐵的米粉等。所以現在我們首推強化鐵的米粉作為輔食添加的首選食物(因為,在谷類食物中,米比面更不容易引起過敏。而且一般4個月后嬰兒體內儲存的鐵逐漸消耗殆盡,母乳中的鐵不能滿足純母乳喂養寶寶的需要,此時強化鐵的米粉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添加了米粉之后,隨后可以添加菜泥、在寶寶7個月左右可以添加蛋黃。對父母有過敏體質的寶寶,最好9個月后再添加蛋黃為宜。
《父母必讀》:國外育兒刊物中提到:寶寶添加輔食未必要首選谷類食物,可以從肉類食物開始嘗試,因為肉類食物中含有豐富的鐵和鋅,而這兩種元素恰恰是在寶寶6個月時需要補充的。您對這一觀點怎么看?
郝波: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關于輔食添加原則中提出,谷類食物應作為首先添加的嬰兒輔食。從嬰兒消化系統生理特點考慮,開始添加的食物要柔軟、易吞咽、易消化、不易引起過敏、營養比較豐富,而強化了鐵的谷類食物恰好適合此時期嬰兒的特點。肉類食物特別是瘦肉的確含有豐富的鐵,但即使制成泥糊狀,也需要咀嚼后才能咽下,而且肉類食物中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魚除外),不易消化,對于消化酶的數量和活性未發育完善的寶寶來說,會加重消化系統的負擔。故不建議首先添加肉類食物,尤其是對不滿6個月的寶寶。
7個月后,寶寶逐漸開始出現舌體上下運動,舌與上腭一起能碾碎末狀食物,此時,寶寶已適應了米粉、蔬菜、水果、蛋黃,再試著添加肉類也不遲。所以,我個人認為,輔食添加還是應該首選谷類食物,具體來說就是強化鐵的米粉。對于沒有條件購買強化鐵的米粉的家庭,也可在嬰兒6個月后試著添加肉泥,但一定從少量開始,出現腹瀉、嘔吐等表現要暫時停止添加。
情報3:添加果汁――-兩三個月時一般不需要
《父母必讀》:目前對于添加果汁的時間上也做了一些調整,具體情況是怎樣的?
郝波:這也同樣是20世紀80年代的一種提法。因為當時大部分寶寶都喝不到配方奶粉,只是喝鮮牛奶,鮮牛奶中維生素c的含量很低,不能滿足嬰兒需要,所以,這種情況下,加一些果汁是可以的。現在,我們提倡至少到4~6個月以后再加果汁,因為過早添加同樣容易造成過敏和消化不良。同時,過多添加還會影響奶的攝入。更重要的是,一般來說在6個月以前,母乳完全能夠滿足寶寶生長發育的需要,不用額外添加果汁。
在添加果汁時,可以先添加葡萄汁或蘋果汁。另外,根據季節的情況,加一些桃汁、梨汁也可以。這些水果相對來說都比較平和,易于消化吸收,不易引起腹瀉,對小嬰兒比較適合。橘汁易引起過敏,6個月前最好不要給寶寶。另外,對于6個月以下的寶寶,最好把果汁以1:1的比例進行稀釋以后再給寶寶飲用,太濃的話,寶寶不容易消化吸收,易導致產氣或腹瀉,影響寶寶嘗試其他口味的食物。每天添加的量不要超過120~180毫升,以免影響其他食物的攝入。
不過,對于非母乳、非配方奶喂養的寶寶,添加果汁的時間可以適當早一些。但如出現腹瀉,要及時停用。
情報4:添加味道――制作輔食應少糖、無鹽、不加調味品
《父母必讀》:在《中國孕期,哺乳期婦女和0~6歲兒童膳食指南(2007)》中,建議給寶寶制作輔食要少糖、無鹽、不加調味品。它們分別指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建議呢?
郝波:“少糖”就是指盡量少選擇糖果、糕點等含糖高的食物作為輔食。另外,在給寶寶制作食物時盡量不加糖。其原因是糖可以提供熱量,但缺乏其他營養素。過多地攝入糖將對寶寶的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如影響寶寶機體對蛋白質和脂肪的吸收和利用:引起維生素B1的缺乏;影響對其他口味食物的適應,還可因血糖濃度長時間維持在高水平而降低孩子的食欲;造成多余的糖轉化成脂肪,從而增加患肥胖的危險;
若不及時刷牙,會增加齲齒的發生:容易養成偏食、挑食的不良習慣。
“無鹽”即寶寶輔食中不用添加食鹽。因為12個月內的嬰兒腎臟功能還不完善,濃縮功能較差,不能排出血中過量的鈉鹽,攝入鹽過多將增加腎臟負擔,并養成孩子喜食過咸食物的習慣,不愿接受淡味食物,長期下去可能形成挑食的習慣,長期過多食鹽甚至增加成年后患高血壓的危險。此外,輔食中不加鹽并不意味著寶寶的食物中就沒有鹽。實際上母乳、配方奶、一般食物中均含有一定量的鹽,足以滿足嬰兒的需要了,因為1歲以下的小寶寶每天所需要的鹽量還不到1克。
“不加調味品”指寶寶輔食中不用添加味精、香精、醬油、醋、花椒、大料、桂皮、蔥、姜、大蒜等調味品。因為辛辣類的調味品對寶寶的胃腸道會產生較強的刺激性:有些調味品(如味精)在高溫狀態下將分解釋放出毒素,會損害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寶寶的健康。另外,濃厚的調味品味道會妨礙孩子體驗食物本身的天然香味,長期食用還可能養成挑食的不良習慣。
輔食添加細節指導
不同月齡的寶寶有哪些特點?在添加輔食的過程中,需要掌握哪些基本原則?有沒有具體的制作方法?在下面的內容里,找到你要的答案!
6個月
寶寶吃的本領:
滿6個月時,寶寶將食物自動吐出來的擠壓條件反射消失,開始有意識地張開小嘴巴接受食物。其次,這一時期的寶寶能夠更好地控制舌頭使食物在口中移動,還可以通過上下頜的張合進行咀嚼運動。此外,他們的消化系統已經發育得比較成熟,能夠開始消化一些泥糊狀的食物了。
“小饞嘴”可以享用的食物:
可以接受稠粥、糊狀的食物。比如嬰兒米粉、蔬菜糊、水果糊等。添加原則:
1 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讓寶寶逐漸熟悉各種食物的多種味道和感覺,適應從流質食物向泥糊狀食物的過渡。
2 頭一兩次可以從1~2勺(每勺約3~5ml)開始,若寶寶消化吸收得很好,再慢慢增加到2~3勺,每天添加2次。
3 每次只添加一種新的食物,添加后觀察3~7天,寶寶沒有過敏反應(如皮疹、嘔吐、腹瀉等)再添加第二種。如果孩子出現過敏反應,或者寶寶的大便中把新添加食物的原物排出來了,應立即停止添加的新食物,等一周以后再試著重新添加。再有就是先分別添加單一的食物,兩種食物寶寶都沒有反應,再將兩種食物混合起來添加。
4 使用小勺喂食。選擇大小合適、質地較軟的勺子。開始時,只在小勺前面舀上少許食物,輕輕地平伸小勺,放在寶寶的舌尖部位上,然后撤出小勺。要避免小勺進入口腔過深或用勺壓寶寶的舌頭,這會引起寶寶的反感。
5 奶和奶制品仍然是寶寶的主要食物。每日飲奶量約為600-800毫升,不要超過1000毫升。
一日食譜舉例:
早餐:母乳或200毫升配方奶
午餐:1~2勺米粉糊或稠粥
1~2勺蔬菜泥
1~2勺水果泥
下午加餐:母乳或200毫升配方奶
晚餐:母乳或200毫升配方奶+1~2勺米粉糊
睡前:母乳或200毫升配方奶
Story:偉大的第一次!
媽媽全苗,寶寶胡北(小名泡泡),6個月
原本打算4個月開始就給泡泡添加輔食的,可是因為泡泡感冒,添加輔食的計劃一直沒有實施。小人兒感冒痊愈了,添加輔食再次被提上了議事日程。挑了一個周末,我決定開始給泡泡添加米粉和蛋黃。
米粉是早已經準備好的,當時在超市里挑了很久,又征求了很多媽媽的建議,最后選擇了亨氏的番茄口味的米粉。土雞蛋是托親戚在老家買的,聽說特別難買到,上次還專門跑回去拿。
添加輔食的功課我也早就做過了,因此,操作起來還比較順利。先把雞蛋煮5分鐘,然后關火,把蛋留在水里浸泡10分鐘左右取出,剝殼。蛋黃呈粉末狀、嫩黃嫩黃的,火候掌握得正好!取1/4個蛋黃用勺子壓成泥,然后放適量開水,攪拌,待溫度合適調入1勺米粉,一切準備就緒。
接下來就要看泡泡是否配合了。老媽給泡泡圍圍兜的時候,小家伙似乎有些迫不及待了,頭使勁兒往我端著的碗邊探,好征兆!圍好圍兜后,我先舀了一小勺放到泡泡嘴邊,小家伙張嘴就咬,我害怕傷到小家伙的嘴,趕緊把勺子縮了回來,然后慢慢放到他的嘴里。泡泡對于吞咽還不是太熟練,小舌頭來回伸縮幾下,一些食物又給推出來了。我用勺子接著再次喂進去,泡泡的小嘴吧唧吧唧幾下總算是吞進去了。吃了幾勺子之后,泡泡越來越感興趣了,一勺還沒吞進去,嘴巴又湊了上來,看樣子,泡泡比較喜歡吃這個呢!
編輯點評:寶寶愛吃是好事,但“從一種到多種、從1~2勺開始添加”的輔食添加大原則可不要忘記噢!
7~9個月
寶寶吃的本領:
這一時期,寶寶的舌體可以上下運動,舌體和上顎可以碾碎碎末狀食物,是寶寶開始長牙和開始練習舌碾的時期。
“小饞嘴”可以享用的食物:
可以接受稠粥、泥糊狀的食物。比如嬰兒米粉,稠粥,爛面條、菜泥、果泥、蛋黃泥、豆腐、肉(魚)末等。
添加原則:
1 除繼續熟悉各種食物的新味道和感覺外,還應該逐漸改變食物的質感和顆粒大小,逐漸從泥糊狀食物向幼兒半固體或固體食物過渡,以配合寶寶的進食技巧和胃腸功能的發育,使輔食取代一頓奶而成為獨立的一餐;同時鍛煉寶寶的咀嚼能力。
2 每日添加3次輔食,并喂適當的母乳或配方奶。此時,奶和奶制品是寶寶的主要食品。每日飲奶量約為600-800毫升,不要超過1000毫升。
3 改變食物質感時,要觀察寶寶的大便。如出現腹瀉,則表明寶寶對食物目前性狀不接受,發生了消化不良,需要停止添加新質感的食物。如大便中帶有未消化的食物,需要降低食物的攝入量或將食物做得更細小一些。
4 不要喂得過飽。寶寶在1歲以內,營養攝入的主要來源仍是奶類。如果輔食喂得過多,寶寶可能會自動減少奶量的攝入。
5 經常更換食物種類,讓寶寶有機會嘗試多種食物。
一日食譜舉例:
早餐:母乳或200毫升配方奶
午餐:2~4勺米粉糊或稠粥或面條
2~4勺蔬菜泥
1~2勺魚肉泥或肝泥,或者
1/4~1個雞蛋黃
半小勺油(大豆油、玉米油、葵花子油、橄欖油等)
下午加餐:母乳或200毫升配方奶1~2勺水果泥
晚餐:母乳或200毫升配方奶兩三塊面包片或餅干
睡前:母乳或100~200毫升配方奶
Story:輔食讓我歡喜讓我憂
媽媽李慧娟,寶寶張嘉益(小名源寶),11個月
源寶8個月去體檢時,發現微量元素鋅距最低標準參考值還差20。
雖說這只是一個參考標準,但我還是想從飲食上進行一些調整。
先上網查了查哪些食物富含鋅,然后把它們添加到寶寶的食譜中。花生、核桃打磨成末末拌著吃,雞肝瘦肉粥、豬肝粥、菠菜粥、菠菜面條、鮮蝦面條等等,每天不重樣地吃,功夫不負有心人!寶寶以前缺鋅的癥狀基本都消失了,晚上睡覺很踏實。
但是又出現了新的問題,由于輔食花樣繁多,寶寶深受吸引,而他的奶量也隨之減少了。這段時間,寶寶的身高、體重都沒怎么長。看來我們有些顧此失彼了!不過還好,用了一周的時間,我們將輔食的量和奶量做了一下調整。現在寶寶不缺鋅,而且成長指標一切正常呢!
10~12個月
寶寶吃的本領:
這一年齡段雖然寶寶的牙還沒有幾顆,但已經會用牙床咀嚼食物。此時,讓寶寶充分練習咀嚼尤其重要。
“小饞嘴”可以享用的食物:
可以吃切得很碎或泥糊狀的食物,以及寶寶能用手抓的食物,比如嬰兒米粉,軟米飯,餛飩、包子、碎菜、水果、豆腐,肉(魚)末等。
添加原則:
1 此時,寶寶已經進入換奶晚期,已由出生時以乳類為主漸漸過渡到乳類提供一半或更多嬰兒所需營養的階段。飲食規律向3餐1點2頓奶轉變。
2 不僅要滿足寶寶的營養需求,還要繼續鍛煉寶寶的咀嚼能力,以促進咀嚼肌的發育、牙齒的萌出和頜骨的正常發育與塑形,以及腸胃道功能及消化酶活性的提高。這時,單純吃泥糊狀食物雖然能夠滿足營養均衡的要求,但是其余的任務卻很難實現。可以適當增加食物的硬度。
3 這個時候,寶寶已經開始學著用手抓東西吃了,而且熱衷于把所有自己能抓到的東西都往嘴里送!你不妨給寶寶一些他能用手抓著吃的東西,比如煮熟的胡蘿卜條、香蕉塊或者不加鹽的淡味面包棒,這樣寶寶就可以自己練習吃東西了。不過,寶寶用手拿東西吃時,旁邊應有成人看護,寶寶吃的時候要坐好,最好不要在玩耍的時候吃東西。
4 恰當地搭配食物種類,以保證寶寶的營養均衡。
5 在增加了固體食物的同時,需要注意食物的軟硬度。水果類可以稍硬一些,但是肉類、菜類、主食類還應該是軟一些的。因為此時寶寶的磨牙還沒有長出,如果食物過硬,寶寶不容易嚼爛,容易發生危險。
一日食譜舉例:
早餐:母乳或250毫升配方奶+2~3塊面包片或餅干
午餐:2~4勺軟米飯或面條2~4勺蔬菜碎塊1~2勺魚,肉末或動物肝泥(或末)半小勺油
下午加餐:2~4勺新鮮水果碎塊或水果泥
晚餐:2~4勺軟米飯或面條2~4勺蔬菜碎塊
1個煮雞蛋或2~3勺豆腐
半小勺油
睡前:母乳或250毫升配方奶
Story:簡單改變,讓寶寶吃出快樂!
媽媽田云艷,寶寶阮鐠田(小名田田),2歲5個月
最近田田好像對雞蛋有一些厭倦了。常常是一個蛋蛋吃不完。有時候看到媽媽端來的是蛋羹,就立刻做逃跑狀!看來該給她換些花樣了。
再蒸雞蛋羹的時候,我在里面放一些菠菜碎末,而且還給它取個好聽的名字――大力水手蛋蛋。這次端給小家伙的時候,看到她一臉的驚喜!
后來,我又發明了好吃的“香腸蛋蛋”,其實就是在蛋羹里放一些香腸薄片。因為看動畫片時,田田已經知道了“好吃的香腸”,我趁機給田田說:“來,一口香腸一口蛋蛋!”看到這不一樣的蛋蛋,小家伙一聲不吭地吃起來。
此外,我們還可以在蛋黃里加入胡蘿卜末、肉末等配料。就這樣簡單的改變也會讓寶寶吃出無限快樂呢!
輔食添加6大Hot Questions
媽媽們最關注的熱門話題,權威專家最到位的經典解答!
Q:沖調米粉有什么要訣嗎?
A:在已清潔的寶寶餐具中加入1份量的米粉,量取4份溫奶或溫開水,溫度約為70℃;將量好的溫奶或溫開水倒入米粉中,邊倒邊用湯匙輕輕攪拌,讓米粉與水充分混合。倒完奶或水后千萬別忘記要先放置30秒讓米粉充分吸水,然后再攪拌:攪拌時調羹應稍向外傾斜,向同一方向攪拌:如有結塊顆粒,可邊攪拌邊用調羹將結塊壓向碗壁,以便壓散結塊。理想的米糊是:用湯匙舀起傾倒能成煉乳狀流下。如成滴水狀流下則太稀,難以流下則太稠。米粉可混合菜泥、果泥、肉泥、面條等一起喂給寶寶。
Q:喂新食物時,寶寶會經常用舌頭把它頂出來。這是說明他不喜歡吃嗎?
A:不是的。這實際上是小寶寶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因為這些食物他原來沒見過,味道也從來沒接觸過,“它們會不會有危險呢?”于是,小家伙就變得非常警惕。
喂寶寶新食物,需要選擇寶寶情緒愉快時,媽媽面帶微笑,先吃給他看,并給寶寶建立一個放松的環境。如果寶寶不吃,不要強迫他,立即把食物拿開,過一兩天再試試。經過幾次甚至十幾次“試吃”之后,寶寶會逐漸接受新的食物。媽媽們一定要有足夠的信心和耐心。
另外,也可以想一些辦法,比如用母乳、配方奶來沖調,或者把新的食物摻在他已經接受的其他食物里面。
Q:瓶裝的泥糊狀食品該給寶寶當“菜”吃嗎?
A:瓶裝泥狀食品是經科研人員合理配方后制出的嬰幼兒正餐食品,它是孩子的主食而非副食或菜。它既有科學的搭配又有熱量和營養素的量的保證,每日吃多少有嚴格的計算。如果為了省事拿它當菜配以家庭制作的粥或面條,就極有可能減少了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生素等重要營養素的攝入量而造成營養的不均衡。另一方面,每瓶打開的瓶裝食品的保鮮期僅為48~72小時,吃不完的部分再繼續當菜吃,有可能造成腹瀉。瓶裝食品適用于外出時食用或工作繁忙時給寶寶食用,如果有空,你也可以自己用新鮮食材給寶寶做輔食。
Q:怎么知道寶寶吃飽了?
A:首先每頓準備的量相差不要太多,然后一口一口地喂寶寶,并觀察其表現。比如孩子閉上嘴不吃了,或者用手把碗推開,都說明孩子有可能是吃飽了。這時候判斷一下,如果和這段時間所吃的量基本上差不多,就不要再喂了。需要提醒的是,寶寶的胃是有自我調節作用的,如果上一餐或者前一天吃得多了,這一次可能就會少吃一點,家長不要擔心,只要孩子的精神狀態、大便的性狀和次數都很正常就沒關系。
Q:如何監測寶寶的營養狀況?
A:觀察和監測寶寶的營養狀況,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為寶寶繪制生長發育曲線。通過定期的測量、畫點、連線,我們可以觀察到寶寶身高、體重曲線的變化情況。如果曲線一直處在與第50百分位曲線平行并上升的狀態,則表明寶寶的營養狀況比較好。
另外,在給寶寶添加輔食的過程中,也需要及時觀察寶寶的反應,是否出現過敏癥狀,大便情況,精神狀態等等。如果以上情況都很正常,說
明寶寶的營養狀況還不錯噢!
Q:生病時添加輔食要注意什么?
A:生病過程中,不要添加新的食物。但是,孩子已經適應的食物,還是要繼續添加。只要孩子能吃,就不要人為地減少添加的量。病愈后,給孩子每天加一餐,一直加到他恢復到生病前的體重為止。
培養飲食好習慣的9個關鍵詞
輔食添加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僅要注重寶寶吃什么,吃多少。還要在這個“學吃”的關鍵時期幫她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
關鍵詞1:快樂就餐
喂寶寶吃飯,的確是件很繁瑣的事。只要父母不把它當任務,而是帶著享受的心情,就可以讓寶寶學吃飯變得快樂起來。孩子半歲以后,父母也許會把給寶寶做飯吃看作一天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來做。可是孩子并不理解你的心情,甚至對你忙乎半天準備好的食物表示拒絕。對于他緊閉的雙唇,胡亂揮舞的雙手,有時你真會火冒三丈,難免想大聲批評。面對你精心準備了食物寶寶卻不好好吃的情況,不要著急,也不要因為怕浪費硬塞給他。或許是食物(大小、味道、溫度、軟硬等)或喂法有問題。還可能是寶寶困了或者沒有食欲,要耐心找到真正的原因!千萬不要吃飯時孩子滿地跑,家長追著喂。
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定時坐在固定位置上進餐。
關鍵詞2:固定就餐時間
不要輕易打亂好不容易固定下來的喂食時間。如果按照比較固定的時間、順序并在固定位置進餐,都利于讓寶寶慢慢有吃飯的概念。他長大以后也會養成定時吃飯的好習慣。孩子1歲后,一日三餐已成為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固定時間進餐對孩子來說是養成規律的關鍵。如果父親回家晚影響了用餐時間,那么成人可以等,而孩子還是應該到點就吃飯,不要因為大人生活的不規律而打亂了孩子的生活節奏。
關鍵詞3:吃飯專心
媽媽哺乳或喂食時,要暫時忘掉其他雜事,專心地做好這一件事。如果媽媽一邊饒有興致地看電視,一邊心不在焉地給寶寶哺乳或喂食,或是喂寶寶時心神不定,寶寶會敏感地察覺到媽媽的這種不安而變得不安分起來。邊進故事邊喂飯,邊看電視邊吃飯,一頓飯長達一個多小時,這些做法都不利于孩子生長。
如果寶寶吃飯時邊吃邊玩不專心,父母可以多用眼神、語言交流引導寶寶,幫其養成專心進食的好習慣。寶寶l歲后,努力改善一下進餐氣氛和調整食品種類,也利于引起寶寶吃飯的興趣。可也有些寶寶不管怎么說都聽不進去,一口飯含在嘴里就是不咽:手上拿著食物不往嘴里送,捏著玩或滿地扔,還有的拿勺子在碗里亂攪,就是不舀起來吃……也可以認為這就是寶寶不餓,先把飯菜收走。一般一餐飯的時間不應總是半小時以上,超過時間你就可以嘗試收走。幾次之后孩子會明白吃飯要專心,否則就沒得吃。有人管這叫“惡(餓)治”,其實對1歲左右還不太懂得“講道理”的孩子來說,偶爾用用這招還是挺靈的。另外,把食物在收走半小時或1小時后原封不動地端出來給孩子吃,這時寶寶已經餓了,常會吃得很專心。
關鍵詞4:細嚼慢咽
要讓寶寶學會專心就餐并細嚼慢咽,父母首先要有耐心引導。寶寶學會了細嚼慢咽,可使食物在口中充分研磨并與唾液充分混合,可刺激胃腸各種消化液的分泌,可減少胃腸道負擔并使食物更好地消化吸收;同時,多咀嚼還有利于顱骨和牙齒的發育,增強牙齒抵抗力,防止牙頜畸形以及齲齒。最重要的一點是讓大腦飽食中樞有充足的時間告訴你――“吃飽了”以免食入過多的食物。
關鍵詞5:體會吃的樂趣
1歲左右,寶寶會喜歡跟成人在一起上桌吃飯,不能因為怕他“搗亂”而剝奪了他的權利,可以用一個小碟子盛上適合他吃的各種飯菜,讓他盡情地用手或用勺子喂自己,即使吃得一塌糊涂也無所謂。其實,寶寶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慢慢就學會了吃飯技巧。當然,你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幫助寶寶。
1歲左右的寶寶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媽媽一邊將其雙手緊束,一邊一勺一勺地喂他。這不利于對寶寶生活能力的培養和自尊心的建立,寶寶常常報以反抗或拒食。寶寶并不見得一定是想要自己吃飽飯,他的注意力是在“自己吃”這一過程,如果只是為訓練他自己吃飯,不妨先喂飽了他,再由著他去滿足學習和嘗試的樂趣。
關鍵詞6:多多鼓勵
1歲以內的寶寶學吃、學說、學走,是父母很關注的幾件大事。教孩子學說話時,大人會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地教,對孩子的每一點微小的進步都感到由衷的高興。可是在學吃的問題上,潛意識中覺得吃是人的本能,不學也應該會,就沒有足夠的耐心去教孩子。其實對于孩子來說,學吃和學說話一樣有難度。需要大動作、精細動作、手眼協調的諸多能力都要達到一定成熟度才行。能看到食物,能拿到食物,能送到嘴里,能使用工具(小勺),無一不需要練習。
當寶寶學習自己吃飯時,要及時鼓勵。如果媽媽確實擔心寶寶把飯吃得滿地都是,可以在寶寶坐著的椅下鋪幾張報紙,這樣一來等他吃完飯后,只要收拾一下弄臟了的報紙就行了。
關鍵詞7:不挑食、不偏食
在輔食添加初期,果汁和瓶裝泥糊狀食品要注意品牌和品種的選擇。原則上講,盡可能多選一些品種,這可以滿足口味多樣的需要。當然你還要注意到谷類、蔬菜類、水果類、肉類之間的搭配,以保持各類食物間的平衡。
膳食要多樣、平衡和適量的用餐教育需從學吃飯開始。孩子雖然還小,但是他已經有了很強的模仿能力。餐桌上父母的言傳身教也很重要。盡可能讓寶寶多品嘗各種味道,培養對食物的興趣。
父母有飲食偏好或有挑食的習慣,要有意識地避免影響到孩子。只有父母遵從平衡膳食的觀念,在餐桌上身體力行,才能潛移默化地讓寶寶也明白平衡膳食營養的重要性,并讓這一良好的習慣自然地陪伴寶寶終生。
關鍵詞8:適量飲食
在吃的問題上,家長的責任是為孩子準備適宜的食物:而吃什么,吃多少應由孩子來決定。一般來說孩子是知飽餓的,強迫進食的結果會讓他失去這一能力。孩子不是機器,哪一天吃多些,哪一頓吃少些,都很正常。對于孩子來說,體重是反映體格生長狀況最敏感的指標。只要定期帶孩子每月體重增加的值(生長速率)正常,你就不必為他每一頓吃多吃少擔心。家長要在一起進餐時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讓寶寶對自己的每一餐吃什么、吃多少逐漸做到有一定的把握,對健康營養的觀念有一定的認知,不暴飲暴食,也不饑一頓、飽一頓無規律地進餐。
關鍵詞9:引導分享
在寶寶學吃的過程中421家庭中四位老人和二位父母常常過分關注孩子:幾雙眼睛盯著他的小嘴,寶寶愛吃什么立刻端至跟前,陷入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誤區。從小讓孩子學會有好吃的分給
父母和其他人很重要,當他給你吃時你要吃掉并且表示感謝,讓他體會到分享是一種快樂,學會如何表達感謝,這也是在學習如何與他人交往。這樣在餐桌上不僅獲得營養,還能熏陶出好的美德。
輔食添加的“Easy”哲學――來自《父母必讀》雜志三位媽媽編輯的切身體會
在N多頁的技術指導之后,也請我們親愛的編編們“現身說法”一下。不為別的。只為讓新媽媽們減減壓。
對主食超級抵觸!
在添加輔食那會兒,書上有一種說法:添加輔食的時候,如果只給寶寶吃米粉,寶寶雖然外表看起來胖乎乎的,但身體不會很結實。因為擔心養出個胖女兒,我一直對添加米粉比較抗拒。在添加了菜泥、果泥之后,還遲遲不肯給她加米粉。結果是,女兒如我所愿,完全與胖無緣,卻也對主食毫無興趣。
每次吃飯,總是把碗里的菜解決光光,米飯卻一口沒動。如果你再給她碗里添菜,她又能把菜再吃光光,飯還是不動!可是不吃主食哪行啊?逼急了,女兒只好大喝一聲:“辣椒呢?!”然后就著辣椒大口大口將飯吞下,一餐飯結束。
就為這,我不知道反省7多少次:我這么熱愛主食的一個人,居然養出了一個討厭主食的女兒!都是當時太絕對、太教條了。其實人家也沒說一定不能吃米粉,只是說不要光吃米粉,而我卻較勁成了非黑即白。
屢戰屢敗,干脆放松下來
剛開始給飛象添加輔食的時候,我也捧著若干的育兒寶典仔細鉆研,按部就班,一點兒也不敢出錯。
可惜的是,飛象同學是個口味極其刁鉆的孩子,新鮮的東西說什么也不肯嘗,可是輔食添加對于她來說不都是新鮮的嗎?!所以那時很多我費了半天心思整治出來的輔食,最后都被我自己兩口吃掉。屢次挫敗之后,脆放松了下來,能吃什么吃什么吧,不喜歡吃的先不著急加了。慢慢地她也接受了多一些的口味。
再接下來,她開始吃飯了,更讓人頭疼。幾乎是一天只吃一頓。而且最過分的是,要用鼻子聞,凡是“聞”不上的,一概不吃!
轉眼間,她4歲半了,什么都吃,而且吃得很多。在幼兒園的體能測試中,她還拔了頭籌,看來體質不錯。
在跟孩子吃飯較勁的這個過程里,我也焦慮、煩躁過,但大多時候,我深信身邊一位心理學專家同事的名言:孩子不會把自己餓死。
和“教科書”小孩唯一的一次較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