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莫懷戚的散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個強壯的兒子,背上是一位清瘦的母親;一位時尚的母親,背上是一個胖乎乎的兒子,他們慢慢的、穩穩地走在鄉間的田塍上,落日的余輝映照著金色的菜花,田里的冬水咕咕的冒泡……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朋友,這不是電視劇,這不是作秀,這是一家三代四口在初春時節在南方的田野散步。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近十多年來一直保留了這篇我們重慶本土作家莫懷戚的詩意散文《散步》,盡管這篇文章我已經教了五六屆學生,但是我一直不敢說我真正的讀懂了它——每讀一遍,我都在經歷一次心靈的洗禮,因為它透顯出來的語言美、哲思美,因為它對中華美德的傳承,因為它散發的清新淡雅的芬芳,尤其因為它對真性情回歸的呼喚……
文章行文思路其實非常簡單明了:我勸母親散步——全家人在田間散步——選擇的分歧——消除分歧——我和妻子分別背上了母親和兒子。如此簡單而平凡的小事情,何以打動讀者?何以不落俗套?莫懷戚不愧是一名大家,因為他本身的真純。
首先讓我們感到震顫的,是人們熟知而淡漠了的傳統美德——尊老愛幼,這個歷經幾千年而不衰的美麗話題,今天依然還強烈的激蕩著良知未泯的人們。面對我們今天這個時常被金錢至上的拜金主義思想強烈沖擊的社會,看到《今日說法》不厭其煩反復播出呼吁要孝敬老人的案例,碰上托詞事情多工作忙沒來得及兼顧孩子的學習和成長的“成功人士”們,我這里真的好想勸他們泡上一壺茶,靜心的品讀品讀《散步》。當然若能夠攜上自己的爸媽妻兒,也像作者一樣,漫步鄉間河畔,其樂融融,何其美哉!其實,曾幾何時,我們疏忽了父母的安康,孩子的成長,親友的問候,老家的變遷……莫懷戚先生讓我們重拾這枚閃光的珍珠,以它的熠熠光輝洗濯我們曾被蒙蔽的心靈。美國漢學家柯爾特先生就非常贊賞中國人的敬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說它是“中國文化的精髓”。英國哲學家培根先生也曾說過:“哺育孩子是動物也有的本能,贍養父母才是人類的文化之舉”,還說關于這一點,只有中國人做得更好。說實話,就連寫到這里時我仍然感慨萬千:是什么讓我們國人在短短的幾十年流失了老祖宗幾千年沿襲的珍寶,我們的教育是不是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在抱怨待遇的時候,我們在只注視“優生”的分數的時候,我們在迅速上完課文抓緊時間指導練習的時候,是不是忘記了文選中的人性之美,忽略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呢!
當然讓我們流連的,還有文章散發出來的清新淡雅的芬芳的語言和富含詩意的景物描寫。“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侯很聽她的話一樣”,毫不矯情的莫先生,如此樸實的語言卻顯示著他語言的機智,豐富的內涵,的確耐人尋味。我也許算是一個較傳統的學究吧,不然怎么就不能接受“父母聽我們的話”的說法呢?反復品味之余,似有所獲:父母老了,我們肩上的擔子重了,我們該接過父母的接力棒了。我們是不是該多陪陪他們,多與他們交流,多關注他們的生活和內心世界了呢!“小家伙突然大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多么富有生活情趣的妙語,多么活潑聰穎的孩子,多么和諧溫馨的一家人。像這樣互相映襯、飽含情趣、不乏哲思的充滿對稱美的句子,文章中簡直俯拾皆是,讓人美不勝收。輕輕的吟詠課文,就如同與作者一道漫步田間,就如同與家人一起流連公園,就如同回到童年“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當然,真人真事真性情再伴以南方初春充滿勃勃生機、富有詩情畫意的美景,這幅畫面是不是就自然讓人嘆為觀止了呢?文章第四段“新綠隨意地鋪著”,“嫩芽也密了”,“冬水也咕咕的起著水泡”,作者看似隨意的幾筆勾勒,一幅鮮活生動的散步背景圖就躍然紙上了。“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生命是什么?結合上下文看,不難發現:生命就是關愛,是呵護,是傳承……真的人,真的景,真的情,真的思!自然還有文末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水波粼粼的魚塘,其間和藹的母親,聰慧的兒子,賢惠的妻子和孝順的丈夫,無不流動著和美與真的性情。
散步,這是一個極普通的題目,也是一件極平凡的小事,但《散步》的作者卻抓住了生活中這一件易為人們忽視的小事,開掘出一個更廣闊的天地,讀后令人神馳遐想,余味不盡。
作品中散步的是一家人,祖孫三代,成員雖極簡單,但安排卻可謂匠心獨運。散步時小家伙象發現新大陸似的一聲喊叫:“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點出了這種安排的深刻寓意。媽媽和兒子,這是兩代人。前面的兩代人是老的一代和壯年的一代;后面的兩代人是壯年的一代和幼小一代。他們在田野上散步,但也可以看做是在漫長的人生之路上跋涉。老的一代,壯年的一代,幼小的一代,代代相承,連接起生命長河的鏈條。生命的長河是無限向前延伸的,但每一生命個體的存在又是有限的。“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將到的時候死去了。但是春天總算來了”。這看似漫不經心的一筆輕輕地點出了這一淺顯而又深奧的道理。有些老人要死去,但春天還是照常來。“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枝上的嫩芽兒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這是《散步》中主人公的感受,也是作者對生活的思考。文中散步的三代人不也令人想到生命嗎,三代人,這是生命所必然經歷的三種不同存在的階段。
三代人,年齡不同,境遇各異,思想不一,于是在散步中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喜歡平順和追求有意思,這正是生活中老小兩代人之間常見的分歧,這一情節的安排于平淡自然中見深刻,足見作者之功力。這一分歧的解決頗耐人尋味。因為“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的強壯的兒子,”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著聽從他高大的父親,所以在歧路前如何舉步取決于“我”。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拆散一家人各得其所又不愿意,“我”在這種情況上決定委屈兒子,但這時母親變了主意。小路不平順,但畢竟有吸引人之處,那里有金黃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母親的改變主意,也許有疼孫兒的心理,但也許更主要是因為被小路絢麗的風光所吸引。一家人終于走在有意思但又不平順的小路上,這是代表未來的兒子所選擇的道路。散步中這一小小插曲可以令我們想到生活中無數類似的事件,這里展示的是一滴水珠,但它包含著世界上所有的水包含的一切元素。
一、借凡人小事升華顯主題
話題作文“愛國”“感恩”等,不可泛泛而談,作文中應有生活,有具體完整的內容,要接地氣,從廣闊的生活中選取小事小情來表達主題。
如莫懷戚的《散步》借一家人散步這一小事,表現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和中年人肩負重任的大主題,就給人以小見大之美,讓我們不僅從這個散步的小小生活畫面體驗到一種互敬互愛的家庭成員間那濃濃親情,更是從文中人物與環境感受到那美好的“生命”意識。都德的《最后一課》以一堂小小的法語課表達深深的愛國之情。
二、憑普通景象聯想得感悟
生活中的自然景象,“一草一木皆生命,一枝一葉總關情”,從多角度觀察,并用心去感受去思考,找到富有深刻含義的東西。
美麗的彩虹橫跨在天際讓我們聯想到可由此岸渡到彼岸的橋,還能感悟到“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的哲理。臺灣作家席慕容的散文《貝殼》從海邊小小的貝殼寫起,貝殼雖小,可“制作”精致;貝殼里的生命雖短暫,卻活得一絲不茍,與貝殼里的生命比起來,我們人的生命更長,更有優越性,因此我們要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細。作者借貝殼抒發了一種積極向上、樂觀自信的精神力量,引起讀者的深刻思索。
三、靠細小情節描繪現神奇
抓住生活中的細微而又具體的典型情節,加以生動細致地描繪,寫得越細致,越深入,給讀者留下的印象就越深,所體現出的道理就越深。
朱自清的《背影》中體胖的父親在車站為“我”買橘子時,他“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作者通過這些細小情節的刻畫,生動地勾畫出父親的高大形象,表現感人至深的父愛。
二、學習本文運用動作、語言、細節的描寫來表 現人物的寫法。
【教學重點】課文理解,美點尋蹤
【教學難點】文本所突出表達的主題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點撥、討論
【教學過程】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1.首先播放歌曲《我想有一個家》。之后教師激情導入:“我想有個家”,這是每個人的心聲。家,一個多么溫馨的字眼,它是一個避風港,一個幸福的搖籃。它給了我們無盡的關愛和溫情。今天,就請我們一起跟著莫懷戚一家人去《散步》,去感受這個四口之家的濃濃的親情。(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文本,解讀文本。聽讀課文,輕聲跟讀
(請同學們聽錄音朗讀課文,也可以輕聲跟讀)思考問題:1、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2.課文中寫了哪些人?用不同的表述來介紹。(說到三代人時點擊出現幼、中、老)
3.作者講述這個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他想要告訴我們什么?(學生說出尊老愛幼時,點擊“尊、愛”。并要求學生找出有關語句讀一讀。
4.明確課文給我們感悟:一家人要互敬互愛,家庭才能其樂融融,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其實,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人與人之間也必須和睦相處,我們才能實現和諧社會的理想。
5.同學們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合作互動,談談自己家庭中平凡而感人的小事。請同學們來談談發生在自家的充滿親情事,讓你的同學與你一起分享。
三、拓展探究,深化文本。
剛才同學們講的故事非常感人。課文講述的故事也很平凡,語言也樸素平易。但這樸實無華的小文章卻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因為文章中到處閃爍著美的光茫。那么把文本的美點找出來。
請同學找出課文中自己認為寫得最恰當、最生動、最形象的,給人強烈的美感、給人有力的感染、給人深刻的教育等等內容。
比如:生動的景物描寫;感人的精神;貼切的修辭;特色的句式;含義深刻的語句;精當的用詞……(以上內容指名讀)
舉例:美在對春景的生動描寫。
最后由教師小結,評價。
四、課堂延伸。
一、因文生情,沉浸在自己的故事中,遠離文本和學生
以情為主的文章自然要求老師引導學生真正地入境,課堂結尾沿著文章情感發展的脈絡,作點渲染,讓學生再一次感受到情感的浸潤,這不失為一種好的結尾方式。但是,有的老師渲染過度,課堂結尾成了一種私情的泛濫。
一位老師執教泰戈爾的《金色花》,課堂結尾安排學生以“母愛”為話題說一段話。對學生說話的內容,老師并未做評點,而在每個學生回答后反復點化,“媽媽,媽媽,你永遠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課堂上充斥著老師高分貝的對“媽媽”的聲聲呼喚。而老師這樣渲染的目的在于引出自己原先準備好的一段文字:
媽媽,媽媽,我親愛的媽媽,想起幾天前,你來為我帶孩子時,腳上還沾著棉花地里的泥巴,女兒的心中就有著萬千的悄悄話;媽媽,媽媽,我親愛的媽媽,記得我小時候,你坐著木盆,在河里為我捉起小魚小蝦,那時我是多么的驚訝;媽媽,媽媽,如今你的頭上已布滿霜花,歲月在你的皺紋間留下了年華。媽媽,媽媽,如今我也成了一位小女孩的媽媽,媽媽,媽媽,我的媽媽,無論風雨,無論坎坷,你都是我溫暖的家,我也是你最幸福的小丫!
如果我們再回視一下課文,就可能感覺到,這段抒情獨白與原文情感基調是有較大出入的。《金色花》通過幾幅富有情趣的畫面,表現孩子的天真、活潑、可愛。同時,從孩子的眼中,媽媽那沐浴后披肩長發的線條,那禱告與讀書的造型是多么優雅。孩子是一位天使,媽媽也是一位天使,詩篇是美與愛的結晶,而不是“媽媽,媽媽”式的歇斯底里。
另一位老師執教魯迅的散文《風箏》,結尾要求學生說說曾經觸動自己的故事,體會在誤解和沖突中也有親情。老師在象征性地提問了幾個學生之后,就隨著一段柔美的音樂,很抒情地敘述自己的故事:
我,一個農村女孩,家里有兩個哥哥,當年父親力排眾議,讓我上大學。畢業后,我走上了講臺,父親自然很高興。以后,我成家了,想調動工作。父親怕我一人在外面吃苦受累,強烈反對我調動工作。很長一段時間,父親消失在我的視線之外。一個下雪的早晨,外面雪花飛舞,我打開窗戶,看到遠處一個老人站在雪地里,縮著手,哆嗦著身子,他的身邊,放著大大小小的蛇皮帶,那是為我準備的雞鴨魚之類的過年用品。那一刻,我淚雨滂沱,那是生我養我的爸爸呀!那是我朝思暮想的爸爸呀!我的父親是全天下最普通的父親,也是全天下千千萬萬個父親的縮影,正是有了他們的無私奉獻,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百善孝為先,奉養父母,是子女天經地義的事,向全天下的父母致敬!(隨即轉身向臺下聽課的老師鞠躬)
看得出來,這段話是執教老師精心準備的,融含著自己的真情。但是,用這段話結束課堂教學的問題在于:第一,這段話表達對父愛的感激,與《風箏》的情感基調不吻合,引申不合理。第二,老師情感過于投入,以至聲音哽咽,不能回到正常的教學情境中,忘記了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
二、由古及今,胡亂聯想,推衍的內容有嚴重的“惡搞”傾向
對課文內容作合理的推斷或引申,既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有利用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精神。但是,這樣的推衍,必須要在尊重文本的基礎上進行,而不能隨心所欲。
有個老師教學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以一個“猜”字來串起教學的主線——猜時代背景,猜字音字義,猜背誦技巧,猜詩歌主旨……且不說這種“猜”法的合理性與可行性,單說說結尾“猜今日陶公”就讓人匪夷所思。教師問了這樣一個問題:陶淵明如果生活在今天,他可以當什么社會角色?請展開你的奇思妙想。
我們看看學生的回答和老師的評點:
生一:陶淵明如果生活在今天,今天的環境已經破壞得很厲害,他沒有隱居之所。他應該到中央黨校去當講師,因為他清廉,可以主講反腐倡廉。
師:很好,陶淵明能當大學講師,并主講為官之道,你很有政治頭腦。
生二:陶淵明如果生活在今天,他可以去當豆農,因為今天的糧價很高,種豆可以使他致富。
師:很好,你很有經濟頭腦。
生三:陶淵明如果生活在今天,可以到自然環境保護區當環保宣傳員。
師:很好,你很有環保意識。
生四:陶淵明如果生活在今天,可以去當公務員,因為他知識豐富,文筆又很好。
師:很好,你真知人善任。
因為完全脫離了文本,學生思維很活躍,回答貌似很精彩,但實際上已經變成了對文本的歪曲,更是對古人的惡搞。老師沒有很好地引導,反而有如下總結:
同學們,你們今天給陶淵明作了合適的安排,如果讓他當官,他能夠為人民服務;如果讓他經商,他能消除貧富差距;如果讓他當農民,他能帶領農民勤勞致富;如果讓他當作家,他還為人民寫出更多的好作品……陶淵明如果生活在今天,能投身到時代的洪流中,做時代的弄潮兒。
嗚呼,陶公當時代的弄潮兒,與《歸園田居》表達的情感不啻有十萬八千里!
三、由讀到寫,寫的內容與課文不能作無縫對接
讀寫結合,以寫來收束課堂,要引導學生在對課文內容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礎上,選擇恰當角度,進行寫作訓練。比如,于精彩處仿寫,于空白處補寫等。但是,我們發現,有些老師設計寫作訓練時,不能做有效的引導,寫的內容與課文相去甚遠。
一位老師執教莫懷戚的《散步》,在課堂的結尾,老師安排了一個仿寫訓練:
家可以很小,螺螄殼是蝸牛的家;家也可以很大,
。
在老師不斷的啟發下,學生有如下的回答:
家也可以很大,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家也可以很大,宇宙是地球的家;家也可以很大,大海是魚兒的家;家也可以很大,天空是鳥兒的家;家也可以很大,天空是云朵的家……
如果是專項的語言訓練,學生的回答是精彩的。但是,如果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了。《散步》敘述的是家庭生活,主題是表現親情的。而老師給的示例,包括學生仿寫出來的句子,只是變換著視角,來審視家的“大”與“小”,這與《散步》的主旨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另外一位老師在《散步》教學的結尾,先有這樣的小結:“在我們就要走出美文《散步》的時候,讓我們一起深情地吟誦文章最后一段,再次在《散步》精致對稱的語言中,感知和諧美滿的親情。”接著安排了一個“拓展遷移”: 試著用對稱的形式寫一組句子,描繪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比如“孩子的眼睛”。
因為已到下課的時間,老師匆忙展示了自己準備的內容:
孩子的眼睛,像浸在水中的一顆烏亮的寶石,那么晶瑩;像黑夜中閃爍的一粒珍珠,那么奪目。
我們分析一下,老師精心造出來以總結課文的句子,是有問題的:將課文中的“親情”變換為“孩子的眼睛”,內容與課文沒有什么關聯;從形式上看,也不能體現文章最后一段于整齊中見錯落之美的特征。這樣的寫作訓練,放在任何一節語文課的結尾,都沒有什么區別,怎么能體現“讀寫結合”呢?
四、由文及道,背離了文學鑒賞,變成了空洞的思想說教
“文以載道”,文學作品中融含著道德教化的因素,但是,語文課的思想教育應該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行。而有些老師在課堂的結尾,生硬強加道德教育的內容。一個老師在執教《楊修之死》的結尾,有這樣的設計:同學們,你們讀了這篇文章,有什么啟示?
下面是學生的問答:
生一:做事要穩重,不要耍小聰明;不能只顧眼前,不顧長遠。
生二:做人要低調,做事要周全。
生三:為人要謙虛,做事要謹慎。
生四:要把才能用到該用的地方。
如果說,學生的回答,還差強人意,那么,老師的總結,則有空洞說教的嫌疑:
做人不能侍才放曠,要審時度勢,韜光養晦。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對上級要尊重,對朋友要愛護,對規范制度要遵守。將自己的才能用在合適的地方,不要耍小聰明,而要擁有大智慧。
同樣,一位老師執教《范進中舉》,在結束時進行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范進中舉》,知道了范進在成功時的表現。請同學們記住,我們成功時要看得起別人,失敗時要看得起自己;成功時要淡然,失敗時要坦然……
應該說,《范進中舉》的本意不是談人生的成功與失敗。范進的笑也是含淚的笑,得意并不是他的真性情。據此引發關于“成功”“失敗”的人生態度,是不恰當的。這種忽略本體的拔高、升華,使原本處處流淌著詩意的語文,扭曲成了粗糙的說教,只能讓學生與語文越來越遠。
五、由課內到課外,作業成為一種虛假的點綴
課后作業是課堂的延續和補充,學生通過完成一定數量的作業,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或是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布置作業應該具有針對性,也有可操作性。但是,有兩種作業,實際上是一種虛假的點綴。
一是作業過大,有專業研究的傾向。一位老師執教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布置的作業:課外閱讀王永照《蘇軾傳》,林語堂《坡傳》,東方龍吟《萬古風流坡》。
這樣的專題閱讀自然是有價價值的,但是,能做這樣閱讀的也許是大學教授或是專門從事坡研究的學者,作為初中學生一節課的課后作業,顯然大而無當。類似的還有教《智取生辰綱》則讀《水滸》,教《楊修之死》則讀《三國》……
二是作業過虛,有非語文化的傾向。一位老師教完《金色花》后留下的作業:生活中,我們應該為媽媽做些什么呢?請用行動回報母愛。晚上回家,請給媽媽端上一杯茶/給媽媽梳一次頭/給媽媽唱首歌………
另一位老師也英雄所用略同,在教學莫懷戚的散文《散步》后,布置了如下作業:在父親母親的背上靜靜趴一會,回想一下小時候父母背自己的情形,然后輕輕為他們捶捶背。再仔細觀察一下,父母的背和你的背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