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陶淵明桃花源記

          陶淵明桃花源記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陶淵明桃花源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陶淵明桃花源記范文第1篇

          [關鍵詞]舞劇 創作 評論

          以舞蹈的形式為陶淵明及其所處的時真,而又以《桃花源記》為契人點,這固然有湖南出于地理選擇的考量,但確實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很有張力的題材。魏晉風度所折射出來的黑暗現實、詩人于沆瀣俗世中的絕望以及隱逸歸田、寄情南山的理想,它們構成了極為豐厚的言說內容。湖南省歌舞劇院創排的大型民族舞劇《桃花源記》,由此去結構和生發一種舞蹈的表達,天然地帶有了某種探源的意味,是很有考察性的。

          陶淵明于五柳居前撫無弦之琴,輒而化影三人,醉舞L柳,那亂世環境借由音樂渲染而出,為舞劇《桃花源記》鋪墊了彼時深重的現實底色。編導抓住“無弦之琴”所內蘊的詩人內心的情感情緒,著力于抒懷言志,本事可見唐人修撰的《晉書?隱逸傳》:“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日:‘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而此中真意亦貫穿于舞劇的始終,把漁郎的現實遭遇、捕魚偶遇桃花源和與桃花的繾綣愛情串聯為一種與詩人境況互為指涉的敘事結構,實屬不易。

          不難看出,創作者試圖在陶淵明和漁郎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使前者的所言之志與作為意趣載體的后者建立起某種詩意關系。倘若說陶淵明撫琴是造境、是抒懷、是為桃花源的烏托邦賦予讀解和闡發的意蘊層次,或者可以說,《桃花源記》中所塑造的漁郎及其奇遇就成為容納敘事和舞蹈表達的主要維度。因此,當舞劇《桃花源記》從陶淵明的“無弦之琴”過渡銜接至漁郎的“一束桃枝”并闡發虛構出漁郎與桃花的愛情故事,似乎就有了一種遙相呼應的互證效果,也較好地拓展了舞蹈表達的空間。

          應該說,舞劇《桃花源記》的創作思路是較為準確的。像陶淵明撫琴之后疊影分身的那段舞蹈,老年漁郎和青年漁郎交疊出舞的調度處理,以及古琴、笛、大提琴構成的不和諧音響,都可以看出編導的現代立場。在不同的舞蹈段落,如漁郎與桃花的雙人舞、桃花源里眾人安居樂業的場景、漁郎喪母后的悲劇情境等,分別運用了大小提琴二重奏、笛子主奏和塤主奏旋律,同時輔之以銅管和鼓、鈸等打擊樂以造成音響的多維層次,似乎表明舞劇《桃花源記》并非要簡單地復歸一種對烏托邦的闡釋,而更多地張揚出一種創作者的個性理解。我以為,這種探索是允許的,應當給予理解和肯定的。

          或許出于對陶淵明和《桃花源記》的“前理解”,在未看之前,我對舞劇《桃花源記》就充滿了期待:一方面,陶淵明和《桃花源記》的意蘊疊加帶來的趣味,尤其是那鴻爪雪泥、不著痕跡的空靈境界,如何付諸于舞蹈,無疑是一大看點。另一方面,魏晉之際正值戲劇尚未成型、歌舞晏樂較為流行的時代,借舞劇《桃花源記》的創作是否可以采掇某些彼時的舞蹈元素進而融匯到劇中,磨合出民族舞蹈的清新語匯,也頗讓人掛懷。在漁郎拜別母親、溯流而上和喪母后的那兩段舞蹈中,我確實看到了編導的某些用意,如前者用舞臺布景間隔開兩段絲綢,寫意地讓演員閃爍舞蹈于激流之中;后者融入了儺舞的元素,在蕭淡布景下引入一段群舞,整個場面是很有感染力的。然而,舞劇《桃花源記》給我的整體感受,還是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何也?一是太實,二是太躁。

          《桃花源記》之為名篇,斷非因由其別有洞天的探幽發現,而更在于它是以陶淵明為主體而生發和寄托的、難以捕捉的形念。它的點睛之筆,恰在于“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的那層鴻爪雪泥之中。因此,當舞劇《桃花源記》把漁郎剝離于詩人的主體形念而成為一個故事的經歷者和訴說者,漁郎就再難與詩人“合二為一”,所有為此付出的努力也變得用力痙攣和著相了。雖然《桃花源記》原文里確實是武陵人“說如此”,但寄夢之文轉化為舞臺藝術,在我看來,毋寧用陶淵明在夢境中化身為漁郎更為妥切和順暢,更帶有從詩人主體人格出發的主動性。某種意義上講,陶淵明和漁郎的主客分離狀態,恰恰是造成了舞劇《桃花源記》雖意到而神偏、舉重而尤重的重要原因。

          此中之“實”之“躁”,最讓我不解的是,《桃花源記》中鴻爪雪泥、不著痕跡的意趣被降維到一個漁郎與桃花的愛情故事。或許,其中有故事敘述的不得已,也有舞劇結構的整體考量,但它明顯地脫離了詩人的超逸和本可輕盈展閃的空靈意境,而聯類出一系列重拙的表達手段――人物形象上,漁郎手拿桃枝,本當適可而止,于特定情境點染提示,卻貫穿始終,符號表達顯得十分生硬,而且形象上也給演員帶來了太多的限制。舞美布景上,幾道山屏倒是發揮了調度的靈活感,但那樹懸掛下來的桃花,輔之以一片粉紅燈光,幾乎把觀眾對于桃花源的想象占得滿滿實實。而劇中出現的大蘿卜、大西瓜和魚等道具,漁郎初到桃花源而豁然引出一段仙氣縈繞、佳麗明媚的女子群舞,更是讓我瞠目結舌。說好的桃花源在哪里呢?這是南柯夢嗎?我分明看到四個字:我愛桃花。

          陶淵明桃花源記范文第2篇

          關鍵詞:光源與照明;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

          作者簡介:何志紅(1968-),男,湖南衡陽人,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電子信息學院,高級工程師。(廣東 中山 528402)

          基金項目:本文系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2012年校級教學質量工程建設教改項目(項目編號:ZLGC2012JY11)、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編號:2010A080802020)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35-0032-02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是教育部于20l0年啟動的重大教育改革項目,該計劃旨在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1]該計劃將在新的歷史時期引領我國高等教育的走向國際化、創新化的必然趨勢,也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

          獨立學院作為本科教學型院校,以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 指導下,培養的人才應定位于面向工程設計、施工和管理第一線,要求學生既具有比較扎實的理論基礎和文化素質,又要具有較強的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工程實踐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在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改革方面更應注重突出專業特點,并與行業需求緊密結合,體現卓越工程師培養的目標。[2]

          半導體照明技術是傳統光源與照明技術的一次革命,其技術發展迅速、應用領域廣泛、產業帶動性強、節能潛力大,被各國公認為是最有發展前景的高效照明技術,半導體照明產業也是我國當前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它是光源與照明產業的當展形態,LED照明產品正在逐步取代傳統照明產品,美國市場研究公司Markets and Markets最新報告預計全球半導體固態照明(SSL)市場將于2018年達到567.9億美元,2013年至2018年的復合年增長率將達18.7%。[3]但是,由于產業發展速度過快,半導體照明產業正面臨專門技術人才嚴重缺失的局面。眾所周知,高等教育傳授的知識技能往往滯后于快速發展的產業應用技術,高校培養的適合新興產業的專業技術人才相對較少,在照明領域,我國原來只有少數高校培養了傳統照明專業的畢業生,因此,目前我國半導體照明產業發展所需的大量新型照明專業技術人才供給嚴重不足,而作為重點發展照明產業的中山市,專業人才缺失的矛盾更加突出。作為中山市地方高校,我們適時進行了光源與照明專業方向的建設,并以培養半導體照明產業卓越工程師為目標,不斷完善人才培養體系。

          一、結合地方產業特色構建和完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

          1.準確定位適合本校的“卓越計劃”專業人才培養體系

          “卓越計劃”的主要目標是:面向工業界、面向未來、面向世界,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奠定堅實的人力資源優勢,增強我國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其指導思想在于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實際工程為背景,以工程技術為主線,著力提高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具體到“卓越計劃”的實施層面,由于我國高校存在不同的類型和層次,具有多樣性,每個學校各具特色;行業和社會對工程人才的需求也具有多樣性,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工程人才的培養要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不斷提高和變化。因此,不同的高校和專業在實施“卓越計劃”的時候需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目標、層次和類型。

          在“卓越計劃”指導下,作為地方高校,我們在培養光源與照明專業人才時既要兼顧到照明行業整體的需求,又要將地方照明產業的特色需求作為工作重點,積極探索和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構筑本校專業建設的特色。這么做既能認清本學校和本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根據現有的師資和實踐條件重點培養具有重點技能的專業人才,同時,也能夠達到為區域經濟發展作出應有貢獻的目的。

          2.制定適合本校的“卓越計劃”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卓越計劃”要求各高校遵循工程人才培養定位的原則,即服務面向原則、辦學層次原則、自身優勢原則和未來需求原則,才能準確地找到適合本校的“卓越計劃”的人才培養定位,并體現在適合本校的“卓越計劃”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上。

          半導體照明產業作為光源與照明產業的當展形態,包含了材料、芯片、封裝和照明產品集成應用等多個分支,在這些工程分支中涵蓋了多個學科的專業知識,如材料學、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光學、熱學、智能控制、機械設計等諸多方面,這使得半導體照明專業成為一門綜合性的交叉學科。目前國內大量需要LED照明相關領域的人才,比如研發類人才涉及LED光學系統研發、散熱系統研發、LED專門電源研發、控制系統研發等;其他領域如LED照明產品的制造、材料、銷售、市場等眾多領域也都需要相關的專業人員,因此,半導體照明產業需要的是多元化的人才,既要產品研發人才、工程設計人才,又要市場營銷人才、高級管理人才,特別是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照明文化的復合型人才。[4]中山市作為世界燈飾之都,是我國重要的照明產品生產制造基地,現已形成了LED器件封裝、LED照明燈具設計與制造、LED照明與顯示工程設計與應用等優勢產業集群,據統計,2012年,中山市現代照明產業集群實現總產值超過650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例近15%,銷售收入628億元,上交利稅28.5億元,稅后利潤72億元,出口創匯36億美元,其中LED照明企業數量已超過1200家,含近100家規模以上企業,LED照明企業從業人員超過7萬人,2012年LED照明企業產值達到356.5億元,同比增長55%。2013年上半年,中山市LED燈具出口批次和貨值同比分別增長了136.2%和119.8%,而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中山市傳統照明產品的出口卻一直呈下降趨勢,可見,LED照明產業正在較快取代傳統照明產業,與此相應,半導體照明產業正日益成為中山市乃至廣東省的新興支柱產業。[5]經過到企業的多次實地調研發現,中山從事半導體照明產品研發、生產、銷售及其配套的各類企業日益壯大,需要大量照明專業人才,尤其是LED照明設計和工程應用型專業人才,因此,作為中山市地方高校,我們在光源與照明專業建設工作中,需要遵循“卓越計劃”原則,結合中山市LED產業發展特色,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在重點培養學生成為LED照明設計和工程應用型專業人才上。

          3.專業基礎課程設置

          根據現階段光源與照明產業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要求,地方高校的專業建設工作應從兩方面展開,一方面基于照明行業的需求和發展態勢,在專業建設中首先需要重視專業基礎課程的設置,任何產業的發展都有發生、發展、、衰落的過程,LED照明產業也是如此,為了適應這一點,培養學生應首先著眼于他們對學科基礎有較廣泛和深入的積淀,為他們打下堅實的基礎。作為地方高校,定位是培養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首先要求學生能夠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和扎實的基礎。光源與照明專業隸屬于電子科學與技術大類,因此要求學生系統掌握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領域比較寬廣的基礎理論知識,在專業基礎課程設置上配齊電子信息專業基礎課程,包括:模擬和數字電子技術、電路分析、信號與系統、微處理器原理與接口技術、高級語言程序設計、電磁場與電磁波、高頻電子線路等。其次,結合照明產業實際需要,學生需要掌握半導體物理和器件的基本理論和實驗技術,掌握集成電路的設計、制造及測試方法,掌握照明用光源及照明工程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與技術,因此,我們在專業基礎課程方面設置了半導體物理、微電子器件、應用光學等課程。另外,結合中山市半導體照明產業在產品設計、工程應用、器件封裝等方面的特色需求,設置了照明系統設計、照明光源驅動技術、照明檢測技術、照明工程技術、集成電路封裝與測試等專業課程。通過這一系列課程的設置,培養學生具備半導體照明產品的設計、開發、制造、智能化控制、產品檢測、技術管理等領域的實際工作能力,接受半導體照明工程和系統設計等工程實踐的基本訓練,以便他們能夠具備在半導體照明產業領域尤其是在當地優勢產業領域工作的各方面基本專業技能,為他們在半導體照明產業領域具備良好的工程意識和工程素質打下扎實的基礎,這些工作切實符合“卓越計劃”的人才培養目標。

          4.專業實踐課程設置

          “卓越計劃”要求著力培養人才的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因此,專業實踐課程設置對培養工程化人才至關重要。為了與“卓越計劃”人才培養目標和本校的人才培養定位相匹配,在光源與照明專業建設中,我們主要設置兩方面的實踐課程內容,一方面是專業基礎課程的課內實踐環節內容,包括模擬和數字電子技術、電路分析、高頻電子線路、集成電路工藝基礎、MATLAB工具軟件等專業基礎課的課內實驗或上機操作等,另外還設有照明設計等專業實踐課程以及綜合性設計實驗課程,這些課程通過課堂可以對學生的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初步的訓練。另外一方面,“卓越計劃”特別強調學生到企業中的學習和工程實踐階段,在此階段,學校和企業共同設計培養目標,制定培養方案,共同實施培養過程。為此,我們設置了校企合作培養計劃,在合作企業的選擇上,根據中山市半導體照明行業的發展特色,充分利用了一些優勢企業資源,與一些骨干企業合作建立了半導體照明人才培養、培訓、實習基地,這些骨干企業包括以照明系統和產品設計生產見長的中山泰騰燈飾有限公司、中山鴻寶電業有限公司,以照明系統工程設計與應用見長的中山華藝燈飾照明股份有限公司、中山達華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LED器件封裝見長的木林森股份有限公司,以照明檢測見長的國家燈具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中山)等。這些骨干企業在各自的特長領域具有生產和研發的優勢資源,通過與他們合作,能夠進行優勢互補,整合出適合當地照明產業發展需求的一套完善的企業實踐培養體系,實現多個企業優勢資源的有機結合,學生在這些優勢實踐平臺中循環流動,可以受到比較全面的專業工程實踐鍛煉,并且能突出重點,培養他們的重點技能,迎合當地照明產業的重點需求。與此同時,也能夠發揮高校在科研上的優勢,尋求與企業合作研發的契合點。總之,通過實施企業階段合作培養方案,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能夠更加切合當前的產業需求,高校能夠盡快把握產業發展動態,及時調整教學培養方案,企業能夠及時得到高校的研發力量支持,高校幫助解決生產中所遇到的問題,達到三方共贏的結果。

          二、結語

          “卓越計劃”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也是地方高校進行專業建設的重要指引,我們在光源與照明專業建設工作中,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努力,正在逐步形成符合“卓越計劃”要求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當前,半導體照明產業作為戰略新興產業正迅猛向前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求緊迫而旺盛,因此,高校也要加快建設和完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努力做到高質量的人才培養與旺盛的人才需求之間的對接,從而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有效服務。

          參考文獻:

          [1]張韋韋.教育部啟動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J].教育與職業,2010,(7):2O.

          [2]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培養方案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4):47-55.

          [3]美國預測2018年全球固態照明市場將達567.9億美元[EB/OL].http:///info/20130912/1926.shtml.

          陶淵明桃花源記范文第3篇

          進入桃源縣,沿319國道前行,但見郁郁蔥蔥的山腳下矗立著一座古色古香的牌坊。下車后,導游說,這是桃花源的桃花山景區,隨路都有有關《桃花源記》的景點。

          入坊口,便見一大片桃林,花開瑰麗多彩。據說就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所寫的“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之處。徐步前行,見有一溪,名叫桃花溪,溪上有座單孔石卷橋―――窮林橋,浮雕著盆景型桃花圖案,由《桃花源記》中“窮盡其林”句意得名。橋頭立唐朝張旭《桃花溪》詩碑:“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過橋后,有三條梯級小路徑上山,我們沿中間路前行,涼風吹拂,美景迎面,目不暇接。行不久,到菊圃。這菊圃,始建于明朝,因陶淵明酷愛而起名。其四周環以垣墻,前后兩宇以回廊貫通,古樸典雅,鏤金錯彩,耀碧流丹,前為桃花石大門,后為淵明祠,中為賞魚池,立有石碑刻淵明像。菊圃內掛著一副概括陶淵明品性的楹聯:“心愛菊,睥睨榮華,難為斗米折腰,辭去彭澤縣令;性嗜酒,不汲富貴,甘愿南山種豆,歸來五柳先生。”面對陶公像,細嚼楹聯意,不禁對陶公肅然起敬。

          穿過菊圃圓門,途經從唐朝開始的古碑十八塊石刻廊、明代建的八方形磚石結構的方竹亭,來到武陵漁夫遇仙處的遇仙橋,橋上有亭,橋下青蘿垂澗。再經古八景水源洞和清代始建的白云軒、御碑亭,終于見到武陵漁夫“從口入”的秦人古洞了。主洞長六十米,洞門半啟,“初極狹,才通人”,洞內疑洞多,迷離往復,行盡則“豁然開朗”,那就是世外桃源――秦人村,正想去看,導游卻賣了個關子,說先看完其它景觀,然后才看。

          風吟鳥唱,送我們步磴石級,不覺到了山巔高舉閣。此閣始建唐代,閣三層,取陶詩“高舉尋吾契”句命名。登閣四顧極目千里有高舉凌云飄然欲仙之感。

          不走回頭路,順右道下山。途中,見有秦人手植的摩頂松,其粗十人合圍,高百許尺,枝桿遒勁,平頂摩空,古氣蒼然。突然,樹叢里現出一群樓閣,導游說這便是湖南省三大古建筑群之一的桃花觀。它始建于唐代,主體依崖臨壑,勢若懸空,其山門牌坊及其半亭、正堂半亭、正堂、落翼和塞口墻構成方形院落。正堂半亭為閣式攢尖屋頂,鐵馬檐角,龍鳳天花。院內四洞圈門可通外面。左右有躡風亭、玩月亭相伴。依欄而觀,桃樹向榮,青松拂云,修篁泛碧。其附屬建筑有唐代始建的集賢祠,祠立有陶淵明塑像,還奉祀王維、孟浩然、李白等先賢,內有雕像和詩文。續下,經過因《桃花源記》“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句而起名的向路橋、既出亭,又回到牌坊桃花林。

          出了牌坊,導游帶我們去游秦人村景區,它是一個面積約三平方公里的桃花源民俗文化中心。這里,重山包圍,與世隔絕。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寫武陵漁夫奇遇就是此世外桃源、人間仙境。漁夫是從秦人古洞進入此秦人村的,而我們則是從秦人村牌坊進入,踏上了秦人古道,傳該道是秦人送漁夫走出世外桃源的又一秘徑。走盡古道,來到秦人隧道。道口有對聯“桃源豈世外,神界在眼前”,穿過隧道,果真如《桃花源記》所述:“豁然開朗”。我們走上巨型秦磚砌成的豁然臺,俯視前方,正是陶潛筆下的“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景象,真是世外桃源也!豁然臺西邊有高出人頭的小洞口,這就是秦人古洞的出口,漁夫入洞出來洞口,亦是見到這番景色呢!

          踏著古樸的石級下行,秦人居便全露出來。它們為秦代建筑式樣,古窗幽壁,雕梁畫棟,飛檐斗角。室內陳設富先秦風格,甚感興味;室外田園桑竹,古意蒼茫。主人見我們臨門便捧給擂茶款待。擂茶是以茶葉擂制而成,趁熱喝之,其味辣辣、咸香,也有甜香的一種。

          走出秦人居,沿著氣勢非凡的千米竹廊,歷經了古秦人生產生活的公議堂、奉先祠、余蔭堂、秦人作坊、自樂橋。公議堂為回廊形穿斗式木構古典建筑,內設院坪、戲臺和漁池。古秦人婚喪、營造等大事,均在堂內議論處理。奉先祠保留先秦建筑風貌,是秦人奉祀祖先之堂。余蔭堂因陶《桃花源詩》“桑竹垂余蔭”句得名,是古秦人供養孤寡殘疾者之所。想來,當時秦人村可真是一個平等、互助的世界。秦人作坊,內設織機、紡車、碾房、碓、犁、鍬等耕織工具,供人參觀。自樂橋因《桃花源記》“怡然自樂”句得名,傳晚上秦人村男女老少常聚于橋上,談天說地,輕歌曼舞,直至夜深。看來,自給自足生活的古秦人也快樂無窮呢!真世外桃源啊!

          陶淵明桃花源記范文第4篇

          《桃花源記》,在一部浪漫傳奇里,一個桃花盛開的地方,幾乎寄托了中國人所有的夢想,無都市之喧囂,無塵世之煩擾。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桃花源記的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桃花源記的知識一詞多義

          出:

          (1)不復出焉:出去。

          (2)皆出酒食:拿出。

          尋:

          (1)尋向所志:動詞,尋找。

          (2)尋病終:副詞“不久”。

          舍:

          (1)便舍(shě)船:離開。

          (2)屋舍(shè)儼然:名詞,房屋,客舍。

          中:

          (1)中無雜樹:“中間”。

          (2)晉太元中:“年間”。

          (3)其中往來種作:“里面”。

          志:

          (1)處處志之:名詞活用為動詞,“做標志”。

          (2)尋向所志:志,獨字譯為做標記。與所連用,譯為:所做的標記。

          之:

          (1)忘路之遠近: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可譯為“的”。

          (2)聞之,欣然規往:代詞,“這件事”。

          (3)處處志之:語氣助詞,不譯。

          (4)漁人甚異之:代詞,“這種景況”。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

          (6)具答之:代詞,代指桃花源人。

          為:

          (1)武陵人捕魚為(wéi)業:動詞,作為。

          (2)不足為(wèi)外人道也:介詞,對,向。

          (3)此人一一為(wéi)具言所聞:讀wéi,介詞,對、向。

          遂:

          (1)遂與外人間隔:“于是”。

          (2)遂迷:“終于”。

          (3)后遂無問津者:“就”。

          得:

          (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為看見。

          (2)得其船:得到,引申為找到。

          聞:

          (1)雞犬相聞:聽見。

          (2)聞有此人:聽說。

          多詞一義

          (1)緣溪行、便扶向路:沿著,順著

          (2)便要(yāo)還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請。

          (3)悉如外人、咸來問訊、皆嘆惋、并怡然自樂:都

          (4)此中人語(yù)云、不足為外人道也:說

          (5)便扶向路、遂與外人間隔:于是,就

          古今異義

          窮(古義:窮盡;今義:貧窮)

          從來(古義:從哪里來;今義:向來)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多為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不管)

          妻子(古義:妻子和兒女;今義:成年男子的配偶)

          絕境(古義:與外界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水源(古義:溪水發源的地方;今義:指人們飲用的水的來源)

          鮮美(古義:鮮艷美麗;今義:指食物新鮮美味)

          芳(古義:花;今義:氣味芬芳)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不足(古義:不值得; 今義:不夠)

          間隔(古義:間離隔絕; 今義:空間或時間上的隔絕)

          儼然(古義:整齊的樣子; 今義:形容很像)

          緣(古義:沿著 ;今義:緣故,緣分)

          津(古義:渡口,路,探訪。文中指訪求、探求的意思。今義:唾液)

          外人(古義: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義:指沒有血緣關系的人)

          如此(古義:像這樣;今義:這樣)

          仿佛(古義: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今義:似乎,好像)

          開朗(古義:土地開闊;今義:樂觀,暢快 多形容性格)

          扶(古義:沿、順著;今義:攙扶,用手按著或把持著)

          志(古義:做標記;今義:志氣,志向)

          延(古義:邀請;今義:延伸,延長)

          悉(古義:全,都;今義:熟悉)

          咸(古義:全,都;今義:一種味道)

          既(古義:已經;今義:關系連詞,既然)

          尋(古義:隨即,不久;今義:尋找)

          向(古義:以前的,舊的;今義:方向,對…)

          果(古義:實現;今義:果實,結果)

          要(古義:邀請;今義:表示意愿)

          詞類活用

          盡(林盡水源):形容詞用作動詞,消失。

          異(漁人甚異之):形容詞用為動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詫異。

          前(復前行):方位名詞作狀語,向前。

          窮(欲窮其林):形容詞用作動詞,(窮盡,走到盡頭。)

          焉(不復出焉):兼詞,“于之”,即“從這里”。

          志(處處志之):名詞作動詞,做標記。

          果(未果):名詞作動詞,實現。

          語(此中人語(yu第四聲)云):名詞作動詞,告訴

          黃發(黃發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的老人

          垂髫(黃發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小孩

          通假字

          要:通“邀”,邀請(不屬于150實詞范圍內)

          具:通“俱”,完全、詳盡

          古漢語句式

          1)判斷句

          例: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也”表判斷。句意: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是“(村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漁人)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見了漁人,都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擺了酒,殺了雞準備食物款待他。)

          省主語:

          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個小洞口,〈小口里面〉隱隱約約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從口入。(是“〈漁人〉便舍船,從口入”的省略。句意:〈漁人〉就舍棄船,從洞口進去。)

          本文省略主語有多處,如:“(小口)初極狹,才通人。”“(武陵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其中,(人們)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村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漁人)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招待漁人)。”“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村中人)皆嘆惋。”翻譯時一并補出。

          省賓語:

          例一:問所從來(是“問之所從來”的省略。“之”代“漁人”。句意:問〈漁人〉從哪里來。)

          省介詞:

          例二:林盡水源(是"林盡于水源"的省略.)

          9.四個“然”

          ①豁然開朗(豁然):開闊的樣子

          ②屋舍儼然(儼然):整齊的樣子

          ③怡然自樂(怡然):愉快的樣子

          ④欣然向往(欣然):高興的樣子

          3)出自本文的詞語:(今義)

          世外桃源:指環境幽靜或安逸的地方。

          豁然開朗:比喻突然領悟了一個道理。

          怡然自樂:形容高興而滿足。

          與世隔絕:不與人來往,或已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待事物。

          無人問津:比喻沒有人來探問、嘗試或購買。

          桃花源記讀后感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深深地將我吸引,陶淵明將桃花源寫成一個若真似幻的仙境,描繪了一幅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的生活圖景。在當時那個能用“黑暗"形容的的社會,所有的人都會向往光明吧!

          腦海里浮現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畫面。公元405年秋天,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來一名官員來視察,這位官員是一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縣的地界,就派人叫縣令來拜見他。

          陶淵明得到消息,雖然心里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馬上動身。不料他的秘書攔住陶淵明說:“參見這位官員要十分注意小節,衣服要穿得整齊,態度要謙恭,不然的話,他會在上司面前說你的壞話。”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淵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長嘆一聲說:“我寧肯餓死,也不能因為五斗米的官餉,向這樣差勁的人折腰。”他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的縣令職位,從此再也沒有做過官。

          有骨氣,不趨炎附勢的陶淵明讓我震撼。陶淵明雖然放棄了官職,回到了家鄉,但是他得到了心靈上的解脫。我想這應該就是真正的光明吧!在現實社會中多少人為了利益何止是不擇手段。他們也不想想難道有錢就快樂了嗎?如果金錢名利與快樂成正比的話,那陶淵明豈不是一個十足的大笨蛋?其實一切的一切都起源于你的心底。其實你在金錢名利中表現出來的,只是你眼中的貪婪。

          有的人為民請命,鞠躬盡瘁,有的人追逐名利,勾心斗角;有的人信奉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有的人恪守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我們可以做一個資歷平凡,家庭平凡的人,但是我們決不能做平庸的事。

          光明的人,會選擇平凡但是拒絕平庸!平凡的人,要做不平凡的事!

          陶淵明桃花源記范文第5篇

          [內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山有“小口”若有光,良田美池口中藏。漁人有幸數日客,享盡桃源美味香。

              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問世以來,歷代注家蜂起,詮釋接踵。人們非常關切文中的桃花源在什么地方的問題。

              說廬山康王谷者言之鑿鑿。康王谷,俗稱廬山垅。從現在的星子縣城乘車至隘口,然后沿著通往廬山的南山公路北行數公里,在一處叫觀口的地方棄車步行,即可進入廬山垅。這是一條長達7 公里的絕密坳谷,“整個垅中,峰嶺對峙,聯綿延伸,東靠著最高漢陽峰,西臨于長嶺馬耳峰,森林掩映,溪泉沿流,竹木青秀,花草爛漫。屋舍靠山近水,碧蔭遮蓋村莊,阡陌縱橫,水田旱地,男女耕耘,一展世外桃源景象”(《廬山旅游介紹》)。進谷的“葫廬口”極狹,一踏進谷口,溪聲林濤便撲面而來,但見青山高聳,古木參天,溪水隨山勢而轉,小路傍溪澗而進。山重水復,曲折蜿蜒,頭頂現出一線藍天,循著溪旁小道山行二、三里,山勢漸緩,眼前出現一片村落。田園蔥翠,“屋舍儼然”,雞犬之聲相聞。倘若是在春天進山,則夾岸桃花灼灼,香氣氤氳,云霧融和著裊裊炊煙,如絲如帶,一路鳥語花飛,宛如進入了傳說中的仙境一般。

              廬山垅這片幽深而狹長的谷地,史、志上稱作康王谷。宋《南康軍圖記》載:秦滅楚時,楚懷王之子康王避難谷中,秦將王翦追趕甚急,幸而天降大風雨,康王得以脫險,從此隱居谷中,“不復出焉”。康王谷即因之而得名。另據《星子縣志》亦如是載,至今山谷盡頭,尚有一處村落叫“半山康家”。村中還有康氏的人家居住。康王谷中,不但秀麗的風光與《桃花源記》中描述的一模一樣,而且楚康王避難的故事與陶令筆下“先世避秦時機,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遂與外人間隔”數語正吻合。陶淵明長期生活在廬山山南一帶,對谷中的風光和康王避難的掌故一定非常熟悉,所以他以康王谷作為生活原型,構想桃源情境,進行藝術創造,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應該是當信勿疑的。

              持江蘇連云港之說者信誓旦旦。江蘇連云港市云臺山脈的宿城西麓,亦被人們稱作陶令筆下的桃花源。那里三面環山,一面向海,除了翻越虎口嶺,與外界無路可通;其中,川原坦蕩美麗,山畔竺篁搖曳,山腳拐彎處通向高公島,與《桃花源記》的描述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而考查史實,陶淵明確實曾到過這個地方。公元400年, 高公島戰爭期間,陶淵明任鎮軍劉牢之的參軍時,親赴戰場。因此,他的后裔、清末兩江總督陶澎,在宿城法起寺旁建起了‘晉鎮軍參軍陶靖節先生祠堂’,其錄書刻石的匾額至今尚在”(見《語文教學通訊》1995年第6 期)云云。

              大概人們都有一種慕名的心理,都希望自己的家鄉與歷史上的名人有點“沾親帶戚”的緣故吧。廬山南北兩麓的星子縣和九江縣,為爭“奪”陶淵明的籍貫,打了數百年的“官司”,前幾年論爭達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雙方都請來了全國知名的“陶學家”,評陶、研陶、注陶、吟陶,當然也期望能在一個權威性的陶淵明研究會上,對陶淵明的籍貫進行“仲裁”,而有關桃花源的原型在什么地方的問題,人們更是眾口異詞,說法不一。據統計,在神州大地上,被“疑為桃花源原型的地方一共有十余處”(《廬山風景話趣》)之多。

              近年,湖南的桃源洞,也被人們稱作桃花源。桃源洞位于桃源縣城西南15公里的水溪,它俯臨沅江,背倚青山,松竹垂陰,景色綺麗。唐代開始在此建有寺觀。清光緒年間,曾重修“淵明祠”,并順著山勢以陶淵明的詩文命名建造了桃花觀、水源亭、纜船洲等。遺憾的是據《桃源縣志》記載:這里的桃源洞,本名“烏頭村”,因為陶淵明的名篇影響越來越大,才改名“桃源洞”的。

          相關期刊更多

          西華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四川省教育廳

          周易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國家教育部

          干燥技術與設備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華國際經濟文化交流協會;杭州錢江干燥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