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甲狀腺手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198例,男56例,女142例;年齡25~75歲,平均41歲。甲狀腺功能亢進53例,甲狀腺腺瘤102例,結節性甲狀腺腫35例,甲狀腺癌8例。
1.2手術方法單側甲狀腺次全切116例,雙側甲狀腺次全切66例。雙側全切加清掃6例。
1.2.1術后呼吸困難和窒息多發生在術后48h內,是最危急的并發癥[1]。常見原因:①切口內出血壓迫氣管、因手術時止血不完善,或血管結扎線滑脫所引起;②喉頭水腫:主要是手術創傷所致,也可因氣管插管引起;③氣管塌陷:是氣管長期受腫大甲狀腺壓迫,發生軟化,切除甲狀腺體后軟化的氣管失去支撐的結果等。臨床表現為進行性呼吸困難、煩躁、發紺甚至窒息,可有頸部腫脹,切口滲出鮮血。術后注意觀察頸部是否迅速增大,切口敷料有無滲血,術后血壓平穩后取患者半坐臥位,嚴密觀察脈搏、呼吸、血壓變化,一旦出現血腫壓迫或氣管塌陷,需立即進行床邊搶救,剪開縫線,敞開傷口,迅速除去血腫,結扎出血的血管,待病情好轉,再送手術室做進一步檢查止血和其他處理;對喉頭水腫者立即應用大劑量激素,地塞米松30mg靜脈滴注,吸氧,呼吸困難無好轉時行氣管切開。因此,術后應該常規地在患者床旁放置無菌氣管切開包和手套以備急用[1]。
1.2.2甲狀腺危象是甲亢的嚴重并發癥,臨床觀察發現,危象發生和術前準備不夠,甲亢癥狀未能很好控制及手術應急有關。危象時主要表現為高熱>39℃,脈搏>120次/min,同時合并有神經、循環和消化嚴重功能紊亂。表現本組1例患者因急于手術,術前服藥時間短,術后27h發生危象。患者表現為高熱40℃,脈搏130次/min,大汗、煩躁不安、譫妄甚至昏迷。立即予以處理。口服碘化鉀溶液3~5ml,緊急時將10%碘化鈉5~10ml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中靜脈滴注,以降低循環血液中甲狀腺素水平,氫化可的松200mg或地塞米松20mg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靜脈滴注,用退熱、冬眠藥物或物理降溫等綜合措施,盡量保持患者體溫在37℃左右,吸氧,減輕組織缺氧。預防關鍵在于術前做好心理護理,了解心理狀況,針對性的解釋、開導和安慰,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術前常規給患者口服2周盧戈液,心率較快者給予心得安,精神緊張者給地西泮,使患者情緒穩定,睡眠充足,體質量增加,脈率穩定在90次/min以下,脈壓恢復正常,基礎代謝率增加20%以下,腺體縮小變硬。術后早期加強巡視,觀察病情,發現危象,及時處理。
1.2.3喉返神經損傷主要是手術操作時損傷所致,如切斷、結扎、鉗夾或牽拉過度,少數是由于血腫壓迫或瘢痕組織的牽拉。一側損傷患者表現聲音嘶啞,兩側損傷導致聲帶麻痹,引起失音、呼吸困難甚至窒息。預防關鍵在于術中操作輕柔,避免過度牽拉血管。術后鼓勵患者發音,向患者提問,力求回答簡短,以早期判斷有無神經損傷;保持呼吸道通暢,觀察呼吸頻率、節律,床邊備氣管切開包、吸痰器、急救藥品。本組1例因手術中鉗夾、牽拉所致,經理療處理后,3個月恢復。
1.2.4喉上神經損傷多在結扎,切斷甲狀腺上動脈、靜脈時受到損傷,患者表現聲帶松弛,聲調降低;在進食,特別是飲水時,容易發生誤咽、嗆咳。應協助患者坐起進食或進半流質食物,進食速度不宜過快。
1.2.5手足抽搐手術時甲狀旁腺被誤切除、挫傷或其血液供應受累都可引起甲狀旁腺功能低下。隨著血鈣濃度下降,神經肌肉的應激性顯著提高,引起手足抽搐,多發生在術后1~2h。預防關鍵在于切除甲狀腺時,注意保留位于腺體背面的甲狀旁腺,定時巡回,嚴密觀察,注意面部、口唇周圍和手足有無針刺和麻木感,飲食適當控制,限制含磷較高的食物,如牛奶、瘦肉、蛋黃、魚類等。給予患者高鈣、低磷食物,如綠葉蔬菜、豆制品和海味等。癥狀輕者,口服鈣片和維生素D3;癥狀較重者,口服雙氫速固醇,可迅速提高血鈣。抽搐發作時,應立即靜脈緩慢推注10%葡萄糖酸鈣或氯化鈣10~20ml。
1.2.6甲狀腺機能減退根據甲狀腺體大小和甲亢程度確定切除范圍。甲亢一般需切除腺體的80%~90%,腺體切除過多易發生甲狀腺機能減退,過少易復發。每側腺體保留成人拇指末節大小較為恰當(約3~4g)。
1.3護理與觀察內容術后呼吸困難和窒息甲狀腺危象,喉返神經損傷、喉上神經損傷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2結果
本組198例,均臨床治愈。并發癥:切口內出血1例,甲狀腺危象1例,單側喉返神經損傷1例。喉上神經損傷1例。
3討論
關鍵詞:甲狀腺;再手術;手術指證;并發癥;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736.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2)11-0206-01
臨床統計顯示,近年來,我國居民甲狀腺相關疾病的發生率在逐年上升,甲狀腺手術患者人數也在逐年的升高,由于疾病的復發,首次手術方式不完善等相關原因導致甲狀腺再手術患者人數也在逐年增加[1]。甲狀腺再手術患者較首次手術比較而言,再手術患者的解剖層次不清晰,手術部位組織粘連、水腫等使手術操作難度加大,患者術后發生并發癥的概率也明顯升高[2]。本文就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進行甲狀腺再手術20例患者的臨床治療進行總結,探討甲狀腺再手術的手術指征,以及并發癥的預防措施等。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文所觀察的20里患者均為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進行甲狀腺再手術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的年齡在19-63歲,平均年齡為43歲。再次手術局首次手術時間在6個月-3年。
1.2治療方法:再手術前詳細了解患者的首次手術方式、手術范圍及患者的病理檢查結果,并在再手術前完善患者的相關實驗室檢查,了解患者殘余甲狀腺病變狀況然后制定與之相適應的手術方式。
2結果
經過對患者再手術術后病理結果證實,結節性甲狀腺腫患者為17例,甲狀腺腺瘤患者為3例。術后發生暫時性喉返神經損傷2例,甲狀旁腺功能暫時性低下1例,其余術后恢復良好。此組患者中未出現永久性甲狀旁腺功能低下和喉返神經損傷的發生,所有患者經過再手術治療均痊愈出院。
3討論
該組患者均存在手術部位的解剖結構不清晰,殘余的甲狀腺腺體與周圍組織存在明顯的粘連等問題,因此該組患者應充分暴露手術視野,減少手術操作過程中對患者造成的損傷。
導致甲狀腺再手術患者原因為殘留的甲狀腺結節再次增生壓迫周圍的組織從而引起患者吞咽及呼吸不適等臨床癥狀。對再手術患者在術前應做好充分的準備,首先要詳細了解患者首次手術治療的方式,病通過影像學檢查判斷病變的部位、及周圍組織的關系[3]。此外,應加強對患者術前是否存在甲狀旁腺功能情況、甲狀腺分泌功能情況然后制定手術切口、手術方式等情況。并在再手術過程充分注意一下幾點,以預防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3.1充分暴露手術視野,進行血管的處理:再手術時應盡可能選擇原切口的位置,正確辨認頸闊肌深面的疏松間隙,分離時上、下皮瓣兩側需顯露胸鎖乳突肌表面,并游離胸鎖乳突肌,手術中避免離斷頸前肌群和游離甲狀腺外側時誤傷頸部大血管[4]。對甲狀腺上、下血管,采用縫扎的方法,簡單而安全,由于甲狀腺下極較易游離,甲狀腺下動、靜脈較易充分顯露,遠離甲狀腺組織用4號絲線雙重縫扎之。
3.2喉返神經及甲狀旁腺的防護:有效處理好甲狀腺血管的同時,要做好喉返神經的保護工作,在手術過程中應遠離甲狀腺下極,將甲狀腺下動、靜脈分開,用4號絲線雙重結扎縫,在切除腺體時,應用血管鉗在預定切除線鉗夾甲狀腺固有包膜,避免手術誤切到喉返神經,在縫扎甲狀腺殘體時,間斷縫合殘體的兩個切緣,縫針不可過深,在處理甲狀腺背面及殘體出血時,不可用電刀電凝止血,以防止對喉返神經造成永久性損傷[5]。因此應先處理甲狀腺上血管,再處理甲狀腺側血管及下血管。采用充分游離上極周圍組織后將血管與血管旁的組織完整的結扎,同時避免過度的牽拉有效避免喉返神經的損傷。經過上述操作,本文所觀察的患者近2例患者出現短暫性聲音嘶啞現象。
因首次手術使甲狀旁腺向外向前移位,再手術誤切甲狀旁腺的可能性較大,手術中應盡可能多的保存甲狀腺側方和背側的被膜,有效避免甲狀旁腺被誤切。因此在再手術前應通過甲狀腺超聲掃描,評估甲狀腺的大小,容積,在切除病變的基礎上盡可能多的保留甲狀腺的正常組織,避免患者術后發生甲狀腺功能低下的情況。
3.3手術過程中防治發生呼吸困難及其他不適:對部分手術前發現患者有氣管受壓及器官軟化癥狀的患者,在手術過程中應進行氣管懸吊,以防止患者在術后出現呼吸困難及器官塌陷等癥狀,同時手術過程中預防患者發生呼吸困難及預防患者窒息是確保手術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
總之,甲狀腺再手術的難度較大,患者術后發生并發癥的概率較高,再手術前應加強對患者進行相關的檢查及診療經過的了解,進行充分的診療方案的研究,再手術過程中應嚴格注意對患者周圍組織的保護,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陳宗義,胡小池,王慧靜,劉道生. 甲狀腺手術中喉返神經顯露與非顯露的選擇探討[J].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2(04)
[2]崔志安. 甲狀腺良性結節復發再手術的防治[J]. 臨床誤診誤治. 2007(11)
[3]關曉東,賈英斌,麥美芳. 甲狀腺再手術中喉返神經的保護[J]. 中國現代醫生. 2009(26)
[關鍵詞]腔鏡手術;甲狀腺疾病;傳統手術;胸乳入路
[中圖分類號] R65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7)01(a)-0052-03
隨著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微創治療的研究逐漸增多,同時對微創技術的要求也不斷提高,許多學者在甲狀腺手術方面開創性地使用腔鏡技術。腔鏡甲狀腺手術有多種手術入路選瘢其中較為常見的有經頸部入路、胸腔輔助小切口、經胸乳入路以及經腋窩入路4種[1]。經頸部入路無法避免切口的暴露,胸腔輔助小切口手術切口僅有2 cm左右,對空間具有一定的限制,術中操作不方便,對于較大的腫瘤并不能達到完全無切口的水平,同樣也無法避免切口的暴露;經腋窩入路雖然可以隱藏切口,但是術中空間較為狹小,處理對側甲狀腺難度較大;經胸乳入路切口隱蔽,術中空間較好,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方法[2]。因此本研究通過與傳統手術對比,探討該種入路甲狀腺手術的優劣,具體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2年3月~2015年12月在我院進行胸乳入路腔鏡甲狀腺手術的49例患者作為實驗組,并與同期進行傳統手術治療甲狀腺疾病的35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實驗組中,男性23例,女性26例;年齡22~59歲,平均(38.7±3.3)歲。對照組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齡21~57歲,平均(37.7±2.9)歲。納入標準:①甲狀腺良性病變;②腫瘤直徑≤6 cm;③無遠處轉移或淋巴結轉移;④無其他系統疾病;⑤甲狀腺功能無異常。排除標準:①甲狀腺惡性腫瘤;②腫瘤直徑>6 cm;③合并其他系統疾病;④伴有淋巴結或遠處轉移。兩組患者的性別組成、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對本研究均知情同意,醫院倫理委員會已批準展開此項研究。
1.2手術方法
1.2.1實驗組 患者仰臥位,全麻,頭稍后仰,頸部抬高,頸部充分暴露,兩腿分開。在正中位置水平高度取一約10 cm長的豎直切口,使用分離棒將皮下組織分離,制造空間,胸腔鏡攝像系統Gamerd Set(杭州銀湖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將10 mm的Trocar置入,置入腹腔鏡,使用CO2氣體制造氣腹,壓力8 mmHg左右。在乳暈上緣取5 mm和12 mm的切口,分別置入5 mm和12 mm的Trocar,分離皮下結締組織,制造手術空間。使用超聲刀切開頸白線,自皮膚穿入7號線,繞過頸前肌肉群,再穿出皮膚,將頸前肌肉群牽拉開,暴露出甲狀腺。根據術中具體探查情況,采取甲狀腺部分切除或者次全切除,將切除下來的組織取出送病理檢查,根據病理結果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進行淋巴結清掃或者擴大切除的范圍。縫合切口,中間切口留置引流管,手術結束。
1.2.2對照組 操作者與實驗組為同一名醫師,患者仰臥位,肩部墊高,頸部伸直,胸骨切跡上約兩橫指位置做一個6~8 cm的切口,逐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和頸闊肌,分離肌肉及筋膜,將頸深筋膜切開,然后將頸前肌群拉開,暴露出甲狀腺,根據術中具體探查情況切除腫塊,避免損傷血管神經,切除組織送病理檢查,止血徹底之后留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切口。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24 h引流量、術后住院時間,于術后次日觀察有無紅腫以及皮膚淤斑、術后有無疼痛發生,并調查患者對手術美容效果的滿意度。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相關資料的比較
實驗組與對照組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的比較
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4.49%,對照組為28.57%,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2.3兩組患者對美容效果滿意度的比較
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對術后美容效果滿意率分別為97.96%(48/49)和14.29%(5/35)(χ2=61.388,P
3討論
甲狀腺疾病較為多見的是甲狀腺腺瘤,它是常見的一種甲狀腺良性疾病,多發生于甲狀腺功能較為活躍的時期,臨床上對于該疾病的治療以往大多數采用傳統的開放式手術,但是術后會在頸部留下較大的瘢痕,對美觀造成嚴重影響,尤其給女性患者造成了較大的心理負擔[3-5]。腔鏡技術的應用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其中胸乳入路是較為常用的腔鏡甲狀腺手術方式,其切口隱蔽,有較好的美容效果,腔鏡手術的操作難度也相對較大,但是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腔鏡器械技術的不斷提高,腔鏡甲狀腺手術的應用逐漸增多[6-8]。本研究探討胸乳入路腔鏡甲狀腺手術與傳統開放手術的差異,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另外實驗組術后24 h引流量也明顯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但是實驗組患者平均住院費用要明顯多于對照組;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對術后美容效果滿意率差異顯著。腔鏡手術屬于一種微創手術,術中出血量明顯減少,甲狀腺手術過程中,由于甲狀腺的血液供應較為豐富,術中出血的危險較大,而腔鏡手術的視野有限,手術操作空間較小,因此對于術者的要求較高[9-10]。腔鏡手術者住院時間明顯縮短,由于手術創口小,切口愈合速度更快,且患者術后疼痛程度較輕,所以大大縮短了術后住院的時間[11-12]。腔鏡手術由于特殊器械的需求,手術費用顯著高于傳統開放手術,臨床使用過程中還應對患者的經濟水平進行綜合考慮,選擇最為合適的手術方法[13-14]。腔鏡手術具有較多的優勢,但是也有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甲狀腺手術術后復發較多見,因此術中應盡可能地完全切除腫瘤組織,腔鏡甲狀腺手術由于無法直接接觸組織,對于較小的腫物無法觸及[15-16]。另外,在胸乳入路中,中間切口存在較大張力,術后易形成瘢痕,給患者帶來較大的困擾。腔鏡手術的操作空間較為有限,對于較大的腫物,手術操作的難度也大大增加,術中出血等并發癥較易發生。
綜上所述,經胸乳入路腔鏡甲狀腺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小,患者住院時間短,術后恢復快,且切口美容效果較好,對于經濟條件允許的患者,可以建議作為最佳選擇。
[參考文獻]
[1]王平,謝秋萍.腔鏡甲狀腺手術臨床應用爭議和共識[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5,35(1):76-78.
[2]馮萍,馬立,余一平,等.全乳暈入路與胸乳入路腔鏡甲狀腺手術臨床對比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15,31(14):2331-2333.
[3]孫雪峰.低位小切口與胸乳入路腔鏡甲狀腺手術臨床療效比較分析[J].用醫學雜志,2015,31(16):2728-2730.
[4]周毅,沈國雙.胸乳路徑腔鏡甲狀腺手術的新技術、方法及其研究進展[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6,21(4):312-315.
[5]王波,趙文新,張立永,等.開展腔鏡甲狀腺手術初期經驗[J].中華內分泌外科雜志,2015,9(1):63-65.
[6]阮劍,張家衡,何凡,等.腔鏡輔助小切口甲狀腺手術技巧探討[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14,28(10):967-969.
[7]顧懿帆,周鳴,劉轍保等.腔鏡下甲狀腺手術與傳統開放性手術臨床療效對比[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4,14(18):3469-3472.
[8]張平,賀亮,王志宏,等.腔鏡輔助甲狀腺腫瘤微創手術150例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5,18(7):564-565.
[9]祝玉祥,章佳新,邵穩喜,等.完全腔鏡下甲狀腺切除術后臨床體會[J].中華內分泌外科雜志,2014,8(1):20-21.
[10]黃飛,蔡小勇,盧榜裕,等.單孔腋下入路腔鏡手術在甲狀腺良性疾病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內鏡雜志,2014,20(7):678-683.
[11]吳維敏,尹俊峰,陳雪花,等.胸乳入路腔鏡良性甲狀腺病變手術學習曲線的研究[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15, 29(8):593-595.
[12]王平,燕海潮.腔鏡技術在復雜甲狀腺手術治療的應用及體會[J].醫學與哲學,2015,36(20):13-15.
[13]龔茂松,叢偉,郝戰宇,等.腔鏡輔助與傳統手術在甲狀腺癌頸側區淋巴結清掃術中的效果比較[J].山東醫藥,2016,56(13):107-108.
[14]張亮.腔鏡下手術與傳統手術治療甲狀腺疾病的臨床效果比較[J].中國現代醫生,2016,54(8):37-39.
[15]倪鵬,李紅陽.腔鏡輔助頸部小切口手術治療甲狀腺良性腫瘤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16):35-37.
【關鍵詞】 甲狀腺;切除;圍手術期;護理
作者單位:458000 鶴壁,鶴煤總醫院護理部 甲狀腺疾病是臨床常見病,而且常常會采用手術治療,但甲狀腺手術部位特殊,周圍血管、神經豐富,容易發生并發癥,影響患者康復,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做好圍手術期的護理顯得尤為重要[1]。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實施甲狀腺手術患者65例,手術治療效果較好。現將甲狀腺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施行甲狀腺手術患者65例,其中男19例,女46例,年齡20~62歲,平均年齡(42.2±2.9)歲。臨床表現以頸前區包快伴或不伴疼痛。其中甲狀腺瘤32例,結節性甲狀腺腫16例,甲狀腺功能亢進11例,橋本氏病6例。所有患者術前進行甲狀腺功能及血漿鈣離子測定均在正常范圍,檢查發音正常。
2 結果
本組病歷例行單純瘤體摘除術16例,甲狀腺大部切除術49例。術后發生聲音嘶啞1例,無甲狀腺危象及死亡病歷。經有效護理后患者病情明顯好轉,無新并發癥出現患者積極配合治療,預后良好。
3 護理
3.1 術前護理 ①一般護理:a.評估患者全身情況,認真執行醫囑做好術前各項輔助檢查,了解有無氣管受壓或移位。b.術前3 d將患者雙肩墊高20~30 cm,頭后仰平臥2 h,每天1~2次,利于耐受手術時的特殊。c.術前連續3 d監測基礎代謝率,檢查前1 d晚餐宜少食。d.術前測定血清鈣、磷,了解甲狀旁腺功能[2]。e.術前1 d術野備皮,清洗頸部、胸部污垢,以防術后感染。②心理護理。甲狀腺手術部位特殊,靠近血管、咽喉部,患者術前多數有恐懼心理。護士應給予患者良好的心理干預和健康指導,以減輕其緊張、焦慮程度。術前向患者詳細介紹病情及手術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使其樹立戰勝疾病信心。對精神過度緊張或失眠者,可予以適量的鎮靜劑。讓患者與病區內同類患者交流,有條件時還可觀看手術錄像,使其解除顧慮,建立對手術成功的信心,主動配合手術治療[34]。
3.2 術后護理 ①一般護理。術后患者首先取平臥位,頭部偏向一側,以防嘔吐誤吸。患者清醒后改半臥位,不但便于咳嗽排痰,防止肺炎及肺不張,也有利于引流順暢,保證呼吸通暢。②監測生命體征。術后嚴密監測呼吸、血壓、脈搏及體溫的變化,尤其注意觀察有無呼吸困難、嗆咳、聲音嘶啞等癥狀。床旁常規備氣管切開包,以便快速搶救。③飲食指導。全麻清醒后可飲少量涼水,觀察有無嗆咳、誤咽現象。術后6 h后可進冷流質飲食,避免熱飲食引起頸部血管擴張增加出血機會,觀察有無嗆咳發生[5]。術后1~2 d逐步過渡到半流質飲食、普食。術后1周忌刺激性食物,多進高熱量、高蛋白食物,鼓勵少量多餐。④術后出血和引流管的觀察護理。傷口出血多發生于術后24~48 h,易導致呼吸困難,甚至發生窒息,是最危急的并發癥,觀察及護理時應注意:①妥善固定引流裝置,保持引流通暢,防止管道被折疊和壓迫。②注意觀察引流液的量、顏色及性狀,每日更換引流袋。③嚴密觀察患者頸部有無皮下淤血及腫脹,避免壓迫氣管引起窒息。④術后24 h內避免多說話,同時要減少頸部活動,以減少手術部位滲血。發現敷料滲血應及時更換,如觀察引流量較多,引流速度過快及顏色鮮紅時,應及時報告醫生處理。
3.3 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 ①呼吸困難和窒息。呼吸困難和窒息是術后最危險的并發癥[6]。常見原因:切口內出血壓迫氣管;喉頭水腫;氣管塌陷;痰液阻塞。術后48 h內護士嚴密觀察患者呼吸、脈搏血壓及手術切口滲血情況,注意觀察患者頸部有壓迫感、呼吸困難、口唇發紺、心率加快等癥狀,一經發現立即通知醫生隨時進行床旁搶救。術后痰多不易咳出者,應幫助和鼓勵患者咳痰,協助拍背,霧化吸入等。②喉返神經損傷[7]。術后護理人員應留意患者發聲情況,正確評估其聲音變化。患者清醒后向患者進行簡短提問,早期判斷有無神經損傷。本組發生1例喉返神經損傷,通過認真做好解釋工作,消除了患者恐懼心理,同時叮囑患者減少發聲,給予聲帶充分休息,并鼓勵患者配合藥物、理療、針灸等臨床治療,恢復良好,康復出院。③甲狀腺功能低下。術后應密切觀察患者有無面部、口唇周圍或手、足針刺感、麻木感甚至強直感等低鈣血癥癥狀,若患者發生抽搐,應立即監測血鈣濃度,進行10%的葡萄糖酸鈣靜脈推注,癥狀緩解后繼續口服鈣劑,限制含磷高的飲食(如蛋類、乳品等)。④甲狀腺危象。甲狀腺危象是甲狀腺術后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以高熱、大汗、心動過速、心律失常、嚴重嘔吐、意識障礙等為特征的臨床綜合征,常發生在術后12~36 h內,若不及時處理,病情迅速發展、甚至死亡。術后監督患者碘劑補充是預防甲狀腺危象的重要措施。保持患者正常體溫,使患者體溫盡量保持在37℃左右,如發現術后體溫、脈搏等的變化及時報告醫生。
4 討論
甲狀腺手術是一項風險較大、有潛在危險的手術。術中、術后24~48 h可發生危及生命的并發癥。所以,圍手術期精心細致的護理是治療成功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中,65例甲狀腺手術患者術后發生聲音嘶啞1例,無甲狀腺危象及死亡病歷。經有效護理后患者病情明顯好轉,無新并發癥出現患者積極配合治療,預后良好。因此,術前正確評估,加強心理護理、術后認真細致觀察,精心護理能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可以預防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甲狀腺手術患者治療效果。
參 考 文 獻
[1] 熊云新.外科護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48.
[2] 陳為麗.甲狀腺腺瘤切除術52例護理體會.海南醫學,2009,20(3):259260.
[3] 席曉風,王玉鳳,張英華.甲狀腺內鏡切除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體會.當代醫學,2010,16(14):127.
[4] 李葉梅.82例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行甲狀腺大部分切除術的圍手術期護理.全科護理,2010,8(19):17351736.
[5] 宋爽,陳顯春,王澤惠,等.腔鏡甲狀腺手術圍手術期的護理.護理雜志,2008,25(4):4344.
【關鍵詞】 腹腔鏡 甲狀腺手術 圍手術期護理
甲狀腺疾病的主要治療措施是外科手術治療,傳統的手術頸部留有明顯的手術疤痕,影響美容。為此,學者們對腹腔鏡甲狀腺手術進行了探討。腹腔鏡甲狀腺手術首先由Huscher于1997年介紹,在最近幾年得到快速發展,其好處在于充分發揮了腔鏡手術遠距離操作的特點,將手術切口微小化并隱藏起來,從而達到手術疤痕不外露的最佳美容效果,頸部無切口,胸部疤痕微小,部位隱藏,可被內衣掩蓋,符合現代著裝的審美觀。我科自2007—2009年起開展腹腔鏡甲狀腺手術共33例,現將圍手術期護理要點總結如下。
1 一般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年齡24~55歲,平均年齡39歲,男6例,女27例,其中甲狀腺濾泡性腺瘤3例,結節性甲狀腺腫24例,甲狀腺癌6例。其中有1例術后出現聲音低沉,經使用藥物治療,休息3個月后逐漸恢復。還有1例患者出現皮下氣腫,經紅外線和對癥處理后康復出院。
1.2手術方法 本組腹腔鏡甲狀腺手術均經乳暈入路,氣管插管全麻。先在胸骨前正中偏右或偏左2cm處作一長12mm的小切口深達筋膜淺層,用專用無損傷穿刺棒多次穿刺、分離皮下,建立置管通道及部分空間,注入CO2至6mmHg。然后在左右乳暈上緣各切一10mm和5mm的切口,經皮下疏松結締組織向甲狀腺方向分別置入套管鞘,用于插入抓持器械及超聲刀。在直視下用超聲刀分離皮下疏松結締組織,可見到甲狀腺,將甲狀腺或結節切除,將切除的標本放在標本袋中,從中間的切口取出。術中常規送冰凍切片,將一根剪有側孔的引流管插入甲狀腺切面處,再將引流管從左側乳暈切口引出。
2 護理
2.1術前護理
2.1.1 術前教育 患者入院后,護士應積極熱情接待病人及家屬,向其介紹病區環境、醫院規章制度、主管醫生及主管護士,詳細詢問病情,及時了解病人的需要,給予關心和幫助。
2.1.2心理護理 護士應具備完整的腹腔鏡手術理論知識,耐心向患者講解腹腔鏡手術的特點,說明該手術的先進性、安全性和優越性;介紹以往成功的手術病例,使患者解除心理壓力,消除顧慮和恐懼,以良好的身心狀態接受手術。
2.1.3完善術前檢查 耐心向患者及家屬說明術前檢查的目的、意義和重要性,講解檢查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2.1.4術前患者準備 術前3天訓練患者頭頸過伸位,指導患者進行有效的深呼吸,有效咳嗽訓練,學會咳嗽時更好地保護傷口。講解手術后早期活動的必要性,讓患者掌握手術后頸部活動的技巧。術前備皮和藥物過敏試驗。
2.2術后護理
2.2.1護理 全麻未清醒者應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麻醉清醒后,血壓平穩可取半坐臥位,以利于減少頸部充血。
2.2.2 生命體征觀察 術后每30’測量生命體征一次,共4次,血壓平穩后每4小時測量一次,如有異常及時處理。
2.2.3 保證充分的氧氣吸入 術后持續中流量吸氧,可提高氧分壓,防止高碳酸血癥。
2.2.4引流管的護理 注意觀察引流液顏色和量,妥善固定引流管,避免牽拉引起疼痛,保持引流管通暢,防止引流管扭曲、堵塞,發現特殊情況及時報告醫生處理。 轉貼于
2.2.5術后并發癥的護理 術后注意觀察頸部情況,是否腫脹。胸部切口有無滲血,有無皮下氣腫及青紫。
2.2.6活動指導 麻醉清醒后,護士應在患者身邊親切告訴之手術非常成功,囑其注意休息,不應過多活動頸部,勿過多講話,保持頭頸部于舒適位置,在床上變換、起床、咳嗽時可用手托住頸部后面,以減少頸部活動,減輕病人不適。
2.2.7飲食指導 先給予少量溫或涼開水,無嗆咳或誤咽等不適,可進食流質或半流質,以后逐步過渡到普食。注意食物要溫涼,細嚼慢咽,避免進食辛辣或過硬的食物,勿飲用刺激性飲料,戒煙、戒酒。
3 出院指導
指導患者正確服用出院藥,適當活動頸部,學會控制自我情緒,保持心情舒暢。注意保暖,預防上呼吸道感染。教會患者自查頸部情況,術后3個月回院復查。
4 護理討論
腹腔鏡下甲狀腺手術,護理上必須高度重視,多與患者溝通,消除患者顧慮和恐懼,保證患者以最佳的狀態接受手術,確保手術順利完成。術后密切觀察病情,發現異常情況及時處理。做好康復指導,使患者迅速康復,讓患者樂意接受腹腔鏡下手術。
參 考 文 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