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冰心資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艾滋病 抗病毒治療
中圖分類號:R512.9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6-1533(2011)11-0527-04
New understanding of antiretroviral therapy for HIV/AIDS*
SHEN Yin-zhong1**, ZHANG Yong-xin2***
(1. Shanghai Public Health Clinical Center,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1508;
2. Shanghai Huashan Hospital,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0040)
AbstractIt is a huge challenge for human being that HIV/AIDS epidemic has spread all around the world.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effective therapy for HIV/AIDS. In recent years,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ART of HIV/AIDS. The new understanding of ART includes: 1) the optimal timing and strateg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HIV/AIDS;2) ART for HIV/AIDS patients with tuberculosis;3) follow-up for HIV/AIDS patients and HIV drug resistance testing before ART. ART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prognosis and life qualities of HIV/AIDS patients,but also prevent HIV from spreading among the population.
Key wordsAIDS;antiretroviral therapy
高效抗逆轉錄病毒療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是目前治療艾滋病(AIDS)的最有效措施。HAART的應用是AIDS治療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能將患者體內的艾滋病毒(HIV)載量控制至現有方法無法檢測的水平(≤50拷貝/ml),推遲感染的臨床進程,重建機體的免疫功能,改善AIDS的預后,提高患者生存質量,顯著降低HIV母嬰傳播的危險性,降低患者將HIV傳播給他人的風險。HAART的應用使得AIDS從一種致命性疾病變為一種可以治療的慢性疾病[1]。隨著研究的深入,新型高效、安全的抗病毒藥物不斷問世,AIDS抗病毒治療方案和策略不斷被優化,從而提高了抗HIV療效。本文介紹近年來有關AIDS抗病毒治療的研究進展,重點關注目前有關AIDS抗病毒治療的新認識。
1AIDS抗病毒治療的時機
與其它疾病不同,并不建議所有HIV感染患者在確診后就立即接受抗病毒治療,原因在于HIV感染人體后要經過三個發展階段,即急性感染期、無癥狀期和AIDS期。在進入AIDS期以前(此時機體CD4+ T淋巴細胞計數水平較高),機體免疫功能尚可,此時治療帶來的益處有限,而藥物不良反應可能超過疾病進展所帶來的風險。因此,通常建議HIV感染的早期不進行抗病毒治療,但抗病毒治療的最佳時機尚不清楚[2]。人們通過臨床觀察對此問題進行研究,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也在不斷變化。目前世界各國建議的AIDS抗病毒治療時機雖然存在一定差異(表1[3~5]),但有些認識已趨一致,那就是:進入AIDS期(CD4+ T淋巴細胞計數<200/mm3)的患者應盡快接受抗病毒治療;對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以及存在HIV相關性腎病、妊娠或有多種疾病的患者也建議盡早接受抗病毒治療;對免疫功能進行性惡化的患者同樣建議治療。目前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盡早進行抗病毒治療有助于患者免疫功能重建,降低AIDS患者的病死率。抗AIDS治療時機從CD4+ T淋巴細胞計數<200/mm3提高到<350/mm3,越來越多的專家甚至建議提早到<500/mm3。在一些國際會議上,部分專家還提出了“治療所有患者”。這些專家認為,早期治療不僅可很好地重建機體免疫功能、進一步改善患者預后,而且能通過盡早將患者體內的HIV載量控制至檢測限以下而大大降低患者將HIV傳播給他人的幾率,有利于AIDS的防控。然而,也有專家對此持反對態度。他們認為:沒有足夠的循證學證據表明早期治療能給患者帶來更大益處;早期用藥可能存在藥物不良反應多、耐藥性出現早等問題,從而影響患者的遠期療效;很多AIDS患者不能被早期發現,目前各國難以做到治療所有患者。盡管在治療時機上還無一致的認識,但總的原則是AIDS患者應盡早接受抗病毒治療,在臨床實踐中可根據患者的免疫狀態、接受抗病毒治療的意愿以及抗病毒治療藥物的可及性來決定何時開始抗病毒治療。
2AIDS抗病毒治療方案
盡管人類尚未完全攻克AIDS,但在AIDS治療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成績。到目前為止,用于治療HIV的藥物(包括合劑)已經超過30種。近年來不斷有新藥上市,并被用于進一步優化抗病毒治療方案。人們通過臨床試驗研究不同抗病毒治療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所獲結果進一步豐富了人們對AIDS抗病毒治療的認識,AIDS抗病毒治療的方案也在不斷優化。各國推薦的一線抗病毒治療方案存在一定差異(表2[3~5]),這與各國抗病毒藥物的可及性有關,但總的趨勢是:盡可能選用合劑如替諾福韋酯/恩曲他濱合劑、齊多夫定/拉米夫定合劑或阿巴卡韋/拉米夫定合劑等以減少服藥片數、提高依從性;一些不良反應較多的品種如司他夫定的臨床使用逐漸減少,而一些新型高效抗病毒藥物如替諾福韋酯(TDF)、恩曲他濱(FTC)、雷特格韋(RAL)、達茹那韋(DRV)和阿扎那韋(ATV)等已成為治療的主要選擇。新型輔助受體抑制劑馬拉維若(MVC)為趨化因子受體(CCR5)抑制劑,臨床研究顯示此藥具有良好的抗病毒作用,美國最新抗病毒指南已把“MVC+AZT(齊多夫定)+3TC(拉米夫定)”作為“可以接受”的抗病毒治療方案進行推薦,同時認為“MVC+TDF/FTC”和“MVC+ABC(阿巴卡韋)/3TC”也是可以接受的抗病毒治療方案,但需要進一步的臨床試驗來加以驗證[3]。但是,如使用MVC進行抗病毒治療,則需在使用前檢測HIV的嗜性,即檢測HIV是通過何種輔助受體進入機體細胞的。只有通過CCR5受體進入時,選擇MVC治療才是合理和有效的。
每種抗病毒藥物均有其優、缺點。一般而言,非核苷類抗病毒藥物如依非韋倫等對HIV的抑制作用似乎更強,但中樞毒、副作用較明顯,且HIV易于出現對其耐藥;蛋白酶抑制劑如阿扎那韋/利托那韋等升高CD4+ T淋巴細胞計數的作用似乎更強,且HIV對蛋白酶抑制劑不易出現耐藥,但其引起代謝紊亂和胃腸道不良反應更明顯一些;整合酶抑制劑如雷特格韋的抗病毒作用與依非韋倫相似,但中樞毒、副作用以及代謝紊亂、胃腸道不良反應等較少。在臨床實踐中,醫師應根據患者的病情、抗病毒藥物的可及性、HIV的耐藥性、藥物不良反應和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等情況來選擇抗病毒治療方案。
3AIDS合并結核病的抗病毒治療
結核病是AIDS的常見機會性感染,是我國AIDS患者最為常見的機會性感染,也是患者死亡的常見原因。關于AIDS合并結核病患者的抗病毒治療,多年來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對這部分患者應該何時開始抗病毒治療,而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在于:同時抗結核和抗病毒治療會增加藥物的不良反應、增加患者服藥的藥片量,且早期抗病毒治療患者出現結核性免疫重建炎癥綜合征(IRIS)的幾率大,部分患者可能會因出現IRIS危及生命[6]。因此,通常建議先進行抗結核治療一段時間后再進行抗病毒治療,但抗結核治療多久后再給予抗病毒治療則多年來沒有得到明確。現通常根據患者的CD4+ T淋巴細胞計數來決定抗病毒治療時機。以前人們認為CD4+ T淋巴細胞計數低就應開始抗病毒治療,對CD4+ T淋巴細胞計數>350/mm3的患者常建議暫緩抗病毒治療。近年來的臨床試驗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使人們對合并結核病患者的抗病毒時機有了新的認識。在南非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在抗結核治療期間即開始抗病毒治療有助于降低AIDS合并結核病患者的病死率[7]。其它國家也進行了相關研究,且結果均顯示對AIDS合并結核病患者進行早期抗病毒治療有助于延長患者的生存期。因此,目前各國的抗病毒指南普遍建議:對AIDS合并結核病患者應給予抗病毒治療,且建議盡可能早地進行抗病毒治療[3~5]。對CD4+ T淋巴細胞計數>350/mm3的AIDS合并結核病患者,美國AIDS抗病毒指南也建議在抗結核治療后8周內進行抗病毒治療[3]。目前推薦的AIDS合并結核病患者的抗病毒治療方案是:AZT (TDF) + 3TC (FTC) + EFV;如果患者使用利福布丁抗結核治療,也可選擇含蛋白酶抑制劑的抗病毒方案。
4對AIDS患者抗病毒治療后的隨訪
對接受抗病毒治療的AIDS患者,醫師應定期隨訪藥物的不良反應、CD4+ T淋巴細胞計數以及HIV載量,以觀察藥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其中,CD4+ T淋巴細胞計數和HIV載量是兩個極為重要的指標,直接反映了AIDS患者免疫功能重建和病毒抑制的情況,關系到患者的預后和生存質量。在我國,通常每3個月隨訪1次CD4+ T淋巴細胞計數、每6個月隨訪1次HIV載量。但目前的研究認為:對經抗病毒治療后體內病毒被充分抑制、CD4+ T淋巴細胞計數長期處于穩定水平且無機會性感染風險的患者,CD4+ T淋巴細胞計數監測頻率可延長至每6~12個月1次[3];但如患者出現臨床癥狀、應用干擾素或激素治療和抗腫瘤化療時,則CD4+ T淋巴細胞計數應常規監測[3]。由于病毒載量能直接反映抗病毒治療的療效和病毒耐藥狀況,建議重視HIV載量檢測,并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適當增加檢測頻率,這有助于早期發現抗病毒治療失敗以及HIV耐藥的出現。
5AIDS患者抗病毒治療前的耐藥檢測
由于HIV可能存在原發耐藥,即在抗病毒治療之前就已對某些抗病毒藥物耐藥,故事先檢測HIV是否耐藥極為必要。目前國外指南均推薦在抗病毒治療之前檢測HIV的耐藥性,然后再根據HIV的耐藥性選擇抗病毒治療方案[3, 4]。我國由于HIV耐藥檢測尚未在臨床廣泛開展,患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療之前幾乎都沒有進行過耐藥檢測,不利于AIDS患者的抗病毒治療。在臨床實踐中,筆者經常看到很多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療后療效欠佳,盡管造成療效較差的原因有很多,但HIV原發耐藥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臨床醫師應該重視耐藥檢測在指導抗病毒治療中的作用。如果HIV對患者首次接受的抗病毒藥物耐藥,由于沒有進行耐藥檢測,患者仍在使用這些HIV不敏感的藥物治療,結果不僅達不到預期療效,而且可進一步誘導HIV對其它抗HIV藥物的耐藥,給后續換藥造成困難。因此,初次抗病毒治療之前應常規進行HIV耐藥檢測,這應成為AIDS抗病毒治療的工作常規,我國應創造條件在臨床廣泛推廣和應用。
6抗病毒治療在預防HIV傳播中的作用
HAART能將患者體內的HIV載量控制在檢測限以下,使患者將HIV傳播給他人的概率大大降低。因此,在目前尚無有效預防AIDS的疫苗的情況下,有效的抗艾滋病治療實際上也是預防HIV傳播的重要措施。近年來,人們研究發現,預防性地給予抗HIV治療能夠減少職業暴露后感染HIV的概率。近年來還逐漸出現了性暴露前預防的概念,通過性暴露前預防性地使用某些抗病毒藥物來降低性途徑傳播HIV的風險[8]。研究同樣表明,通過有效的抗病毒治療,AIDS孕婦將HIV傳播給胎兒的概率可被降低到5%以下[9]。由此可見,AIDS抗病毒治療不僅可明顯改善AIDS患者的預后、提高患者生存質量,而且可預防HIV的傳播、有效地減少HIV在人群中的傳播。
參考文獻
[1] Yeni P. Update on HAART in HIV[J].J Hepatol,2006,44(Suppl 1):S100-S103.
[2] The HIV-CAUSAL Collaboration. When to initiate combined antiretroviral therapy to reduce mortality and AIDS-defining illness in HIV-infected persons in developed countries:An observational study[J].Ann Intern Med,2011,154(8):509-5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09)7-0195-01
[摘要]目的:研究自擬健心湯治療病毒性心肌炎療效。方法:對46例門診病毒性心肌炎病人實施自擬健心湯加西藥治療。結果:46例患者經治療三個療程,治愈28例。有效24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1.3%。結論:自擬健心湯加西藥治療病毒性心肌炎效果肯定。
[關鍵詞]自擬健心湯;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是兒童、青少年及中年人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目前治療本病缺乏特別有效的藥物,筆者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本病,收到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46例均為門診病人,皆符合全國心肌炎心肌病專題座談會擬定的《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診斷參考標準》[1]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齡最小9歲,最大38歲,病程最短三個月,最長1年;心電圖示:室性早搏8例,房性早搏6例,Ⅰ度房室傳導阻滯2例,Ⅱ度房室傳導阻滯1例,ST~T改變29例,46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悸、胸悶、氣短、乏力、汗出、舌淡紫或邊有齒痕、苔薄白、脈細弱或結代,在發病之初均有外感溫熱邪毒侵襲。
2治療方法
2.1自擬健心湯。處方:黃芪30g、熟地15g、麥冬15g、玄參15g、丹參20g、丹皮15g、紅花10g、野20g、蒲公英25g、板蘭根25g、黃芩15g、陳皮10g,日一劑,水煎取汁300ml,早晚分服。隨癥加減:胸痛重加元胡15g,細辛3g、三七5g;血瘀重加三棱15g,莪術15g;四肢冷去玄參加附子10g、干姜5g。
2.2西藥:維生素C注射液5.0g、三磷酸腺苷40mg、輔酶A100單位、肌苷150mg、細胞色素C30mg(試敏后用)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300ml中,每日靜點一次;參麥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靜滴,每日一次;口服輔酶Q1020mg,日三次。治療期間合并感染者給予青霉素靜脈滴注,有嚴重心律失常者加抗心律失常藥物。
2.3療程:本病15天為一個療程,共治療三個療程。
3療效標準及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參照《中醫臨床診斷療效標準》中病毒性心肌炎的療效標準[2],痊愈:癥狀體征消失,心電圖心肌酶恢復正常;有效:癥狀、體征、心電圖心肌酶均有改善;無效:癥狀體征心電圖心肌酶均無變化。
3.2治療結果:46例患者經治療三個療程,治愈28例。有效24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1.3%。
4典型病例
患者張某,男,39歲,素體虛弱、感受外邪,經治療后,外感癥狀消失,但留有心悸、胸悶、氣短、神疲乏力、頭暈、汗出、少氣懶言,當時未引起注意,也未服用藥物治療,就診時已病三個月,上述癥狀加重,現心悸、胸悶痛、氣短、神疲乏力、動則汗出,舌淡紫、苔薄白、脈細弱無力;心電圖示:室性早搏,心率92次/分,伴不齊,臨床診斷為病毒性心肌炎,治療自擬健心湯加元胡15g、三七10g、川芎15g、太子參15g,水煎服日一劑,早晚分服,同時配合靜點能量合劑及參麥注射液,口服輔酶Q10,再配以靜點利多卡因150mg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糾正心律不齊。該患治療三個月后,癥狀、體征消失,心電圖、心肌酶恢復正常,達到了治愈標準,隨訪兩年未復發。
5討論與體會
[關鍵詞] 中藥; 糖尿病; 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 滋陰活血
[中圖分類號] R2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4(c)-0092-02
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后期致殘、致死的常見原因之一,美國2001年已將糖尿病列為了冠心病同等病變[1]。據統計約70%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最終死于心血管疾病,其氧化應激與內皮功能的損傷、動脈硬化病理為基礎。常規西醫治療以控制血糖及改善心功能為主,效果不佳。糖尿病合并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屬于中醫“消渴”與“胸痹”的合并,其病機為消渴基礎上陰虛血瘀所致,采用中醫藥治療效果顯著[2]。為了探討滋陰活血法治療糖尿病合并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的方法及臨床療效,該文總結分析了該院2011年1月―2012年4月間采用滋陰活血法治療糖尿病合并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患者103例中的63例的臨床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患者103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及冠心病診斷標準,表現為多食多飲,易饑消瘦,心悸失眠,氣短懶言,咽干乏力,胸部絞痛,痛至肩背,心悸不寧,脈細澀,唇暗紫。其中男44例,女59例,年齡在45~68歲,平均年齡(56.7±6.3)歲,糖尿病病程3~20年,平均病史(5.1±2.0)年。數字法隨機將患者分為兩組,其中觀察組63例,對照組40例。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血糖控制治療,藥物根據患者病情不同選用降糖藥口服或胰島素注射,控制空腹血糖范圍在4.0~7.0 mmol/L之間,餐后2 h控制血糖在4.0~10.0 mmol/L之間。給予20 mg長效消心痛口服治療,2次/d。心絞痛發作時給予0.5 mg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對照組在控制血糖治療基礎上給予冠心丹參滴丸口服治療,10粒/次,3次/d。觀察組在控制血糖治療基礎上給予自擬滋陰活血湯治療,方藥選擇黃芪30 g、丹參30 g、生地30 g、益母草20 g、蒼術10 g、玄參12 g、木香9 g、山藥12 g、當歸10 g、川芎9 g、赤芍10 g。水煎服,1劑/d,分早晚2次服用。兩組均以1個月為療程。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實驗室檢查結果情況。血糖控制療效標準[3]:理想:空腹血糖控制在6.6 mmol/L以下,餐后2 h血糖控制在4.4~8.0 mmol/L;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7.8 mmol/L以下,餐后2 h血糖控制在10.0 mmol/L以下;較差:空腹血糖控制在7.8 mmol/L以上,餐后2h血糖控制在10.0 mmol/L以上。冠心病療效標準:顯效:硝酸甘油使用量及心絞痛的發作次數減少80%以上,靜息心電圖恢復正常,主癥狀全部消失;有效:硝酸甘油使用量及心絞痛的發作次數減少50%~80%,靜息心電圖ST段回升0.5 mV以上,主癥狀有所好轉;無效:硝酸甘油使用量及心絞痛的發作次數減少50%以下,靜息心電圖及主癥狀無明顯改善。
1.4 統計方法
數據均用SPSS17.0統計分析軟件包進行處理。計量數據以(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數據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兩組患者血糖控制及冠心病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表2,由此可見,兩組患者血糖控制總有效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221,P>0.05),冠心病治療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51,P
2.2 實驗室檢查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實驗室檢查結果見表3,由此可見,治療前兩組患者TC、TG、HDL-C、LDL-C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糖尿病合并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屬于祖國傳統醫學中消渴合并胸痹的范疇,現代醫學認為糖尿病者血液處于一種高黏高凝的狀態,脂質代謝紊亂,血脂的升高會進一步增加血液的黏稠度,凝血情況出現加重。中醫認為消渴者以陰虛為病史之主[4],在其燥熱傷陰后,出現心肺之陰的損傷,陰損日久耗氣則出現氣陰兩虛。陰虛則脈道失滑,血流阻滯,痹于心脈則可發生胸痹,由此可見陰虛血瘀是其主要病機,因此治療上應以滋陰活血為主,通過心血滋養,補氣行血,與消渴病同治,效果顯著。我們自擬滋陰活血湯中重用黃芪、丹參、生地、益母草,益氣活血與滋陰生津同行,配合玄參、木香、當歸、赤芍等成分,清熱滋陰,理氣調中,諸藥合用能夠起到較好的滋陰活血效果,聯合西醫嚴密的血糖控制,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血脂情況,減少臨床主癥狀的發生,提高冠心病治療的臨床療效[5]。
綜上所述,該文通過總結分析該院目前采用滋陰活血法治療糖尿病合并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的方法及臨床療效可以看出,采用血糖控制配合滋陰活血中藥治療能夠有效地改善糖尿病合并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患者的血脂含量,改善血流變及心電圖情況,較好的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黃晗,何雪松,王鋒,等.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比較研究[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2,23(7):889-892.
[2] 趙進東,方朝暉.益氣養陰活血法在糖尿病并發癥中的臨床應用進展[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2,24(2):178-180.
[3] 吳剛強.滋陰益氣活血解毒法與2型糖尿病及其血管并發癥[J].中醫藥導報,2007,13(5):111.
[4] 張葉祥,胡業彬,姚淮芳.益氣養陰活血解毒湯治療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臨床療效及對CRP、HCY水平的影響[J].中國中醫急癥2011,20(8):1218.
1.點揉內關
內關在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用一只手的拇指,置于另一只手的內關穴上,稍向下點壓用力后,保持壓力不變,繼之旋轉揉動,當產生酸脹感,即為中醫所講的“得氣”,也就是產生了治療效果。這時繼續點揉約1分鐘后緩緩放松點揉手以結束治療,兩手交替點揉對側。每天不限時段、場所,均可操作。內關穴是全身對心臟調節作用最強的穴位之一。點揉內關穴能夠有效提高心肌無氧代謝的能力,令心肌在缺血缺氧環境仍能正常工作。點揉兩側內關穴各1分鐘能強心,調節心律,緩解胸悶憋氣等不適癥狀。
2.點揉神門
神門在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點揉神門的操作方法同點揉內關,因皮下組織結構較內關更致密,因此可以稍加點壓的力量,點揉每側各1分鐘。此手法最適合晚間睡前操作。神門穴是全身安神養心最好的穴位之一。點揉此穴能夠松弛白天過度緊張焦慮的中樞神經以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狀動脈血液流量,還有益氣血、安神補心的功能。
3.分擦上胸部
兩側上胸部即雙側至兩側鎖骨下緣之間這一扇形區域的胸部。兩手掌放松伸開,分別置于同側上胸部,由上向兩側腋窩部斜行分擦。手掌要緊貼皮膚,力量和緩、均勻,分擦20次為佳。擦完后感覺上胸部皮膚微微發熱即達到治療目的。一是調節心律,對房顫等心律失常有明顯的改善作用;二是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心肌供血。
4.擦雙側脅部
雙脅部位于兩側之下至雙側肋弓下緣之上的側胸區。雙手掌放松至于胸脅部。從后向前,用力均勻地分擦。分擦20次為宜。分擦要領同分擦上胸部。不但能夠刺激肋間神經,反射性地調節心臟功能,更能調節心肌傳導和增加血液供應的目的,尤其針對心臟傳導阻滯的患者效果極佳。
5.點揉腋窩
兩側腋窩定點。用一側手2至5手指指尖點揉對側腋窩。每側1分鐘。具有極強的緩解冠狀動脈痙攣的作用,是預防和治療心絞痛發作的奇效穴。
6.點揉膻中
膻中在胸部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連線的中點。手法同點揉內關。點揉膻中用哪側手均可。每穴刺激1分鐘為佳。調節支配心肌收縮神經,對神經官能癥、心梗后頻發室性早搏有很好的療效。此外,對各種心臟疾患出現的心悸、胸悶喘憋和煩躁有很好的療效。
7.點揉大包
大包在側胸部,腋中線上,第6肋間隙處。動作同點揉內關,用同側手點揉即可。每側1分鐘。大包穴為強心要穴,刺激大包穴能迅速增加心肌收縮力,增加心肌血液供應,甚至可以用作急救穴位。
8.扣兩脅
雙脅部位于兩側之下至雙側肋弓下緣之上的側胸區。用雙手10個手指,均勻地輕叩雙側兩脅部。共計1分鐘。作用類似分擦兩脅。輔助調節異常心律。
9.揉小腹
小腹在肚臍至恥骨聯合之間的中點。雙手重疊至于小腹中央,稍加力后順時針揉動。共計1分鐘。刺激腎上腺分泌腎上腺皮質激素,起到對抗機體內部各種炎癥的目的,改善心肌供血,特別適合風濕性心臟病患者的治療。
10.點揉足三里
穴位在小腿前外側,當外側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點揉手法同點揉內關,只是力度要更大。左右各點揉1分鐘為佳。足三里是全身強壯的要穴。點揉足三里對全身的虛勞疾病均能起到調節作用。點揉足三里特別適合中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保健。
11.點揉血海、三陰交
屈膝,血海在,髕底內側端上2寸,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三陰交在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點揉方法同點揉內關穴。每側1分鐘。血海、三陰交兩穴是調節心血管系統效果非常顯著的穴位組合。點揉此二穴能調節血液成分,降低血脂、血沉等可能引發血管內皮損傷和硬化的物質含量,對預防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具有重要作用。
中醫學認為,人體經絡內聯臟腑,外絡肢節。冠心病患者在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的循經穴位,以前胸部的膻中穴,背部的心俞穴,均有較為敏感的壓痛點,按摩這些穴位,能起到疏通氣血,強心止痛的效果。特別是重按內關穴對于緩解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塞的危急狀態,及時救治病人有重要意義。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教授帕布魯?特巴斯是負責此次研究的科學家之一,他表示,目前基因療法只是邁開了第一步,只是找到了利用基因療法來治療HIV病人這個初步的方向。
盡管現有的治療艾滋病的藥物也能讓患者過上普通生活,但時間久了,這些藥物就會產生各種副作用,有些患者甚至對這些藥物產生了抗藥性,使得治療過程難以繼續。因此,有科學家提出,要想擺脫藥物,就必須讓患者身體能夠自動抵抗艾滋病病毒。因而科學家想到了基因療法。
所謂基因療法,就是先從患者身上取出一些細胞,然后再利用對人體無害的逆轉錄病毒當載體,把正常的基因嫁接到病毒上,再用這些病毒去感染取出的人體細胞,讓它們把正常基因細胞的染色體中,人體細胞就可以“獲得”正常的基因,以取代原有的異常基因;接著把這些修復好的細胞培養、繁殖到一定的數量后,送回患者體內,這些細胞就會發揮“醫生”的作用,從而抵御疾病甚至是能夠治愈疾病。特巴斯表示:“通過基因療法,我們能夠讓艾滋病患者自己控制住病毒,這樣他們就擺脫了對藥物的依賴。”
在研究的早期階段,特巴斯帶領著他的科研團隊測試了一種基因療法。他們從艾滋病病人的身上取出一些免疫細胞,將這些免疫細胞進行修復之后再放回了患者的體內。共有八位艾滋病患者參與了此次基因療法的研究過程。科學家將經過修復的免疫細胞放入到患者身體內部之后,隨即停止了正常的艾滋病治療,并且同時觀察患者的身體內部到底會發生何種變化。
經過一段時間后,研究團隊發現,有七名患者的艾滋病病毒數目出現了下滑,并且下滑程度超過了預期,而余下一名患者的艾滋病病毒甚至表現出要完全消失的跡象。但這并不能說明這名患者的艾滋病已得到治愈,因為艾滋病病毒會完全消失這種現象時有發生,目前科研人員也無法判明為何這種現象會發生在此次實驗當中。特巴斯表示:“我們還需查出為何會發生這種現象,并會逐步擴大實驗人群,看是否還會發生這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