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獺兔養殖前景

          獺兔養殖前景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獺兔養殖前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獺兔養殖前景

          獺兔養殖前景范文第1篇

          【關鍵詞】獺兔養殖;現狀;對策

          我縣獺兔養殖業中普遍存在缺乏科學的飼養管理技術、濫配、輕培育、重數量等不良現象,造成品種退化嚴重、綜合開發利用率差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獺兔養殖的經濟效益,阻礙了獺兔養殖業的發展。

          1 獺兔養殖的現狀

          我縣主要有哈白兔、新西蘭、青紫藍、比利時、中國白兔、安哥拉、西德長毛兔等皮用、毛用、肉用型等8個品種。2012年兔飼養量達到1.2萬只,其中獺兔飼養量8056只,存欄3835只,分別占兔飼養量和存欄總數的67.1%、81.3%,其中主要以籠養的飼養方式為主。主要規模養殖戶有2家,飼養規模較小,飼養方式落后。

          2 獺兔養殖存在的問題

          2.1 沒有一套科學的飼養管理方法

          群眾科學養兔意識差,沒有形成一套科學化的飼養管理方法。我縣雖然獺兔飼養量較大,但大都以散養為主,衛生條件差,沒有做好定期的兔舍消毒、兔糞處理等工作,從而導致兔球蟲等病的發生,引起大批幼兔死亡。

          2.2 重治輕防

          群眾對防疫工作認識不夠,重治輕防是養殖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養兔者不是從杜絕疫病發生的角度出發,而是抱著出現疫病對癥治療的態度,沒有定期做好免疫接種,引起兔瘟等傳染病的發生,導致兔的死亡。

          2.3市場前景不亦樂觀

          因為沒有帶動養兔業的深加工企業,市場銷售時暢時阻,挫傷了群眾養兔積極性,商品轉化率比較低,“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模式尚未形成。

          2.4 養殖者存在經營觀念誤區

          2.4.1 認識誤區

          有些養殖戶在飼養獺兔的過程中賺了錢,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后,不顧資金、技術等自身條件及市場潛力如何便一擁而上,盲目擴大養殖規模,最后導致失敗。

          2.4.2 品種選擇誤區

          目前市場上虛假廣告到處都是,倒種販種現象嚴重,坑害農民現象時有發生,而有些養殖戶愛花小錢拾大便宜,不從有種兔許可證的單位引種,盲目操作,造成經濟損失。

          2.4.3 經營規模誤區

          農戶或是生產規模小,生產方式滯后,僅把獺兔養殖做為一種副業來經營,而不重視管理防疫,不能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或是片面的追求經濟效益,盲目擴大規模,導致管理跟不上、疫病爆發、產品滯銷等,造成損失。

          2.5 沒有實現“產-加-銷”一體化

          飼養者盲目生產,導致產銷脫節。因為我縣沒有龍頭企業可以開拓市場,因此缺少引導養殖戶生產、深化加工等相應的配套服務,造成農戶管理方式落后,面對大起大落的市場,農民只能被動接受無法主動出擊。

          2.6 沒有規劃,建場選址隨便

          場址的選擇是養殖業中極為關鍵的一個環節,它是實現獺兔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商品生產的基礎。而在筆者多年的實際工作中發現,我縣部分規模養殖場盲目草率選址,不按技術要求建場。不合理的兔場選址對建設投資、兔的生產性能發揮、健康狀況、飼養管理水平、生產效能、經濟效益及對周圍環境都有不利影響。

          3 建議

          要把握我縣獺兔業的成本優勢,將獺兔養殖變為我縣農戶發家致富的亮點,就必須選育與飼養并重,扶持龍頭企業,增加產業的科技含量,實現由量的積累到質的轉變的飛躍,鑒于此,筆者有以下建議:

          3.1 重視良種發育體系的建設

          就獺兔而言,選擇體型大、生長發育快、飼養利用率高、被毛品質好等性狀,使用個體選擇的效果比較明顯。因此,在實際生產中就要選擇生長發育快、體型大的個體作為種兔,以期把優良特性遺傳給后代。在皮毛品質方面,應選留毛色純正、毛密、被毛平整、槍毛少的個體留作種用,以期不斷提高皮毛品質。

          3.2 以市場需求以導向,進行“標準皮”的生產

          杜絕炒種,防止因急功近利而進行等外取皮等不合理現象的出現。提高獺兔飼養管理、疫病防治等水平,堅持適時適齡取皮原則,并按科學要求進行皮張的腌制、定型、晾曬、保管等工作,以高質量的皮張換取獺兔飼養的高經濟效益。獺兔皮主要用于裘皮服裝業,只有符合“短、平、密、細、美、中、牢”特點的優質皮才有市場。

          3.3 走產業化開發的路子

          要加強獺兔養殖龍頭企業的建設,推行標準化生產,發展以公司為龍頭、種兔場為基地、專業飼養戶為骨干的生產模式,組建起利益共同體,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積極發展獺兔產品的深加工,提高生產效益。

          3.4 加強防疫工作

          為了保證引種工作的順利進行,引進種兔時必須嚴格執行檢疫制度,切實做好隔離觀察工作,以防止各種疫病的傳入。種兔引進后必須隔離飼養1個月左右,經檢查證明無病后才能轉入健康兔舍或繁殖兔群飼養,發現異常或病兔應及時隔離,加強護理和治療,同時還要做好防鼠害、防獸害等工作。

          3.5 注意獺兔保溫

          由于冬季青綠飼料缺乏,獺兔的營養水平下降,體質較弱,受胎率偏低,所生仔兔若無保暖設備容易凍僵或凍死,若要進行冬繁冬養,則需喂給獺兔營養豐富的飼料和準備適當的保溫設備,以便保持獺兔的健康體質和所生仔兔的安全。

          獺兔養殖前景范文第2篇

          2012年形勢分析

          規模化發展形勢明朗。經過幾番的起伏波動,大浪淘沙,一些小養殖戶紛紛退出養兔行業,一些基礎不牢的養殖企業也相繼轉產。經過多年的風雨磨煉,一些經受住風雨的養兔精英逐漸站穩腳跟。根據我們的調研,盡管2012年較前兩年養兔場的數量有所減少,但單位兔場的基礎母兔數量在增加。目前國內基礎母兔200只-500只的規模成為發展的主體和主流,但是,1000只以上的規模型兔場明顯增加。可以預料,2013年飼養規模還會逐漸擴大。

          工廠化養殖模式漸被接受。經過多年的摸索,養兔技術日臻成熟。特別是吸收國外先進養殖技術,改造傳統養殖模式和設備,經過幾年的風土化過程,養殖水平和設備的現代化程度有較大改觀,工廠化養兔優勢初步顯現。一些代表性的養兔企業,引進國外肉兔配套系,建設現代化兔場,配置先進的養殖設備,實行人工控制環境,應用人工授精技術,采用工廠化養殖模式,生產水平大幅度提高。比如,以往一只基礎母兔年出欄商品兔25只左右,目前多數工廠化兔場達到35只以上,有的已經達到45只左右,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在逐步縮小。可以預料,工廠化養兔在今后幾年會加快發展,尤其是規模化肉兔生產企業會逐漸采用。

          集團化發展引領兔業潮流。一些有實力的養兔企業,已經不單單是一個養兔企業,而是以兔產業為主線的產、加、銷、育,甚至跨行業經營的集團。以青島康大、四川哈哥、內蒙古東達為代表的企業,不僅通過養兔自身得到發展,而且形成了跨區域生產經營的龍頭,帶動了周邊老百姓養兔事業的發展。

          品種的區域化格局自然形成。四川、重慶、福建、湖南和廣東等省市,形成了以肉兔為主的格局;河北、河南、黑龍江、山西等省形成了以獺兔為主的局面,山東、江蘇、浙江和安徽等省,形成“三兔”(肉兔、毛兔、皮兔)興旺、協同發展的良好形勢。其他省市自治區各有特色,但由于規模相對較小,尚未形成優勢產業。

          “大省”穩步發展,“小省”步伐加快。傳統的養殖大省,如四川、山東、重慶、河南、江蘇、河北、福建、安徽等省市,兔業穩步發展,湖南肉兔業發展快速,相對發展遲緩的如廣西、貴州、云南、湖北、新疆等省區也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

          兔產品加工業發展旺盛。以往我國重產前、輕產后,深加工落后的局面一直限制了我國兔業的穩定發展。經過多年的痛定思痛之后,我國的加工業異軍突起。以河北為代表的兔皮加工業規模宏大,大大小小的兔皮加工企業數千家,兔皮市場異常繁榮,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兔皮的集散地和加工基地;以山東青島康大、四川哈哥為代表的兔肉加工企業,擺脫了肉類作坊式傳統手工加工的落后局面,現代配套設備、現代加工工藝和傳統工藝的完美結合,生產出適

          合中國人口味的兔肉食品,為兔肉的大眾消費奠定了基礎;以浙江省為代表的兔毛的加工取得巨大進步,尤其是在梳毛設備改造和加工技術方面取得長足進步。

          2013年發展建議

          展望2013年,總體趨勢看好,其中肉兔穩步增長,市場小有波動;獺兔養殖業依然在波動中發展,市場呈現兩頭高、中間低的態勢。但是由于2012年末寒冬在全球出現,裘皮市場會有明顯反彈。因此,獺兔皮形勢會好于2012年;毛兔與2012年基本一致,區域擴大,穩步發展,價格小幅度波動也很正常。

          2013年在兔產業發展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1.加強良種推廣力度,規范種源管理。品種是畜牧生產的工具,在一個產業的產量增長中,品種的貢獻率是不可低估的。我們要強化優種的推廣力度,規范種兔市場。目前國內注冊和正式驗收的種兔場為數不多,種兔市場混亂現象嚴重,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2.研究區域性成功養殖模式,推進標準化養殖進程。養兔發達國家的生產效率是我國的2倍或2倍以上,這里不僅包括一個勞動力的飼養量,還包括一只基礎母兔的年貢獻商品兔數量。借鑒國外先進技術和經驗,結合中國不同區域典型經驗和成功案例,對國外技術進行風土化改造,形成中國特色的區域性標準化養殖模式,在適宜地區推廣。

          3.強化飼料質量,注重飼料安全。直言不諱地講,我國家兔飼料方面存在很多問題,尤其是營養指標、制粒工藝、原料質量、安全性和穩定性等方面,與發達國家有較大的差距。兔業的健康發展與飼料業息息相關,無論是從兔業發展角度,還是從飼料行業自身的發展來講,都應該強化飼料質量,注意飼料的安全性。鑒于家兔消化系統的脆弱性,家兔飼料的質量標準要高于其他畜禽,這是從事家兔飼料行業人員應該注意的。

          4.加速非常規飼料資源開發,促進飼料產業化進程。我曾經說過,家兔是一種善良的動物,養兔業是一種和諧行業:不與人爭糧,不與豬雞爭料,不與牛羊爭草。發展中國兔業,要開發非常規飼料資源。我國非常規飼料資源豐富,尤其是粗飼料資源分布廣、產量大。但是,目前的利用率很低。尤其是作物秸稈,收獲前后霉菌污染嚴重,限制其利用。目前我國粗飼料加工能力有限,尚未形成產業,這是今后開發的重點。

          5.加強飼料營養價值的評價和家兔營養需要量的研究。我國沒有自己的飼料營養價值表,也沒有統一的飼養標準。國家兔產業技術體系和國家行業科技項目正在委托相關專家從事這些方面的研究,2013年可望有所突破。

          6.加強科技攻關,重大疾病控制實現突破。疾病是養兔業的大敵,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也是這樣。針對我國家兔的多發性疾病,研究出更加簡便實用的“傻瓜”技術或物化產品,是養兔者所期待的。高效疫苗的開發,眾望已久。

          7.加強市場動態研究,引導兔業健康發展。中國兔業是老百姓的事業,養兔怎樣賺錢?取決于養殖技術和市場價格。多年來,兔業受到的打擊,來自市場比來自技術的還多。因此,加強市場動態研究,對于引導農民適時進行養殖規模和飼養方向的調整,是非常必要的。以往我們在這一方面有所欠缺,以后應該強化。

          8.加強技術普及力度,擴大技術普及途徑。以國家兔產業技術體系為主的專家在家兔技術的普及推廣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普及面積不足、深度不夠、途徑單一的問題影響力大大降低。2013年應該在技術培訓方面進行大膽嘗試,如:在全國重點產區設立培訓學校,定期或不定期派一流專家授課;對不同層次的從業人員,舉辦高、中、低等不同類型的培訓;面對面現場培訓與網絡培訓相結合,電視講座與報紙雜志平面媒體相結合等多種途徑培訓,以加速技術的擴散及技術成果的轉化,提高我國兔業的科技含量及兔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獺兔養殖前景范文第3篇

          今年是雞年,預計養雞行業將興旺發達,肉雞、蛋品市場將比上年進一步升溫。業內人士提醒,無論是飼養肉雞還是蛋雞,都需緊緊把握市場行情,按照市場需求,多養優質肉雞,提供優質蛋品,搞好深加工,不斷擴展供需空間。

          養鴨

          北京鴨馳名中外,世界著名肉鴨品種櫻桃谷鴨、奧白星鴨、麗佳鴨等均屬于北京鴨。紹興鴨、金定鴨、莆田鴨、攸縣麻鴨、荊江鴨等都是中國十分優秀的蛋鴨品種。綠殼鴨蛋世界少有,高郵鴨、建昌鴨是我國著名的肉蛋兼用型鴨種。應重視養鴨產業化問題:一是提高北京鴨、中國蛋鴨的生長速度、產蛋性能和飼料轉化率,提高我國鴨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二是鴨群養殖場周邊環境凈化、鴨飲用水和洗浴用水凈化、糞便無害化處理等有待改進。三是產品深加工水平亟待提高。

          養鵝

          整體上看,我國鵝市場處于供不應求狀態,然而,其消費市場是以廣州、上海、香港等南方城市為主,北方仍以豬、羊、牛肉為主。發展養鵝需注意地域的差異。

          養豬

          每年的5月份左右是生豬價格的低谷,但總的來說,生豬價格呈上升趨勢,養殖戶要把握商機。

          養羊

          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的專家認為,養羊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要注意產業鏈的銜接,警惕階段性供過于求的現象,同時應注意選擇優良品種。

          養兔

          在“肉兔穩中有升,毛兔全面回升,獺兔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勢下,有關專家預測今年養兔的行情如下:肉兔目前出口形勢穩定,將繼續維持現狀,估計不會有太大的波動。毛兔目前國際市場持續走好,特級毛最高賣價280元/千克。預計今年將保持這種態勢。獺兔從去年年初開始,行情持續穩步上升,到現在已達到歷史最好行情。預計這種行情在今年上半年將繼續保持,下半年后有可能逐漸回落。

          奶牛

          奶牛養殖投資比較高,一頭優質成熟奶牛的價格在1.7萬元左右,出生不久的小母牛也要5000元左右。奶業產業鏈又是脆弱的,對乳農來說,企業是強者;對于企業來說,政府又是強者。當無法確定鮮奶銷路的情況下,還是要謹慎從事。

          肉驢

          業內人士建議圍繞主副產品的深加工、市場開發、無公害產品生產、提高增重速度、縮短出欄時間、提高繁殖效率、提高飼料報酬等方面科學選擇。一是注意將主產品(肉)與副產品(血、皮、骨)同步開發,使總體增值。二是注意傳統和創新產品同步開發。三是注意產品和市場的同步開發。

          獺兔養殖前景范文第4篇

          關鍵詞 種養結合;生態循環;模式;應用效果;浙江嘉興;秀洲區

          中圖分類號 S1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21-0270-01

          近年來,嘉興市秀洲區以生態高效都市型農業為主攻方向,以糧食生產功能區、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主平臺,以實施農業“五個二十”示范工程和“6+1”產業提升為抓手,加快傳統農業向都市型現代農業轉變。同時,大膽創新農業發展方式,以種養結合為核心,以治理和循環利用并重為原則,積極探索建立種養結合生態循環模式,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1 種養新模式

          嘉興市秀洲區利用現有傳統種養殖模式,創新發展,積極推廣種養結合生態循環新模式,達到農民增收、農業創新、保護生態的良好發展趨勢。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1.1 果園生態養雞

          果園生態養雞在秀洲區主要有梨園養雞、桃園養雞、桑園養雞等幾種模式。果園養雞的優勢顯而易見,一是雞糞作為果樹的有機肥料,既解決了糞便污染,又減少了化肥用量;二是雞糞中含有蛋白質及其他營養物質,可作為果園中蚯蚓、昆蟲等動物的食物,從而為雞提供豐富的蛋白質飼料;三是雞在果園中捕蟲食草,替代化學除草、除蟲,減少了農藥用量和對環境的污染;四是果園養殖的雞質優無公害,風味獨特,經濟效益較高。推廣果園養雞是生態養殖的最佳模式之一,是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的有效手段。因此,果園養雞得到秀洲區很多種養殖戶的大力推廣,果樹種植戶和養雞戶不同程度地把2種方式結合了起來,不僅改善了單一的種植模式,而且減少了農藥、化肥、人工的使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1-3]。

          1.2 “豬—沼—作物”立體循環種養結合模式

          秀洲區近年來加大在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農村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力度,加快推廣應用資源節約、生態循環型農業技術和發展模式,深入推進農村沼氣建設、畜禽養殖排泄物資源化利用及農業可再生資源開發利用。例如,大運河生態農場通過建設集污池、沼液輸送管網,購置抽沼渣裝置、滴灌裝置等設備,為種植業提供充足的沼渣資源。畜禽污水經過厭氧發酵變成有機液肥還田生產農作物,可少施或不施農藥和化肥,是一種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模式。畜禽糞便經過治理,變廢為寶,使有害有機糞污變為生產綠色無公害有機農副產品必須肥料,為該區農副產品提質升級提供了有利條件,為農業提供增產增收、提高品質的肥源。尿污水經過厭氧發酵后,形成氮、磷、鉀兼備的有機液肥,噴施于水果上,可防蟲、增產、提高品質;用于蔬菜噴施上,可關閉植物生長細胞、抗旱增產增收。

          實行“豬—沼—草”、“豬—沼—木”、“豬—沼—稻”、“豬—沼—果”、“豬—沼—菜”等能源生態模式,不僅解決污染治理問題,而且實現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多層次利用、多次增值,可促進效益農業和無公害農產品的發展,實現產品優質高產,符合生態農業的需要,同時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也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需要[4-6]。

          1.3 濕地種養結合新模式

          利用秀洲區北部低洼田資源,發展蓮藕、南湖菱、茭白等水生作物種植并適當套養泥鰍、甲魚、黑魚和田魚等特種水產,實現水生作物與特種水產的共生生態種養混作模式。一方面泥鰍、黑魚和田魚等特種水產在攝食后會產生大量代謝物經分解、礦化后可為蓮藕、南湖菱、茭白等水生作物提供營養物質,被其充分吸收利用,從而可以促進水生作物的生長;另一方面也減少了因代謝物無法處理而導致水體惡化對特種水產產生的毒害作用,實現了特種水產養殖生長環境的有效改善;同時由于特種水產的游動、潛底及鉆泥等活動,起到了活化水體、持續中耕松土的作用,有利于水生作物的生長;水生作物中的害蟲成為特種水產的高品質活性餌料,為水生作物起到了生物防治、減少病蟲害的作用。從而實現了水生作物——特種水產的良性循環發展,促進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提高了農田特別是低洼地農田的利用率,成了農、漁民增收的新渠道。

          此外,秀洲區廣泛示范推廣的種養結合生態模式還有多種形式,例如,“移動大棚生態養雞”循環模式,實現了“雞—菜—稻”輪作的種養結合循環模式;“獺兔—果蔬”種養結合循環模式,獺兔糞是較好的有機肥,可直接用于瓜果蔬菜種植;“大田+奶牛”生態循環,秸稈被用作牛的飼料,同時糞便被用作大田的肥料,解決了污染的問題。

          2 應用成效

          2.1 農業科技水平不斷提高

          一是通過示范推廣,提升農民科學素養。培養了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懂發展的新型農民隊伍。二是推廣了大量先進適用技術和生產模式,在節本降耗、循環農業、濕地農業等方面不斷引進推廣適用技術和生產模式。三是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提高了種養殖業的科技水平,為秀洲區農業發展開拓了更廣闊的前景。

          2.2 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成效顯著

          種養結合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帶動勢頭強勁。例如,洪合鎮的基鳴養殖場等10家養殖場(戶)建設梨園生態養雞示范區31.07 hm2,發展梨園養雞5 000羽,2011年收入比單一種梨節本增效逾39萬元。因此,種養結合的推廣,改善秀洲區單一種植或單一養殖的現狀的同時,實現了秀洲區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2.3 生態環境不斷改善

          一是通過種養結合循環模式的應用,有效解決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問題。糞便得到了合理的處理和利用,減輕環境污染、變廢為寶的同時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和生存環境。二是通過濕地種養結合的應用,秀洲區北部低洼地面面貌有了極大改觀。“昔日低洼地、今朝聚寶盆”是秀洲區開發北部濕地種養結合模式的最好描述。三是減少了農藥、肥料的使用,減少了農村大環境污染,提高了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性。

          3 結語

          下一步,秀洲區將緊緊圍繞現代農業發展,立足該區實際,遵循農業科技規律,把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作為主要目標,把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作為基本要求。積極示范推廣種養結合生態循環模式,帶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4 參考文獻

          [1] 周元霖,施春梅,常青,等.林地立體生態高效養雞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9(7):209.

          [2] 孫景淼.全面推進生態循環農業[J].農村工作通訊,2010(24):37-38.

          [3] 趙靈芝,陳春原,趙勇,等.果樹立體生態種植模式的應用[J].華北農學報,2006,21(S1):32-36.

          [4] 張功,崢嶸,王瑞君.多菌種發酵秸稈飼料的研究[J].華北農學報,2000(S1):71-73.

          獺兔養殖前景范文第5篇

          水與土地是農業生產最為重要的兩大自然要素。我市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水田占耕地的比重在65%以上,水稻、茭白、芋艿、蓮藕等水生作物種植規模大,而蔬菜瓜果、花卉苗木、果園竹林等旱地種植品種也十分豐富。2004年以來,我市農業用水由10億立方米減少到8.8億立方米,占全市用水的比重也由50%以上降到42%,呈逐年減少的趨勢。這主要得益于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近幾年,我市大力開展各種形式的農業節水,加大對農業節水工程的投入。2008年,全市農業節水灌溉工程實施面積占有效灌溉面積的比例達到83%,尤其是在水稻的節水灌溉技術和噴滴灌技術應用方面亮點突出。

          (一)水稻節水灌溉走在全國前列

          薄露灌溉是一項水稻節水增產技術。“薄露”就是“薄灌水,常露田”,有效減少田間水的蒸騰、蒸發量和滲漏量,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同時也更適應水稻不同生長期對水分的需要,可達到節水增產的目的。平均每畝每年可省水150立方米左右,增產50-80千克。余姚從1993年開始推廣薄露灌溉,是推廣該項技術最好的縣(市)。2005年,余姚市“水稻薄露灌溉技術推廣”項目入選“可持續發展在中國案例大賽”,被中科院、國家發改委等單位的專家推舉為10個優秀案例第四名,也是浙江省唯一獲獎項目。該技術的推廣還曾在國際節水灌溉會議上介紹,被認為“對緩解人類水危機有重要意義”。

          從1998年開始,余姚又開始示范無水層灌溉。無水層灌溉就是在秧苗返青后田面上不留水層,而是根據水稻不同生長期的需要,使土壤保持70%-100%的含水率,節省灌溉水量每畝125立方米,并能增加產量9-31.5千克。

          (二)經濟型噴滴灌技術領先全國

          采用噴滴灌技術是當前重要的農業節水措施。噴滴灌可按作物的需要,適時、適量灌水,節水效果明顯,還減少用工、增加產量。但由于常規的噴滴灌設施投入較大,阻礙了該項技術的推廣。從2001年開始,余姚市圍繞降低噴滴灌設施的建設投入,開始研究經濟型噴滴灌技術,成功將噴滴灌設施的每畝投入由原先的2000多元,降到目前的600元左右,提高了噴滴灌推廣的經濟性,成為南方地區推廣噴滴灌的“發軔點”。經濟型噴滴灌技術是根據應用地區的實際情況,采取縮小灌區單元、利用小水庫自壓、平原集雨作水源、用河道代替主管道、塑料管代替鋼管、移動機組代替固定泵站以及減小管道的直徑等多種方式降低設施的投入,降低了噴滴灌推廣的“門檻”,并形成大田噴灌、大棚滴灌和大棚微灌等模式,噴灌區的用水率已達到85%,大大高于渠灌55%的用水率。

          噴滴灌應用的作物品種,從平原上的蜜梨、葡萄、西瓜、蔬菜等作物種植,到山區的竹筍、楊梅、紅楓、櫻花、板栗、茶葉果桑杏桃等林特作物,寧海金龍浦農業合作社還將沼液利用與滴灌結合起來。在政府的支持下,從2000年余姚小路下村首次嘗試在523畝果園和蔬菜田里安裝噴滴灌設施開始,到2008年全市的噴滴灌面積已達到15萬畝,居全國前列,其中余姚總面積達4.8萬畝,成為中國南方噴滴灌面積最大縣(市)。噴滴灌推廣已產生實實在在的效益。按每畝年節水100立方米,增加收益500元計算,我市的15萬畝噴滴灌設施,可節水1500萬立方米,增加收益7500萬元,而實際上許多的噴滴灌案例的效果要比這更好。

          我市還將噴淋裝置推廣到畜禽養殖場,用于養殖場區的降溫消毒,改善養殖場的環境,降低畜禽病死率,提高產出水平,目前余姚市已經有7萬平方米的畜禽養殖場采用了噴淋裝置。

          二、測土配方施肥——缺啥就補啥

          施肥是種植業生產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但長時間以來,對農業施肥的認識和理解并不科學,普遍存在重化肥、輕有機肥,重氮磷肥、輕鉀肥。尤其是過量施用化肥,帶來肥效降低、成本增加、地力下降和農業面源污染日趨嚴重等問題。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根據土壤狀況和作物需肥規律,有針對性地施用有機肥和配有不同比例元素的復合肥,是有效扭轉當前施肥不當所造成的農業生產效益下降、土地退化趨勢,提高土地資源可持續力的重要措施,也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發展現代農業的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重要任務。廣大農民把測土配方施肥形象的比喻為“缺啥補啥”、“精準施藥”、“剛剛好才是真的好”,生動地說明了測土配方施肥的意義。

          寧波從2005年開始,分級建立測土配方施肥示范區,各級農技部門把不同類型田塊的土壤養分狀態告之農民,并送上一張配方施肥建議卡,讓農民對“癥”施肥、提高地力。2007年鄞州區、慈溪市、寧海縣被列入農業部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縣,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125萬畝,建立各級測土配方施肥示范區7.25萬畝,覆蓋900余個村,惠及17萬戶農戶。2008年增加余姚市、象山縣、奉化市為農業部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縣,至此我市農業集中的主要縣(市)、區都已成為農業部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縣。同時,全市進一步加大對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的投入,共投入各級資金624萬元,舉辦各級培訓班139期,培訓農民和肥料營銷人員17000余人;積極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墻體廣告、標語等進行宣傳,完成檢測37500多項次,建立各級示范方或示范點126個,示范面積18.28萬畝,施用配方肥59800噸,施用面積118萬畝,涉及農戶34萬戶,發放施肥建議卡30萬份;全市主要作物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增產11.52萬噸,總效益13920萬元。

          從我市測土施肥的快速推廣中,還可以看到全市近500家農業專業合作社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在政府的推動下,專業合作社積極參與和引導農民,對技術的推廣起到了加速推進的作用,也使這項技術的推廣有了很好的組織載體,為其持續發揮作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病蟲害綜合防治——安全是根本

          農產品的安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傳統農業生產采用農藥治理蟲害,其所產生的農產品安全問題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依托循環經濟的理念,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得到較快的發展,技術的應用也日漸成熟。我市從2004年開始,在以前病蟲害綜合防治領域探索實踐的基礎上,實施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工程,到2008年已是第四年。據統計,全市共實施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工程面積70.71萬畝,其中推廣應用頻振式殺蟲燈5616盞、應用性誘捕器12.72萬只、應用黃色黏蟲板5.75萬塊,推廣新型生物農藥28.82萬畝。從實效看,工程實施區比非實施區平均減少農藥2.8次,平均畝減少農藥使用量64克(折純),平均畝減少農藥使用成本29.5元,平均畝節本增效133.2元。按照全市實施面積計算,可減少投放農藥45余噸(折純),相當于減少了數百噸商品量的農藥投放,節本增效達9800多萬元。為推進我市的病蟲害綜合防治工作,政府加大對財政投入的支持力度,市、縣(市)和區按1:1比例進行配套補助,從而使這些技術推廣取得很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目前,我市的病蟲害綜合防治主要采用的有頻振式殺蟲燈、性誘捕器、黃板粘蟲、防蟲網等防控技術。這些防治技術具有投資省、使用安全、操作簡便、對人畜無毒害等特點。我市還在病蟲害綜合防治實踐中,不斷摸索多種技術的組合配套使用,以增加防蟲治蟲的效果。如江北莊橋蔬菜農場里,97畝菜地裝了性誘捕器398只、黃色粘膠板4000多塊,性誘捕器和防蟲網組合使用,效果非常理想,其防蟲效果達97.7%。同時,還推廣使用頻振式殺蟲。4項新技術在該區大面積推廣后,使蔬菜增產10.71%,菜價也有所提升,農民每畝增收1300多元。

          除了上述的防治蟲技術的運用外,我市還探索用沼液噴灑種植物的葉子,在施肥的同時還達到了防殺蟲的目的。沼液有著促進作物生長和控制病害發生的雙重作用。我市寧海、象山等地一些農戶,采用沼液噴灑種植物的葉子,對青蟲、紅蜘蛛、蚧殼蟲等類害蟲進行防治,也取得一定的效果。

          四、畜禽糞便和秸稈綜合利用——廢物變成寶

          農業廢棄物再利用模式是將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處理再利用,集能源、環保、資源為一體的最典型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畜禽養殖糞便是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一個主要污染源,秸稈焚燒造成的空氣污染和其對交通的影響,也成為社會公害。運用循環經濟的理念,采用合適的技術,在有效解決這些廢棄物危害環境的同時,還可以通過資源化“變廢為寶”,實現經濟和環境雙效益。

          (一)畜禽養殖糞便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寧波市是全省較早開展規模畜禽養殖場排泄物無害化處理工作的地區之一。2003年,我市就將規模畜禽養殖場排泄物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開發利用列入實事工程,每年安排200萬元專項資金推動工程的實施。經過幾年的建設,取得明顯的實效,逐步形成以沼氣為紐帶,集改善環境和能源、肥料綜合利用為一體的生態農業良性循環體系,沼氣工程和有機肥生產成為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的主要形式,在全市全面推廣,在我市新農村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到2008年,全市生豬年存欄300頭以上、牛年存欄30頭以上的所有規模牧場,都得到了有效的生態化治理,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的糞尿綜合利用率達到了91%。全市已建成32家有機肥加工場,年處理畜禽糞便等20萬噸以上,生產有機肥約7萬噸,按每噸300元計算,毛利就有2100萬元,并開發出西瓜、西蘭花、藺草、水稻、番茄、草莓等6個農作物專用肥。

          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提供了大量的有機肥,結合我市的“沃土工程”,我市加大了有機肥的推廣力度。市農業局實施了《寧波市商品有機肥推廣規劃》。2008年安排了150萬元資金用于推廣補助應用商品有機肥,補助的覆蓋面積達到了11.24萬畝計2萬噸,輻射面積達到了40萬畝。全市有機肥施用達到170萬畝,占我市播種面積的34.5%。

          在畜禽糞便生態化、資源化處理技術上,我市主要采用的是固、液分離處理技術,即尿液及場地沖洗污水經沼氣池厭氧發酵,產生沼氣、沼液和沼渣,沼氣作為能源可用于養殖生產供熱、蔬菜種植大棚增溫和提供二氧化碳氣肥的用能,以及周邊農村居民的生活用能,較大的養殖場還添置設備進行沼氣發電。沼液和沼渣都富含作物生長所需元素和養分,是很好的有機肥,可用于作物種植和養殖。鮮糞便經過添加生物菌發酵處理后,加工成有機肥或再加工成復合優質顆粒有機肥,可施用于農田。

          除采用固、液分離處理技術處理畜禽糞便以外,我市的畜禽糞便零排放處理新技術和蚯蚓養殖處理畜禽糞模式也有應用,并受到關注。寧波市鄞州區石碶春光牧場的畜禽糞便零排放處理是一項不同于固、液分離處理的新技術,通過接種高效微生物菌劑,利用太陽能,使畜禽糞便固液物進行好氧發酵,形成完全腐熟而穩定的有機肥料。金鱉山農莊和象山新廠村都采用蚯蚓養殖處理畜禽糞便。金鱉山農莊主要以牛糞、雞糞為基質,添加EM箘快速發酵處理技術養殖蚯蚓,蚯蚓糞土用于種植施肥,蚯蚓喂雞,有效提高了蛋雞的免疫力和產蛋率。象山新廠村利用養雞產生的雞糞和種植柑橘產生的爛柑橘養殖蚯蚓,蚯蚓糞便作無公害柑橘和蔬菜的肥料,蚯蚓作雞、魚和黃鱔的飼料及餌料,形成以蚯蚓為媒介的柑橘、蔬菜種植和家禽、水產養殖產業循環鏈,提高了種植和養殖的效益。

          (二)秸稈利用的新途徑

          秸稈是成熟農作物莖葉(穗)部分的總稱。秸稈的主要用途包括還田肥料、畜牧飼料、食用菌原材料、高溫堆肥、作物覆蓋材料以及作為工業原料等。有資料顯示,前些年我市每年的秸稈廢棄和露天焚燒量約占31%。近幾年,我市在推進循環經濟發展中,把秸稈綜合利用作為重要工作來抓,有效提高了秸稈的利用效益和利用率。2008年,秸稈有機肥還田130萬畝,秸稈綜合利用率提高到了82%。

          在我市的秸稈利用中比較突出的是“過腹”和“發酵”還田、能源化利用和用于食用菌種植。農牧結合的秸稈“過腹還田”和“發酵還田”資源循環利用模式,是充分利用秸稈中有機質和微量元素進行改善種植土壤品質的有效方式,顯示了非常好的應用前景。我市的寧海利豐牧業年收購周邊農田種植產生的廢菜葉、玉米稈等9000噸,用于奶牛飼養,為周邊農民年增收550萬元,牛糞便經處理成有機肥再還田;余姚欣農兔業有限公司利用河姆渡鎮3萬畝茭白種植的茭白尾草,經加工喂養獺兔,兔糞便生產有機肥還田,沼氣用于生產生活,給茭白種植農戶帶來了1000多萬元的增收。寧海綠豐生態有機肥廠每年向農戶收購曬干瓜藤、柑橘廢枝等秸稈,經粉碎用作畜禽糞便發酵的混合料,與當地的養殖戶畜糞便處理結合,生產的有機肥后還田,產生了很好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在秸稈的能源化利用上,我市的鄞州下應鎮灣底村、江北區洪塘鎮靈峰小區都進行過秸稈氣化試點、寧波惠佳編織品有限公司的摻燒廢藺草部分替代煤炭燃煤鍋爐改造、余姚欣農兔業有限公司投資實施茭白尾草生物顆粒燃料加工等項目,也都取得一定的效果。

          將秸稈制作成食用菌的培養基是近幾年逐步發展起來的秸稈利用新途徑。余姚利用棉花稈碎末和修剪的桑枝進行食用菌栽培,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形成了新的產業;鄞州瞻岐鎮利用晚稻草作為栽培蘑菇的材料,也發展起食用菌栽培;寧海綠豐生態有機肥廠正在進行利用秸稈粉碎末配合有機肥,嘗試蘑菇、蘆筍以及蔬菜的種植,一旦該項技術成熟推廣,可形成非常廣闊的利用市場,產生更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五、大農業發展模式——產業相融通

          所謂大農業是指通過對傳統農業的系統重塑,并運用共生原理使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及其延伸的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貿易與服務業等密切聯系,協同作用,成為一個產業耦合體,各產業間的相互作用及結構的整體性是建立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基礎。就生產環節來講,大農業發展模式,就是利用不同生態系統間進行的有效物質循環,和不同生物之間相生相克的有機聯系,形成相對完整的生態型生產系統,有效利用自然資源。在我市循環農業發展中,越來越多地運用了大農業發展模式,積極探索適合寧波實際的循環農業的實施模式,涌現出許多循環經濟亮點。具體說就是念好“輪”、“混”、“鏈”三字經。

          (一)實踐輪作、輪養新模式

          “輪”是指輪作、輪養等。在同一塊土地、水體里,根據不同生物的特性,合理安排輪作,一是保證資源的高效利用,二是通過輪作維持或提高資源的品質,提高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能力。在我市探索輪作的模式中,更多的是圍繞保障我市糧食150萬噸/年的生產能力和80萬噸/年的穩定產量這一重要的戰略目標來展開的,具體有:“雞(鴨、鵝)稻輪作”、“雞瓜輪作”、“雞菜輪作”、“糧經輪作”等。“雞稻輪作”利用冬春休閑農田進行雞(鴨、鵝)的養殖,實現了穩糧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經濟、社會、生態效益顯著。余姚從2004年開展試驗,發展到2008年已近達132畝。“糧經作物輪作”,利用冬春季糧田空閑期,發展適宜冬春種植的蔬菜等經濟作物種植,從“油菜—稻”這一最為常見的糧經結合模式,發展到西紅柿、冬季芹菜、甘藍、榨菜、雪菜、毛豆、西瓜等許多品種,最大程度地提高農田的經濟收益。據農技部門相關調查,糧經結合得當,畝產值可以達到5000元以上,能很好地實現穩糧增收的目的。

          (二)探索套種、混養新技術

          “混”是指套種、混養等。不同的作物及養殖品種,在同一塊土地、水體中同時種、養,達到共生共育,既可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也通過共生共育實現相互促進,提高產量,改善資源和環境。如“稻鴨共育”、“稻魚(蝦)共育”、和“茭鴨共育”,“魚、蝦、螺、鱉混養”等。“稻鴨共育”是國家農業部推廣的一項以水田為基礎,種優質稻為中心,家鴨野養為特點,以生產無公害高效益稻鴨產品為目標,自然生態與人工干預相結合的復合生態系統。目前,我市余姚有稻鴨共育1000畝,奉化市農技服務總站開展的稻鴨共育生物防治技術攻關被列入2008年寧波市農業科技攻關項目,鄞州在這方面也有一定的基礎。與“稻鴨共育”相同的“茭鴨共育”在我市余姚的茭白主要產區——河姆渡鎮也有推廣。從2000年開始著手研究,發展到目前已超過1000畝,達到茭白增產25%,質量改善的效果,加上養鴨收獲,每畝可增收300元左右。

          江北洪塘的“魚、蝦、螺、鱉混養”、鄞州區咸祥鎮的南美白對蝦套養甲魚和奉化象山港內的“魚、貝、藻混養”有著相似的原理和共同的增收效果。利用不同養殖品種的生物鏈之間的關系,形成一個生態平衡的微生態環境,既有利于養殖生物的增產,提高產品質量,又可改善養殖水體的水質,保障生產能力。特別是奉化的“魚、貝、藻混養”是在開放型微生態系的淺海養殖區內進行,有效改善養殖生態環境,減少赤潮和病害的發生。現已建立寧波市循環經濟試點——1000畝象山港魚貝藻生態養殖示范區。象山縣在黃避岙海水網箱養殖產業基地還進行了海水網箱養殖、藻類養殖和貝類養殖的循環經濟模式試點,初步顯示成效。

          “茭鱉套養”是寧波在福壽螺治理上的一個典型的循環經濟實踐事例。福壽螺約1997年進入我市,迅速擴散,在局部地區已泛濫成災。河姆渡鎮的茭白種植深受其害。2004年開始了茭白田套養中華鱉實驗,利用中華鱉能吞食螺特點,使中華鱉成為福壽螺的天敵,形成較為平衡的生態體系,大幅降低農藥使用。目前,這一套養技術應用已擴大到510畝的茭白種植中,控制了1萬多畝的福壽螺蟲害,提高了茭白種植安全,套養的中華鱉品質優如野生,市場俏銷價高,帶動農戶增收。奉化、象山等縣也都實施了套養中華鱉治理福壽螺。

          (三)構建多種方式產業鏈

          “鏈”是不同生產環節的鏈接。將在不同空間中進行的農業生產通過物質鏈的形式連接在一起,從而在相互促動中形成產業發展的相互依靠,實現增加產量、改善品質、維護環境等綜合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大農業發展模式。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的構建,與其說依靠的是生產技術,不如說更多的是依靠生產的組織。這種產業鏈的構建是在一個經濟主體內部或兩個以上經濟主體之間兩個層面上進行組織構成的。

          以公司為主體構建的循環產業鏈,是一定的生產規模為基礎,通過合理規劃和實施,形成較為完整和協調的產業鏈接。我市較為典型的是以畜禽糞便生態處理為核心環節建立農牧結合的循環產業鏈。如:慈龍畜業有限公司以生豬養殖為產業鏈的核心,形成了“生豬-沼氣-作物”的生產鏈模式;鄞州區姜山鎮金鱉山農莊建立的以蚯蚓養殖為媒介的“蛋雞養殖-蚯蚓養殖-雞用青飼料種植”循環鏈模式。

          以一公司為龍頭,多經濟主體共同構建的循環產業鏈,也是我市較為普遍和極為有效的循環產業鏈構建模式。如:余姚欣農兔業有限公司圍繞獺兔養殖這一中心,與周邊的茭白養殖戶和其他種植戶建立緊密的產業鏈接,形成利用茭白尾草加工飼料養兔、獺兔加工廢棄物綜合利用、兔糞便有機肥、沼氣處理、有機肥還田,以及裘皮服裝加工、生物制品制造等多位一體的獺兔高效產業鏈模式;寧海綠豐有機復混肥加工廠以復合有機肥加工為產業鏈的中心,聯合了7個重點牧場,建立利用畜糞生產有機肥半成品車間,構建復合有機肥生產產業鏈,并與當地種植業大戶建立復合肥銷售關系,從而形成一個一端與本地養殖業相連,另一端與種植業緊密聯系的有機肥生產和銷售網絡系統。寧海的利豐牧業有限公司以奶牛飼養為中心,與周邊的蔬菜、糧食種植戶建立產業鏈接,構建起一個“農業廢棄物-奶牛飼養-糞便加工有機肥-農作物種植”產業鏈。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AI文章写作

          高效、专业、量身定制满意为止!

          开始体验

          相關期刊更多

          中國養兔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農村新技術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

          獸藥與飼料添加劑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江蘇省石化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