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青藤之涼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心有明燈,即使是午夜,也能見到太陽。小酌一些溫暖的故事,再悄無聲息中照亮每一個潮濕的蒼穹。心有琴弦,縱然客去茶涼,仍有小曲緩緩響起,如小溪邊生長的無名小花,芳醇天然,而又濃郁清香。心有柵欄,縱是嚴冬,也有青藤爬過,小秘密點綴其中,像葉片下小憩的蝴蝶,夢幻、空靈而有甜蜜芬芳。
有心而知遠方,有心而識靈魂。打扮心靈,裝點靈魂,哪怕頑石,也能成金;哪怕朽木,也能成器。
也許,我們曾在曠野上迷失方向;也許,我們曾在黑夜中失去光明,但只要心之燈不滅,我們的追求就是永恒。
回憶里的城,青藤繞上了時光里的墻,細密的枝葉下總是意外盛開滿樹的花,在不禁意間,默數著指尖的掌紋,都是一道道歲月的痕。卻讓人禁不住遐想,“一棵會開花的樹”究竟藏著多少苦澀的戀慕。輕拂著那些堆積已久的磚瓦,青苔爬滿了你的窗,是誰的目光把久遠的故事凝望?是誰總在桌角翻看著老掉牙的童話?是誰還把童言記掛?
老城里的陽光,屋檐下的呢喃,昨天的我還在為結局發愁,今天,卻只記得最后不了了之的結果。幾米說“天要暗了,最後一道夕陽的余光即將消逝。那場球賽,我們一敗涂地,大家垂頭喪氣地默默離開。我們還是做出勝利的手勢吧!多年以後,誰會記住那場令人沮喪的球賽呢?只會看見相片里我們燦爛的笑容。”可是好多時候的我們,已經學不會這份淡然。卻只能在回憶中一點點醒來,發現當初的自己,那點微不足道的簡單。
總是有那么一些熟悉的背影在城市的拐角,總是有那么多的錯覺讓你駐足留戀那個似曾相識的聲調,總是有那么一瞬間覺得你就會出現在自行車鈴搖過的空間。總是有那么多的總是,于是思念便像橋邊的紅藥,年年不知為誰而生,恰似舒婷手中的詩,成為“一幅色彩繽紛但缺乏線條的掛圖,一題清純然而無解的代數 一具獨弦琴,撥動檐雨的念珠 一雙達不到彼岸的槳櫓”。若是時光清淺,愿現世安穩,歲月靜好,總不要撥動往事的離騷,唱一曲不成曲調的童謠。
向日葵喜歡陽光,夜來香卻羞于見日,它們有的在和風細雨中生長,有的卻在寒風凌冽中開放;常青藤生來就喜歡攀附,柔弱無骨,仿佛一副諂媚討好的樣子,皚皚雪松松卻錚錚鐵骨、獨立風雪不改一年四季之青色。每種生物有每種生物的特征,但我的觀察是:它們也是生命,也是堅強的。
我“養”了株哈密瓜,說來也是無意的,一日吃了哈密瓜后,我隨手把種子扔入花盆,心想這樣可以滋潤花盆中的土壤,隨后也就遺忘了,然而,在一個陽光明媚早上,我突然發現一顆嫩芽從花盆中鉆出來,只見它從黝黑的土壤中微微的探出腦袋,在陽光下努力地舒展著脛骨,奮力地沖破著谷殼的束縛,我喜出望外,驚嘆于生命的頑強。
哈密瓜易種于二月底或者九月中,喜陽光,可我的這株哈密瓜卻坐了末班車,十月二十幾日“種下”,十一月初出芽。我知道這株哈密瓜錯過了時節,終究逃不出四季的輪回,所以也就不管它,任其埋沒在流逝的時間里。
但,我好像錯了,它飛也似的生長,似乎宣泄著對我的“不滿”,從原來的微微探頭快速成長成“參天大樹”,把原來花盆中媽媽悉心照顧的吊蘭、旁邊的富貴竹都比了下去,爸爸媽媽也驚嘆于這樣一盆嫩綠。可是上天并沒有對它過多的憐憫,十一月中下旬轉涼,氣溫驟降,綿綿細雨中傳遞著冬的寒意,一兩天的時間,它開始萎縮、凋零,我想,這次它是真的“輪回”了,略代傷感地看著它衰落的樣子,但,我又錯了,數日后的一天中午,太陽出來了,我走進陽臺時它“浴火重生”了,在溫暖的陽光下嘻嘻地笑著,我愕然。
文馬東旭
姐姐,今夜星空浩蕩,黑色的夜肆虐我的心與肝
姐姐,今夜我要一個人游走南方
我像一只蝸牛,躲在孤寂的殼里,在城市的斑馬線上蠕動
前方三米的距離都令我頭暈目眩
姐姐,我是一顆浮萍么
從一座城市漂向另一座城市,我的根迷了方寸
在夜里涉水,任憑天荒地老
姐姐,我無法走進城市的霓虹與冷漠
心上長滿雜草,長滿大片大片的荒蕪
在夜籟里懷想一盞麻油燈,懷想芬芳的炊煙
姐姐,我們一起生長,只有你懂得我的怪僻
姐姐,你說我的眼睛里藏著一片海,藏著一個神話
今夜我要抹去滑落的悲傷,看明早的云蒸霞蔚,邁開一個人游走的步伐
杯中沖浪點評:
讀了馬東旭的這首《姐姐,我要一個人游走南方》,心中頓生凄凄之情,眼前頓生一個打工仔為生計奔走各大城市街頭的孤獨、悲涼的身影。
“我像一只蝸牛,躲在孤寂的殼里,在城市的斑馬線上蠕動
前方三米的距離都令我頭暈目眩”
詩人的孤寂和自卑躍然紙上,這是一種極為現實的情感。農村人走在繁華都市街頭,所多的不是陶醉,而是深深的自卑。
“姐姐,我無法走進城市的霓虹與冷漠
心上長滿雜草,長滿大片大片的荒蕪
在夜籟里懷想一盞麻油燈,懷想芬芳的炊煙”
這一節寫被城市人輕蔑,自己無助的情懷。城市屬于城市人,而不屬于自己,所以“心上長滿雜草,長滿大片大片的荒蕪”,所使用的意象極為準確、并且極生動形象。然后極自然的跳回到麻油燈和炊煙,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然而詩人,或打工青年并沒有逃回家鄉。最后一節點燃亮色:
“姐姐,我們一起生長,只有你懂得我的怪僻
姐姐,你說我的眼睛里藏著一片海,藏著一個神話”
我的怪癖只有姐姐知道,什么怪癖?自卑么,還是其他,詩人沒有說,但我們會很自然的聯想到青年人與城市、與城市人格格不入的現實。然而這青年人,我想一定很純潔,善于幻想,你看他“眼睛里藏著一片海”,一片海,多么美的描繪,給我們很多聯想。
這是一首運用現實主義手法描寫農村打工青年心理情感的詩歌。
關鍵詞:道教科儀 青詞 道樂
一、道樂
道樂即道教音樂,是道教齋醮活動中使用的音樂,又叫道場音樂,簡稱“道樂”。是道教科儀活動中道士唱誦或樂隊演奏的音樂。具有嚴格的程式、章法和明顯的特征。隨著青詞的程式化,其旋律、主奏、伴奏等都日趨程式化。由于道教土生土長于華夏神州,因此,道樂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音樂。其音樂來自民間,也有一些音調來自宮廷,聽起來十分雅致。來自民間音樂的有《步虛韻》、《召五方》、《路頭曲》等,來自宮廷音樂的有如:《心志朝禮》、《靈前上香酒三奠》等,還有些是道士們結合當地民間音樂創作的,如《三上香》、《三皈依》等,聽來十分入耳和親切。
道教音樂分為由人聲唱誦的“聲樂”和由樂器、法器演奏的“器樂”兩種形式。一般“聲樂和器樂”是同時進行的,即法師在唱誦的同時,配以器樂伴奏。在法師休息,而場面不能太冷清的時候也有大段的器樂演奏捧場。道教內部對上述兩種形式有自己的慣有稱謂,稱聲樂為“韻”、“韻腔”、“韻子”等;稱器樂形式為“曲牌”、“牌子”等,其中“曲牌”有時候也存在于聲樂中。
二、青詞
青詞是道教科儀中一種特殊的章表,是道教祭祀、法事的禱文,是法師以齋主的名義用唱誦的形式對上天的一種祈禱、對神靈的一種陳詞,表達對上天的尊敬。“是高功措辭者,獨青詞乃齋主之情旨,高功之所據,憑科所謂謄詞者也。”一般都用第一人稱“我”或“吾”。
青詞之名,始見于唐代之太清宮道教行事:“(唐天寶)四載四月,敕比太清宮行事官皆冕服,……兼停祝版,改為清詞 。”《道門定制》注云:“唐奉老君為圣祖,置太清宮,奠謁祠事甚嚴,故有此敕。”因此,可以說青詞是唐朝中期才發展起來的。以前叫祝版,沒有形成固定格式。所謂“祝版”,就是書寫祝文的木板。賈公彥疏云:“一板書盡,故言方板也。”唐代太清宮也有記載“易祝板為青詞 ”,唐代青詞盛行,《翰林志》記載:“凡太清宮道觀薦告詞文,用青藤紙朱字,謂之青詞。” 青詞程式化的主要貢獻人之一的杜光庭與道樂的程式化不無一定聯系。
三、青詞與道樂
(一)青詞是道教科儀的靈魂
“曲是音符有規律的運動,詞是詩化的語言。”青詞在道教法事活動中,是通過道士唱誦出,對神、對仙的敬仰。只有通過詞的吟誦,把凡間凡人對神、仙的敬仰之情通過最直接的語言送到神界,通過語言的描述,直接表達凡人對神、仙的崇敬、敬畏、臣服之心境。有如我們平常所說的“報告”,在整個活動過程中一般出現兩次,一次是法師代替齋主向天廷或某神提出請求事項;一次是法師自己向天廷或神靈說明法事的事由,和提請怎樣對待。以歐陽修撰《皇帝本命道場青詞》為例:維某號某年歲次某甲子某月某朔某日某甲子,嗣天子臣某,謹遣某人于某州某宮觀,開啟本命道場三晝夜,罷散日設醮三座。謹上啟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玉皇大帝(陛下):伏以寶祚無疆,蒼穹垂佑。吉日式臨于元命,醮科爰舉于舊章。薦誠愨以惟精,延圣真而并集。仰希靈貺,敷錫眇沖。四時葉序以和平,品匯均休而康泰。無任懇切之至。謹詞。從文辭內容看,先用散文敘齋,再用駢文表達頌揚神功、啟請謝恩之意。2007年縉云縣五云鎮船埠頭村鄭某的一場法事,其中的青詞與杜光庭之青詞格式類似,“伏以” 以下主體部分的內容大致相同。“伏以清凈為宗,故天寶煥檢營之令;教以慈悲為主,清微昭解穢之文。祗當發遣于箋封,先用肅清于壇宇。壇友檢攝符,命謹當頒行。”所以,青詞把凡人的意志、希望、愿望運用道樂(所謂天籟)通過唱誦到達神靈。
(二)道樂是道教科儀的血液
道樂貫穿整個道教科儀活動中,道士通過一定的旋律進行唱誦,再配以較固定的樂器伴奏,如:籟、笛子、嗩吶,還有鑼、鼓、木魚等打擊樂器。素材來自民間,音樂十分親切、自然,使得青詞更具生命力,青詞產生唐朝,歷經宋、元、明一直興盛不衰,到清代雖已衰弱,但直至今日民間道教法事活動中,青詞的運用還是不可或缺的。每場法事,在青詞寫作成功后,道士則配以一定的音調進行唱誦,青詞通過唱誦得以升華,只有通過道樂的編配給予青詞生命力。可惜道樂曲譜沒有很好地記錄保留下來,只有民間通過口口相傳,導致殘缺不全或有較大分歧。但從杜光庭的詩“華夏吟哦遠,人聲自抑揚。沖虛歸道德,曲折合宮商。殿閣沉檀散,樓臺月露涼。至誠何以祝,多稼永豐穰。”可知當時道樂十分興盛。
綜上所述,青詞的存在與發展,與道樂的興起、旺盛是分不開的,其中兩者之間的關系,還有待進一步探討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