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
我最敬佩的一個人是聞一多先生,我欣賞他的“說和做”,佩服他的為人品質,崇敬他為祖國獻身的博懷,更喜歡他慷慨激昂的詩歌。
聞一多先生的詩沒有徐志摩的詩那么風情萬種,也沒有席慕容的詩那么婉轉清揚,他的詩,更多的是胸中的熱血,那樣激烈,那樣鮮紅。第一次讀他的詩,不免震驚:他的義憤填膺,他的愛國情懷,似乎已經融入我的心中,在沸騰,有悲痛,有激情,也有堅持。
“紅燭啊!既制了,便燒著!燒罷!燒罷!燒破世人底夢,燒沸世人底血——也救出他們的靈魂,也搗破他們的監獄!”這是聞一多先生《紅燭頌》中我最喜歡的一首詩,多激昂,多熱烈!詩人啊!你的心是否也在里面?
紅燭!多像他,敬愛的聞一多先生!他的一生都在為祖國奮斗!第一次看到他的畫像,有點奇怪:亂蓬蓬的頭發,粗黑的眉毛,濃密的胡子蓋住了下巴,幾乎看不見嘴,黝黑的皮膚,實在與他戴的眼鏡不搭。無論從何處看,他都不像一個學者!學者,都是如此慵懶的嗎?
可學了課文《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以后,我才明白,原來他就是那可敬的“何妨一下樓”主人,再看畫像,竟覺得他散發出很大魅力,那樣吸引人,他的外貌就像他的性格,豪邁大方。
“紅燭啊,你心火發光之期,正是淚流開始之日。”在李公樸同志被害之后,警報迭起,明知兇多吉少,而聞一多先生卻毅然決然站在群眾大會上,大罵特務,慷慨淋漓!“我們要準備像李先生一樣,前腳跨出大門,后腳就不準備跨進大門。”
是的!他再也沒跨進大門,他為人民群眾犧牲了!獻出了他那寶貴的生命。可是,所有的人都知道,他從未后悔過。
他的一本本著作,一次次為人民群眾的貢獻花掉了他大半輩子,卻造福了我們,守護著他的祖國母親!
“紅燭啊!你流一滴淚,灰一分心。灰心流淚你的果,創造光明你的因。”
聞一多先生啊!你就似那紅燭,“創造光明你的因。”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或者更多的)美好的夢想,這是經過多少思考;經過多少付出和經過多少汗水換來的啊!可當你一路走來,有不知經歷了多少風雨、坎坷與無奈呢?有一句古話說得好: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啦?是的,要想成為舉世聞名的人物,那是否應該比別人付出更多的汗水呢?可當你走完自己光耀的人生路程時,可否實現了自己曾經的夢想呢?就算實現了,你是否又開始追尋下一個目標,并且鎖定這個目標然后邁著自己堅硬的步伐向前邁進呢?
如果換做是我,我就會前進。因為我還年輕,就算我失敗了還可以重來,但我絕對不能放棄自己的夢想,如果放棄了,或許到我成年后回憶的這會成為我身上的一道傷疤、還會讓我指責自己、后悔當初沒有實現自己的夢想,可是到那個時候為時已晚,天下也沒有后悔藥可買。趁自己現在還年輕,付出更多的汗水來努力完成自己的夢想!
人生難免也會有失敗,這沒有什么可怕的:可怕的卻是在那次失敗中跌倒了卻不能爬起來了;學會堅強,學會奮斗,這才是我的寶貴財富,從哪里失敗就從哪里爬起來,這是我人生的經驗,也是每個人應該懂得的道理!
其實,我們心中還有許多的夢想還未完成。《就像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一樣為了拯救祖國聞一多先生成了何方一下樓的主人,想想這個,再想想我們,和聞一多先生比起來,我們就像沙子一樣渺小……我們還有什么抱怨的嗎?聞一多先生為祖國貢獻這么多,他索取過什么嗎?我們也不是應該學學他默默無聞的精神嗎?
實現自己的夢想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那會需要我們的付出,就像春天播的種子一樣,到了秋天就事豐收的好季節!
我們不需要太早的收獲,我們只需要在適當的時候向生活索要我們的收獲!
關鍵詞:概括能力; 文章要點; 摘取法; 變換法; 梳理法; 提綱法; 取舍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2)04-014-001
概括能力是指學生通過研讀文本,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即把長文章讀短,把書由厚讀薄的能力。文章的要點,則是指文章的主要內容,或者說是文章內容的精要之處。概括文章的要點,指概括文章的主要之點或主要內容,也指根據需要或問題從文中找出相應的內容加以概括的一種能力。
那么,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應該如何引導學生迅速捕捉文本信息,準確地概括出文章的要點呢?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現總結如下:
一、運用“摘取法”進行概括
好多課文中都有這樣的重要句子:統領下文的總起句、點明主旨的中心句、承上啟下的過渡句、畫龍點睛的中心句……閱讀教學中,筆者常常告訴學生這些重要的句子便是一個閱讀的“魔杖”,依據這些句子能幫助你很快地概括出文章的要點,只不過這些句子有的可以直接引用,有的則需稍加整理或濃縮。如《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文章贊美了聞一多先生哪些方面的品質?作者用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總領全文,上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做了再說,做了不說”,贊美聞一多先生學者方面的品質;后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說”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贊美聞一多先生革命家方面的品質。在上半部分與下半部分之間,用了承上啟下的過渡句。抓住這些總起句和過渡句,課文的要點就了然于胸了。
二、運用“變換法”進行概括
有的要點在文中雖然不能直接找到,但總會有一些語言在間接地暗示。這樣,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抓住這些語言,并靈活地加以變換,得出所需要點。如《生命·生命》一文的最后三個自然段,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思考,那么,這些思考表現了哪幾個方面呢?通過閱讀,筆者引導學生發現了其中三個重要的句子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思考:“一切全在我的一念之間,我必須對自己負責”“讓有限的生命發揮無限的價值”“我應許自己,絕不辜負生命,絕不讓從我的手中白白地流失,勇敢地活下去”。筆者告訴學生,只要將這三個句子稍加變換,使語言更精煉些,就能概括出作者對生命思考的三個要點:1.我們必須對生命負責;2.我們要讓有限的生命發揮無限的價值;3.我們要珍惜生命,珍惜時光,勇敢地活下去。
三、運用“梳理法”進行概括
運用梳理法概括文章的要點首先要考慮到文章的要素。文章的要素包括人、事、物、景、情等最基本的幾個方面,分別從這些角度梳理各要素在文章中的具體反映,并加以概括,就形成了文章不同角度或層面的要點。記敘文有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指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組織它們,能概括出記敘文的要點。議論文主要弄清楚作者用了哪些材料論述了什么觀點,闡述觀點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其中所運用的論證方法。說明文則需要弄清楚文章所說明的對象是什么,對象有哪些突出特征,以及其中所運用的說明方法。對于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則要弄清楚文章選取了哪些典型材料,要表達的中心是什么,以及其中所運用的表現手法。其次,要根據不同的要求,分別從文中梳理出所需要的內容,再加以概括。如《孫權勸學》從人物關系的角度我們可以梳理出全文敘述了四件事:孫權勸學、呂蒙就學、呂魯議論、呂魯結友。
四、運用“提綱法”進行概括
“提綱法”對于理解全文內容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通過對逐段逐層意思細致的梳理,擬列出文章的內容提綱,可以很快捷地提取文章所寫的要點。如執教《我的信念》一文,筆者引領學生將全文要點歸納為如下三個方面:宗旨、環境和工作,并擬列出如下的提綱:(一)科學工作者的宗旨是探討真理,而不是“謀求物質上的利益”。1.居里夫人把自己的科學事業稱為“純粹研究”,是純粹為了探討真理而研究的,絲毫不存名利之想;2.科學可以發現世界的優美,科學本身具有偉大的美。(二)科學工作需要的環境。1.科學研究需要自由;2.科學研究需要安靜;3.科學研究需要時間。(三)科學研究需要獻身精神。1.目標要始終如一;2.要有信心;3.要堅忍不拔;4.要勤奮努力。當學生明白這些要點之后,文章要表達的中心及居里夫人的精神品質在學生心中也就一目了然了。
一、做一名有情感的教師
心理學家研究證明:情感有著很大的感染性,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也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深深體會到:學生會因為喜歡某位老師,崇拜某位老師而對這位老師所教的科目產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認為可以用自己的情感給學生開辟一條“以情育情”的通道。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情感的教育不能稱之為教育。”因此,在學習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時,我總是用一顆愛心去教育學生,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愛和溫暖,久而久之,在老師的情感感染下,我們的學生也會成為一個有情感的人,也會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二、深挖教材的情感因素
一語文教學應注意基礎知識的積累
萬丈高樓平地起,首先得打好地基。蓋大樓是這樣,語文學習也是這樣,必須先打好基礎,為以后語文能力的提高做好準備。語文是一門知識性很強的學科,它不像數學、物理、化學等理科東西那樣只要記住固定的一些公式、定理就可以了,它需要的是大量的字、詞、句的積累甚至是大量的優美段落文章的積累,因次在語文教學中我們首先應該做到的就是教育學生注意對基礎知識的積累,也就是對字、詞、句的積累,只有這樣我們才具備了進一步學好語文的可能性。
在當前新課改的前提下伴隨著各地各具特色的教學模式的出現,不少的老師也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特別是教語文的老師,由于語文學科的復雜性,多面性,在這方面付出的會更多,但結果卻不盡如人意。例如語文考試往往是在一些本以為很簡單的基礎知識方面出現了問題,丟了分。究其原因是忽視了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因此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每當學習一節新課時,我們應該首先讓學生去了解這節課中有沒有陌生的字、詞,有沒有自己覺得比較優美的句子,如果有,應該把它們標記出來,該識記的識記,該摘抄的摘抄。例如在教學《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一文時,我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自己從文中找到比較生疏的字詞如“鍥而不舍”的”鍥”,“警報迭起”的“迭”等。在教學朱自清的《春》一文時通過閱讀讓學生自己找出比較優美的詞匯如:繁花嫩葉,呼朋引伴,花枝招展等。在學生自己發現的基礎上教師再予以引導,強調,久而久之,日積月累,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逐漸積累起來,也就為進一步學好語文,提高學生語文方面的其它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語文教學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參與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老師教,學生聽,在課堂之上老師就是“皇帝”,學生就是“臣民”,學生只有聽皇帝宣講的權利,沒有說話的權利。即使老師說的不對,講錯啦,也不能說,因為在課堂上老師就是“圣人”,“圣人”是不會錯的。學生在課堂上僅僅是擺設,是機器,是被灌輸知識的工具,學生的話語權完全被剝奪,更別提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了。如今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人類文明的進步,發揚民主,尊重的改革之風把幾千年的傳統教育徹底,把人性化,民主化的教育理念提到了教育思想的前沿。
不管是傳統的教育方式 還是新教育理念下的教學改革,我們教師都是堅守在最前沿的執行者,實踐者,所以哪種教學模式更適合如今的社會,更適合現在的學生,一線的老師應該最有體會。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每天都是老師講,學生聽,久而久之老師不愿講啦,學生不愿聽啦,語文課堂上就像是一灘死水,靜得讓人乏味。而學生提起語文課則更是感到枯燥難熬,沒有一點學習語文課的愿望和興趣。試想一下,學生在這樣的學習前提下去學習語文,去苦熬時光會有什么樣的學習效果呢?恐怕只能是越來越討厭語文課,越來越討厭學習。在如今新課改的前提下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則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途徑,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激發學生的參與性,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去,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發揮其自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的嘴巴,大腦動起來,開動他們的腦筋,啟動他們的思維。例如在教學《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一文時,我讓學生扮演聞一多先生激情演講,學生熱情高漲,參與積極,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又提高了學習效率,培養了學習興趣。這種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的方法相信一定會大大提高語文教學的效果的。
三語文教學應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
以前的語文試題所考內容可以說不會超出課本范圍之外,也就是說即使學生腦筋平平,只要聽老師的話,把書本上的東西學會,哪怕死記硬背也行,就可以得高分。但多年的實踐證明,這種類似八股取士的測試方法不行。他培養出的人才有不少是高分低能,只會死讀書,讀死書,不會動腦筋,不會發散思維,更別提有什么創新精神啦。一個個死氣沉沉,暮氣橫秋,沒有一點靈性,在考試中只要稍微遇到課本以外的閱讀內容就無從下手,大腦一片空白,什么都不會了。這是為什么呢?原因只有一個,他們沒有閱讀分析能力,只會記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