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泰戈爾代表作

          泰戈爾代表作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泰戈爾代表作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泰戈爾代表作范文第1篇

          關鍵詞:理想主義 女性主義 神秘主義 真理

          1、引言

          泰戈爾是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1913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在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對泰戈爾來說,他的詩是他奉獻給神的禮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飛鳥集》。盡管泰戈爾以文學成就著稱于世,事實上他也是一名思想深邃的思想家。他的作品正如德國著名學者溫得泥茲所說由東西方的譯文傳遍世界。(倪,1),中國學人也對泰戈爾大力贊揚,、冰心均表示從中受益匪淺(2)。

          泰戈爾的作品卷帙浩繁,不可能一一提及,所以本文對文本進行了限定。泰戈爾因為能整合東西方最精華的方面而為人稱道,他寫的很多作品包括五篇英文作品:, The Realization of Life (1913), Personality (1917),Nationalism (1917),Creative Unity和The Religion of Man (1930),足以使他成為二十世紀世界級的思想家。

          然而對泰戈爾的研究也面臨著一些問題,泰戈爾曾經宣稱他擁有永恒的簡單(Tagore, 494), 蕭伯納曾經對此也有抱怨, 說他使用的語言含糊不清沒有什么明確的含義。事實是泰戈爾的玄學傾向容易讓我們忽視一個重要事實,那就是泰戈爾對待他討論的問題是十分認真的。盡管泰戈爾有浪漫主義傾向但他的很多互相關聯的作品透露出他思想的重要方面。

          以下各章將從各個方面考察泰戈爾的思想,以展現出一幅較為完整的泰戈爾思想拼圖。

          2、與愛因斯坦關于真理的論戰

          作為文學大家的泰戈爾曾與物理大師愛因斯坦有一場關于什么是真理,真是世界地位的討論,泰戈爾在他的著作The English Writings of RabindranathTagore中記錄了這些論戰(Tagore, 11-16).摘錄如下:

          Einstein: Truth, then, or Beauty, is not independent of man?

          Tagore: No.

          Einstein: If there would be no human beings any more, the Apollo of

          Belvedere would no longer be beautiful?

          Tagore: No.

          Einstein: I agree with regard to this conception of Beauty, but not with

          regard to Truth.

          T: Why not? Truth is realized through man

          以上的簡短對話揭示了兩者的分歧,泰戈爾很明顯認為像美一樣真理是依存于人的,他在他的作品The English Writings 中有這樣的表述對他來說真理就是完美理解自己精神的世界,每個人不同的精神特質構成了世界。他接著說任何事情都包含于人之中,也就是說宇宙的真理就是人的真理。(Tagore,912)愛因斯坦在這里卻堅持認為美脫離不了人但真理卻可以,真理是獨立于人的客觀世界的一部分。比如說北京今天的溫度為15攝氏度,盡管有些人會覺得熱,有些人會覺得冷,但是溫度依然是15度。著名的英國孟加拉語專家威廉姆斯?拉迪斯也對泰戈爾進行了解讀,他把泰戈爾與英國著名神秘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主義相提并論,并認為兩人都不否認事實,因而觀點是相近的。然而通過與貝克萊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出兩者的出發點或者說角度是不一樣的。拉迪斯主要是從經驗闡釋出發為形而上正名,他的這一觀點在下面的打油詩里面得到了很好的體現(Russell ,623)

          There was a young man who said, ‘God

          Must think it exceedingly odd

          If he finds that this tree

          Continues to be

          When there’s no one about in the Quad.’

          REPLY

          Dear Sir:

          Your astonishment’s odd:

          I am always about in the Quad

          And that’s why the tree

          Will continue to be,

          Since observed by

          Yours faithfully,

          God.

          文中作者以打趣的方式表明他是基于經驗承認了事實但是卻是以上帝為名。而泰戈爾的思想是基于印度的傳統經典奧義書,傳達了印度人的世界觀,因此兩者的思想基礎是一致的。從總的來說在承認現實基礎上泰戈爾具有浪漫主義和人文主義傾向是無疑的了。

          3、泰戈爾的神秘主義

          泰戈爾的作品很多彌漫著神秘主義,于是就存在這樣的疑問泰戈爾是不是一個神秘主義者。著名的印度孟加拉學者Nirad Chaudhuri 在他的著作Thy Hand, Great Anarch.對此有精彩的評論,他認為真正意義的神秘主義是完全拋棄“自我”,但泰戈爾不是這樣,他既有自我又同時是神的仆人,所以他至多是一個“半神秘主義者”。(Chaudhuri, 615) 這在他的著名小說《沉船》中也體現了出來。小說中雖然說幾乎每個人都有,比如說主人公羅梅西和他父親信仰的梵設,納卡納卡醫生的母親信仰正統的與印度教,但他們生活中最大的關心還是自己的親人和愛人,他們生活在真實的世界中。小說中有這樣一個情節,醫生的母親病得很嚴重但是她不愿別人服侍她,因為她是虔誠儉樸的印度教徒。但是當她看到梵設會員漢娜妮娜時卻禁不住新歡她,想讓她做自己的兒媳婦。他們之間有一場對話:

          W:婦人H:漢娜妮娜

          W: 親愛的,我看你們父女倆簡直是在幫著納卡納卡胡鬧。你們怎么能夠拿他的話當真呢?想你們這么大的姑娘應該盡情享受生活,你關心的事情應該是穿著和娛樂,不是宗教。也許你要問既然你這么說為什么不這么做,可你知道我不那么做是有原因的。我的父母一向嚴守教規,我們家的孩子都在極濃厚的宗教氣氛中受教養,可是你的教養和我們不同。我很清楚你是在什么樣的空氣 中長大的。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每個人都應該順從天性……

          W:你也許以為我是老古派,完全不懂時髦的打扮,可是我想我可以大膽說一句,對于頭發的樣式我知道的比你要多……

          H:……(泰戈爾,226-227)

          故事里的人物大多如此,均是性情中人,宗教遠非決定性的力量。

          4、泰戈爾與女性主義

          泰戈爾的神秘主義傾向也可以在他的女權主義思想中得到反映,這首先跟他的進化論思想有關。泰戈爾認為進化是一個不斷變得精致高雅的過程,進化過程就是從無生命的物質到動物到人的過程。關于女性主義他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受費格森的影響他宣稱就像智人取代比其大的多的生物一樣,女人最終也會超過男人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他指責掌權的男人熱心于建立各種各樣龐大但卻有害的組織, 比如說國家。而對婦女給予厚望,他在The English Writings中寫道婦女可以帶來新鮮的思想,擁有同情心和決心投入社會建設工作。他稱男人為“bigger creatures”, 認為男人終將為女人讓位。(Tagore, 416). 很顯然泰戈爾的女權主義并不是完全從平等的訴求中尋找到立足點的, 而是采用了一種有趣的思辨,以上泰戈爾的論述與其說是為女人辯護倒不如說是一個宗教式的預言。

          5、結語

          泰戈爾是位舉世公認的文化名人,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就算僅僅想對其思想進行全面探究也是個浩大的工程。因此本文主要從泰戈爾思想中的三個方面論述了其思想的特點。泰戈爾出生在有著神秘主義傳統的印度,而后又赴英倫求學,因而思想橫跨東西。從某種程度上說正是因為泰戈爾作品所具有的理想主義、神秘主義和女性主義,才使他的作品長盛不衰。

          參考文獻:

          [1]Chaudhuri, Nirad C. Thy Hand, Great Anarch.[M] London: Chatto and Windus, 615.

          1987.

          [2]Russell, Bertrand.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M] London: Allen and Unwin, 1965, 623.

          [3]Tagore, Rabindranath. The English Writings of Rabindranath Tagore. Vols. 2 and 3[M]. Delhi: Sahitya Akademi, 1996. 11-16, 416, 912.

          泰戈爾代表作范文第2篇

          泰戈爾說:“鳥兒愿為一朵云,云兒愿為一只鳥?!贝税兜挠|手可及與彼岸的虛幻飄渺都是一種美,也許你在此岸羨慕別人的同時,別人也在彼岸眺望此岸的你,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九年級飛鳥集讀書心得電子版2022,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九年級飛鳥集讀書心得1自然的詩歌是怎樣的呢?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泰戈爾的《飛鳥集》一定是最清新的自然詩集!隨便翻開這本書的任意一頁,隨時都可以看到一些關于自然的詞語,比如說:“瀑布”、“鳥兒”、“云”、“太陽”等等。不過,雖然寫的都是大自然的事物,但隱喻的卻是各種各樣人生的哲理。

          印度是一個“詩的國”。詩是印度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印度文學巨匠泰戈爾。泰戈爾聞名世界?!讹w鳥集》是他的代表的詩集之一。他在詩中寫到“假如你為了思念太陽而落淚,難道你沒有錯過群星嗎?”是啊,其實太陽跟群星一樣,其實都是宇宙之中的一顆星星,但由于太陽直接給人類帶來光明,而星星只會在夜晚的天空里眨眨眼睛,于是在我們眼里,太陽發光發熱,而群星的閃耀連月亮的光輝都比不上。于是我們注重了太陽,忽視了群星,注重了偉大,忽視了渺小——但實際上呢?我們已經錯過了太陽,難道還要放棄星星的美麗嗎。何況很多星星其實比太陽還要大許多了!

          “鳥兒但愿它是一朵云,云兒但愿它是一只鳥”。我讀到此句會心一笑,其實它們何必各自“但愿”呢?人們總認為別人的東西才是好的,自己的東西總不如別人,但借來一用卻往往發現,其實別人的東西也不過如此,或者說還不如自己——不知道有多少你的“厭倦”,別人還在“但愿”呢?

          “上帝期待,人能重拾童年的智慧。”那么處在童年的我們有怎樣的智慧能讓上帝也念念不忘呢?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又會丟掉多少美德呢!是可愛,是單純、還是成人難有的真誠。長大后的我,能保留兒時的美好,不讓上帝失望嗎?

          “人類自設障礙,對付自己”中國也有成語叫做自作自受。人類造出武器,相互攻打的也是人類自己。在這句詩歌寫后的若干年,環境污染,氣候變暖,物種消失,核電危機,哪一樣不是“人類自設障礙,對付自己”呢?

          《飛鳥集》是一本好書,從它至少有15個中譯版本便可以知道,譯者和讀者對它的喜愛。《飛鳥集》詩歌集語含義非常豐富,就是相同的人,年齡和心境不同,也會有不同的理解!而且當我學習疲倦后,看一看《飛鳥集》身心就會舒展開來,我相信你也會喜歡上它!

          九年級飛鳥集讀書心得2《飛鳥集》它是詩人泰戈爾的杰作。這部偉大的杰作由325首小詩組成,小詩雖然短小,卻蘊藏著一絲童趣和深刻的道理。從不止哭泣的嬰孩,到歷盡艱險的探險者;從沒有經驗的青年,到飽經風霜的老者;從平凡不過的小草,到美麗妖艷的小花;從展翅高飛的小鳥,到潔凈無暇的白云,無一不充滿趣味。泰戈爾用了擬人的手法,讓天下萬物都活了起來,讓它們有機會訴說自己的歡樂與痛苦。

          這本書的第一頁就寫道:秋天的黃葉,它沒有什么可唱的,只嘆息一聲,飛落在那里。這本書的詩句里面,有描寫一片美景的,有描寫一段對話的,還有憑著對生活感悟寫出的警世格言。其中有一句:我今晨坐在窗前,時間如一個過路人似的,停留了一會兒,向我點點頭又走過去了。這句話飽含的哲理其實也就是要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這些格言不但能在我們的生活中起到警世作用,還能作為我們的座右銘,時時刻刻激勵著我們不斷進步。泰戈爾用簡潔的語言,構造了一個真理的殿堂。

          不可否認語言的簡略使得《飛鳥集》難以理解,但這并不影響其蘊含深刻無價的真理。從泰戈爾的文筆中,我感受到的是一種熱愛生活的認真的態度以及對愛的思索。毫無疑問,泰戈爾的靈感來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他熱愛生活,因此也隱去了生活中的苦難與陰暗,保留的是光明與歡樂。泰戈爾對愛的思索,更是深切,更是執著。男女間純真的愛情,母子間溫馨的親情,人與自然間微妙的感情。一切人類可以體會的情愫,都被泰戈爾原原本本,又及其含蓄地表達出來。泰戈爾尤其崇尚愛情,他毫不吝惜地運用了大量比喻來贊美愛情的偉大與永恒,就像他寫的那樣:"我相信你的愛,就讓這作為我最后的話吧。"

          他把愛與真理恰到好處地放在生活這架天平的兩端,沒有絲毫的偏差。生活的天平——愛與智慧;生命的天平——愛與真理。這本書雖然難懂,但我們都能從中悟出一樣的道理:愛是人生的基礎,愛是人生的全部!不妨聽著輕音樂,捧著《飛鳥集》,想想自己是一只飛鳥,在無盡的藍天中自由的翱翔。

          九年級飛鳥集讀書心得3《飛鳥集》是印度詩人泰戈爾的代表作之一,它由三百二十五首意蘊深長的小詩組成。泰戈爾歌頌這世間美好的一切,萬物生靈在泰戈爾的筆下都充滿了善意。溪流汩汩作響,那是自然對世界的饋贈。旭日冉冉升起,那是上天對人類的愛憐,詩人的雙目濾去了世故與不安,讓愛靜靜的流淌,讓美默默的綻放。我們在《飛鳥集》中,追尋美與愛,諦聽生命的祈禱,為明天的理想,添上堅定的翅膀。

          我存在于世,是永恒的生命的驚喜。

          贊美生命,是因為它的存在是一個華麗的奇跡。生命在無垠的宇宙間飄搖,我們常常為其脆弱流淚,也為其堅毅鼓掌。阿甘說過:“生活就是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會得到什么?!倍驗闊o法預知的未來,才讓堅持前行更有意義。

          正如《飛鳥集》中提到的:“我存在于世,是永恒的生命的驚喜?!比松亲兓媚獪y的,此刻你腳下堅實的土地,可以讓你賴以生存安生立命,而或許在下一秒,它就會變成沼澤泥淖,吞噬掉你的所有。而此刻你經歷的狂風侵襲,在下一秒也可能陽光和煦。所以,在順境中思慮危機,在逆境中堅信奇跡。要相信生命會在漫長的跑道上蜿蜒曲折出一個璀璨的夢,那些信念,會像夜空中的啟明星,伴你度過最黑暗的夜,引領你去奪取屬于你的絢爛明天。

          永遠不要折服于困難,因為活著就會遇到奇跡,因為我們的生命永遠有驚喜。

          九年級飛鳥集讀書心得4讀印度詩人——泰戈爾大師的詩歌,不同于讀那些明媚中帶著憂傷和彷徨的青春故事,他的文字中有一種獨特的新鮮。讀每一首小詩就像在初夏滂沱大雨后的清晨,推開窗戶,你會儼然發現一個清清白白的天空。

          《飛鳥集》是一部格言詩集,由325首無標題小詩組成。泰戈爾在詩中把自己比喻成尋找理想境界的“永恒旅客”,像飛鳥一樣漂泊尋找。在這部詩集里,泰戈爾把白晝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約束和諧地統一在一起,短小精悍的詩句蘊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泰戈爾曾在書中寫到:“鳥翼上系上了黃金,這鳥便永不能再在天上翱翔了?!边@句話雖然是寫小動物的,但實際上是在給人類發出警示。面對生活的風雨,要有清醒的選擇。學會舍棄才能卸下人生的種種包袱,輕裝上陣,明智的選擇勝于盲目的執著。不要為了身外之物而放棄自己最珍貴的東西,例如友情、親情,都是彌足珍貴的,需要我們珍惜和愛護,失去了這些,即使家財萬貫也不能使自己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讓生命如夏花般絢爛,死亡如秋葉般靜美?!边@是飛鳥集中極其有名的一句話。泰戈爾用詩來闡述生命,把生命比作四季。夏天激情澎湃,正如正值壯年的我們,是那么靈動。然而到了秋天,樹葉頻頻墜落,枯干的枝條也沒有了一絲生機,正如我們生命的盡頭,一切變得安安靜靜,沉歸泥土。告訴我們活著的時候要像夏天的花朵一樣絢爛,活出的一面,死的時候回首往日感覺不虛此生,不留遺憾,像秋天的落葉一樣安靜祥和地離開。

          “不要說這是早晨,并以昨天的名義將它打發掉,像初次看到的一個新生的、尚未取名的嬰孩那樣看待它吧。”泰戈爾在詩里還展示了“晨”另一種的意義。每日清晨的到來,并不是一件單調的、無休止的重復瑣碎的小事,而是一種永恒的再現。因為晨在到來前,光明戰勝了黑暗,自由戰勝了約束,這是一支重要的插曲,它賦予了深刻的含義。

          泰戈爾的《飛鳥集》曾在中國現代詩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家冰心在她的詩集《繁星》序里曾說過,她的詩受了泰戈爾的影響?!讹w鳥集》雖創作于1913年,現在讀來,仍然回味無窮,書中散發的清香,用輕松的語句道出的深刻的哲理,猶如醍醐灌頂,令人茅塞頓開。我想這也正是它吸引人的原因所在,也是它一直經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九年級飛鳥集讀書心得5飛鳥的象征是什么?是自由。大詩人泰戈爾寫的這一部《飛鳥集》,以抒情的詩篇記錄著他對人生、自然與宇宙的深刻思想,給了我許多的人生啟示。

          《飛鳥集》中的語言優美,有許多飽含著理性的話語。其中便有一段:“權威對世界說道:‘你是我的?!澜绫惆褭嗤艚谒膶氉旅?。愛情對世界說道;‘我是你的?!澜绫憬o予愛情以在她屋內來往的自由。”這段話用語言描寫與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地詮釋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可以說《飛鳥集》中的智慧是無限的。

          這部詩集以“飛鳥”的名字命名,因為這部詩集是自由的完美體現。它帶給人輕松愉悅之感,閱讀過后,仿佛腦海中真的有一群群展翅翱翔的飛鳥,它們向往藍天,努力高飛,把天空作為自己生命的起點、終點。這部詩集想告訴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應有一個信念,在人生旅程中不斷向前拼搏、邁進,正如天空中不停飛翔的飛鳥。

          整部詩集由325段小詩組成,每段小詩都有它不同的寓意。我對于其中的一些感到十分地有道理,反復地閱讀;可是另有一些我讀不懂是什么意思。這里面蘊含的哲理非常廣,可能因為我學識淺薄,人生經歷少,才不能完全讀懂。雖說如此,但這并沒有打消我的閱讀興趣。作者寫下這一部詩集獻給后人,其實是給予了后人無限的精神財富?!讹w鳥集》仿佛飛鳥般自由飛翔入人的腦海、心田,使人久久難忘。

          泰戈爾代表作范文第3篇

          至于我自己,與許多人一樣,在中學時代從父親的書架上讀到《飛鳥集》《吉檀迦利》《園丁集》等作品;也曾癡迷地摘抄其中的詩句,為它們短小精悍中蘊含的人生哲思和深邃、寧靜的美所吸攝。不過坦率地說,直到二十多年后讀到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做“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靜美而不是絢爛,堪稱人生的最高境界,就像德國學者溫克爾曼評價希臘藝術時所言,那是一種“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

          學者通常將泰戈爾的創作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階段,早期代表作有《暮歌》(一譯《黃昏之歌》)、《故事詩》等,中期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園丁集》《飛鳥集》等,晚期有《山達爾女人》等。中國讀者最熟悉、最喜愛的作品都來自中期,特別是鄭振鐸先生所譯《飛鳥集》,引發了中國讀者對泰戈爾詩歌的普遍關注,也直接影響了冰心等人的創作。鄭先生把它比喻為“山坡草地上的一叢叢的野花,在早晨的太陽光下,紛紛伸出頭來。隨你喜愛什么吧,那顏色和香味是多種多樣的”。

          “飛鳥”的含義,在詩集開篇兩首有所透露,“夏天的飛鳥,飛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飛去了。/秋天的黃葉,它們沒有什么可唱,只嘆息一聲,飛落在那里。”“世界上的一隊小小的漂泊者呀,請留下你們的足印在我的文字里。”故此有人認為“飛鳥”即游蕩之鳥,詩人把自己視為執著追尋人生理想境界的“永恒的旅客”。詩集的含蘊是豐富的,其中貫穿著兩條相輔相成的主線,即對自我的反思與對人生的省悟。“你看不見你自己,你所看見的只是你的影子?!保?8)藝術的重要功能,就是認識自我和世界。詩人贊頌人的力量就是生長的和創造的力量:

          人是一個初生的孩子,他的力量,就是生長的力量。(25)

          人不能在他的歷史中表現出他自己,他在歷史中奮斗著露出頭角。(52)

          創造的神秘,有如夜間的黑暗――是偉大的。而知識的幻影卻不過如晨間之霧。(14)

          為此,人需要保持謙卑與謙遜的姿態,以聆聽與領受的方式,從世間萬物與神那里獲得啟示:

          神呀,我的那些愿望真是愚傻呀,它們雜在你的歌聲中喧叫著呢。

          讓我只是靜聽著吧。(19)

          當我們是大為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最接近偉大的時候。(57)

          果的事業是尊貴的,花的事業是甜美的;但是讓我做葉的事業吧,葉是謙遜地,專心地垂著綠蔭的。(217)

          在對人生的省悟中,詩人得到的神的啟示,只有一個字:愛。就像他在詩集結尾說道:“我相信你的愛?!保?25)因為相信,所以每個人要全身心地去愛,愛自己,愛他人,愛世間萬物,愛那創造了這一切的神。愛,就意味著付出、奉獻和犧牲,而不是索取。愛,同時也就意味著毫無偏見的愛,而不是愛己所愛。這是詩集最動人心弦的所在:

          有一次,我們夢見大家都是不相識的。

          我們醒了,卻知道我們原是相親相愛的。(9)

          我們的生命是天賦的,我們惟有獻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56)

          瀑布歌唱道:“雖然渴者只要少許的水便夠了,我卻很快活地給與了我的全部的水。(69)

          生命因為付出了的愛情而更為富足。(223)

          今天,正是由于愛――自愛與愛人――的長久匱乏,使得人與人之間陷入孤寂、麻木、冷漠、隔絕,乃至相互猜忌、傷害的困境。

          《吉檀迦利》(1912)是為詩人贏得諾貝爾文學獎(1913)的重要作品。授獎詞中說,這位才華橫溢的杰出詩人“向我們展現那種在蒼茫、寧靜和圣潔的印度森林中達到完美的文化:首先尋求靈魂的平靜,永遠與自然生活協調一致”。它是一部宗教詩集,其集名在孟加拉文和印地文中是“獻歌(獻詩)”的音譯,即獻給神的頌歌。詩集顯示了詩人深受印度傳統泛神論思想的影響。這種思想認為,宇宙萬有,同源一體,這個一體叫“梵”。人與自然、人與神是同一的,這就是“梵我合一”。當然,詩集已超越印度傳統的宗教頌神詩,成為一部“生命之歌”,其中延續著詩人一貫的寫作主旨,即愛;也描繪和贊揚了純潔無暇的童真和童心。我們從第2篇中可以領略詩人作為“歌者”的抒情方式和語調:

          當你命令我歌唱的時候,我的心似乎要因著驕傲而炸裂,我仰望著你的臉,眼淚涌上我的眶里。

          我生命中一切的凝澀與矛盾融化成一片甜柔的諧音――我的贊頌像一只歡樂的鳥,振翼飛越海洋。

          我知道你歡喜我的歌唱。我知道只因為我是個歌者,才能走到你的面前。

          我用我的歌曲的遠伸的翅梢,觸到了你的雙腳,那是我從來不敢想望觸到的。

          在歌唱中的陶醉,我忘了自己,你本是我的主人,我卻稱你為朋友。(2)

          渴望,期盼,等待,錯過,依舊不改初心……這些源于內心深處的真實而忠誠的情感,構成詩歌緩緩流淌的回環往復的旋律;這種旋律又加深了“歌者”情感抒發的強度和力度。即便是沒有任何宗教意識的背景,也并不妨礙讀者從中各自體悟生命的美好與希望的可貴:

          我要唱的歌,直到今天還沒有唱出。

          每天我總在樂器上調理弦索。

          時間還沒有到來,歌詞也未曾填好:只有愿望的痛苦在我心中。

          花蕊還未開放,只有風從旁嘆息走過。

          我沒有看見過他的臉,也沒有聽見過他的聲音:我只聽見他輕躡的足音,從我房前路上走過。

          悠長的一天消磨在為他在地上鋪設座位;但是燈火還未點上,我不能請他進來。

          我生活在和他相會的希望中,但這相會的日子還沒有來到。(13)

          而泰戈爾詩中對無暇的童真的細膩描繪與贊美,則直接影響了一批中國作家如冰心等,去關注兒童文藝。季羨林認為,這是泰戈爾的詩歌對中國新時代文學影響最突出的一個方面。

          《園丁集》(1913)是一部關于愛情、自然,也是關于人生的詩集。我們在這部詩集中看到詩人個性的另一面:對塵世生活及其幸福的眷念與向往;與此同時,在愛情這一美好情感的催動與滋潤下,青年男女身上所散發的人性光輝,與神性光輝的籠罩合為一體。而這如清風朗月般的光輝,又在詩性語言的詠嘆與贊頌中折射出來,撒向每一位讀者的柔軟心間。在第1首中,詩人借用詩劇的對話方式,讓仆人向女王深情表白:“讓我做您花園里的園丁吧”。而他所要報酬不過是能夠靠近她,親近她,保持她的純潔。這位女王象征著愛情王國里至高無上的君主,是抽象的;但在隨后的詩篇中,每一位女子都有她們具體的形象,也有自己不可替代的微妙的情感悸動――

          當她用急步走過我的身旁,她的裙緣觸到了我。

          從一顆心的無名小島上忽然吹來了一陣春天的溫馨。

          一霎飛觸的撩亂掃拂過我,立刻又消失了,像扯落了的花瓣在和風中飄揚。

          它落在我的心上,像她的身軀的嘆息和她心靈的低語。(22)

          詩集中既有單相思的郁郁寡歡,也有初戀的不勝嬌羞;既有期待中的坐立不安,也有幽會時的狂喜顫栗;既有相依相伴的甜美幸福,也有生死離別的錐心疼痛……詩人似乎在向我們表明,神秘莫測、難以捕捉的愛情世界,正是令人心旌搖蕩的詩意王國。

          終其一生,泰戈爾創作了50多部詩集,12部中、長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20多個劇本,還有大量的繪畫、歌曲和文學、哲學、政治等方面的論文。自然,他首先是一位杰出的抒情詩人。圍繞著《吉檀迦利》,也圍繞著是否要把獎項授予泰戈爾,瑞典學院當年有過爭議。當時的瑞典詩人瓦爾納?馮?海登斯塔姆是極力推薦泰戈爾的。他說:“我不記得,過去二十多年里我是否讀過如此優美的抒情詩歌,我從中真不知道得到多么久遠的享受,仿佛我正在飲著一股清涼而新鮮的泉水。在它們的每一思想和情感所顯示的熾熱和愛的純潔性中,心靈的清澈、風格的優美和自然的激情,所有這一切都水融,揭示出一種完整的、深刻的、罕見的精神美。”(參見吳巖《〈泰戈爾抒情詩選〉譯者前言》)泰戈爾曾于1924和1929年兩次到訪中國,同情并熱愛中國。據冰心記載,當第一次他要離開北京的寓所,有人問他落下什么東西沒有(Anything left?)。他愀然地搖搖頭說:“除了我的一顆心之外,我沒有落下什么東西了(Nothing but my heart)?!?/p>

          (冰心《〈吉檀迦利〉〈園丁集〉譯者序》)

          【名家評點鏈接】

          (泰戈爾的)特點是思想深邃,尤其是感情熱烈,比喻動人。在想象文學領域,確實很少有人具備如此廣泛多樣的音調和色彩,能夠同樣和諧優美地表達各種激情:從靈魂對永恒的渴望,到被游戲的兒童激起的快樂。

          ――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1913)

          他是一個愛國者、哲人和詩人。他的詩中噴溢著他對于祖國的熱戀,對于父女的同情和對于兒童的喜愛。有了強烈的愛就會有強烈的恨,當他所愛一切受到侵犯的時候,他就會發出強烈的怒吼。他的愛和恨像海波一樣,蕩漾開來,遍及了世界。

          ――冰心《〈吉檀迦利〉〈園丁集〉譯者序》

          泰戈爾代表作范文第4篇

          《金色花》篇幅短小,而意蘊豐贍,是泰戈爾散文詩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接下來是為大家帶來的金色花教學反思,望大家喜歡。

          金色花教學反思范文一我所上的《金色花》一課采用多媒體教學,課后獲得些許的贊揚。反思本節課一個個真實的情景,對于如何上好一節合格的語文課、建構活力課堂頗有感悟。

          1、讀出“語文味”,創造詩意課堂

          程少堂老師認為:所謂語文味,是指在語文教育(主要是教學)過程中,在主張語文教學要返樸歸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導下,以共生互學的師生關系為前提,主要通過情感激發、語言品味、意理闡發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令人陶醉的、富有學科個性和教學個性的審美。

          在《金色花》一課中,我主要通過靈動多姿的朗讀(聽讀、賽讀、評讀、范讀等)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熏陶感情,從而讀出“語文味”,創造詩意的課堂。學生讀得非常認真,雖然讀得不是很好。于是在我的啟發誘導之下,有不少的同學大膽地用稚嫩的童聲來讀,重音、語速,情感都把握得很好。例如馮爾學當讀到“我不告訴你”時,那稚嫩的略帶撒嬌的童聲引起在場聽課老師及同學們的笑聲。

          2、關注動態生成,把握瞬間精彩

          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在“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的研究時,就提出:一個真實的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及多種因素間動態的相互作用的推進過程。他還指出:“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應被看作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要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蔽覀兊恼Z文課堂教學應該關注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追求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用“動態生成”的觀點來引領課堂教學,讓我們的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上《金色花》一課時,我在課的結尾設計了一個環節:以“假如你在媽媽生日的這一天具備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會變成什么呢?” 請學生傾訴內心至愛。有一個男孩子說,會趁媽媽出去的時候,偷偷地把地板擦得干干凈凈,把家里的東西擺放得井井有條。也有同學說,希望變成一架飛機(一艘輪船),讓媽媽乘坐到世界各地去旅游。也有同學說,希望變成一棵樹,春天勤生綠葉,長得枝繁葉茂,夏天母親可以在樹下乘涼,為她遮風擋雨,秋天樹上的果實成熟了,母親可以摘下解渴,如果她需要錢了,就砍掉自己身上的樹枝去賣……我以及聽課的老師都被同學們的真情深深打動了。在這種氛圍中,許多上課很少主動舉手發言的同學都紛紛發言表達對母親的愛。此時下課鈴聲響起,我說出了此番結束語:同學們,沐浴著母愛成長的你們要懂得加倍地回報,去愛你們的母親,愛你們的同學,愛你們的老師,愛祖國和人民。愿你們在被愛與給予中擁有一個豐富美好的人生!”

          在這里,學生在老師營造的和諧的對話氛圍中,與本文對話、與自我對話,敞開心靈,思緒飛揚,從而在熏陶感染中建構起新的思想鏈條,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李鎮西老師曾經說過:“在課堂上,沒有純粹的理念,一切細節同時都是理念?!睆倪@個意義上說,本人所上的《金色花》一課在許多細節處理上反映了教師的理念仍有待轉變。如:問題的探究未夠深入,學生的思維仍受著老師的操縱。我想,要上好一節合格的語文課,讓我們的語文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歸根結底還是要轉變理念,提高自身素質,讓語文課因每一個富有個性的“我”而精彩吧。

          金色花教學反思范文二《金色花》篇幅短小,而意蘊豐贍,是泰戈爾散文詩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它寫一個假想——“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并由此生發想象——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的“捉迷藏”,描繪成一幅耐人尋味的畫面,表現家庭天倫之愛,表現人類天性的美好與圣潔。這樣一幅畫面,可以從多種角度進行觀照,揣摩其不同的意味。

          乍一看,在我們面前展現的是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畫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個機靈可愛的小小兒童。“我”的突發奇想,變成一朵金色花,一天里與媽媽三次嬉戲。第一次嬉戲,是在母親禱告時,悄悄地開放花瓣散發香氣;第二將嬉戲,是在母親讀《羅摩衍那》時,將影子投在母親所讀的書頁上;第三次嬉戲,是在母親拿了燈去牛棚時,突然跳到母親跟前,恢復原形?!拔摇薄笆й櫋币惶?,卻始終與母親在一起,對母親非常依戀?!拔摇庇字商煺?,卻藏著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親不知道,最后母親問 “到哪里去了”,“我”說“我不告訴你”,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說謊”,仍流露出對母親的愛戀??傊?,“我”是在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故事雖短,但是有完整的情節,情節發展有波瀾。人物在情節的發展中各顯現其性格:“我”的性格是天真活潑、機靈“詭譎”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親的性格是沉靜的、虔誠的,也是善良的、慈愛的。兩人的性格形成鮮明的對比。善良、善意,是母子兩人性格表現的主旋律,而“我”的“詭譎”與母親的“受騙”則與主旋律“不和諧”,產生一些微妙的變化,創造出特殊的意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側重三點:一是詩的語言美;二是詩的畫面美;三是詩的情感美。我覺得本課最成功的地方是最后一個環節:創意表達,升華情感美。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你讀了這篇文章,是否也覺得我們要為深愛著我們的母親作些什么呢?我們用有創意的作業,來表達我們一顆感恩的心!

          如果你忽然具備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準備變作什么來表達你對母親的滿懷愛意?

          學生自由想象,用“我要變作……”說話。

          1)假如我變成了一條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媽媽工作累時,讓媽媽來到我身邊,聽我唱一支歡快的歌曲,抖落滿身的疲憊;我要在媽媽口渴時,讓媽媽品嘗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變得容光煥發!

          2)假如我變成了一朵小小的白云,我要緊緊跟隨著媽媽,使媽媽不管走到哪兒,都免受烈日無情地炙烤。

          3)我要變成一股清風撫摸著你;我要變成水中的漣漪,當你浴時,把你吻了又吻。(泰戈爾《告別》)

          學生表現都很活躍,在練習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母子深情的體驗。總結這節課的成功經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在教學中,既鼓勵學生讀,又讓學生明白應怎樣讀、為什么要這樣讀,使學生在充分體會詩歌蘊涵的感情的同時,還掌握了朗讀技巧,不僅讀懂了詩,也學會了怎樣讀詩。

          二是簡化了教學環節。以前教詩歌時,總是將“語言賞析”單獨安排一個環節。這次我嘗試將“朗讀”、“理解”、“品析”結合起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在“吟讀”環節中,為讀好最后兩節,指導學生分析語言的句式排列;在“解讀”環節中充分利用點評,指引學生在解讀中賞析語言。這樣的安排簡化頭緒,為學生贏得更多朗讀和思考的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是美化課堂。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或創設氛圍,或激發興趣,或配樂朗誦,或畫面點綴等,為課堂添色不少。另外,教師優美的語言也讓課堂富有情韻。

          金色花教學反思范文三這是一堂徒具骨架而沒靈魂的課。整節課上下來總覺得缺了點感覺,我想那就是語文味兒吧。盡管在課堂上幾次三番地想把學生帶入課文的情景中,但總是淺嘗輒止,整節課還是游離于文本之外的。

          預設的教學重點是“讀一讀、說一說”這兩個環節,希望通過這兩個環節學生能到字里行間去摸打滾爬,有所感,有所悟,但顯然這個目標沒有達成。繆老師和包老師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其中的問題:朗讀指導不到位。

          首先是朗讀的目的不明確,為“讀”而“讀”,盡管朗讀的形式有所創新,師生配合讀、男女聲合讀等,但學生被老師驅趕地讀,只求形式不求實效。二是朗讀的形式把握不當,朗讀的形式紛繁多樣,不一而足,但各種形式的朗讀都有各自的適用范圍和功能,有一定的章法可循。特別是齊讀,是教師必須謹慎選擇的,濫用齊讀會使學生產生殆倦,壓抑課堂氣氛,齊讀應放在學生對課文的情感有所了解、有所感觸之后,它是教學效果的一個檢測。第三是自身的朗誦功底還有待提高,教師范讀的精神固然可嘉,但在電教設備如此先進的今天,完全可以采用一些名家的朗誦,以提高教學效果。

          這節課的教學還給了我一個很大的啟示:傳統的未必是不好的。在我有限的視野范圍里,語文備課主要有兩種思路:一種是環環相扣,通過逐層深入的問題解讀文章;一種是板塊分解,通過各個環節來解構文章。湊巧這次龍飛采用的是第一種形式,而我則采用的是第二種,在備課時我參考了很多資料,龍飛上課時用到的那些問題我很多次地看到,但每次心里都很排斥,都老掉牙的問題了,拿不出手。我苦心孤詣地設計了“讀一讀、說一說、比一比、寫一寫”等環節,自以為創新高于一切,卻忽視了語文教學中一些必不可少的環節,比如整體感知。因為缺少這一環節,學生對這首散文詩的理解總是支離破碎的。板塊式教學的最大弊端在于割斷了課文中原有的情感脈絡,語文的“聽、說、讀、寫”很多時候是一個綜合體,不能截然分開。作為一名新教師,我覺得自己有必要改一改浮躁的毛病,對傳統的一些教育方法也不能一概否定,在扎扎實實的基礎上創新。

          新課標中強調語文應該注重整體感知和熏陶感染,教師應努力調動文字本身的力量,引領學生去感知文字背后魅力。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良好的文本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其中分析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大學時非常喜歡陶淵明的“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自己讀文往往囫圇吞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然而現在走上講堂發現把“感覺“說出來是見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對自己沒有感覺的文章產生感覺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說實在的,對泰戈爾的《金色花》我興趣不大,我也無法體會其中蘊含的母子情,后來查閱了很多資料,慢慢有了感覺,但始終不是自己的,我想這是我的課上不深刻的根本原因。“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只是一個笑話,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對文本的解讀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而如何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是這節課留給我深思和探索的問題。

          以上幾點導致我這節課如浮光掠影一般,留給學生的東西并不多,他們隨我在地面上挖坑,卻沒有深入去取水,他們的心靈沒有得到滋養。人說文似看山不喜平,一堂課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一堂課應該像一部小說一樣,有懸念、有,使觀賞者不忍釋手。但顯然我若要到此境界還需要一定的時日和磨練。這次開課留給我很大的思考空間,我,將在語文教育的道路上摸索前進。

          泰戈爾代表作范文第5篇

          【關鍵詞】川端康成;《雪國》;物哀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6-0295-01

          《雪國》是日本著名小說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其曾于1968年以《雪國》為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堆﹪分v述的是一名舞蹈研究者島村與一名藝妓和一位純情少女之間的感情故事,川端康成用淡淡的筆調,為讀者展現了一個哀怨和冷淡的世界。

          一、川端康成生平和創作風格簡介

          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學界“泰斗級”的人物之一,他于1899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北區,幼年的川端康成先后失去了父母,后來又失去了姐姐和祖父母。不幸的童年在川端康成的一生中留下了極為深刻的烙印,他一生的大多數時間都在旅途中度過,心情常常苦悶抑郁,形成了獨特的感傷和孤獨風格。川端康成一生創作了100多篇小說,成為繼泰戈爾和阿格農之后,亞洲第三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他不僅獲得了日本最高文學獎項――藝術院會的會員,還曾獲得德國政府頒發的“歌德獎章”,以及法國政府授予的藝術文化勛章。

          川端康成的絕大多數作品都在描寫愛情,但他筆下的愛情和傳統意義上的愛情并不一樣。川端康成并不著重去描寫愛情中的幸福歡樂和纏綿悱惻,也不去描寫愛情里的種種不幸與痛苦。他作品中的愛情常常表現處理一種淡淡的孤獨且感傷的情感:平平淡淡地開始,平平淡淡地結束,沒有任何起伏,但留給人無限的回味。

          除了愛情之外,川端康成的作品中也常描寫死亡。由于川端康成自幼年起,目睹了父母、姐姐和外祖母的相繼離世,所以在他的作品中總是不自覺地寫到死亡。同樣的,川端康成筆下的死亡與其他作家所描寫的死亡也是不大相同的。在許多作家的作品中,死亡都被當作故事結束的方式之一,而在川端康成的小說中,卻常常以死亡為起點來開始一個故事,如《白色的望月》《水月》以及《山之音》等。

          川端康成的語言清新秀麗、平和優美,文章雖讀起來和口頭語言頗為接近,但用語簡明、描寫準確,沒有任何多余的詞匯。他的作品纖柔流暢,將人物的情緒、故事情節和自然物象Y合在一起,如同一首優美的散文詩,可以說在日本美、東方美之上,川端康成建立了自己獨特的美學思想。

          二、《雪國》中的“物哀”之美

          《雪國》這部作品,集中表現了川端康成文學創作中的“物哀”思想,在這部作品中,愛情的虛無之美、雪鄉的潔凈之美與作者個人的悲哀之美達到了極致,令讀者看完之后既感到淡淡的惆悵,又深刻體會了雪國之美。

          《雪國》描寫的是一名叫做島村的舞蹈研究者,從東京來到多雪的上越旅館,并在這里結識了駒子。駒子不僅年輕貌美,還會彈三弦琴,在兩人交易的過程中,駒子對島村產生了真摯、深厚的感情。但在島村心目中,只是將兩人的情感看作是露水情緣。駒子在了解到島村的心意后,盡管很難過,但也表示理解。她甚至對島村說,讓他一年來一次就成,甚至帶著夫人一起來玩也是歡迎的。島村第一次來雪國時,便喜歡上了駒子的年輕貌美,而駒子則欣賞島村的豐富學識。島村第二次來雪國的路上,見到了一位年輕貌美的名叫葉子的姑娘,島村對美麗的葉子也心存遐想。而那時葉子則在照顧一位患病的男青年,這位男青年名叫行男,行男卻對駒子一往情深。在行男臨死之前,葉子曾跑來找駒子,懇求她去看望行男一眼,但駒子并未前去。后來村里劇場失火,葉子從劇場二樓掉下來摔死,島村雖始終惦記著葉子的美貌,但此刻也只是略表同情而已。

          《雪國》集中表現了川端康成的“物哀”思想,既有對男女戀情的悲哀,也有對世間自然萬物的悲哀?!堆﹪分?,駒子真心愛著島村,不能自拔,但在島村心里,卻清楚地認識到駒子對自己的真愛只是徒勞。這種由男女戀情而出發的物哀之情延伸到第二層,便是對于世間眾生的悲哀。川端康成在創作《雪國》時,正是日本軍國主義瘋狂擴張時期,在整部小說中,川端康成并沒有描寫任何軍國主義戰爭場景,但其將現實抽象化,把世間萬象貫穿在虛無的雪國世界中,暗生出世間萬事萬物皆徒勞的感慨。

          在《雪國》中,川端康成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地描寫著雪夜的美麗、夕陽的美麗、月色的美麗:“盈盈皓月深深地射了進來。”“山頭照滿了月色,這是原野盡頭唯一的景色,月色雖已淡淡消去,但余韻無窮。”甚至在葉子死去的時候,川端康成仍在寫著月色、寫著銀河,這正是川端康成文學創作中虛無思想的表現。正如川端康成最喜歡的《枕草子》中的一句話那樣:“往昔徒然空消逝?!痹诖ǘ丝党煽磥?,只有空虛才是真正的美,而所有的美最終都是徒勞的。

          參考文獻:

          [1]陳汝霞.川端康成小說的敘述技巧研究[J].商業故事,2015(6).

          [2]杜曉麗.川端康成筆下女性的美麗與哀愁――以《伊豆的》和《《雪國》》中的女性形象為例[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5).

          相關期刊更多

          新語文學習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鳳凰出版傳媒集團

          外國文學評論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

          英語研究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四川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