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水滸傳的小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我是一個小書迷,平時最喜歡讀書了,家里的書柜上擺滿了《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格林童話》、《三國演義》,還有《水滸傳》……,但我最喜歡的一本書還是《感悟童心的300個美德故事》。
《感悟童心的300個美德故事》,通過許多生動形象、感人至深和通俗易懂的美德故事全面展現了人類本性中永恒不變的變德。比如其中一個小故事說的是:賈逵是東漢時期著名的學者。他小時候生活非常艱辛,因此他上不起學堂。賈逵只能隔著學堂外面的籬笆聽老師講課,幾年來風雨無阻,從來都沒有中斷過,后來賈逵終于成為當時的大學者。通過這樣許許多多的小故事,讓我懂得:一個人無論你是貧窮或富有,無論你是才華橫溢還是才智平平,只有具備高尚的美德,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繼承和發揚傳統美德,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關鍵詞:情境 主題 激趣
語文素養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也是學生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初中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在新課程背景下,承擔著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使其具備較高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重大使命。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和數學、英語等學科相比較,語文學習存在著周期長、見效慢的特點,不少學生包括家長對語文并不重視;再加上一些老師在教學中還固守著教師主導、學生被動接受的舊有教學模式,教學內容也僅僅是局限于書本和教參,與學生實際相脫節,因此學生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也大大降低,這些都直接影響了語文教學效果的達成。對此,本人在語文教學中進行了一些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我就從我的課堂設置的第一個環節——“五分鐘演講”入手,談一談如何調動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創設情境,搭建平臺,給學生一個走近經典、展示自我的機會
現在的中學生,生活在一個資訊極其發達的時代,電視、網絡等各種媒體所帶給他們的視覺沖擊力、信息覆蓋面是任何一個時代的人都無法企及的。但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也帶給了他們這個時代所特有的浮躁和膚淺,不少學生看似什么都懂,但又什么都不通;似乎對什么都感興趣,但大多淺嘗輒止,而喜歡讀書、能沉下心來閱讀經典的更是少之又少。一些學生談起網絡小說如數家珍,對于郭敬明津津樂道,但說到《堂吉訶德》,提起沈從文,卻是一臉茫然,一無所知。僅靠幾篇網絡小說或幾本薄薄的頹廢叛逆的所謂青春派作品顯然是無法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的,甚至讀多了可能還會對他們的人生觀產生消極的影響。而語文課本中盡管精選了不少名家大作,但畢竟篇幅有限,而且有些篇目由于具有較強的時代政治特點,學生接受起來也比較困難,就更談不上興趣了。
面對學生精神世界的空虛和對語文學科的漠然,作為老師有必要為他們創設一個平臺,引領他們由課內向課外拓展,走進廣闊的文學世界,感受更加精彩而有意義的人生;同時,相互的交流、討論則會進一步激發他們自主閱讀的興趣,各種觀點的碰撞更會迸發新的思想火花,提升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我的課前“五分鐘演講”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設置的。
二.主題多樣,有效引導,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
語文素養當中,說和讀的能力非常重要,寫的能力也和“讀”密切相關。而我的“五分鐘演講”環節既是對學生說的能力的展示和訓練,也是“讀”和“寫”的能力的提升。初中學生年紀小,思維活躍,表現欲很強,對于能給乏味的課堂帶來活力的課前演講這個環節還是非常歡迎的。但由于大多數人在閱讀方面缺乏主動性和選擇性,閱讀的面和量都非常小,同時,對于初中生來說,撰寫出精彩的演講稿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所以針對這一特點,老師有必要在演講主題和稿件寫作等方面進行一定的指導。初一以來,我先后在班級組織開展了以“我和唐詩有個約會——唐詩品讀”、“尋夢康橋——走近現代詩人”、“我眼中的 漫談世界短篇小說名家”、“《水滸》人物評傳”等為主題的演講,極大地拓寬了學生視野,激發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此外,在演講稿的撰寫方面,我向學生推薦了一些經典的講稿,同時結合實際對學生的寫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并作出精細的指導。我規定學生,每一次主題演講中不僅要有精彩篇章的誦讀,還必須有作者的介紹、寫作的背景和自己的閱讀感悟,如有可能,也可以介紹一兩個與作者相關的小故事。這就使學生有章可循、有話可說。
比如在“尋夢康橋——走近現代詩人”為主題的演講活動之前,絕大多數學生除了徐志摩,對其他的現代詩人幾乎一無所知。即使徐志摩,大部分人也只知道他的《再別康橋》,很多人還沒讀過。而在這一期主題演講開展后,同學們積極查閱資料,主動請教老師,認真準備講稿,戴望舒、艾青、卞之琳、鄭愁予、林徽因……這些風格迥異、個性鮮明的詩人就這樣走進了他們的視野。于是在閑聊中,明星、網游一時間成了落伍的話題,“撐著油紙傘”的“丁香一樣的姑娘”、“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成為孩子們熟讀成誦、愛不釋口的名句。很多同學因此愛上了詩歌,甚至大膽地進行了詩歌創作的嘗試。比如葛舸同學創作的小詩《故鄉》——“故鄉曾是清晨白鴿的翅影/曾是正午村落間的炊煙/曾是田埂上沾著汗水的草帽/曾是阡陌上輕輕晃動的小草/曾是黃昏里蕩漾的悠揚鐘聲/曾是夜半隨燭焰搖擺的歌謠/曾是雪天房頂上幾行調皮的腳印/曾是夏夜里幾聲聒噪的蟬叫/如今,只是母親佝僂的背影/晚霞映紅了她輕倚的門檻/只是那日復一日的張望/還有那念叨著的曾哄你入睡的歌謠”。雖還稍顯稚嫩,卻感情真摯,很有意境,幾個意象的選擇和描摹極其到位,對于初中生來說實屬不易。
三.多方激趣,有效延伸,原來語文可以這樣學(教)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能讓不愛看書的學生主動讀書,如何能讓不善言辭的孩子愛上演講,并將這種興趣一直延續下去,甚而轉化為習慣,這是一個頗費腦筋的問題。在演講主題的選擇上,我首先從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選起,如“那些年,我們一起讀的童話”、“我最喜愛的《西游記》人物”等,并廣泛征求同學們的意見,有獎征集演講主題,調動他們參與的熱情。同時,我還引入了評分機制,在每次演講過后,安排師生點評、打分,每周一次周冠軍,每月評比一次月冠軍,學期末予以頒獎。對于學生們特別熱衷的主題,如“《水滸傳》人物評傳”,孩子們都非常感興趣,對其中的人物、情節如數家珍,每天五分鐘已遠遠不能滿足他們的求知欲和表現欲,于是,我又適時開展了“《水滸傳》人物新傳”為主題的作文教學、《水滸傳》知識競答、“‘俠義’還是‘暴力’——我看《水滸傳》”辯論賽等活動,使學生對于《水滸傳》的閱讀向精、深發展,這樣,慢慢地,閱讀成為一種長期的習慣在學生中培養起來。
當然,課外閱讀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理應是課內知識和能力的延伸,絕不能本末倒置,影響正常的課內教學。因此,我的每一次演講主題的選擇,都是以課本為基礎,充分考慮、選擇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作家作品或話題。比如,“尋夢康橋——走近現代詩人”主題演講是在七下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生發出來的,初二下學期的“《水滸傳》人物評傳”主題演講就是和八下語文書上的“名著閱讀《水滸傳》”相聯系的,在學習《窗》時,講到了“歐·亨利式”的結尾,學生很感興趣,于是開展了為期一周的“走進歐亨利的小說世界”為主題的演講活動……正是通過主題演講,學生對于課本中的知識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語文的基礎得以鞏固;也因為對于這些作家作品的了解,同學們漸漸形成自己的觀點,而在課堂學習中更有興趣,參與度極大地提高。同時,由于接觸了更多的作家作品,學生了解了不同的創作風格和寫作手法,這就使得我的作文教學得以更好地開展。比如在“走進歐·亨利的小說世界”主題演講之后,我就組織學生模仿其手法進行創作,結果涌現出了不少讓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正是在這樣的實踐中不斷地得到遷移和提升的。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學會語文。那在閱讀教學中,應該通過什么途徑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方法,授人以漁
1.教給自主讀書的方法
一是讀提示。很多學生一拿到課文就迫不及待地讀起來,往往忽略了課文的提示語習題,因而對學習要求茫然無知,自然不懂得從何學起。所以要引導學生課前認真閱讀提示。二是讀資料。讓學生通過查閱工具書、查閱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課外資料幫助理解課文內容,減少對教師的依賴。三是讀重點。通過品讀文中的重點詞句和精彩片段,了解課文的寫作特色,寫出自己的獨特體會和感受,可以有效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四是讀疑惑。即學生在自主讀書、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在形成的新問題上做記號,提交小組或班級討論,在解疑中獲得新的認知。
2.培養質疑、解疑的能力
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從疑開始的,疑問是獲得知識的前提條件,有了疑問,才有進一步深入學習的需要,也才可能獲得新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更要注意培養學生善于質疑、解疑的能力。學生的任何學習愿望都是在一定情境下產生的,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同樣要給學生創設一個質疑的情境。為了讓學生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一個質疑的范圍,為學生開一個頭,讓學生由此去生疑。例如《白楊》一文,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全文以“白楊”為線索,突出了白楊樹的特點,作者借樹表達自己的心,歌頌扎根邊疆的建設者的博懷,對課文這種安排,你有什么疑問?準備怎樣解答?在讀中你還想到了什么?此外,教師設置懸念,拋磚引玉,舉名家之說,甚至有意提出相反認識等,都可以成為學生質疑的條件。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聲像等手段為學生創設質疑的環境。
二、拓展,提升能力
在教學中要盡量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們置于探索問題的情景中,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樂趣。如教完《狐貍和烏鴉》這篇課文后,我說:“孩子們,課文結尾寫到狐貍叼起肉一溜煙跑了,課文的故事到此就結束了。狐貍和烏鴉又會有怎樣的后續呢?”想不想當小作家?“想!”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那趕緊拿起手中的筆,展開想象,當當小作家吧!”學生頓時興趣盎然,當堂練筆。后來組織學生交流,發現學生說得頭頭是道、滔滔不絕。這樣的拓展練習,不僅對學生全面、完整地把握課文內容有推動作用,更重要的是加強了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延伸,內外結合
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自覺并積極地投入閱讀活又校順利完成閱讀任務,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就顯得尤其重要。課內外結合是新課改的重要理念,它是閱讀教學內容的豐富和延伸。其中關鍵是要把好課中或課外的“牽引”關,讓學生在教師巧妙語言的“牽引”下,帶著濃厚的興趣,走進課外閱讀世界,以此去感受更廣闊的天空。如果說閱讀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閱讀本領、掌握語文知識、形成語文基本能力的主戰場,課文閱讀則是學生運用知識、熟練技能的用武之地。現在我們的學生擁有不少讀物,但是學生總不愛讀書,甚至厭讀。我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要巧妙地把課內閱讀教學與課外閱讀有機結合,給學生介紹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加強對作者作品的了解。如教師在教學《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一課時,學生通過詩歌了解了一些雷鋒的事跡,可是我又說:“你們知道嗎?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你們想知道他做的其他好事嗎?你們可以去看看《雷鋒的日記》《雷鋒的故事》或《雷鋒》電影,你會從中找到答案的。”學生聽了這段極具啟發引導性的語言,一定會產生一種“沒吃飽”的感覺和“再探究”的欲望,更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課內外閱讀要鏈接好,應以課文為基點輔以課外讀物,最終形成以課文為中心向四周呈輻射式閱讀的方式,這樣既可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拓寬了視野,使課內外閱讀有機結合起來。如教學《普羅米修斯》時,就可以向學生介紹古希臘神話,同時輔以各人物性格及相關故事,推薦學生看《希臘神話》《中國神話》。教學《景陽岡》一課后,學生對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武松佩服得五體投地。教師可不失時機地說,像這樣精彩的故事,在《水滸傳》一書中有很多,以此引發學生閱讀《水滸傳》的興趣,接著布置學生每人準備一個“水滸傳英雄人物”的小故事,在下一回語文閱讀興趣課上說給大家聽。教師要認識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要性,在教學中憑借教材培養閱讀興趣。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作為一名引領學生閱讀的教師,要“授生以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讓學生終生與書為伴,讓書伴隨著學生健康成長,讓書成為他們人生中的“指路明燈”。
參考文獻:
我今年九歲,但我與書結緣卻已近十年了。因為我還在媽媽肚子里時,就已經養成了“每日聽故事”的好習慣。每當我在媽媽的肚里不安份時,媽媽就打開錄音機,讓我聽故事。“真奇怪,一聽起故事來小家伙就變得老實多了”,直到現在,媽媽還經常這樣說。
我出生以后,媽媽又為我買了《幼兒故事》、《幼兒睡前故事》等書籍,聽媽媽讀或講故事成了我每天最快樂的時光,睡前必修課,還是媽媽對付我哭鬧的最大法寶。
上學了,我有了新武器——學拼音識漢字,于是媽媽給我買了兒童拼音版的四大名著——《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以及《小故事,大道理》、《成語故事》等等書籍。雖然一開始,我自己讀書還比較費勁而且慢,但故事里那優美的情節卻深深吸引著我堅持、堅持再堅持,直到后來能非常熟練的且順暢的讀了。只要一有空閑時間,我就會一頭扎到書堆里,兩耳不聞窗外事,享受屬于我自己的時光,有時甚至到了癡迷的程度。記得有一次,到了吃飯時間,媽媽叫正在房間里看書的我吃飯,叫了幾聲都不見回應,來到臥室一看,我正津津有味的看著《好心眼巨人》呢。哭笑不得的媽媽點著我的頭說:“你快成小書呆子了,我看你早晚得餓成小豆芽菜。”媽媽的話逗得我哈哈大笑。
今年暑假,剛剛三年級畢業的我因成績不錯又得到媽媽送的“厚禮”——《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好小子---童年故事》、《世界冠軍丹尼》、《昆蟲記》等。我如獲至寶,馬上投入了緊張的戰斗——如饑似渴的看起來。當然,隨著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我也不忘了及時寫下我的讀書心得。如“好心眼巨人”讀后感、“魯濱孫飄流記”讀后感等。
現在,讀書已成了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句名言——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對此深有感觸。因為通過讀書我不僅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更主要的是通過讀書,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而且我的作文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一、“投其所好”,開啟閱讀之門。小學生大都喜歡讀緊張離奇、曲折有趣的童話、寓言、故事、科幻小說等通俗易懂、圖文并茂、篇幅短小的作品。從年齡上來說,低年級學生較喜歡讀配有插圖的動物童話故事、民間傳說,中年級學生較喜歡配有插圖的童話和故事,高年級學生則較喜歡讀歷史題材的傳記等。我們可以根據學生年齡、性別特點,從滿足需要人手,有意識地引領學生閱讀自己喜歡的讀物,從而漸漸愛上閱讀。我班上有位家長自己受教育不多;這幾年在外賺了些錢,也確實感到知識的重要性,于是一下子花了幾百元給不愛看書的兒子買了《資治通鑒》、《史記》……兒子連正眼都沒瞧一眼,繼續玩他的水滸卡,他兒子能從排名第一的及時雨宋公明一直背到排名108位的金毛犬段景柱。我建議他爸爸給他買本《水滸傳》,書不貴,但準有效。果然沒幾天,那位家長碰到我樂呵呵地說,他兒子幾乎是一口氣看完了這本書,還要求星期六上新華書店看書。我覺得孩子們讀書就像俗話所說的“看菜吃飯”,菜合口味就吃得多;不對胃口,剎時一點食欲也沒有了,
二、“現身說法”,踏上閱讀之旅。袁珞說:“要指導學生閱讀一本書,教師就得先認真閱讀幾遍,掌握作品的思想內容和寫作特點,并且使自己受到感染和教育。”教師要懷著一顆童心,從孩子的視角去欣賞作品。當你有意無意地講述“淘氣包馬小跳”的故事:當你煞有介事地點評著《智慧背囊》中的一個個小故事;當你繪聲繪色地描述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的故事……學生怎么會不受到感染,產生共鳴呢?前陣子班里突然流行楊紅纓的作品,看著孩子們興奮地談論淘氣包馬小跳時,我也趕緊捧起了楊紅纓的作品,而后我也加入了談論的行列,當時我班的許多同學都瞪大了眼睛好奇地問:“錢老師,你也知道馬小跳啊!”我一本正經地點了點頭。剎時,教室里就傳開了老師也愛看馬小跳的消息。
三、“欲言又止”,激起閱讀期待。我們看電視劇時常常看到精彩處時出現一個廣告。這時縱然有再多的埋怨,我們仍然會期待后續部分。同樣的,教師若能播下懸念,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必將會使學生主動地去閱讀。課堂上,我總喜歡拓展到課外。上《小草和大樹》一課時,我介紹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簡愛瘦弱但要強,經過努力她受聘于莊園主羅切斯特家。經過交往,她與羅切斯特產生了感情。在婚禮上,突然一個瘋女人出現了,好好的婚禮被攪亂了,后來羅切斯特不知什么緣故眼睛又瞎了……“后來呢?后來呢?”同學們急切地問道。我不急不慢地回答道:“那是我好幾年前看的了,我也不清楚了,反正挺好看,我們班的同學為看這本書眼睛全都熬紅了。”只聽得一陣不滿的嘆息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