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拉薩謠

          拉薩謠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拉薩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拉薩謠范文第1篇

          藥王山的藏語名稱直譯為金山或鐵山。17世紀末,第巴?桑結嘉措為發展藏醫,在山上修建門巴扎倉(醫藥院),從各寺選拔部分喇嘛來此學習藏醫藥知識。里面供有藍寶石的藥王佛像,故稱為藥王廟,又叫藥王山。藥王

          山現已成為游覽勝地,每天前來尋秘的朝圣者絡繹不絕。

          查拉魯普石窟

          查拉魯普地處藥王山東麓陡峭的山腰上,是一座造型奇特的洞窟式小廟,開鑿于唐初。

          窟內呈不規則長方形,高不足3米,最寬處只有5米多,面積約27平方米,洞口有一中心柱,中心柱與洞壁之間是狹窄的轉經廊道,廊道兩邊排列有石刻造像69尊。眾多造像中,轉經廊北面石壁上的松贊干布、文成公主、赤尊公主、祿東贊、吞彌桑布扎造像最引人注目,雖然高度都不盈二尺,但據信都是公元7世紀的原物,有重要的歷史、藝術研究價值。它不僅為研究歷史上眾多的摩崖造像、泥塑像、壁畫、唐卡提供了斷代依據,而且對全面認識我國古代的石窟藝術全貌有重要意義。

          藏文史書《智者喜宴》記載,該石窟是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時代開鑿的。據說藏王松贊干布的木雅妃玉雍薩在查拉魯普山崖上雕刻大梵天神像,用鹽作為工匠的報酬,掘崖粉一升,給鹽一升。接著,又在石窟里開鑿了轉經廊道。經過一千多年的風風雨雨,中間幾經興衰,這座拉薩地區罕見的石窟寺廟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向廣大佛教信眾開放。

          相傳石窟頂上的山崖是文成公主思念家鄉時向東方朝拜的地方。

          藥王山摩崖造像

          的摩崖造像眾多,其中最著名一處在藥王山。

          造像主要分布在藥王山南面的石壁上,長約兩千米,大大小小的佛像數以萬計,密密麻麻,小的精巧細致,高不盈尺;大的高達數米,氣勢恢宏,人稱“千佛崖”,是拉薩有名的一處室外景觀。

          這批造像中鑿刻年代可上溯到吐蕃時期,相傳最早的造像是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時期的作品。據五世達賴喇嘛所著《王臣記》記載:松贊干布曾令人在此造像并刻六字真言等。千百年來,人們不斷雕鑿添加,時至今日,仍有人在不斷地往石壁上鑿刻新的造像。

          作品形式可分為佛像和文字兩種,其中尤以佛像最多。佛像主要由諸佛、菩薩、明王、護法、供養天和藏傳佛教的歷代高僧大德組成。釋迦牟尼、五方佛、三世佛、觀音、普賢、金剛手、彌勒、除蓋障、地藏、虛空藏、吉祥天女、大威德金剛、大黑天、宗喀巴、歷輩達賴、班禪等構成了其中最為主要的內容。文字以六字真言為主,同時包括一些佛經內容。作品粗獷質樸,大都色彩明麗,多出自民間云游藝人之手,但其中不乏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的佳作,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

          千佛崖前面有多處瑪尼石堆,是眾多朝拜者留下的。藥王山地處拉薩的大圈轉經路上,每日來這里的朝拜者眾多,瑪尼堆也特別高大。每逢藏歷四月薩嘎達瓦節時,轉經路上人潮滾滾,千佛崖前摩肩接踵。

          “格薩爾拉康”――關帝廟

          由布達拉宮廣場向西步行30分鐘、藥王山北,有一座建于清代乾隆年間的關帝廟,因為坐落在磨盤山,藏語叫巴瑪熱,所以也叫磨盤山關帝廟。

          所謂“關帝”,是歷史上被封建統治階級神化尊奉的一個偶像,本名關羽,字云長,是三國時期蜀漢大將。后來封建統治階級大力宣揚他的重義忠君思想,并加以神化。蜀漢后主劉禪景耀三年(公元260年)封為“忠惠公”;北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加封“武安王”;至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晉爵為“帝”,四十二年(1614年)又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圣帝君”;清順治九年(1652年)敕封“忠義神武關圣大帝”。隨著統治者不斷加封,興起到處為其修建廟祠之風,元代以前多稱“武廟”、“關王廟”,明清之后多稱“關帝廟”,或稱“帝君廟”、“關圣廟”。

          磨盤山關帝廟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以關帝廟主殿和文殊殿為主,建筑面積約800平方米。大門兩側各有一塑像。大門內是一方形庭院,東西兩邊為二層樓房,底層為僧舍,樓上是客廳。從庭院北邊登上12級石階,便是關帝廟正殿。硬山式屋頂,上覆紅琉璃瓦,四角有飛檐,屋脊兩端裝有紅陶鴟尾,內部為抬梁式木結構,外部藏式石墻,殿前有一檐廊。正殿寬12.5米,進深9.7米,主供關羽塑像,還有張飛等人的泥塑。關羽的塑像風格略同內地,身材魁偉,手持大刀,十分威武;張飛塑像則黑面猙獰,形象可怖。文殊殿位于正殿后面,藏語叫做“絳央拉康”,主供文殊菩薩,兩邊塑金剛持和千手觀音。

          院中有乾隆五十八(1793)年所立大將軍福康安親自撰文勒石的《磨盤山新建關帝廟碑》,記述了清朝遣兵進藏打敗廓爾喀入侵者的經過和修建關帝廟的經過。廓爾喀,是尼泊爾的一個古代部族。1788年,廓爾喀因商人的稅收問題,出兵,占領了濟嚨、聶拉木、宗喀三個地方。1792年第二次武裝入侵,占據了聶拉木、濟嚨,抓走噶倫丹津班珠爾,進而侵入日喀則,大肆搶掠財物、金銀、糧食和牛羊,僧俗人民經濟損失十分嚴重。于是清朝政府任命??蛋矠榇髮④姡暑I清軍進藏,打退了廓爾喀侵略軍。磨盤山關帝廟就是當時修建的。

          關帝廟正殿壁上尚存許多掛匾的釘鉤,原來懸掛有清朝至民國間所獻匾額約50余方,后多流散民間。文物部門已經征集到其中一部分,包括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的“四海永清”匾、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的“忠義宣昭”匾、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的“乾坤正氣”匾,以及已被鋸殘的“共仰忠謨”匾和“竣格于天”匾等。

          新建磨盤山關帝廟之前,在地處拉薩北郊色拉寺東側的清軍大本營“扎什城軍營”附近建有一座關帝廟,叫扎什城關帝廟,這是拉薩當時唯一的關帝廟。及至乾隆年間,因此廟已凋敝不堪,“不足以觀瞻”,于是“度地磨盤山”,建了新廟。后來,扎什城關帝廟被毀棄,其址正是今查結寺所在地。“查結”與“扎什”是同音異譯(藏語意為“吉祥”),說明二者之間的關聯性。值得注意的是,查結寺以其東面配殿中的查結拉姆(吉祥天女)而聞名,民間傳說這位愛憎分明且很體恤民情的女神來自內地,非常靈驗。因此,時至今日,每天前來朝拜的人群仍是絡繹不絕。歷史地看,查結寺的形成與扎什城關帝廟的聯系,以及人們對查結拉姆女神的信仰,有著耐人尋味的歷史淵源和文化成因。

          拉薩謠范文第2篇

          寧靜的天堂

          我的

          藍藍的天空

          這里的生活是云上的日子

          寧靜而美麗

          繁華的都市

          讓許多人遺失了太多的美好

          可是在這里

          你會找回很多

          這里是我心靈的避難所

          云上的日子容易讓作家找到靈感

          云上的日子容易讓行者找到歸宿

          云上的日子容易讓人的心靈得到凈化

          云上的日子

          預示著信仰的高度

          拉薩的生活

          恬淡而美好

          拉薩

          信仰之城

          藍天白云底下

          是一條一縷的翠綠

          淺紅和淡藍

          藏北的景色便顯得格外平靜和寬廣

          云上的日子

          讓我懷念

          圣湖納木措旁

          虔誠的藏民們感受著心靈的洗禮

          7個小時的接觸

          讓我學會了敬重這座圣湖

          她是那么美

          無數次在夢中夢到她

          夢中的我不想再醒來

          多么愿意就這樣坐在湖邊

          用澄澈的湖水洗滌心靈

          感悟真正美麗的含義

          在幻想的歸宿

          在紫色的天邊

          一個千萬百姓仰視的信仰極地

          一個佛徒手心搖轉的人間凈土

          一個夢想穿越心胸的藍色高地

          佛域之魂彌漫

          長頭之路執著,

          流云涌動

          風吹草低

          充溢魅惑和神秘的青藏大地傳遞著不息的魂吟

          水是有靈魂的

          這靈魂便是信仰

          雖然不是水鄉

          但卻有著勝似水鄉的靈氣與魅力

          這里的水

          透明而澄澈

          散發著藏香的味道

          照應著格桑花與遠處的雪山

          圣潔而美好

          旋轉的夢幻

          流動的盛宴

          鷹鷲和獒犬的世界

          詩歌的村莊

          凈土獨行的最后一只舞蹈的放生白羊

          傳頌千年不老的歌謠

          伴著轉經之聲

          語調不同的《格薩爾〉

          被一代代的傳唱

          聲聲不息

          延續著這個古老民族的夢想

          很美

          不僅僅是藍天白云

          潔凈的空氣與圣潔的湖水

          傳說中

          只要經過遙遠的路途

          到達一座圣湖旁

          便可看到自己的未來

          這也許是藏王給予世人的禮物吧

          那一刻

          我升起風馬

          不為乞福

          那一天

          我閉目在經殿香霧中

          驀然聽見

          你誦經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搖動所有的經筒

          不為超度

          那一年

          我磕長頭在山路

          只為信仰的追求

          那一世

          轉山

          不為修來世

          千古不變

          拉薩謠范文第3篇

          天杵的六個大男孩

          “天杵”是由6個藏族大男孩組成的樂隊,他們當中科班學音樂的只有兩個人,鼓手旦增達瓦和貝斯手扎西平措。據他們自己介紹,鼓手旦增達瓦是樂隊的老大哥,是樂隊的靈魂人物,自小熱衷于搖滾樂,有“搖滾樂第一人”之說。早在5年前,他就在拉薩首創了酒吧音樂文化基地――不插電音樂廳吧。也正是“不插電”特有的氣息召喚了他們――對民族音樂一樣有著特殊愛好的年輕人。

          樂隊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固定的職業,曾經學郵電專業的貝斯手扎西平措,帶著追求音樂的理想,放棄了待遇優厚的工作,半路出家讀完5年的大學音樂專業,現在是一名中學音樂教師,也是樂隊隊長。主唱索朗旦增,從小習舞,是自治區歌舞團的舞蹈演員。索朗念扎是德語導游,他是樂隊的主音吉它。節奏吉它索朗尼瑪,是審計員。他們能夠在一起組建一支樂隊,出版今天的這張頗具社會轟動效益的處女作品,完全是憑著他們對音樂的無比熱愛。

          天杵的風格與追求

          “天杵”本身有兩層意思,一是指霹靂或雷,另一個就是指天生鐵,從地下挖出來的金剛杵、金剛橛,或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小小的金屬物件,敲之會發出清脆的聲音。當我們談到樂隊為什么取名叫天杵時,他們說:“‘天杵’在佛經里邊傳說是一種降魔的法器,能代表本土文化或是風俗。這是命名之初的出發點。另一層含義,就是說我們樂隊的音樂風格比較尖銳,因為搖滾樂本身就比較激進。我們的音樂就是要真實地表現社會生活中的美好,展露社會、人性中的另一面。”

          的確,“天杵”的作品,比如他們在原有民歌的基礎上創作的《欲望》、《仁增旺姆》、《拉布達布》等音樂作品,給世世代代歌唱善良與美好的民族音樂帶來了全新的天地。

          拉布達布是藏族廣為流傳的一個虛擬人物,講述替父從軍的小英雄故事,但是他們卻把拉布達布用來指代社會上碌碌無為、沒有抱負,虛榮心強,只會幻想成就和金錢的人,進而對他們進行尖酸的諷刺,最重要的是這首歌是用hip-hop(說唱)形式來創作的,結果刻薄的諷刺變成了幽默的調侃,反而更加意味深長了。樂隊節奏吉它手索朗尼瑪這樣解釋:“我覺得說唱這個節奏給人的,就是非常的震撼。如果用比較遲緩的旋律唱,很難達到這種境界,所以現在這種處理手法是恰到好處的。”《拉布達布》在曲風上先引藏族兒歌,副歌又加上現在非常流行的 hip-hop節奏,使得每一個第一次聽到這首歌的人都會有全新、卻又似曾相識的奇妙感覺。

          《青稞酒謠》是最有特色的一首,它是后藏著名的敬酒歌,“天杵”給它換上了典型的rap曲風。藏語歌曲用這樣相對時尚的曲風來處理還是第一次。他們在介紹改編這首民歌的初衷時說:“那首民歌唱了幾百年還是一種形式,我們就想,在不動原有的民歌基礎上再加一些東西,就試著加了一些西方音樂形式和節奏,感覺不錯。”

          “天杵”6個大男生,用音樂給心靈和社會搭橋。他們雖然用躁動的音樂和社會對話,但是他們心思縝密,用心良苦,每一首歌都各有用心。他們創作了第一首用藏語為藏羚羊而譜寫的歌曲。 “我們沒聽過藏語的保護藏羚羊的歌。只有一個藏族英雄為它獻過身,就是索南達杰。我們作為歌手不可能去那邊抓偷獵者,但是能為它寫首歌我們就心滿意足了?!?/p>

          當他們的這種音樂形式在社會上引起共鳴后,他們決定刻光盤,于是第一張專輯就誕生了。

          評頭論足說天杵

          專輯《天杵》面市了,專輯里的五六首歌是在傳統民歌基礎上進行再創作的。一下子拉薩的大街小巷里,都有了搖滾的聲音,聽著讓人覺得新鮮和異樣。

          著名的詞曲家邊洛談到這張專輯時評價道:“天杵對音樂的貢獻應該是很大的,首先從出發點來講,他們用搖滾的形式,從歷史中出來,進入了自己的角色,我覺得很難得。從音樂角度看,他們用新的語匯,融進的音樂,他們在這方面的大膽嘗試,我覺得比較成功。最大的突破就是人情味很重,也很直率,想說就直接表露出來。”

          當然,在《天杵》面世時,批評的也是有的,有些人甚至認為,他們為民歌重新換裝,是在“糟踏民歌”。

          “天杵”的6個大男孩則認為,眾口不一是正常的,他們的音樂只是為了表達他們對藝術的感受:“別人說我們糟踏民歌,這只是他們的理解和看法,這首《阿媽羌瑪啦》(藏語,漢語意為青稞酒謠),是一首很古老的民歌,很久前可能盛行過,但是卻逐漸被人們淡忘了,像我們這樣的年輕人甚至不會唱。經改編唱出來以后,好多場合又響起了這首歌的旋律,這就是我們的作用,公正地說,我們也是在弘揚民族音樂。”

          6個個性鮮明的小伙子堅持音樂應該像人一樣情緒化的理念,把洞察到的社會現象表達出來、讓人們知曉,將之作為一種愛的使命。他們面對傳統音樂文化提出的質疑,說:“一首民歌,它可以用很多曲風,用多元化的元素來改變它,但是它實質的內容不會變。所以就跟人一樣,穿衣服你想穿什么都可以,但主要的是信念、靈魂不變就行了?!?/p>

          當6個大男孩把民族音樂搖滾化的時候,他們遭遇了反對,但是他們的音樂創作并沒有因此而停頓。他們認為,有富饒的音樂土壤,他們能吸收的不僅僅是傳統的民歌,還有在草原上回蕩的牧歌、在勞動中的即興創造出的勞動歌等等。

          在傳統的音樂土壤中生長

          “音樂的風格太多了,隔一座山就是一種風格,我們取之不盡。寺廟里面的領經喇嘛,他會用一個很重的低音,這個聲音很渾厚、共鳴性特別大,我們想把這個聲音加進音樂中。打阿嘎歌,細細聽的話,特別舒服,它是男女對唱,而且節奏又不一樣,如果在那個點上配上我們的樂器和節奏的話,出來肯定有一個非常好的感覺。還有藏戲的說唱、朗姆塔也可以加進rap節奏……”

          “天杵”的6個大男生、6個音樂人把每一寸富有靈氣的土地,都視為創作用之不竭的源泉,對今后的音樂旅程充滿著信心。

          拉薩謠范文第4篇

          一、精彩紛呈的音樂會

          上、下半場樂曲之間的風格、體裁,包括樂曲結束的形式、強弱等都是經過了一系列整體的精心安排才使音樂會達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隨著指揮家葉聰的上臺,臺下頓時掌聲如雷,情緒熱烈。燈光轉暗,指揮家執棒瞬間,場內安靜下來,觀眾屏息以待。音樂會的第一個作品是溫展力的《在遇見和忘記的山谷中》,該作品以藏族音樂為素材進行創作,四個樂章不間斷演奏。每個樂章似乎都是從不同層面、角度來展現作曲家眼中的。第一樂章的主題旋律一開始由富于特色的中音嗩吶緩緩獨奏而出,短倚音與旋律骨干音以同音重復的方式,通過長短氣息的組合,奏出了悠遠、神圣的音調。隨著音樂逐步地推進,在彈撥、弓弦和打擊樂器組的烘托下,該樂章的部分迎來了由高、中、低嗩吶八度齊奏的主題,氣勢恢宏的現場效果如同在禮贊那些一步一叩首,一路朝拜的朝圣者們,表達出作曲家內心對宗教文化的濃烈情懷。第二樂章變為歡快的小快板,主題旋律靈動、活潑,配器布局輕巧,精致,將觀眾帶入到拉薩真切的日常生活中去。緊接的第三樂章,音樂風格突變,悠遠、舒緩的主題旋律由高音笙轉接二胡自由地娓娓道來,柔美曼妙的旋律令人如癡如醉。之后,作曲家在拉弦樂器組中采用“微復調”技法對主題進行發展,讓臺下觀眾原本獲得平靜的內心在那一刻也無法得以安寧。第四樂章為激烈的快板,弓弦樂器組在快速的節奏中不斷疊加樂器聲部,推動音樂向前發展,直到嗩吶氣勢激昂地奏出第一樂章的旋律主題,音樂在樂隊全奏中神圣莊重地將作品推向尾聲。整首樂曲的結尾別具一格,作曲家匠心獨運地選擇以高音嗩吶獨奏的華彩段形式,在獨奏演員的炫技中結束全曲。

          緊接著是謝文輝的《擁有翅膀的她》,該曲描繪了一幅中國云南哈尼族的孩子們在田野里耕作、嬉戲的溫馨畫面,是一部為兒童創作的民族管弦樂作品。自然、純真、夢幻般的音響與前者聲勢浩大的曲風大相徑庭。樂曲的第一部分,音樂歡快而活潑,加之富于變化的節拍(6/8與3/4拍之間的變換)更是增添了幾分童趣。此曲的配器手法也十分考究,作曲家根據不同樂器組的特點將主題旋律安排在不同的樂器組中穿梭游走,音色上的自由變化使得整個部分在音色配置上呈現出五彩斑斕的效果,令臺下觀眾的心情隨著輕巧靈動的主題旋律而變得愉悅起來。音樂發展到樂曲的中部變為極富歌唱性的慢板。其間作曲家更是別出新裁地增加了一小片段孩子們的謠唱錄音作為作品的一個獨立聲部在樂團演奏的過程中播放。在最后的再現部分中,樂隊與孩子們的謠唱錄音交相呼應,一問一答,仿佛是在進行有趣的對話,使再現部分增添了不少新意。直至最后的結尾,孩子們的歡歌笑語與樂隊的陪襯呼應“漸行漸遠”,給觀眾留下―份無盡的遐想,一份真摯的期待。

          音樂會的上半場以劉青的《琴弦上的葉爾羌》華麗結束。此曲是一首新疆維吾爾族風格的作品,其最大的特點是采用帕薩卡利亞的寫法貫穿全曲的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帕薩卡利亞主題先由獨奏大阮奏出,神秘而蒼涼的旋律伴隨著打擊樂敲擊出帶有濃烈西域風格的節奏,仿佛將我們帶入了神秘國度,正傾聽著一位耄耋老者在蕭瑟的黃沙中,講述著那段悠遠,夢幻的故事……伴隨著彈撥與吹管樂器組八度卡農的模仿,音樂迎來了第一次小。發展到第二部分,五拍子快速的律動配以舞蹈性極強的主題旋律在高音嗩吶中歡快地奏出,與第一部分蒼涼、神秘的音調相比,音樂性格在此發生了大逆轉。此處節奏、節拍復雜,樂器之間銜接緊密,這對樂團的演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第三部分中,作曲家在打擊樂器與箜篌,高音嗩吶之間進行了一段有趣的“對話”,如同在敘述故事的脈絡,為最后的精彩結局做鋪墊。緊接樂曲的第四部分,作曲家將舞蹈性的主題旋律進行了四次陳述,節拍、節奏又發生變化,熱情奔放的旋律使得整個音樂廳都隨之歡慶,最后,樂隊以聲勢浩大的齊奏結束全曲,全場一片歡呼,震撼無比。

          拉薩謠范文第5篇

          關鍵詞:音樂課堂;激趣;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18-046-1

          如何讓學生能長期關注、喜歡我們的音樂課,讓學生在音樂課上真正有所學,我覺得,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斷激發學生們學習音樂的興趣,是我們音樂教師應不斷探索的問題。這同時也是一個長期的課題,艱巨的任務。下面就來談一談幾年來本人在這方面所進行的探索。

          一、針對學情,注重方法

          十四五歲的初中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階段,其年齡特征,知識內容積累的程度、身心特點的差異性,都是我們上課前應考慮的,所謂知己知彼,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學情。掌握了學情,教學的觀念就會有所轉變,不同的觀念,就會有不同的教學手段,那么教學的效果必然是不同的。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我們才能考慮,用什么方法去教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接下來闡述的幾個教學中的點滴可能會讓我們有所啟示。

          八年級下冊《梨園百花》,整堂課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位老師的鋼琴范奏,且不說彈得如何行云流水,干凈利落,單是《說唱臉譜》這首歌曲的前面的這段十幾小節的前奏,就很難想象怎么能用鋼琴這種西洋樂器把它演奏得京味十足,連我們這些聽課的教師都忍不住“搖頭晃腦”跟著打起拍子來,可想而知,同學們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這對下面的教學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而在課的結尾處這位老師又別出心裁地播放了一段自己暑期學習京劇的小片段,只是一個眼神一個身段,就讓學生們好生崇拜,由此,從學生們的眼中,表現中,這節課對他們的影響是深刻的。最起碼對以后的教學是有益的,教學的效果不言而喻,是非常好的。

          二、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無意識心理活動,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精神又放松的狀態下學習,就要創設欣賞音樂的情境,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影響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

          在這里提到的情境的創設不單單是指創設一個安靜的欣賞音樂的氛圍和營造一個良好的音樂氣氛,更主要是要設計一個新穎地、別具一格的課前導入,讓學生們能很快地、興趣盎然地進入到學習知識的過程之中,這是上好一節課很關鍵的一步。所謂良好的開端,成功的一半。同樣的舉例說明:在八年級下《絲路駝鈴》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是這樣導入的。教學片段:

          1.情境創設

          學生進入教室,課前大屏幕播放一組西域特色的風景畫面(配樂采用的是小提琴鋼琴合奏的樂曲《花兒為什么這樣紅》)。

          2.新課導入

          師:音樂就像歷史長河中的航船,承載著人類發展中積淀的文化和情感,不同的歷史時期,每一個地區,每一個民族都擁有自己獨具魅力,獨具特色的音樂文化。在今天這節課上,老師將帶領大家去做一次音樂的旅行,去聆聽,去了解在我國西北絲綢之路上動人的樂歌鼓舞。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我國古代往西,通往中亞、西亞至歐洲的一條重要商道。大屏幕:演示絲路具體路線。

          3.絲綢之路促進了古代中國和歐洲的政治交流和貿易往來,同時也促進了音樂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例如:我國的許多民族樂器就是來自于西域。

          大屏幕:各種樂器的演奏效果圖,由此可見,絲綢之路對中西方的音樂文化交融與發展確實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4.師:從西安出發,我們沿著絲綢之路,來到了……由當時教學的效果可見,這段5分鐘左右的導入效果是很好的,從學生的神情可以判斷出,安排合理的多媒體課件發揮了視聽通感的作用,教師明了緊湊的講解激發了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和興趣。

          三、合理布局,內容重組

          我還曾聽過八年級下的一節課《亞非拉掠影》,這節課教學目標明確,教師基本功扎實,語言風趣幽默,很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就是教學效果不佳。究其根底,是教師設計的教學環節太過繁雜了,在學生還沒有很好地掌握如何擊鼓的節奏這個知識點時,就忙著進行練唱歌譜,在歌譜還不能熟練演唱的情況下又忙著學非洲舞蹈,最后匆匆進行表演唱,整堂課就像過節吃飯,不停端上各種佳肴,一道沒吃完又上另一道,如此這般,別說吃不出滋味,更來不及消化!當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了。最后的結果就是學生消化不了,感覺上課很是吃力,有的更是放癱不聽了。其實,這節課只要教師放緩節奏,刪除一些不必要的環節,或者干脆一節課解決一個問題,教學效果就會很好。針對這種現象,應該引以為戒,不應犯同樣的錯誤。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AI文章写作

          高效、专业、量身定制满意为止!

          开始体验

          相關期刊更多

          西藏藝術研究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西藏自治區文化廳

          西藏體育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西藏自治區體育局

          西藏醫藥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西藏自治區衛生廳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