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橋的說明文

          橋的說明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橋的說明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橋的說明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說明文;技巧;方法

          一、技法梳理

          說明文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手段,是對客觀事物的形狀、構造、性質、特點、成因、功用、原理等進行說明和解構,具有知識性、客觀性和說明性等特點。因此,要寫好說明文,就必須做到:

          1、抓住特征,科學說明。因說明文以介紹和說明事物性質、特征為主要內容,故作文時首先要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準確無誤地反映客觀事物。用語嚴謹,不能出現知識性和科學性的錯誤。否則,就失去了說明的價值,甚至給讀者形成誤導。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就抓住了荔枝的外形、殼、膜、肉、核及其花期等與眾不同的本質特征有序地說明,使讀者讀后頓有親臨其境、恍若眼前的感覺。

          2、依條據理,層層說明。要寫出事物的本質和特征,必須先理清事物本身的條理、層次及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然后按照觀察、認識事物的順序逐一說明。一般地,各類說明文均有自身的定位順序。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如動物、植物的生長或產品的制作過程,可以時間為序說明:說明物體、建筑、場景等,其說明順序一般是從內到外或從外到內,從上到下或從下到上、從整體到局部或從局部到整體、從遠至近或從近至遠等;說明事理的,要注意邏輯關系,可以由表及里、由主及次、由因及果等。但大多數說明都是多種說明順序的綜合與交叉使用。

          3、講究方法,巧妙說明。說明文的文法多樣,為使事物的特征給讀者留下總體印象,可采用下定義之法;為說清事物或事理,可采取舉例子、列數據之法;為準確形象說明事物或事理,可采用描述之法;要把一些難以用語言表述清楚的事物說明白,可用比較之法,引入熟悉的事物作比,引導人們由此及彼地認識新事物。作比較時,可同類相比,也可是異類相比,可對事物"橫比",也可"縱比"。當然還可用引資料、分類別等其他說明方法。作文時,究竟以何法說明,要依據被說明事物的特征及作者對其的認識,不可亂用。

          二、疑點解析

          說明文中可以運用記敘、描寫、抒情和議論這些表達方式,那么運用這些表達方式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我們怎樣才能做到恰當運用?

          1、說明文中的記敘和描寫。說明文中的記敘和描寫是為了使說明對象更具體、更清楚,它不能脫離被說明事物的本身,只是圍繞事物的特征進行必要的敘述和描繪。如:

          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卉次弟開放。再過兩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這篇文章開頭不是用簡潔的文字給"物候"和"物候學"下定義,而是將一年四季的自然現象描繪得千姿百態,讓同學們在形象的感受中明白比較抽象的概念。

          2、說明文中的抒情。抒情這種表達方式常被散文、記敘文寵愛,但偶爾也會出現在說明文中,只不過抒情的主要目的是突出事物的特點,說明事物的原理。如:

          春天,大地蘇醒,萬木吐綠。這時候,蠶也破卵而出,開始了新的生活。蠶吃的是桑葉,睡的是竹匾,獻出的卻是晶瑩閃光的絲。它的一生雖是短暫的,只有四十幾天,卻一刻也不停地朝一個目標努力:吐絲,結繭,直到吐完最后一段絲,才停止自己的奮斗。

          這段文字不僅準確、概括地說明了蠶的一生,而是筆調含情,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贊揚了春蠶短暫而閃光的一生,使讀者在了解科學知識的同時,也能被蠶的精神所感染。文段結尾,更是直接以抒情的方式,贊頌"春蠶到死絲方盡"的獻身精神,增強了文章的啟發性和感染力。

          3、說明文中的議論。在說明文中穿插一點議論,可以增強說明的效果,使被說明的對象更加突出。例如《故宮博物院》在介紹慈禧住過的儲秀宮之后,文章插入一段議論:1884年正當帝國主義入侵,中國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慈禧卻為自己的生日大肆揮霍,光是儲秀宮、翊坤宮兩處的裝修和對臣仆的賞賜,就花了100多萬兩銀子。

          橋的說明文范文第2篇

          關健詞:考點 知識點 考題例析 提升訓練

          說明文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考閱讀考題中常出現的。這就要求每一位畢業班語文教師都必須加強說明文閱讀的復習,才能讓學生在中考中準確地答題。筆者經過多年畢業班教學的經驗總結,摸索出一套極其有效的說明文閱讀復習方略──說明文閱讀復習“四步曲”,下面筆者就詳細闡述這一復習方略。

          第一步:考點梳理

          常見的說明文閱讀考點有(1)考查對說明對象、及說明對象特征的把握。(2)考查對說明順序的判斷與分析。(3)考查對說明文結構的判斷。(4)考查對說明方法的判斷及其作用的分析。(5)考查對說明文語言風格的判斷與分析。(5)考查對文章的整體或局部感知。(6)考查對修飾語、關鍵詞的理解。(7)考查對重點句子的理解。(8)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展性試題)。

          第二步:知識點梳理

          1.說明文的概念: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或說明事物的特征,或闡明事理,目的是給人以知識。

          2.說明文的類別: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事物說明文旨在介紹某一事物的形體特征,如《中國石拱橋》;事理說明文旨在解釋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內部規律地,如《被壓扁的沙子》等。

          3.說明順序:(1)時間順序,即按事物發展的時間先后順序寫,事物的發展變化常用這種順序。例如又如《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一文是按書籍發展的時間順序來寫的。《中國石拱橋》一文,作者在舉例說明中國石拱橋特征時,就是采用從古到今的時間順序。(2)空間順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間位置關系依次說明:從外到內、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四周到中央說明相對靜止的事物,諸如園林、建筑物、工藝品等,多用這種順序。如《故宮博物院》。(3)邏輯順序,即按事物的內部聯系來解說。如《死海不死》先說明其地理位置、得名的原因及特征,再說明為什么會有這種結果(咸度高)。邏輯順序有許多的小類:①從現象到本質(或從本質到現象)。②從原因到結果(或從結果到原因)。③從特點到用途(或從用途到特點)。④從整體到部分(或從部分到整體)。⑤從概括到具體(或從具體到概括)。⑥從主要到次要(或從次要到主要)等。

          4.說明文的結構:(1)總分式結構,包括:總分、分總、總分總的結構。這種結構一般是先概括被說明事物的特征,再具體說明各個特征;或先具體說明事物的特征,再總括被說明事物的特征。如《中國石拱橋》就是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先總說石拱橋的特征,接著再舉例說明其特征,最后說明我國在建設石拱橋方面取得的成就。總分,分總,亦屬于此種結構(2)并列式的結構,就是并列地介紹被說明事物的幾個方面的物征。如《蘇州園林》的中間部分介紹了園林的各個方面的特點。應用此種結構要用到分類別的說明方法。分類別時,要注意明確分類標準。(3)遞進式的結構,多用于事理說明文,一層一層地剖析事理,前一部分是后一部分的基礎,后部分是前一部分的深入。如《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就是采用這種結構。(4)對照式的結構,為了更好的說明事物的特征,把被說明對像的幾個方面、前后對照著寫,或者將被說明事物與其他事物對比著寫,突出其某一方面的征。如《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中的不少段落都用了對照式的結構。

          5.說明方法及其作用:(1)下定義,準確說明事物的特征,能使讀者對說明對象的本質有確切的了解。(2)列數字,能準確嚴密地說明事物或事理。(3)舉例子,能使說明內容具體化,可使讀者對說明對象的特征獲得具體認識。(4)打比方,能生動形象地說明事物。(5)作比較,通過比較,使被說明對象特征更加突出、更加清楚明白。(6)分類別,能使文章內容清晰明白、條理分明。(7)引用,能使說明的內容更具體、更充實。(8)摹狀貌,能說明生動形象地說明事物特征。(9)作詮釋。用通俗的語言對被說明的事物或事理進行解釋說明,使讀者容易明白。(10)畫圖表, 使讀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觀地理解被說明的事物。

          6.說明文的語言風格:或平實、質樸、準確 ,或 生動、形象、準確。當然,在做說明文閱讀題時,一定要結合文本,進行回答,切不可機械地將上面的知識點“默寫”出來,否則,要被扣一定的分數。

          第三步:典型考題例析

          找三篇上一學年度的中考說明文閱讀題,這三篇文章的閱讀題要盡可能地涵蓋說明文閱讀的所有點考與知識點。下面以說明文考點中的“說明方法的判斷及其作用的分析”(摹狀貌這一說明方法的判斷與作用分析),及“對修飾語、關鍵詞的理解”(“幾乎”一詞能否刪去的分析)的兩個考點為例,來闡明筆者在這一步驟的教學要點。

          1.考題的考點解釋。向學生解釋每一個考題的考點,解釋的樣式是這樣的:如,“這個考題考查的是考生辯析、分析說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這個考題考查的是考生分析說明文語言準確性的能力。”諸如此類,讓學生再一次領會說明文考點與題型特點。

          2.失誤分析。根據考生的失誤情況,或者筆者對考生可能出現的失誤情況進行分析。分析性的語言是這樣的:如,“此題失誤的主要原因在于:考生不能結合文本具體地分析說明方法的作用,很機械地‘默寫’說明方法的作用。”“此題的失誤原因在于:沒有把握這種題型的答題方式,此題的答題方式應該是:不能刪去,因為‘××’詞起著……的作用;如果刪去了,就變成……就不能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3答案示例。教師給出相對標準的參考答案,以便學生在答題的過程中效仿:如,“應用了摹狀貌的說明方法,應用這一說明方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石林各種各樣的姿態。”“不能刪去,因為‘幾乎’一詞在這里起限制作用,表示許多地方都有,但不是所有地方都有;刪去了,就不能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第四步:能力提升訓練

          以上的講解,只是讓學生了解考點、知識點,避免錯誤,準確答題的方法,但這些必竟是“理論”的東西,還屬于“紙上談兵”,要想真正提升閱讀說明文的的能力,那非進行能力提升訓練不可,這一訓練部分分兩個步驟進行。

          (1)做上一學年或上兩個學年的中考題精選。教師在精選考題時,盡量要全面,從文章的選擇來看,既要有事理說明文,又要有事物說明文;既要有傳統的說明文,又要有新近的科技小品文;既要有生動形象的說明文,又要有平實樸素的說明文。總之,盡可能讓學生通過這一途徑全面熟悉說明文閱讀的考點、題型等等。

          橋的說明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興趣 源動力 趣味因素 語言魅力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許多教師也認為,教學說明文總不如文學作品那么形象生動,學生學起來也津津有味,其實不然。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習的源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本中的一些說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學小品,不少寫得形象生動,通俗活潑,讓人讀來饒有趣味。教師只要抓住說明文本身的特點和學生的心理,就可以激發起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興趣。

          說明文同人們的生產、工作和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是文學作品所無法替代的。學生的說明能力強,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將會發揮重要的作用。

          一、教之以情,學之以趣

          “以情動情”是教育的共同規律。教師的情感對學生來說,是導體,是火種。教師首先要善于將自己對教材的感受及情感體驗傳給學生,讓學生愛讀說明文。俗話說:“樹倒猴群散。”如果教師自己都厭教,那么,怎么談得上學生“學海無涯樂作舟”呢?

          二、充分利用和發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葉老說過,說明文“是傳授知識的文字”。根據說明文具有知識性強和中學生正處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點,教師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現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會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的。例如課本中,《蜘蛛》《螢火蟲》,文字活潑,生動有趣;《中國石拱橋》,文情并茂,既富有知識性,又飽含強烈的愛國激情。

          三、重視實物教學

          說明文的說明性強,即實用性強。教學中,教師把學生各門學科的學習內容聯系起來,課內外生活結合起來,多讓學生留意自己身邊的事物,顯示說明文學習的指導作用,也能激發學生學習說明文的濃厚興趣。如學過《中國石拱橋》后,仔細觀察自己所在區域的某些事物的特點,寫一則200字左右的短文,多數學生興趣很高。

          四、借助于說明文的語言魅力

          橋的說明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說明文;對象;順序;方法;語言

          說明文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是一種常見的文體,也是一種較為重要的文體。它既不像記敘文那樣重在記敘、描寫和抒情,也不像議論文那樣,重在闡明主張,批駁謬論,它更強調科學性、客觀性,一般不表示作者的感情傾向。它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是對客觀事物的性狀、特點、功能和用途等等做科學的說明。那么作為一種獨特的文體,同學們怎么樣才能把它寫好呢?我根據自己日常的教學實踐經驗積累,把它歸納為“四抓”。

          一、抓說明對象

          所謂抓對象,就是要抓住說明事物的特征(事物的個性)。事物的特征往往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外顯性特征,如事物的顏色、質地、空間位置、形狀、溫度等;二是內隱性特征,如事物的成因、原理、變化過程、內部結構、習性、性能、風格等方面。如:《中國石拱橋》在介紹趙州橋時不但介紹了他的地理位置、雄偉的外觀,而且還詳細的介紹了它的構造原理以及它的歷史價值。這樣就把趙州橋的特征介紹的比較全面,也使讀者對這座古橋有了更全面的認識與了解。

          可如何才能掌握事物的這些特征呢?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對事物進行仔細的觀察,而且還要進行深入的思考與研究,只有這樣才能全面的掌握事物的特征。

          二、抓說明順序

          我們平時做什么事情都要求有條理,當然寫說明文也不例外。所謂說明有條理,就是行文線索要清楚、層次要分明。作者要清楚說明具體事物時是按由上到下、由前到后、由內到外還是由主到次的順序寫,不能想到哪里寫到哪里。這樣才能使讀者容易了解各部分的相互關系。所謂合理的說明順序是指能充分表現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順序,也是符合人們認識事物、事物規律的順序。

          常見的說明順序主要有三種: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在寫作說明文時,往往以一種順序為主,當然在具體運用的時候,有時會出現幾種說明順序交叉使用的現象。如《中國石拱橋》除了按先古后今的時間順序外,又按先概括后具體、先整體后局部的邏輯順序進行說明。文章先談世界石拱橋的一般特點,再概括介紹中國石拱橋的總體情況,接著以趙州橋、盧溝橋為實例來說明中國石拱橋在歷史上曾取得的輝煌成就,最后總說我國石拱橋有光輝成就的原因,以及社會主義時期石拱橋的發展。這樣寫既介紹了我國石拱橋的特征又符合了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

          由此可見我們在考慮運用何種說明順序時,既要注意客觀事物本身的特點,又要遵循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只有這樣才能使說明文寫的更好。

          三、抓說明方法

          自古以來,人們做事情總喜歡講究方法,因為方法得當可以使事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寫文章也不例外。在寫說明文時,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不僅能把事物說得更清楚明白,便于讀者理解,而且它也是衡量說明文寫作水平的重要標志。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分類別、打比方、列數據、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摹狀貌、畫圖表等。

          以《中國石拱橋》為例,比如要說明石拱橋的外形,作者就說“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通過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讀者的眼前就能呈現出石拱橋的形狀了。再如,要說明趙州橋歷史悠久,結構堅固,就說“這座橋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現在幾經一千三百多年了,還保持著原來的雄姿。”通過列數據就很好的證明了它的古老與堅固。再如在寫盧溝橋的獅子時,作者寫道“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注視行人,千態萬狀,惟妙惟肖。”這就通過運用摹狀貌的說明方法把這些石獅子寫的栩栩如生,同時也說明了盧溝橋形式優美這一特點。

          從上面的例子可見:要寫好說明文,說明方法的得當運用確實很重要,因此我們在寫作中要根據要求靈活的運用。

          四、抓說明語言

          說明文的語言要求:準確、簡潔、通俗。

          語言準確:準確性是說明事物的先決條件,說明文的語言要不得半點的夸張,事物是什么就是什么。說明文語言準確,并非一定得用確數,也可以用約數。比如“大約”“左右”“可能”“估計”,這些詞語也同樣能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比如《中國石拱橋》在寫趙州橋的修建年代時就寫“這座橋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現在已經一千三百多年了”因為趙州橋建造的確切年代已無從知曉,所以作者雖用了“左右”但是更體現出他在尊重事實,給我們的信息也反而更準確。

          再如,作者在寫道我們石拱橋悠久的歷史時說“《水經注》里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文字中雖用了表示約數的“大約,可能”,但是反而更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橋的說明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說明文; 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3-0067-01

          不少的語文老師不太重視說明文教學,或認為說明文呆板、枯燥,或認為說明文通俗易懂,不值得花什么工夫去鉆研,去講解。對待說明文的教學,往往只是蜻蜓點水,或索性讓學生自學了事。由于教師不重視,學生也就容易被誤導,以為說明文不重要,可學可不學。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嚴重違背了《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說明文教學的要求。作為語文教師,我認為在說明文教學中,應不斷揣摩恰當有效的教學教法來調動學生學習說明文的積極性。

          1 樹立明確的目標

          省編初中語文第三冊,重點培養說明性文字的讀寫聽說能力,它是由第二冊重點培養記敘性文字的讀寫聽說能力的基礎上,過渡而來的。況且,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的,說明也是常見、常用的表達方式之一。說明文同人們的生產、工作和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是文學作品所無法替代的。學生的說明能力強,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將會發揮重要的作用。可見,學好說明文,樹立明確的目標,今后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2 教之以情,學之以趣

          “以情動情”是教育的共同規律。教師的情感對學生來說,是導體,是火種。教師首先要善于將自己對教材的感受及情感,體驗傳導給學生,讓學生愛讀說明文。俗話說:“樹倒猴群散。”如果教師自己都厭教,那么,怎么談得上學生“學海無涯樂作舟”呢?

          3 充分利用和發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葉老說過,說明文“是傳授知識的文字”。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根據說明文具有知識性強和中學生正處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點,教師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現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會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的。

          4 引領學生感受說明語言的魅力

          說明文語言之美,往往被其科學性與實用性掩蓋,被其他文體的文學美所淹沒。說明文語言的魅力表現在其準確、簡潔、生動、形象等方面。品析說明文語言首先在于其準確之美。如《中國石拱橋》課后練習提到“為了準確地說明事物,說明文用語很講究分寸”,文章中“比較”“大約”“可能”“幾乎”“當時”等詞或表程度,或表推測,或表限定,不能刪,不能換,無不顯示出作者嚴肅的科學態度。

          品析說明文語言其次在于其生動之美。《中國石拱橋》中的引用把人帶入一種優美的境界,對獅子的描摹更是生動活潑,興趣盎然,讓人呼之欲出。

          品析說明文語言還在于其形象之美,為了把人們不易看見的事物和現象、不易理解的過程事理闡述清楚,作者多采用形象的語言進行說明。

          渴求知識學問的學生需要說明文,發展的時代和社會需要說明文。說明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老師應該在說明文的教學多下功夫。

          5 課內外結合,重視實物教學

          說明文的說明性強,即實用性強。教學中,教師把學生各門學科的學習內容聯系起來,課內外生活結合起來,多讓學生留意自己身邊的事物,顯示說明文學習的指導作用,也能激發學生學習說明文的濃厚興趣。又如第三冊中,學生學過《中國石拱橋》后,仔細觀察自己所在地區的某一座橋的特點,摹仿課文介紹盧溝橋的寫法,寫一則200字左右的短文。多數學生興趣很高。

          第一,充分挖掘學生學習說明文的潛力,提高學生學習說明文的效率。這四種方法,都是以說明文的知識性、趣味性來激發學生興趣為著眼點,它要求老師對每篇說明文教學給予精心設計,巧妙構思。把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文語言的文體知識融入在教學內容極教學內容的擴展中。它既能提高學生思考、研究、想象和讀寫的訓練效率,還能以特有的新意和創造性來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