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魯迅的文章無疑具有先哲的洞察力。時光如梭,此文雖然寫就已近百年,而我們現在仍在魯迅當年的“問題漩渦”中打轉。但現今時代早已不同,中國也很少有幾世同堂的大家族了,原來權威家長的形象更有了極大的弱化。那么魯迅的原則真的是否還合適?
再分析這篇文章,發現它的終極核心其實根本不在父親如何做,而是:哪里才是“寬闊光明的地方”?這恰恰也正是我們所要考慮和面對的迫切問題。
現在,一提起孩童的這個“寬闊光明的未來”,專家、學者、父母甚至親朋好友都滿口培養獨立、自由公民等等。但這些不過也是19世紀以來的成人們灌溉出來的概念。實質上,兒童們是否真的必須如此呢?
想要重新琢磨這個問題,就必須逆轉魯迅先生的思考方式。或者說,先要站在兒童的角度上,把他們當成與成人同等的人類去看待。
兒童一樣有自己未來應該展開的生命,對于此,我們不能強以為知。作為“父親們”最需要做的,應該是陪伴和協助他們的成長。而不是有威嚴的去指導和解放他們的未來。
換句話說,倘若兒童與成人擁有同等的生命和尊嚴,它的未來同樣存在無限的可能性,那么誰有資格來指導和解放他們呢?
如今的現實并不盡如人意。很多人即使承認阿貓阿狗的生命和尊嚴,卻絕不肯承認兒童亦然。我們看到那些“父親們”,仍然“聰明地”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放”兒童,卻從不努力學習領會兒童自身的成長方式,并去協助他們具備釋放自己潛能的力量。
有些更不堪的“父親們”,甚至把自身的希望也壓在兒童的頭上,偏要給他們生生的造出一條路來,用殘忍而沉重的私愛和千年之道德,壓制子女們去追求虛無縹緲的未來。這又是如何的荒謬?
這樣的呼吁,放到“五四”運動剛剛發生的時代背景之下,放到魯迅早年篤信進化論的思想背景之下,自然是毫不意外。在“家國同構”的社會結構中,忠孝始終是社會倫理價值譜系中處于最高位階的核心價值,盡管自古無數英雄發出“忠孝不能兩全”之慨,但在沒有“忠”來打擾的時候,“孝”則始終是天下子女心中最神圣的律令。
在家庭本位的社會結構中,作為個體的子女,并不具有獨立的社會地位和生命價值。但既然生而為人,便免不了具有獨立的意志和欲求,要求身為子女的個體,放棄或至少約束、壓抑自己的意志和欲求,自覺地以父母之意志為意志、以家庭之得失為得失,則非有超越個人意志和欲求的大義作由頭不可,而孝道就是這大義。至于唯一可能讓英雄糾結的“忠”,則不過是對全民之“君父”的更高一級的大孝而已。在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綱常約束之下,從家到國,無不井然和諧。
和諧自然是好的,但若以犧牲個體的自由意志和生命價值為代價,卻是新文化所不能接受的,甚至必然是新文明的敵人。魯迅對“怎樣做父親”的回答、對被推至極端的孝道的控訴,都是基于這樣的判斷。
魯迅絕然想不到的是,不過幾十年之后,曾經被他以為萬難沖破的道德束縛,卻經歷了被沖決得一潰千里而后又艱難“重建”的尷尬輪回。
與魯迅時代動輒需要“翻檢報紙”不同,如今的資訊發達,信息更多地依靠網絡。而“百度”的結果,是數萬條有關各地評選“孝星”的新聞。在眾多感人的孝星之中,北京“萬名孝星”中有一名最受媒體關注,也格外令人感動卻又糾結。這名從21歲起便辭職全力照顧父親的青年,10年來不工作、不戀愛、不娶妻,不會上網、沒有手機、不與人交往,專以照顧植物人父親為唯一的職責。這樣的孝行,放到被魯迅所批評的時代,必然受到來自官方和民間的一致表彰;而孝行中所體現的犧牲和奉獻精神,則在任何時代都讓人感動。但一個人的10年乃至未來可能更長的生命時光,僅以侍奉父親為唯一使命,卻不免讓人糾結萬分。
孝子有權自主地作出自己的人生選擇,孝子的犧牲和奉獻精神,在這個利他精神稀缺的社會,自然也會感動眾人,但社會對孝子的表彰,卻需要理性的指導和格外的慎重,而不能專以極端、感人為最高的標準。當一個人的生命價值,以孝道之名完全奉獻給父親,他自身的生命價值,也在奉獻的過程中成為另一個生命的附庸時,這種奉獻就意味著殘酷。
說到底,文化重建是一個價值重建的系統工程,對某些基本價值觀的堅持和尊重,是這個復雜過程能夠達至目標,中國社會能夠走向健康、文明的前提。如果在文化重建和呼喚傳統回歸的過程中,連尊重每個人的自由意志和生命價值的基本價值觀,都在回歸傳統、弘揚孝道的名義下被否定,則文化重建就成了修葺舊屋,而不是建立新的大廈。“五四”運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徹底批判,固然值得反思,但對忠孝觀念不加理性分析的呼喚,無論如何不是文化重建應有的走向。
魯迅和許廣平僅有一子,即周海嬰。兒子出生時,許廣平出現難產跡象,當醫生向魯迅征求意見是留大人還是留孩子時,他果斷回答:“留大人。”結果母子平安。
魯迅與周海嬰一起生活了七年,稱其為“小紅象”,因為在信中魯迅稱許廣平為“小白象”,周海嬰剛生下來時皮膚紅紅的,所以叫“小紅象”。在兒子成長過程中,魯迅基本按照《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思想來實行,讓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說:“我現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據周海嬰所著《魯迅與我七十年》介紹,魯迅的教育方式是“順其自然,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愛,除非在極不能容忍,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有一天,周海嬰死活不肯去上學,魯迅用報紙打他屁股。后來,魯迅向母親寫信解釋道:“打起來,聲音雖然響,卻不痛的。”這足以顯示出父愛來了。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去世,次日,天津《大公報》發表了他的遺囑,其中第五條寫道:“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周海嬰正是這樣做的,他畢業于北京大學核物理系,成為無線電專家,一生“做一個實實在在的普通人”。
錢基博教子做仁人君子
錢基博乃一代國學大師,是學者、作家錢鐘書的父親。據說,錢鐘書周歲時“抓周”,小手沒有抓玩具,沒有抓糖果,沒有抓銅錢,而是抓起了一本書,錢基博自己喜好讀書,“于車塵馬足間,也總手執一卷”,因而喜出望外,取其名為“鐘書”。
錢鐘書出生后出嗣給伯父錢基成,伯父上午帶他上茶館、聽說書,四處閑走,下午才授課,鐘書玩得開心。1920年,伯父去世后,由錢基博直接進行教育,錢鐘書慢慢開始潛心讀書。
錢基博對兒子管教極嚴,錢鐘書十六歲時,還曾被痛打一頓。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錢基博北上清華任教,寒假沒回無錫,此時的錢鐘書正讀中學,沒有溫習課本,而是一頭扎進了小說的世界。等父親回來考問功課,錢鐘書過不了關,于是挨了打。此后,他才真正奮發讀書,為日后治學打下了“童子功”。
1929年,錢鐘書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后,錢基博還時常寫信給他。一封信中說,“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隨后一封信則表示:“現在外間物論,謂汝文章勝我,學問過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稱汝篤實過我力行過我,我尤心慰。”希望錢鐘書能“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我望汝為諸葛公、陶淵明;不喜汝為之、徐志摩。”
梁漱溟補考通知單只瞟一眼
1918年11月7日,自殺前三天,梁濟問兒子梁漱溟:“這個世界會好嗎?”時在北京大學任哲學講師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說罷,梁濟離開了家。
梁漱溟亦兩度欲自殺,但最終,現實中國的問題和人生問題縈繞著他,他不停思考,積極奔走。梁漱溟育有二子梁培寬、梁培恕,對于他們,給予最大自由空間。梁培恕說:“我們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擁有了別人沒有的最大的自。”這種教育,也與梁漱溟受到梁濟的影響有關,梁濟對他就是“信任且放任”的。可以說,這也是一種“中國式傳家”。
梁培寬追憶梁漱溟時,時常會提到一次考試。當時,梁培寬考了59分,內心忐忑地拿著學校要求補考的通知給父親看。“他只看了一眼,就又還給了我。”梁培寬說,他后來明白父親的用意,“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
我們一生中最感謝的人應該是父母,因為是他們給予了我們生命,是他們含辛茹苦地把我們撫養成人,沒有他們就沒有現在的我們。我們現在這個年紀,壓力特別大,上面有四位老人需要孝順,下面還有孩子要照顧。我的爹娘、公婆都已上了年紀,年老多病,需要人照顧,雖然我們做兒女的都有各自的工作,但為了照顧老人,在2008年我毅然決定放棄自己的工作回家照顧我的爸爸。那年剛好我的母親去世,父親一時間接受不了這個打擊,精神變得有點恍惚,吃不好飯,睡不好覺,時常發呆走神。作為閨女的我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其實母親這一走,父親的心是承受不了的,除了打擊,還有孤獨。我可以想到每天早上一睜開眼,屋里就父親一個人,他得有多孤獨,人一孤獨就沒了安全感,就會失去生活的信心。所以我想告訴現在還年輕的孩子們,有時間一定多陪陪自己的父母,多和他們通電話,多回家拉著他們的手聊聊天,不要讓他們感到孤獨,也不要讓自己的行孝之路有遺憾。
要么說,我們這輩人的壓力大嘛,老父親這邊剛安頓好,我年邁八十多歲的婆婆又把腳給燙了,整個腳背燙傷面積很大,而且腳背全都露皮了。那時又正趕在正月里天冷,本來燙傷應該涼著好的快,可天冷赤著腳不穿襪子老人又凍的受不了,我就想辦法比量著腳背燙傷的面積,把襪子剪個洞,再小心的把襪子給她穿上,這樣傷口能涼著,腳還不容易受凍。因為腳燙傷不能洗,但婆婆又愛干凈,我就用熱毛巾給婆婆一遍一遍的擦洗,有時疼痛受不了,我就輕輕地給她按摩,老人不過意了,拉著我的手對我說:“春寧,辛苦你了”。當時聽了婆婆話,我的心里暖暖的,只要老人好就是我們做兒女最大的福分了。婆婆的燙傷恢復還不好,胃穿孔又發作了,需要馬上做手術,我們都知道現在到醫院做個手術沒個萬數塊錢根本進不了醫院,當時又正供孩子上大學,還要籌備老人手術費用,生活真的很艱難,但是老人有病我們不能不管啊!老人還有糖尿病,手術后刀口不愈合,需注射白蛋白,這種藥費用很高,當時我們人民醫院還沒有,我就到處打聽,想辦法到外地去買,終于把藥買回來了。老人終于在醫院住下了,做了手術。手術后老人嗓子又有炎癥一直咳嗽,還伴有痰,咳嗽起來震得刀口疼,為了減輕她的疼痛,我就抱著她,盡量減少身體的震動,我用衛生紙一口一口的把痰從婆婆嘴里給接出來。特別到了晚上咳嗽厲害頻繁,但婆婆身邊又不能離人,再累再困,我也堅持守護照顧,每天堅持給婆婆洗臉梳頭洗腳,擦拭全身。雖然老人住醫院,不能動彈,我也叫她干干凈凈的。有一天我大姑姐對我說:“春寧,你伺候的讓咱媽很不過意,對我說閨女伺候的都不如你伺候的周到。”有了老人這一句話,我就心滿意足了,再累在苦我也愿意。
09年五一前,郝經理給我打來電話說:“老楊,家里的事處理的差不多了,能照顧開了,你就回來上班吧!我們都希望你回來。”說實話,當時我聽了郝經理的話,真是很感動,因為家里事停下半年多了,領導還能想著我,給我打個電話,叫我回來上班,我真的太感動了,就這樣我又回到了我們這個大家庭里。回來后,我特別珍惜這份工作,珍惜領導給我的這個機會,工作這幾年,我也能夠深刻的感受到賓館濃厚的企業文化和人性化的管理,所以我就在心里自己暗下決心:絕不辜負領導的期望,一定把工作干好。
去年我的父親身體又有病,腦梗阻,壓迫神經,一半身子不能動,只能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為了不耽誤工作,我就利用上下班時間回家看望照顧父親,給父親清理衛生,洗頭洗腳,用溫水擦身子,活動四肢,調劑著父親喜愛吃的飯菜。老人也不希望生病,有病也很苦惱,我就多開導多鼓勵,講一些開心的事,讓他減輕一下疼痛,精神得到充實,這是我做兒女應盡的義務。父親住院期間,我每天下班后中午晚上都要到醫院去照顧他。每當父親腿疼的時候,我就恨不得把他的疼痛加在自己身上。說實話,又要照顧老人,又要工作,一天下來真的很累,有時累的都不愿吃飯,不愿做飯,但是想到在床需要照顧的父親,和在看著我的孩子,為了父親,為了給孩子做個表率,我咬牙堅持干著,老父親這時需要我做子女的照顧。父母年輕時為我們付出所有心血,養育之恩無法報答的,我放棄自己的一切也要照顧好老人。在這期間我也感謝周經理的關心照顧,每次我請假休班,班里的工作再忙都盡力安排,我真是太感激。
我一邊照顧著老人一邊還要拉扯著孩子。對兒子,自從他懂事開始我就教育他,有好吃的東西,首先讓老人、長輩先嘗,要聽大人話,學會尊重別人;上學時要刻苦學習,尊重老師,團結同學,做優秀學生。從小給他灌輸很多道理,正確引導他做人、做事。(感恩演講 ganen360.cn)趁現在年輕,精力充沛多學習,多學習身邊的優秀人和事,多借鑒別人的成功和教訓;無論對家人還是他人都要坦誠相待,與同事和睦相處,多交朋友,增加人脈,搞好人際關系,對自己的人生要有目標,有追求,實現自己的價值和夢想。說實話,在賓館鍛煉的這幾年,回家我都可以當老師了,這些育兒經大部分都是在賓館學到的。我的兒子也很讓我放心,在單位工作穩重、有責任心,工作從來不馬虎,當天的工作當天完成,寧愿拖點下班也要做好了再走,得到了他們領導的信任和重用。我們做父母的這個年紀,都期望自己的孩子在家懂事,在單位工作有成績,在社會上能夠為社會做點貢獻,這就知足了。
感恩父母國旗下講話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講話的題目是《感恩父母,回報社會。
一提到父母,我們馬上就會想到父愛如山,博大深沉;母愛似水,細膩溫柔。是啊,自從父母用幸福的笑容迎接我們來到這個世上,父母就多了一項繁重的工作——養育我們。扶我們學走路,教我們學說話,送我們去學堂,伴我們一天一天漸漸長大。幾多辛勞,幾多愛心,幾多叮嚀,幾多牽掛。
有一首歌是這樣唱的:“你入學的新書包有人給你拿,你雨中的花折傘有人給你打,愛吃的三鮮餡有人給你包,你委屈的淚花有人給你擦,啊,這個人就是娘。啊,這個人就是媽。 ”還有首歌這樣唱道:“那是我小時侯,常坐在父親肩頭。父親是兒那登天的梯,父親是那拉車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飯將我養大,忘不了一聲長嘆半壺老酒”
這兩首歌一首唱給母親,一首歌唱父親。都體現了兒女對父母之愛的依賴和父母對孩子成長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呀,我們的成長哪一刻能離開父母的關愛呢?古語說:“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所以,我們更應該懂得感恩,懂得感恩父母!
父母的辛勞是我們無法體會的,我們雖不能給父母分擔生活的艱辛,但我們可以在學習上、生活上讓父母為我們少操一點心。對父母來講,學習上的任何一點進步都是對父母極好的回報!生活上的自立自強都是對父母的最大的感恩!從小事做起吧,對爸爸媽媽說一句關心的話語,為他們做一碗面,洗一次腳,端一杯熱茶,洗一件衣服,擦一把汗水,整理一次房間對父母的感恩在舉手投足間,對父母的感恩在一件一件的小事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有首先做到感恩父母,我們才會去感恩長途路上給我們一碗水喝的大嬸,才會感恩長途車上給我們讓座的大哥,才會去感恩辛勤培育我們的親愛的老師是的,“百行孝為先”,感恩父母,這是我們一切感恩的基礎。
我的國旗下講話完畢,謝謝!
感恩父母國旗下講話
升入高中,我們無可非議的長大了。對學習、親情、友情的理解和感觸也更加深刻了,一點點地走向成熟。
尤其是從開學就被-迫選擇了住校的我。
以前的以前,和媽媽朝夕相處的日子,每天為她無休止地為生活瑣事而嘮叨感到厭煩,生氣,甚至頂嘴,對媽媽表現出一種極為不滿的情緒,現在倒覺得那是一種幸福。真真切切的祝福。媽媽很經常的來,蘋果是洗好的,衣服好洗了也會帶回去,在她面前,我除了抱怨住宿條件有多糟糕,就是抱怨餐廳的飯。盡管我知道有多少夸張的成份。我家不遠,但常常跑很累,直到我忘記的哪一天跟在媽媽的身后上六層宿舍樓的時候,猛然意識到如果三年都這樣,會把我年輕的媽媽累老的,于是我想自立一點,不再準備連襪子也不洗。也不再抱怨什么了。
開始的開始,我就不想到三中,我更不想住校,但我最終還是聽從了爸爸的意見,從開始的抱怨到現在已經適應了這種晚睡早起的生活,讓學習占據自己大半的時間,突然覺得這樣做是對的。
理解并無條件的服從,應該就是我們現在的感恩了吧。
用鞠躬盡瘁,嘔心瀝血來形容深重的愛好像有些不舒服,只是現在真真切切地覺得他們很偉大,他們給我的愛太深太重,而自己回報他們的卻相比之下太微不足道。尤其是這次開學考試的成績很差勁。不是因為不會,而是因為態度不端正。不知道怎么開口去和他們說,不是怕他們責備,因為他們從沒有批評過我,而是怕把他們給傷了。突然覺得自己成績不好是很讀不起他們的事,我不想讓他們的付出在我成績的影射下一點點變成可悲。
努力學習,應該是現在對他們最大的回報了吧。
親情,細碎的,溫暖的,潮濕的感覺,穿透了我們已經麻木而冷漠的心。細膩而綿長,連綴著我們的一生一世。我們走在這樣一條無聲寂靜的長路上。兩旁的樹木篩灑出的微光,搖晃在我們的肩膀,是的,我們要學會感恩。
父母的愛是濃郁的芬芳;兒女的感恩是淡雅的馨香,這個世界,即使落紅成泥,即使老去,因為有愛有感恩塵世的屋檐下,也依舊暗香浮動,一代代,一輩輩,我們都會聆聽這馨香給芬芳的甜蜜回答。
感恩父母國旗下講話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從古至今,我們中華民族就流傳著這樣優良而又文明于世的傳統美德。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我們因該繼續把這一美德繼成并發揚光大。人之身體,受之父母,學著去孝敬父母和感恩父母吧!
怎樣去感恩和孝敬父母呢?這也許是作為我們這一代孩子很難做到的事情,因為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非常優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只知道向父母索取,享受生活,想不到父母的勞累和艱辛。
我是一個了出生在農村的孩子,父母為了給我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起初,爸爸和媽媽做生意非常艱辛,媽媽每天都要帶我到很遠地方去提貨,在寒冷的冬天媽媽的手都長了膿包,但是,媽媽為了我從沒叫過一聲苦。媽媽的生意越做越好,慚慚的,我也長大了,但我深深的體會到如果沒有父母的艱辛,我哪有條件和機會坐在這樣一個美麗的校園里,快樂的讀書和健康的成長。
當父母為我們操勞時,我們應該為他們說些感恩的話,與父母談心,做什么事不撒謊;當父母為我們勞累時,我們應該為他們親自端上一杯暖茶;當父母生日時,我們應該為他們遞上一張自制的生日卡片;當父母失落時,我們為他們奉上幾句安慰的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