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誰不說俺家鄉好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座座青山緊相連,一朵朵白云繞山間,一片片梯田一層層綠,一陣陣歌聲隨風傳,哎!誰不說俺家鄉好,的兒喲依兒喲,一陣陣歌聲隨風傳……。每當聽到這首歌,我就不由自主地為家鄉而感到自豪。”
“在一個人無三分銀,地無三分平”的貴州山區里,有一個既偏僻又默默無聞的小山村,那就是我的家鄉——良上。
小時候,聽長輩告訴我,大概在二十幾年前,這里曾是個“三不通”的窮鄉僻壤,住的是籬笆墻、茅草房,顯得十分的荒涼。雖然沒有親眼看所見但大概也可以想到那時候的情形。
如今,我的家鄉變得更美了!
誰不說俺家鄉好?它雖然沒有城市車水馬龍般的繁華,但是,這里有著清爽甘洌的老山泉、盛產美譽全國的優質貢米、可與國酒茅臺媲美的純米酒!還有那表達男女情愛的“六月六”、“土王戊”等民族節日。這里曾是撒播革命種子的土地,這里更有那勇于創新與探索勤勞、質樸的人!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可這個重頭戲在實際的教學中卻使學生厭煩。長期以來,很多學生一聽說要寫作文,就產生懼怕心理。這是因為學生在作文時“無米下鍋”。
小學生作文無從下筆,猶如一道鴻溝橫亙在他們面前。那么,如何跨越這道鴻溝?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寫作必須擁有與作文相關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積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動中通過觀察獲得的材料。”也就是說,學生在寫作前必須對事物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感受,以獲取寫作素材。鑒于學生的這個特點,在指導作文時,電教媒體派上了用場。它的直觀性、形象性、靈活性,能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鮮明生動的生活素材。在習作指導中,教師運用得好,就能讓學生跨越鴻溝,體驗到作文的樂趣。
一、 積累材料,豐富寫作內容
1.制作課件,積累寫作素材。葉圣陶先生說過:“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積蓄,臨到執筆拿出來,這是很自然的。”學生不愛寫作文,最大的原因是不知寫什么。這說明,學生的積蓄不多。我認為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課內外兼修,鼓勵學生走向社會,走入生活,用自己的眼睛捕捉身邊有價值的素材,積累習作素材。這樣,學生就能做到信手拈來,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感可發了。
如在指導學生寫《燈》的作文時,我先開展“我眼中的燈”的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或用照相機,或用手機將自己所見到的形形的燈拍下來。在實踐的同時,我組織學生查找和圖片有關的資料,讓他們去調查、采訪,了解更多的燈的知識。然后,我再運用電教手段,將其中一些與習作關聯較大的內容制成課件。這樣,有了之前的活動,再加上課件的氣氛渲染,學生有話可說了。
2.借助課件,豐富寫作內容。想象是作文這個生命體的血液,是作文世界里明亮的太陽,它可以突破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填補文章的空白,從而產生更多新見解。習作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為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提供了時空條件和思維環境。如在《聰明的小兔子》的作文訓練中,我充分利用課件,事先給學生展示了兩幅圖:第一幅圖上有焦急的小兔、蘑菇、豆大的雨點;第二幅圖是小兔扛著一朵大蘑菇在雨中高高興興地走回家。作文前,我先讓學生觀察畫面,弄清畫面的內容,感受雨勢和兔子的著急心情以及兔子想到辦法后的喜悅心情。接著,我根據習作的要求,指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展開想象,想到畫面之外的情景,聽到畫面之外的聲音。然后,我讓學生把所見及所想結合起來說一說,從而打開作文的思路。這樣,借助多媒體課件,想象有了依托,學生就能自覺借助生動形象的畫面進行寫作了。
二、積累情感,激發真情表達
情感是文章的靈魂,文章之所以動人在于其蘊含著作者的情感。如何運用多媒體,讓學生真情流露呢?
1.創設情境,渲染氣氛。如在指導《我的家鄉》時,我播放了一組家鄉的特寫鏡頭,再播放《誰不說俺家鄉好》、《我的家鄉并不美》等歌曲,讓優美的旋律撥動學生的情感心弦,激發他們的愛鄉情懷。寫《我的媽媽》時,我讓學生看看媽媽粗糙的手、疲憊的身影,然后飽含深情地唱《燭光里的媽媽》、《游子吟》等曲子。借助這些圖像、聲音,學生觸景生情,心中涌起感恩之情,這種情感流溢于筆端,使媽媽的形象更豐滿、感人。
2.激發欲望,挖掘潛能。多媒體可再現、模擬真實的場景,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習作情感,喚起學生內在的情感。在指導《我愛秋天》時,我精心準備一些能反映季節特點的課件,幫助學生恢復對自然景觀的記憶。如山坡上似火的楓葉、果園里飄香的瓜果、公園里盛開的等圖片。學生如同置身于秋天,讓他們說說對秋天的感受時,他們就有話可說了。
三、積累語言,促進個性化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