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臨終心理護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1表情親切溫柔自然的表情能起到使患者無戒備心理容易接近的安全感。
1.2眼神安詳眼睛可傳神護理人員鎮定自若或憂郁驚恐都是以眼神為導體給予患者不同刺激,眼神驚恐會使患者慌亂,眼神凝注會使患者感受到被重視、被關懷,眼神鎮定會使患者放松對死亡的關注,增加面對死亡的勇氣1.3語言懇切語言是一門藝術,在臨終患者的護理中對語言有更高的要求,對不同患者的不同心理狀態不同年齡、職業等層次的患者要使用不同語言,語言懇切真摯,語速穩健和緩并配合非語言交流的方式如撫摸等,使患者在生命最后一刻處于被關懷體貼慰藉之中,瀕死者進入死亡階段后視力模糊、語言困難但聽覺保留時間長,護理人員在床邊既不能竊竊私語以免增加患者猜疑焦慮也不能毫無顧忌,討論病情防止患者受到意外刺激。
1.4動作輕柔對l臨終患者實施護理措施時動作要也別輕巧敏捷、穩當、柔和、有序操作準確盡量降低人工呼吸機等各種搶救設備噪聲,增加舒適度。
2臨終患者不同心理階段的護理
2.1否認期的護理否認是抵御嚴重精神創傷的一種自我保護,其中護士應與患者坦誠溝通既不要揭穿患者的防衛也不要對患者撒謊,要了解患者對自己病情的認知程度理解患者心情,耐心傾聽患者訴說維持他們的適度希望,緩解其心靈創痛并因勢利導循循善誘使其逐步面對現實。
2.2憤怒期的護理護士應把憤怒看作是一個健康的適應性反應,對患者是有益的,而千萬不能把患者的攻擊看作是針對某個人的并予以還擊,對患者不禮貌的行為應忍讓克制同時也應做好患者家屬工作,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共同給予患者關愛、寬容和理解使他們能發泄自己的憤怒宣泄他們的感情,并在必要時輔以藥物穩定他們的情緒,尤其被事業家庭、子女等困擾的中年患者,發怒時要充分理解尊重他們的人格,護理上盡量做到仔細、動作輕柔,態度和藹可親得到患者的諒解。
2.3協議期的護理此期患者盡量用合作和友好的態度來試圖推遲和扭轉死亡的命運,因此護士應理解這個時期的心理反應,對患者是有益的,應抓住時機主動關心患者鼓勵患者,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動和希望,盡量滿足患者的要求,并引導患者積極配合治療護理,減輕痛苦控制癥狀。
【關鍵詞】晚期臨終病人 心理特征 非語言溝通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2)1-242-02
晚期臨終病人得到的優質護理促使病人滿足而安祥的離開人世,是我們醫護工作者的義務。本世紀護理科學的發展和人們健康需求的提高是對護士素質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而護士素質的高低取決于她的藝術表達,扮演好人際溝通和非語言溝通。
1 晚期臨終病人心理特征和護理
1.1 晚期臨終病人心理特征
大多數晚期臨終病人的心理特征可分為以下五期:
1.1.1 否認期 腫瘤病人在被告知自已患上癌癥,即將離開人世時,不能接受現實,通常采用否認機制來應對這一信息所引起的驚恐。這時病人表現為焦慮和憂郁。
1.1.2 憤怒期 當病人意識到死亡不可避免時,常常表現出憤怒,憤怒可指向周圍環境和所有人,包括醫護人員。
1.1.3 服從、討價還價期 處于極度痛苦中的晚期病人,為減輕疼痛、痛苦、延長生命,常表現為一個服從醫療的“好病人”,要求任何檢查,寄希望以此來換取痛苦暫時解除。
1.1.4 抑郁期 當療效不滿意,病情不斷惡化,繼而情緒沮喪,對事物淡漠,心灰意冷,需要親人在身旁,以免孤獨地離開人世。病人表現為焦慮、恐懼、悲觀、失望、消極抵抗的心理。
1.1.5 接受期 病人從恐懼、焦慮不安中解脫出來,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現實。此期受病人個人修養,文化程度的影響,是我們醫護人員對臨終病人護理的最高理想。
1.2 晚期臨終病人的護理
根據晚期臨終病人所表現出來不同心理和生理狀態,我們采取以下措施:
1.2.1 心理護理
心理護理是晚期和臨終病人的首要護理。關注心理護理是護理工作人文關懷的體現。心理護理是指護理人員通過采取護理方法和技能對存在心理問題的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及行為指導。其主要護理是提供心理支持、心理咨詢和心理疏導,幫助病人提高對疾病治療及自身情況認知水平。這要求護理人員與臨終病人建立治療性溝通和信任至關重要,其目的是幫助病人應對與適應不能改變的環境和現狀,克服心理上的障礙,如焦慮、恐懼等,用自已美好的態度、情緒、行為、動作去影響和改善病人的心境,幫助病人從對死亡的恐怖與不安中解脫出來,使病人正確認識及對待疾病,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幫助其了解疾病的現狀,緩解病人的恐懼情緒,理解、寬容、善待病人的情感,坦誠地與病人溝通,以增加病人的信任感,減輕病人的心理負擔,樹立起戰勝疾病和面臨新的挑戰。
1.2.2 生活護理
護理人員要以“病人為中心”盡可能使病人處于舒適狀態,幫助解決好病人的飲食、睡眠、排泄及安全等方面的問題。臨終病人消化吸收能力大多明顯降低,應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的流質飲食,最好符合病人的口味,同時保持食物色、香、味俱全,以增強病人的食欲。多進食蔬菜和水果,不能進食的患者給予鼻飼或者靜脈營養,保證機體能量的供給。要求護理人員操作熟練,多方面滿足病人的需要,以增加戰勝疾病的信心。
1.2.3 非語言溝通在臨終病人艱難時間段的護理
非語言溝通是指以人的體態、儀表為載體的無聲信息傳遞的情感溝通,其中包括人際交流中的動作、眼神、表情、姿勢等,是人內心感情的真實流露。臨終病人常表現焦慮、恐懼、憂郁、絕望等一系列心理反應,護士沒有充分時間與病人進行更多的語言溝通,這就要求護士要善于利用非語言行為來增強病人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使之配合和支持治療及護理工作。如疼痛在疾病晚期病人中較常見,尤其是腫瘤病人。護士要幫助病人減少疼痛的折磨,較為輕松走完人生的最后階段。腫瘤病人、創傷病人遭受著疼痛的折磨,病人對疼痛的恐懼導致其抑郁,使其痛閾下降,即使輕微的疼痛都能使病人感到難以忍受,從而影響情緒,加重病情。護士可遵醫囑給藥,觀察疼痛的緩解情況,另外還要教會患者以熱敷、冷敷、按摩、放松等非藥物方法減輕疼痛。同時通過與病人交流,表達同情,安慰、鼓勵、穩定病人情緒,并適當引導其注意力轉移以減輕疼痛。盡可能多為病人尋求減輕及控制疼痛的方法,以降低疼痛的閾值。
1.2.4 與家屬的配合護理
臨終病人都希望有親人留在身邊,使心理上得到安慰,以消除心理的恐懼。因此,家屬配合護理給予勸說和疏導,使其配合治療,鼓勵他們與患者一起戰勝心理危機。臨終病人的死亡,使得家屬措手不及,完全無任何心理準備,難以接受失去親人的現實,對家屬來說是悲傷的高峰。護士對待臨終病人家屬要嚴肅認真,態度真誠,說話得體,感同身受。像掌握與病人的溝通技巧一樣,學習掌握對死者家屬的撫慰知識和技巧,非語言性溝通此時很適用,如拍拍肩以示安慰.護士主動幫助病人家屬處理死者善后,從而盡量減輕家屬的負擔和悲痛,幫助他們早日從失去親人的悲痛中解脫出來。
2 臨終病人與職業化護理
2.1 人性化護理
良好的醫德是實施心理生理護理的保證,了解臨終病人的心理狀況,讓臨終病人了解不良情緒對其不正常的心理因素得到更多的社會人性化支持。護士的情緒特別是面部表情,行為舉止以及思想情感在面部的集中體現,對晚期臨終病人及家屬有直接的感染作用。對晚期臨終病人的護理應做到:言談話語、舉止表情一切從臨終病人的實際需要出發,了解病人臨終前的愿望,幫助解決急需解決的要求,消除不適心理,滿足生活需要以及情感需要,用親人般的服務做好臨床護理,使其在短暫的人生彌留之際得到更多的關愛,使其在有限的人生路上、在短暫的搶救中,得到更多的人性化的護理。關愛生命健康,提高護理質量。
2.2 安靜舒適環境提供
為臨終病人提供一個舒適、安全、優美、令人愉快的人文氛圍,不僅是提高護士本身的修養,也是影響病人及家屬使其改變悲觀焦慮,積極配合治療因素,有信心戰勝疾病。
盡管臨終病人極度垂危,且生命是短暫存在的,但仍然需要得到尊重、理解和交流,需要得到人間的溫暖。整潔安靜的環境是臨終病人精神的需要。舒適整潔的臥位、和諧優美的環境,體現了對臨終病人的尊重,心靈的安慰,并減輕對死亡的恐懼。
2.3 家屬親友的陪伴和守候與護理
臨終病人多具有需要家屬陪伴的心理,渴望見到親人,希望得到親人的安慰和守候。同樣家屬也有為臨終親屬盡義務的心理需要,哪怕為他們做一點點事,哪怕說一句安慰的話、看一眼容貌,摸一摸手和頭,都可以緩解焦慮和不安,希望不留遺憾。護理人員要格外理解臨終病人的需求和家屬的心情,安排他們相見和守候,傾聽家屬內心的憂傷,安慰家屬或親友在承受悲痛和精神打擊時,要節哀,要注意保重身體。接受家屬的詢問時,不計較語氣和態度。用優良的專業素質和心理素質,對臨終病人的關懷和周到的護理服務,感動家屬、安慰親友,支持他們克服眼前的危機,在悲痛中得到安慰。
2.4 綜合護理
臨終患者的常見心理特征
臨終就是接近死亡。臨終患者是指各種疾病末期治療不再生效,估計只能存活2~6個月者。往往這些人的心理反應較一般人強烈而復雜。且因年齡、文化程度、性格、社會、家庭、經濟等因素不同有所差別。美國醫學博士Kiibler Ross曾提出臨終心理有五個階段:即否認、憤怒、協議、憂郁、接受。但是根據臨床觀察,各個階段并沒有明顯的界限。大多數人常表現為下列特征:①回避:不愿傷及自己或家屬,佯裝不知?;蜓陲椡纯啵恼詹恍"诜裾J:不承認客觀事實,唯恐診斷有誤,到處求醫會診,直至權威醫院和專家做出結論為止。③過敏:喜歡聯想,對機體每一細微變化都體會很深刻。痛閾降低,失眠不安。④焦慮:當積極治療無明顯療效時,精神緊張,出現多種功能失調。埋怨醫生水平太低。⑤恐懼:有末日感。尤其在同類患者先故時,悲觀、絕望、惶惶不安。甚至出現對治療、護理的抵制行為。⑥憂郁:話少、孤獨、消沉,常自愧、自責、喪失生活勇氣,有輕生念頭。⑦失落感:認為自己再無價值可言,對都沒興趣。⑧若即若離:害怕孤獨,希望探視和陪伴。有時又無端對陪人發脾氣,指責別人不關心、不理解、不同情。事事不順心。⑨后顧之憂:為其今后家庭的生存、發展、子女撫養、上學、就業、經濟負擔、個人后事安排擔憂,總不能放心而去。⑩渴望生存:希望找最高明的醫生,用最好的藥,千方百計治治。沉默:當一切努力都無濟于事時,冷漠的等待結局。
臨終患者心理癥狀的起因
環境因素:從一個健康的人、社會的人一下變成頻死的人,不能再從事對社會有益的工作,不再承擔家庭角色,事事需人照料,成為社會家庭的負擔。住院也整日被病困擾。不像在家處處方便、舒適、自由。
生理因素:飽受疾病的折磨,機能衰竭,軀體和精神痛苦日漸突出。治療效果差,不良反應出現,引起一系列功能紊亂,誘發和加重了心理癥狀。
醫患關系:良好的醫患關系能減輕患者心理癥狀。反之如果醫護人員表情嚴肅、言詞生硬、舉止慌張、缺乏保護性知識,或者業務水平低,醫德醫風差,使患者喪失信任感和安全感,甚至產生反感。
人際關系:如果單位領導和同事漠不關心,親友有厭煩情緒,對患者疏遠,嫌棄,將使患者喪失支持力量。
臨終患者的護理原則
著重做好心理護理:心理護理在臨終關懷中占有重要地位。醫護人員要以高尚的情操,和善的態度,溫柔的表情,自然的神態、穩重的舉止,良好的醫德對待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要和別人親切交談,了解其心理癥狀的起因,給予足夠的心理支持和關懷,盡可能解除精神負擔,滿足其心理需求。
維護臨終患者的尊嚴和生命價值:要尊重患者,愛護患者保證其基本權利。保持良好的醫患關系,給予他們誠摯的安慰和鼓勵。加深對患者的了解,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個性,幫助他們樹立開朗、豁達的生死觀。激發患者潛在的生存意識,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重視家屬的安撫工作,取得配合:患者病情惡化、垂危給家屬的心理造成嚴重打擊。而家屬的言談舉止反過來又影響患者情緒。因此醫護人員與家屬默契配合是實施心理調整的基礎。應盡可能的讓家屬知道病情的嚴重程度,提醒其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保持沉著冷靜的態度,以良好的情緒給予無微不至的照料。對患者的一些情感渲泄行為給予同情和理解。指導家屬做好一些生活護理,并宣傳正確的生死觀,本著節約、合理、有效的原則,盡可能降低不必要的社會和經濟消耗。
控制疼痛:早期、充分的解除疼痛很重要。疼痛的時間越長,心理反應就越大。疼痛可以改變人格,劇痛甚至可以引起休克和絕望,以致出現各種意外。用同情、安慰、分散的方法對待患者,并可采用聯合、多種止痛藥交替應用,提高止痛效果,提高成癮性。
做好基礎護理:衰竭患者進食很困難,要選擇合口、營養、易消化的食品,鼓勵患者進食。對臥床的患者應定期翻身,保持皮膚清潔和完好無損。對于身上有多種管道的患者,還要保證管道的清潔、固定和引流通暢。對排泄功能障礙的患者給予關心和理解,以排除羞愧自責心理。
中圖分類號:R4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5085(2008)5-0014-02
臨終關懷是向臨終病人及其家屬提供一種全面的照料,包括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使臨終病人生命得到尊重,癥狀得到控制,生存質量得到提高,家屬的身心健康得到維護和增強,使病人在臨終時能夠無痛苦、安寧、舒適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其宗旨是減少病人的痛苦,增加病人的舒適,提高其生存質量,維護臨終病人的尊嚴,讓臨終病人在有限的時光內,安詳、無憾地到達生命的終點[1]。終末期心衰患者病情多變、復雜、發展迅速,多數病人臨近死亡前仍然頭腦清醒,身心都非常痛苦,因此對病人提供良好的臨終護理,將其痛苦減少到最低限度,使其平靜地接受死亡,對病人及其家屬和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
1 臨床資料
我科2006 年1 月至2008 年4 月共收住了20 例因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而反復發作心衰的病人,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齡59-76歲,平均年齡67歲。這20例病人經心臟超聲檢查后均證實心臟明顯擴大。經評估病人病情危重,不能平臥,伴有咳嗽,咳痰、浮腫,存在生活自理能力差,恐懼,焦慮等護理問題。遵醫囑給強心、利尿、減輕心臟負荷、吸氧、特級護理等處理。隨著病程延長以及心衰的反復發作,患者焦慮、恐懼加重,甚至出現拒絕治療等消極思想。
2 護理措施
2.1 一般護理:
給患者提供安置舒適的環境, 盡可能將病房布置得家庭化,保持室內的清潔、安靜、光線充足、溫濕度適中、空氣新鮮、避免噪音。讓病人安靜舒適的休息,保護其他患者免受精神刺激。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尿量, 保證呼吸道通暢, 給予病人足夠的營養及水分, 維持舒適的,保持皮膚清潔, 防止護理并發癥。
2.2 心理護理
為向終末期病人及家屬提供支持和信息,我們努力學習交流的技巧、癥狀控制及終末護理的知識和技術,與病人討論和交流經驗,每天與病人至少接觸1h[2],取得患者的信任,使病人確信自己在需要時隨時能得到幫助與救治。
當病人知道自己的生命接近死亡時,其心理反應十分復雜。此時的心理反應分為五個階段,即否認期;憤怒期;協議期;抑郁期;接受期。醫護人員掌握病人的不同心理特征并結合病人不同的文化程度,職業特點,因人施護提供整體護理。我們向他們講述死亡是人生發展的必然結果,講述死亡本身并不痛苦,醫學研究表明,在心臟停止跳動,大腦停止活動的瞬間,人的意識完全喪失,感覺不到任何痛苦。幫助病人正確對待死亡,使病人保持愉快、樂觀的心境,積極配合治療,以提高生存質量。否認期的護理:以真誠、忠實的態度與病人溝通,耐心傾聽病人傾訴,坦誠溫和地回答病人對病情的詢問,耐心細致地解釋疾病。憤怒期的護理:憤怒是人面對突如其來的噩耗時采取的正常的健康的應對方法。我們采用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真誠、熱情的態度耐心疏導, 鼓勵病人把想法表達出來。允許病人以發怒、抱怨、不合作行為來宣泄內心的不快,給予病人寬容和理解,使病人產生一種被照顧和關心的感覺。協議期的護理:此期病人對治療是積極的,我們認真觀察病情變化,關心體帖病人,盡量滿足病人的要求,鼓勵其配合治療,以減輕痛苦、控制癥狀。憂郁期的護理:此期應給予精神支持,主動安撫病人,讓家屬陪伴、安排親朋好友見面,盡可能的滿足病人的需要,加強安全保護。接受期的護理:此期的目的是讓病人寧靜安祥地告別人世, 不應過多地打擾病人,要尊重病人的和民族習慣,讓親屬陪伴,給予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
3 評價
經過全面實施臨終關懷的護理,有針對性的進行健康教育及心理治療,其中17 例病人情緒逐漸好轉,焦慮、恐懼程度明顯減輕,并有傾訴和交流的愿望和行為,心理狀態明顯改善,有平靜的心態接受現實。但仍有3例存在中度的心理障礙,表現為失眠、淡漠、寡言。
4 討論
4.1 尊重生命
對于護士來說,尊重生命是我們做好這個職業的基礎,因為護士就是懷著一顆熱愛生命之心救死扶傷。但是這并不等同于尊重生命,完整的生命過程應包括死亡過程,這是不容置疑的客觀事實。當救治無力,回天乏術時應重視臨終關懷和護理。由于傳統醫療護理觀念的影響,我們在面對病情危重的臨終病人而重視治療搶救過程,忽視對病人及家屬的心理護理及心理問題的解決。完整的尊敬生命應包括尊敬死亡,可見,發展臨終關懷,對護士傳統的思維定式有一個強大的沖擊,需要我們徹底更新觀念,自覺地進行自我死亡教育。死亡教育是實施臨終關懷的一項重要內容,還包括對臨終病人及其家屬的死亡教育,其目的在于幫助瀕死病人克服對死亡的恐懼,對臨終病人家屬進行死亡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他們適應病人病情的變化和死亡,幫助他們縮短悲痛過程,減輕悲痛程度。尊敬死亡是我們邁出的第一步,它屬于死亡教育的一部分。
4.2 關注護理,將護理作為支持系統
對于臨終關懷,護理的重點從生理上轉移到心理、社會、精神等方面,這是對護士理論知識的考驗。要求我們擴大知識面,加強心理學、社會學等方面的理論學習[3]。在對病病情人實施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的過程中,責任護士要樹立起一個值得信賴的支持對象,充分體現出護士擔任的教育者、照顧者、管理者等多角色的工作職能。這就需要護理人員加深對社會學、心理學等方面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并能獨立有效地運用于臨終病人的全心身護理上。
4.3 尊重死亡,同時注重悲傷護理
我們應為臨終這一特殊階段病人增加與家人團聚的機會,減少干擾,使病人減輕孤獨感,增加安全感,穩定情緒,也使家屬得到心理安慰,減輕他們在親人去世后的悲痛和遺憾。幫助病人和家屬共同面對現實,正確認識疾病,了解死亡是人生命中的客觀規律。通過與病人及家屬推心置腹的交流、討論,使病人了解對疾病的現狀、發展和治療,增強病人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安全感,從而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在有限的時間里盡量提高生活質量,維護病人的尊嚴。針對家屬的悲傷護理不是以消除悲傷為目的,而是幫助死者家屬一邊承擔死別難以消除的痛苦,一邊明白還要繼續生存[4],此時護士需要靜靜地傾聽他們的傾訴或用最簡單的語言給予最大的支持和安慰。
綜上所述,面對這些因各種器質性心臟病而反復發生心衰的終末期心衰患者時,護理工作者需樹立正確的護理觀,積極接受這門新型的學科,通過對病人的準確評估,找到影響病人的主要心理問題和軀體問題,與病人和家屬多進行有效的溝通,使病人有更多情感流露,了解病人臨終前的愿望和要求,幫助病人從復雜的心態中解脫出來。主動地給予臨終病人以無微不至的關懷,讓其在生命的最后階段滿意地到達生命的終點[5]。
參考文獻
[1] 周穎清.英國對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社區護理[M].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 2003; 22 (1) : 6~9.
[2] 周美華, 黃曉青.心力衰竭患者的護理進展[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3, 22(5): 208~210.
[3] John Millar. Passionate about palliative care, 2003; 99(12) : 46~ 47.
根據不同情況實施不同的心理護理
人既有軀體的生理活動,又有復雜的心理活動。尤其是患者,往往心理上的創傷比軀體病痛更嚴重。這就要求護理人員根據患者年齡、病種、病程、地區實施針對性的心理護理。
根據不同年齡患者的特征進行心理護理:①老年患者的心理護理: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器官老化、功能衰退,疾病嚴重威脅著老年人的健康,同時心理因素對他們的健康也有著重要的影響1,對待老年患者要以子女口氣、神態和行為使老年人感到對他的尊重、體貼,以取得信賴。護理人員應掌握老年人的心理變化,精神上給以同情、關心,使其保持樂觀愉快的心理狀態。例如,有些患者多次住院,加上年齡大,凡事都想問清楚,會向我們反復詢問許多問題,此時不要嫌其啰嗦,要耐心作好解釋。有些患者由于子女不在身邊,或是一些孤寡老人,往往感覺孤獨,經常巡視病房,陪患者聊天,為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讓患者感受到親人般的溫暖。②青年患者的心理護理:對待青年患者,要以兄弟姐妹的身份與之交往,以縮短醫護患者之間的距離,取得他們的合作與相信。并可一起學習,介紹有關防病治病的知識,解決其后顧之憂。例如有一位尿毒癥晚期患者,只有20歲,靠血液透析維持生命,面對昂貴的醫療費和長期的疾病折磨,患者曾幾度消沉,對治病失去了信心,拒絕打針吃藥,與之談心、交往,使其逐漸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療,病情好轉出院。③兒童患者的心理護理:對待兒童患者,要以慈母般的語言和行為與之接觸,使其感受到母愛般的溫暖,以產生安全感。對他們要有耐心,動作輕柔,同他們講故事、摟抱、做游戲等?;純簩︶t護人員一般都會產生一種“白衣恐懼癥”要經常逗逗患兒,語言要溫柔,不是讓患兒產生一種看見護士阿姨就打針的感覺。
根據不同病種的患者心理特征進行心理護理:①危重患者的心理護理:危重患者一般有恐懼心理,有的煩躁,有的沉默,不能很好的接受治療,護理人員應積極創造條件,使患者從心理上得到最大的支持和安慰讓他們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對患者談話要慎重,語言要親切,態度要穩妥,以免造成不良刺激。例如:一男性患者,因患急性廣泛前壁心肌梗死而入院,因病情較重,認為自己沒有救了,故拒絕有關治療,針對這一心理狀態,及時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像親人一樣,以和藹的態度去安慰、疏導、鼓勵患者,并介紹此病的有關知識,使其情緒穩定,積極配合治療,最后經雙方的努力,病情好轉出院。②手術患者的心理護理:外傷手術作為一種急性應激源給患者造成心理上的強烈恐懼2,手術患者術前有不同程度的焦慮、緊張、坐臥不安、失眠等。護理人員應做好解釋工作使之明白手術的目的及可靠性和安全性,安慰他們使其解除心理負擔。手術中要分散患者的注意,談話要輕松愉快,動作要輕柔。術后要經常巡視、交談,鼓勵患者增強信心和意志,爭取早下床早康復。
根據不同病程患者的心理特征進行心理護理:疾病早期,患者常因無思想準備而思想壓力很大,因此護理人員首先要做好思想工作,使之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疾病的高峰期,護理人員應從多方面關心患者,隨時觀察病情變化及掌握思想波動情況給予及時地治療及安慰??祻推趹M一步做好衛生宣教、出院指導等工作。
根據不同國家及地區患者心理的特征進行心理護理:國家、地區不同,患者的生活習慣、語言也不同。護理人員要根據其特征進行心理護理。我院收治1例外籍患者,突發心肌梗死而住院。患者剛入院期間表情淡漠、精神萎靡不振,不吃不喝。分析:①因為病情,本人有恐懼感;②因為在異國他鄉語言不通,親人又不在身邊。根據這種情況及時地進行了心理護理,主動用英語與之緩慢溝通,為之解釋病情,以消除恐懼感。為解除其孤獨感,護理人員輪流到床前問寒問暖,為其端大小便,醫院還根據本人的要求送上可口的飯菜,使其體驗到了異國他鄉的溫暖。逐漸患者的心情變地開朗了,臉上也露出了笑容,積極配合治療,很快康復出院。
體會
心理護理是重要的護理方法和手段之一,可以使病員很快適應醫院環境,增加治療疾病的信心,有助于對患者的檢驗、診斷以及醫療護理操作的順利進行,有助于發揮藥物和手術的療效,有助于排除不良的心理刺激,防止身心疾病的惡性循環,有助于對患者主觀能動性的調動,以做好自我護理,使之早康復早出院。心理護理沒有明顯的測量指標和評判標準,護理人員既要有高度政治思想覺悟和對患者極端熱忱的思想感情,還要有較高的護士素質即高尚的護理道德,根據患者不同心理狀態,主動地、積極地、有計劃地通過不同方式,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