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泰戈爾愛情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這是詩人泰戈爾的故鄉,他的詩句傳流于歲月而給這個城市帶來不朽。
加爾各答是印度第三大城市,雖有兩千多年歷史文化,留下來的卻是幾百年英國殖民的痕跡。英國殖民時期英國人把所有思鄉情緒都化為建筑的力量,將日不落帝國最有情調的生活都引進這座城市。融合文藝復興時期和回教建筑風格的維多利亞紀念館,被稱作是倫敦海德公園翻版之作的梅德公園,以及輝煌的哥特式圣保羅大教堂。中產家庭的孩子們從小就學會喝英式下午茶,騎馬和玩板球。若不是偶爾幾只牛或幾只烏鴉令人討厭的出現在畫面中,這就是一派悠閑自樂的倫敦公園里的光陰。
英國的驕傲和自滿在加爾各答人身上仍然得以完整體現,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印度作家奈保爾用深愛故鄉的語調形容加爾各答:暮色時分走進市中心,會以為闖入了倫敦城,那座煙霧彌漫、草木蘢蔥的梅德公園似曾相識,儼然英國海德公園的翻版再現;城市中心的胡格利河,不就是一條更加寬闊而混濁的泰晤士河嗎?
英國人離開后,帶走一切可以帶走的東西,留下一副城市的空殼。人們歡喜的住進原本只有高貴的英國人才能住上的建筑,卻又無法充盈和維護建筑的生命力,而管理和建設這座城市也是當局者頭痛的問題,“嘩啦”一下一座幾百萬人口的城市失去了秩序,誰都可以來,誰也可以走。
女作家郭良蕙曾根據自己在加爾各答停留近半個月的經歷撰寫了小說《加爾各答的陌生客》,筆下的加爾各答“雜亂無章、骯臟無比、充滿欺詐與賄賂風氣,總之加爾各答一無是處”。另一位女作家尤今在去印度后,對郭良蕙書中對加爾各答的描寫表現出強烈的贊同。兩位女作家無獨有偶的感受,也引起我極大的認同感。
加爾各答于我而言,更像是一個人一座城的地方。泰戈爾寬泛了城市的寬度,從容了愛的深意。青少年時期的泰戈爾愛極了自己的故鄉,一直到十八歲遠赴英國留學才離開生他養他的城市,也是在這一年邂逅了致命的愛情。
為了準備去英國留學,父母將他送去孟買一戶人家學習英語。那戶人家的女兒安娜從小在英國長大,自然成為泰戈爾的英語老師。兩人年紀相仿,性情相投,很快迸發出熱情的愛情,彼此深深相愛并私定終身,泰戈爾也為安娜寫下了大量動人的愛情詩篇。盡管兩情相悅,泰戈爾與安娜的戀情也很私密。在擁有嚴格等級制度的印度社會,愛情卑微到令人可笑,人們只關心門第和等級。泰戈爾去英國留學,安娜被迫嫁給比自己大二十歲的男人,兩人自此永別,但曾經發生過的愛情始終銘刻在泰戈爾心底,令他寫下: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詩情浪漫的泰戈爾,從英國留學歸來后也只能屈于父母壓力走進婚姻,即便在詩界名聲大噪,低等婆羅門種姓地位的泰戈爾只能娶同一種姓和等級的女子,聯姻的結果是一位先生家僅十歲的女孩。不知是否是對愛情的絕望,泰戈爾默許了這門婚事,在近二十年的婚姻中有了五個孩子。在泰戈爾的回憶錄中,他沒有提這段婚姻,也不描寫妻子。其實泰戈爾是個非常激情浪漫的人,從他出版的50多部詩集中時刻讀得到驚心動情的句子, “如果你因錯過太陽而流淚,那么你也將錯過群星”,“ 你宛如綴滿繁花的綠樹,因我對你天賦的贊美而詫異”, “你若即若離的愛以翅梢輕拂我的向日葵,從未詢問它是否即將奉獻它的花蜜。”……
也許,注定他的愛在十八歲那個夏天燃盡,用一生的時間去品味。
走出泰戈爾故居,走出他的故事,胡格利河近在眼前。如恒河于印度,作為恒河支流的胡格利河是加爾各答人心中的圣河,也是城市的生命河流。人們每天到河邊淋浴祈禱,或等待生命灰飛煙滅時,會幸運的順流而去。
我碰見騎摩托車的亞汗。原本只是問路,他卻好心的一直帶路到河邊。站在河邊,他用純正的英腔英語指著河上鐵橋,說那是讓他驕傲的胡格利大橋。霧氣的胡格利河和鐵橋,簡直就是翻版的泰晤士河。
河邊有不少人,有人在圍觀,有人在乞討。或許在加爾各答,無論是在火車站、汽車站或旅館區,乞丐幾十人或上百人聚居在露天街邊,一旦給出十盧比就會圍上很多人伸手要錢,很快會發覺自己被一群人包圍,他們都伸出手,圍住你。我試著讓自己面對乞討者更冷淡些,轉身去湊圍觀的熱鬧。
印度人將河流當作圣河,可以洗滌今生來世,有錢人可以在死后舉行莊重的火葬儀式,窮人只能在火葬臺等死或在河邊等死,更有甚者在垃圾堆邊等死。一旦死后便會有做善事的人來處理他們的尸體。所以,在河邊常能碰見貌似尸體實則等死的人,看著看著也就習慣了。
內容摘要:比較文學是全球化大背景下越來越受到各界關注的一類藝術研究形式,對詩歌來說,采取比較文學視閾的核心正是跨文化體系的藝術分析和研判。中英愛情詩歌因其各自悠久的歷史進程而產生了各自獨特的個性化發展特征,但同屬詩歌領域的藝術本質卻又使二者間存在一定的內在聯系。本文嘗試從中英愛情詩歌的相似與不同處著手進行跨文化的研究分析,從而得以更好地鑒賞與品評東西方愛情詩歌藝術跨文化的個性特質。
關鍵詞:比較文學;中英;愛情;詩歌
一、比較文學視閾下中英詩歌跨文化影響因素
同樣屬于詩歌藝術領域,中英愛情詩歌之所以在內在關聯性之上存在種種不同,本質原因正是跨文化因素的深刻影響。以英國為代表的主要英語國家都是起源于海洋文化的島嶼或半島國家,如英倫三島,在其本土文化發展及其后來向外擴張占領一個個殖民地的過程中,海洋都是其開疆拓土的主要路徑甚至唯一通道。于是海洋成為其區域文明、民族文化最核心的組成甚至主導,而在與喜怒無常的大海爭奪生存權、控制權的歷程中,勇往直前、熱愛冒險、敢闖敢拼漸漸成為了歐美地區最主要的民族個性,并且對其包括詩歌在內的各項藝術領域產生了根深蒂固的影響。具體來說,英語詩歌創作往往直抒胸臆、簡單直白,情感濃烈到一目了然、無所掩藏,且絕大多數在形式上長短不一,雖在每句結尾處常以相同韻律的詞結束,但整句用字數量相對隨意等。反觀中國,幾千年農耕文明為主的大陸文化屬性誕生了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華夏文明,“喜怒哀樂之未發”、“發而皆中節”的“中庸之道”貫穿了儒家文化始終。“君子戒慎乎其所不暏,恐懼乎其所不聞”的謹小慎微決定了中國古典詩歌對格律近乎苛刻的要求,無論五言或七言,古典詩歌在字數上講究完全一致,在韻律則要求對仗工整。即便是以長短句聞名的宋代,詞的創作也受制于嚴格的上、下闕規制。于是,詩歌作者在表情達意時也就含蓄多過奔放、委婉甚于直接。
二、中英愛情詩歌的相似
(一)擅長比喻、夸張等眾多藝術表現形式
詩歌與散文或小說等其他文學藝術形式最大的差異之處在于其只能在短小的篇幅內表達足夠豐富的情感訴求,這決定了詩歌中的藝術表現形式必須遠超日常生活的平淡無奇,才能充分表達創作者內心強烈的藝術沖動。而這便使中英愛情詩歌在創作過程中極其擅長比喻、夸張等非同尋常的表達方式。比如《上邪》中“山無棱,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五種自然界不可能出現的奇異現象成為了“乃敢與君絕”的條件。而這些非自然現象呈現出逐層遞進狀態,不僅一個比一個異常,且讓深陷愛戀中人特有的情感絕對化特點一覽無余,可謂夸張到無與倫比。而這在拜倫《雅典的少女》中也有類似的表達,“雅典的少女啊!在我們臨別以前,把我的心,把我的心交還。或者,既然它已經和我脫離,那就,那就留著它吧!把其余的也拿去。請聽一句我臨別前的誓言:你是我的生命,我愛你!”
(二)大量意象的充分使用
詩歌創作中要使用比喻或夸張等表達方式就離不開大量意象的運用,各種相關或無關的意象組合而成了詩人心目中理想的意境。比如秦觀在《鵲橋仙》中用到了“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其中的“云、星、銀漢、風、露”等都是尋常生活的意象,將其組合到詩歌中,“云、星”對應的“巧、恨”暗合了古人在歷七夕節日有“乞巧”的習俗以及“牛郎織女鵲橋會”的神話故事。詩人借此贊頌牛郎織女堅貞的愛情,并在最后點明了自己“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愛情觀。同理,在英國詩人華茲華斯的《我孤獨地漫游,像一朵云》中也有諸如“金色的水仙花迎春開放”、“如繁星燦爛,在銀河里閃閃發光”等,這正是詩人心中對愛情的神往,“每當我躺在床上不眠,或心神空茫,或默默沉思,它們常在心靈中閃現,那是孤獨之中的福祉”。
三、中英愛情詩歌的不同
(一)表達風格的不同處
這一點其實可以從若干年前一位外國友人以圖示法展示東西方文化差異性窺見一二。當時這位外國人以從A到B之間的線路狀態展示東西方人意見表達的不同。西方人是從A到B間的一段直線,中國人則是在A和B之間出現一團亂麻似的線路。類似的道理,中英愛情詩歌表達風格也存在這種不同。中國詩習慣于隱晦含蓄且曲折的表達,英詩則有一說一、直白清楚地全盤托出。比如李之儀的《卜算子》“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漫漫長江萬里長流永不停歇,而一頭一尾的“我”和“君”首先在物理距離上已遠隔重山不得相見,便愈發襯托出心頭情絲綿綿無處傾訴的悲苦。而無法相見的情感落差惟有憑借共飲一江水稍得慰藉。如此絲絲縷縷的深情厚意偏偏只以一種近乎淡漠的含蓄表達出來,貌似壓抑克制,卻反而給予觀者以無盡想象的空間和機會,將情到深處的濃烈從詩人轉到了觀者一端,妙不可言。同時,正因初始表達的隱晦,又給了后續“只愿君心似我心”以厚重的鋪墊,讓“不負相思意”被前半段的淡漠描繪得反而激烈與堅定起來。而在與此類似的情況下,英詩則直截了當得多,觀者往往只需要跟隨詩歌字面意思閱讀理解即可。比如泰戈爾的《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中類似的相愛卻無法相守的表達則采取了層層遞進的直白描寫,首先從“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開始,接著“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愛到癡迷,卻不能說我愛你。”然而是逐漸深邃、懇切甚至哀痛的“想你痛徹心脾,卻只能深埋心底”、“彼此相愛,卻不能夠在一起”、“明知道真愛無敵,卻裝作毫不在意”、“同根生長的樹枝,卻無法在風中相依”直至最終的“魚與飛鳥的距離,一個在天,一個卻深潛海底”。這是一種起于痛苦終于絕望的愛情直白,讀來令人仿佛產生了切膚之痛。
(二)意境營造的差異性
中國傳統詩歌在意境營造上與西方詩歌最典型的差異之處當屬其虛實相間、虛從實來,這里的“虛”是意,“實”為境,正如同傳統中國畫中常常有大量“留白”存在一樣,中國傳統愛情詩歌格外注重營造意境,明知是虛幻,然而觀者卻又確可感知,由此形成“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狀態。比如元慎《離思》中“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是以實物的描繪托情。“滄海”源自于《孟子.盡心》,用在此處的字面意為見過滄海之廣闊無垠后,其他的水就失了氣度。巫山是長江三峽著名的高峰,宋玉曾在其《高唐賦序》中稱巫山之云為神女所化,勝過世間一切美顏。故而滄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在這里代表人世間致勝之美,此詩中指代的正是元慎夫妻情深已經到了堪比滄海與巫山的程度。由于已經擁有過如此美妙至極的愛情,故而當遭遇喪妻的落差后,巨大的沖擊自然會讓生者對俗世間的其他美色再無心腸,于是有了“取次花叢懶回顧”,且為了撫慰極度的傷痛,詩人不得不以“修道”為由聊以,轉移一些喪妻后無法解脫的悲苦之情。而英詩則在意境營造方面略顯遜色,雖然可以在字里行間體會到作者對愛人或愛情的熱切向往與追逐,但在表相的情感沖擊之下,似乎其間可供觀者回味之處稍有不足。比如愛爾蘭的葉芝在《當你年老時》描繪了一幅真正的愛人會在年老色衰后依然懷有真愛之心的圖景:“只有一個人愛你那朝圣者的靈魂,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垂下頭來,在紅光閃耀的爐子旁,凄然地輕輕訴說那愛情的消逝”。
四、比較文學視閾下的中英愛情詩歌鑒賞策略
在比較文學視閾下鑒賞中英愛情詩歌應當注意兼顧愛情詩歌產生的社會、歷史、宗教等綜合性背景。比如以英國為代表的歐美國家從古至今都受到宗教的深刻影響,故而其社會發展史中遵循一夫一妻制度,而文化層面的男女地位也相對平等,因此英詩中有不少男性追求女性、傾慕和頌揚愛情的形式與內容。比如拜倫在《雅典的少女》中所寫“我要依偎著那些定情的鮮花,它們勝過一切言語的表達,依偎著愛情的一串悲喜,我要說:你是我的生命,我愛你!”。欣賞這類愛情詩歌時,常常帶給人喜悅、激動甚至振奮的體驗。但在眾多中國傳統愛情詩歌中,表達離愁別緒的形式與內容則占了相當比重。比如“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歐陽修《蝶戀花》)則顯然側重于女性被動的等待。這顯示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女性地位低下的問題,其在愛情與婚姻中缺乏自主選擇權,而是不得不受制于“三從四德”的禁錮與約束。因此這類愛情詩歌往往相對沉郁和壓抑,在欣賞時需要有所分辨。
五、結束語:
愛情詩歌作為以詩言志、以歌抒情的一種獨特藝術形式誠然會具有相當的共通性與關聯性。然而東西方漫長的歷史演進也必然會在各自區域內愛情詩歌的內在屬性方面烙印上質的差異。在比較文學視閾下研究中英愛情詩歌既要了解二者同樣作為詩歌藝術內在的共性特點,也要充分把握其受到各自傳統區域文化深刻影響而存在的獨特個性。這不僅是為認識中英愛情詩歌在形式、結構、內容、狀態諸方面存在的相似與不同,更是為了通過對詩歌的比較進一步開展跨文化的研究和學習。對已經進入全球化的當代人來說,這種跨文化的比較文學研究有助于人們以更加開闊的視野品評詩歌藝術,并通過比較文學視閾下中英愛情詩歌的異同分析提升藝術鑒賞和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黃詩海.從內容與表現手法論中英古典愛情詩之詩學差異[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4(28)06:12.
[2]陳蘭玉.中英古典愛情詩歌比較[J].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4)13:2.
[3]魏陽莉.淺析古代愛情詩中的女性形象[J].北方文學(上旬刊),2015(8):27.
[4]聶珍釧.文學倫理學批評.基本理論與術語[J].外國文學研究,2015(21):7.
那是一個星期二的早晨,和往常一樣,我夾著書本,微笑著走進教室上早讀,發現坐在最后一排的王××同學又沒來上課。我趕緊撥通了她家長的手機,“王××已經去學校了,今天早上我把她送到學校門口,她進了大門我才離開的。”電話那頭的父親顯然非常吃驚。王××會在哪里?她不會出什么意外吧?我顧不得上課,趕緊去校園里找她。“王××……”任憑我一聲又一聲的呼喚,也沒有回音,我找遍了學校的每一個角落,可連個人影也沒有。正在這時,手機響了,原來是王××的爸爸打過來的,我趕緊接通。“劉老師,對不起,王××在她外婆家,我下午送過去,哎,這孩子……”我壓抑著心中的怒氣說:“沒關系,孩子找到就好。”下午王××和他的爸爸來到了學校,我把他們叫到僻靜的地方,說:“王××,你今天怎么啦?”她低著頭一聲不吭。
我緩和了點關切地問:“告訴老師,好嗎?”王××慢慢抬起頭,紅著眼圈。
“老師,我總是不完成家庭作業,經常惹您生氣,昨天您讓我叫家長,如果家長不來就不要進教室。我怕爸爸打我,沒敢告訴他。今天爸爸送我進校門以后,我不敢進教室,自己又出來了,怕上課時會被您從教室里趕出來。”王××邊哭邊說。
我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說了那些話嗎?仔細回憶了一下,才想起昨天王××的作業又沒完成,我生氣地說了一句“明天找不來家長,你就不要進教室了”,沒想到我不經意的一句話竟造成今天如此不堪的局面。
事后,我主動向王××道歉,并經常找她談心,使用“放大鏡”尋找她身上的閃光點。當她有點滴進步時,我著力表揚、鼓勵,讓她產生一點“成功感”。
這件事過去快一年了,但王××那一雙哭泣的眼睛卻經常浮現在我的眼前,引發我許多的思考。
首先,謹防禍從口出。我們有些教師認為自己罰學生是為他們好,只不過是好心辦了壞事,問題不大;也有的教師得到了家長管得嚴一點的授意,就認為罰學生是分內之事。另外,“我只是說了學生幾句,沒打沒罵,沒什么大不了的!”殊不知,若不警惕,這種僥幸心理必釀成大禍。想想我們的教師“連這么簡單的問題都不會,你真是笨死了”……諸如這樣的語言實在是太多了。這些口無遮攔的語言,對學生是一種“心靈施暴”,從表面上看老師并未對學生進行諸如打板子、罰站、扯耳朵等肉體處罰,可實際上諷刺、挖苦對孩子成長所造成的危害更為嚴重。所以老師千萬要注意,要手下留情,嘴下留德,莫讓禍從口出。
其次,允許學生出錯。我們面對的是小學生,他們天性活潑好動,犯錯誤往往是他們天真的表現,我們可以站在他們的角度多替他們想一想,不要總是以成人的標準去要求他們。聯系我們的教育,有些教師常常抱怨現在的學生難教,學生只要稍有錯,教師動輒叫家長,有時和學生談心。但和學生談心的時候,往往教師說得苦口婆心,學生聽得心煩意亂,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的教師只滿足于把心掏出來,而不想方設法把自己的一片癡心至于學生的腹中,使其真切地感到教師的關愛;面對后進的、犯錯誤的學生,教師應當用發現的眼光看學生的世界。即使在最難教育的學生面前,教師也要信心百倍,透過學生氣人的一面,看到他可愛的一面,看到他的熱情上進,看到他的正直善良,看到他純潔的心靈天空。交流時,教師的話語應少一分“理”,多一分“情”,添一分“趣”。只有這樣,師生思想上才會產生共鳴,感情上才能得到溝通,心靈才會碰撞出火花來。
一、班主任要愛學生
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有句愛情詩:“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隨時包圍著你,卻又給你充分的自由。”愛因斯坦也說“熱愛是最好的老師”。生活中不能沒有愛,教育更不能沒有愛,沒有愛的教育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因此班主任要用真心、真情去關愛每一位學生,達到“潤物細無聲”,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的最高教育境界。
1.愛要有原則性。教師愛學生不是整天和學生泡在一
起,不是無原則的溺愛和縱容。教師要做到愛有度,愛有格。教師應該在“嚴”的前提下真正地愛學生。對于那些違反紀律的學生,特別是那些內向、自尊心強的好學生,教師可以采取適當的形式,在適當的場合來加以教育引導,讓他們認識自己的不足和錯誤。如果放任自流、輕描淡寫地說兩句,而不認真地教育學生,他們會無的放矢。
俗話說:溫室里養不出萬年青,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馬。我們班有個學習成績很優秀的學生,老師們都很喜歡他。但他不注意自己的生活習慣,不愛衛生,自己的東西隨便亂放,嚴重地影響了宿舍的衛生。一天中午,別人都在休息時,我把他叫到宿舍,和他一起整理他的衣物,并告訴他應該注意集體影響,怎樣和同學相處,只有這樣自己才能生活得更快樂,學習更好。這樣做既照顧了他的自尊,也讓他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2.愛要有博大性。俗話說:十個指頭不一般齊。學生發展也一樣。教育要大愛,愛優生是人,愛學困生是神。教師要愛所有的學生,特別是學困生,更應受到教師的重視、關心和平等對待,要長期的用真情去感化他們。
有一個男生,不但學習成績差而且老師批評他時他不理,有時還頂嘴,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我長期關心他,并多次找他談話。但一段時間后并沒有引起他的觸動。一次他肚子疼,于是我陪他去醫院,還給他補課,并不斷地安慰他。最后這種關愛終于感化了他,他哭著說:“老師,我闖了那么多的禍,你還這么關心我、照顧我。我會好好學習成為好學生的。”我自信地對他笑了笑,點點頭。從此他積極參加各項活動,學習也很努力,成了班里的好學生。
3.愛要有可感性。學生畢竟還是孩子,對于教師的愛他們未必都能理解和接受,這就需要教師用多種方式向學生傳遞愛意,使他們感到我們在關心、愛護他們。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以言傳情、以目傳情、以手傳情。要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的關愛,而不讓他們誤解我們的愛。
比如我們在和學生談話結束時,摸摸他的頭或者拍拍他的肩膀,同時對他點頭微笑,還可以告訴他這么冷的天要多穿點衣服,多喝水,預防感冒。這些足可以讓學生感到我們的愛。作為教育工作者,千萬不要吝嗇微笑,不要吝嗇表揚,不要吝嗇每一個愛心舉動。
二、班主任對學生要嚴
常言道:“無規矩不成方圓。”因此班主任要嚴格要求學生,因為一味地慈愛久了,學生就會感到老師軟弱無能,管理不嚴,以致失去自我約束,甚至行動隨便、紀律渙散,所以愛是有條件的、有限制的,老師一定要從嚴抓起,嚴格要求管理。對學生表現出的任何不良習慣教師都應該及時糾正,加以引導。
1.嚴要有理性。當班級出現不正常現象或學生違紀甚至多次違紀,這就首先要求教師及時了解情況,分清對錯和利害,然后發散思維,初步擬出幾種教育措施,最后擇優選擇最為合理、恰當的措施。
例如,有一次一個學生和其他班的同學打架,我發現后,想了幾種方法:(1)把他狠狠地訓一頓。(2)罰他掃一周地。(3)讓他寫檢討。(4)叫家長來學校。(5)讓他思考自己的過錯,和他談心,讓他自己認識自己的過錯。最后我選擇了第五種方案,既沒有傷學生的自尊又讓他真正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2.嚴要有透明性。打罵是最無能的辦法。在教育中老師應不讓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受到傷害,而讓學生感到教師是在非常真誠地關心他、幫助他。在具體的實施中,注意調控好自己的心態和行為:變痛恨為痛心、發怒為寬容、責罵為勸慰、毆打為撫摸、訓斥為商量、罰站為請坐、冷漠為熱情。對于犯錯的學生,肯定害怕、擔心,甚至會想看你能把我怎樣。此時,如果你變發怒為寬容,先請學生坐下。這樣,哪怕是再桀驁不馴的學生也會感到老師對他的尊重,從而使之為其所犯的錯誤感到后悔、不安,那么接下去的說理教育就好開展了。
記得有人曾這么說:不是錘的敲打,而是水的撫摸,才使石子變得這般光滑剔透。
3.嚴要有示范性。“學高為師,德高為范”,可以說一個教師的言行舉止,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品德高尚、言行規范、嚴于律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