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小學三年級寫人作文

          小學三年級寫人作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學三年級寫人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小學三年級寫人作文

          小學三年級寫人作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作文 素材 方法技巧 情感

          一、要解決的是寫什么的問題

          小學生之所以會覺得作文無話可說,常常咬著筆頭半天,寫不出一個字,原因有二:第一,生活面太窄。如今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是爸媽的心肝寶貝,小孩摔一跤,都會全家跳一跳,所以只要有可能,家長不會讓他們有一點點的冒險,接觸的生活面當然也就小;學校就更強調安全了,基本上取消了曾經的春游、秋游,即使是學校運動會,沒有買人壽保險的學生都不能參加比賽。第二,年紀小,對生活的感悟少。有很多事物,即使看到了,也不知道可以寫進作文,沒有意識到身邊那么多的事物都是作文素材。針對這些情況,解決的辦法有:

          1.在課堂上引進多媒體

          三年級學生的思維較感性,對彩色的畫面、生動的音樂都很感興趣,在作文課堂上使用多媒體,播放漫畫、動畫片、生活短片、生活知識片等,能夠重現生活,使學生展開想象,比相對蒼白的口頭表述要有更大的吸引力。雖然這個辦法有諸多好處,可是它畢竟不是生活本身,所以只能作為補充手段。

          2.延伸學生的課堂

          僅限于課堂的作文教學,只能是閉門造車。要讓學生把離開課堂以后的生活,也納入作文素材的積累范疇,比如走讀生上下學在路上的所見、每天和家人相處的所感等。《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對第二學段(3~4年級)學生的習作提出了這樣的要求:“1.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2.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這些內容從何而來?不就來自學生的周圍嗎?

          3.在可能的范圍內,擴大學生與自然和社會的接觸面

          建議家長在假期的時候,多帶孩子“離家出走”,這個“出走”可遠可近,可以到森林、大海、草原等去接觸自然,也可以到鄉村、公園、甚至工地附近,去觀察社會。帶著小孩出去的時候,千萬不要事先布置任務,以免給他帶上心理壓力而導致厭煩情緒,就只是以一種愉快的心情去觀察、去感受、去體驗、去蓄積素材。另外,在安全范圍之內,還必須讓小孩有一定的自由接觸自然和社會的時間,這時候的他是最自然最放松的,所看到想到的都發自內心,一旦表達出來也是最有靈性的部分。

          這幾個解決辦法都是為作文作材料方面的準備,必須遵循兩條原則:愉快原則和吸收原則。只要他愿意去看、去聽、去聞、去接觸,不要勉強他表達出來,除非他自己想要這么做。

          二、要解決的是怎么寫的問題

          有了足夠的作文素材,再學一些作文技巧,基本上就能夠毫不困難地寫成完整的作文了。在蘇教版三年級的作文訓練編排中,內容有:寫人(介紹自己)、寫事(熟悉的人的一件事、自己的課余生活、自己學會的本領、父母對自己的愛、編寫故事、編寫童話故事)、寫物(自己選或畫的秋天的畫)、寫景(家鄉的景物、家鄉的環境)、寫地(自己去過的或者想去的地方),另外還有觀察日記、我國的傳統文化、自己的發明等。范圍雖然很廣,可是萬變不離其宗。不必使用多復雜的方法技巧,就能寫好。

          面對所有“無話可說”或者“有話不多”的作文問題,總的來說有一個化解辦法:細化。細化的意思就是把一個大整體給分裂成無數的小局部:

          1.寫人寫物

          只要教給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寫人可以從上到下、寫物可以從左到右、從前到后等。寫具體內容的時候做好兩個選擇:(1)從所有可寫的部分中選擇,比如寫人可以從頭頂的頭發,一直寫到腳底,不可能什么都寫,所以就要選擇其中能夠表現人物性格的部分來寫。比如用細長的眼睛表現人物的溫柔,扁鼻子表現普通、不出眾,粗糙的手表現勤勞等。(2)在第一個選擇之上,對所選材料安排一下詳略,哪一點給人印象最深、最能表現人物,就寫得最多、最長,反之就一筆帶過。寫物寫事與此類似,區別在于寫物要注意突出物的特征,寫事要注意表現做事人的性格。

          2.寫景寫地寫情

          寫景寫地應該在寫人寫物的方法基礎上,帶上寫景,因為所有的寫景、地都不是最終目的,都只是一個手段:通常為了抒情,所以在所有的景物中可以挑出來的景,是為表達一定情感服務的,而三年級的寫景作文情感,一般表達的都是喜愛、熱愛之情,因此所要寫的景物只要是自己喜愛的就行,然后按照最喜愛到一般喜愛,由詳到略一路寫來,就能娓娓而談。

          三、對作文的情感問題

          解決了以上兩點,第三點“討厭寫”基本上解決了,這只是基本上。因為還有的小孩有內容、也會方法,就是對作文有抵觸,那就要針對具體原因來解決:如果是不喜歡課本的安排,可以放寬松一點,只要寫人、寫物或寫景就行,不必一定要寫自己、寫熟悉的人的事或是家鄉的景。既然作文的目的是喜歡和學會寫作,就不必拘泥于現有的教條,教材僅是一個達到目標的載體。

          小學生作文教學努力的結果,就是想讓孩子們喜歡寫作、學會寫作,能夠寫出好文章。孫子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了解了小學生的心理,順著這一條心靈之路,想要達到目標終點,可以使用的方法就很多了,可以步行,可以乘車,可以騎馬……筆者只想到其中一點,斗膽拋磚引玉。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2]李新農.《我國小學作文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研究》.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小學三年級寫人作文范文第2篇

          老師說:“規則很簡單,第一組寫人物、第二組寫時間、第三組寫地點、第四組寫在做什么,并用四組詞語組成一句話。內容一定要離奇、古怪、最不可能發生的事。”我們的興趣來了,不到一分鐘我們都寫完了,我寫的很古怪、很搞笑。

          老師先讓高宇鵬抽了四張紙條,并組成一句話——一萬年前閻羅王在馬桶里幫我寫作業。他邊說邊笑,有的同學笑得都合不攏嘴了,還有的同學捂嘴大笑。

          一個、兩個、三個……十多個同學都讀完了,一陣陣爆笑傳入我的耳朵。終于到我了,我大步走上前去,抽了四個連成一句話:“在未來鎧甲勇士在天空中吃便便。”“哈!哈!哈!”頓時同學們哄堂大笑,有的捂著嘴大笑,有的笑得都哭了,而我都坐在地上捧腹大笑。

          小學三年級寫人作文范文第3篇

          其實,寫日記很簡單,日記是自己每天生活的真實記錄。就是把當天或當周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特別是自己做過的有意義的事情記錄下來。

          一提到寫日記,我就會想起自己讀小學時候寫日記的事。

          我到小學三年級時才剛剛接觸寫作。老師常常布置一個題目讓回家寫作文,每到這個時候是我最發愁的,提著筆不知道該怎么寫。每次都是靠父親幫忙才能完成。說是幫忙,其實就是他寫好草稿,我謄抄出來,里面的意思自己并不完全懂。雖然我的作文常常受到老師表揚,可是心里總是虛虛的,生怕老師問我。我心里急啊,巴不得有個馬良的神筆,刷刷刷幾筆就能寫出好文章來。

          有一天,語文老師要求我們開始寫日記,老師講的大概意思就是這么幾點:

          首先,寫日記是練筆、積累素材的一種好方法。堅持天天寫日記,不僅督促自己養成認真觀察的好習慣,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當天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久而久之,積累的素材就會越來越豐富。這就是俗話說的“好記性強不過爛筆頭”,因為有些事情時間長了難免會忘記。有了寫作素材,就解決了寫作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中外很多著名的作家都有寫日記的習慣,這是他們寫作的源泉。

          其次,日記寫的內容是可以很廣泛的。可以寫人物,如老師、同學、父母、朋友、鄰居、警察、收銀員、街頭賣藝的等,可以寫動物,如小貓、小狗、小鳥、小魚等,可以寫景物,如日出、日落、公園、街道、河流、山川,可以寫春夏秋冬,風雨雷電……總之,只要你仔細觀察,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鼻子聞,用舌頭嘗,用手觸摸,調動全身的感官,細致地描摹就可以。

          最后,日記是自己真實的思想感情的表達和流露。在日記中可以記錄當天發生的事情,自己的、別人的都可以,哪件印象深刻就記錄下來。比如,看了一則新聞、挨了一次批、受了一次表揚、聽了一次講座、參加了一次比賽……你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想法,是贊同還是反對;你為什么會有這種看法,為什么會有這種想法;你有什么建議,你會如何做……在日記中,可以這樣盡情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表達對人對事的看法和感想。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有褒有貶,形式多樣,不拘一格。打好這個基礎以后,寫起文章來一定會得心應手。

          聽了老師的一席話,我仿佛捧得了皇帝的圣旨。從那以后,我除了交老師要求的日記本之外,自己又準備了一個本子寫日記。在自己的日記本上可以不用打草稿,怎么想就怎么寫。寫了一個學期,我自己的日記本上的內容已經很可觀了,有厚厚的大半本。翻著自己的“書”,看著自己記錄的內容,又想起了發生這些事情的情景,真是一種享受啊。當然,我寫作文再也不發愁了。

          小學三年級寫人作文范文第4篇

          問題闡釋

          在寫人記事類的作文里,想把人物寫生動,刻畫出一個鮮明的人物形象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點來寫。人物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等方面。還要通過具體事例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

          寫作導航

          一、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

          人物的身材:人物的身材是很顯眼的,胖瘦高矮,一看就知道,但描寫的時候還要注意到特別的地方和語言的生動性,要用上積累的好詞好句。

          人物的五官:五官往往是外貌描寫的重點部位,要留心觀察寫出人物的特點。

          人物的衣著打扮:人物的衣著打扮往往能夠體現一個人的身份、職業和氣質,所以衣著打扮也是寫出人物特點的一個重要方面。

          二、寫好人物的語言、動作和心理

          語言描寫:

          鮮活的人物形象離不開生動形象、富有個性化的語言描寫。把人物的語言寫活,關鍵是寫出人物的個性特征。

          要選擇好語言表白的方式,根據作文需要,選擇對話方式或獨白方式。要抓住人物的個性來寫,使語言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齡特征)。要注意人物所處的場合、說話對象,把握好人物說話的語氣。語言描寫不是孤立的,要和表情、動作結合起來綜合性運用。

          動作描寫:

          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往往是通過人物外部的行動透露出來的,我們應該學會用動作描寫刻畫出人物鮮活的形象。要抓住人物是如何做的,用的什么方式。要注意人物在做動作時的表情,不同的表情反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一定要把動作過程寫完整,寫具體。

          心理描寫:

          心理活動描寫可以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感情和思想等。作文時,恰當地運用心理描寫,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豐富生動,具有活力。人物的心理活動要符合人物的性格,要符合文章表達的需要,要配合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描寫。這樣的心理描寫效果才會更突出。

          爸爸的廚藝是一流的。我幾次提出要學習學習,也體驗體驗當大廚的快樂感覺。但老爸經常說:“廚師的兩個鼻孔啊,就是一臺抽油煙機,對身體不好,小孩子以后再學。

          ”我的希望就此破滅。他呢,依然樂此不疲。

          三、抓住典型事例使人物形象更鮮明

          寫人往往離不開與人密切相關的事情。人物是文章刻畫的中心,所寫的事情是為表現人物形象服務的。作文的時候,可以選擇一個極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可以通過幾個不同的典型事例來多方面地刻畫人物形象。這樣就會使文章內容特別充實,人物形象更鮮明。

          我老爸這“熱心腸”的光榮稱號在我們那兒同樣是“家喻戶曉”。就說在學校里吧,電腦壞了,不用找電腦公司,直接送到我爸這兒來。

          我爸呢,還真是有“職業道德”,在每一臺要維修的電腦上都貼上序號,依次維修。那認真勁兒,讓我暗暗佩服。

          習作實練

          請以“______”,你真棒”為題(在橫線上填寫一個人物),完成下面的習作練習。

          ①你要寫的人是誰?請將題目補充完整。

          ②他(她)“棒”在何處?請寫個事例片段。

          提示:

          1.可以寫自己的同學

          2.可以寫自己的好朋友

          3.可以寫自己的鄰居

          4.可以寫自己認識的其他朋友

          佳作展評

          我的小伙伴

          趙潤宇是我最好的朋友。他是個英俊的小男孩,有著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皮膚很白,而且怎么曬也曬不黑,所以有時我叫他“白面書生”,但大多數時候我都喊他“崢哥”。(“我”最好的好朋友是趙潤宇。)

          崢哥是汽總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他學習很用功,還是一班之長呢!他的性格很靦腆,有時說話會臉紅,他是一個心地善良、富有愛心的好孩子。

          記得有一次放學后,天正下著綿綿細雨,我在崢哥家玩。忽然,崢哥看見他家院子里有一只鳥拍打著翅膀,怎么也飛不起來,十分可憐。崢哥急忙打著傘跑到小鳥的身邊,小心翼翼地將小鳥捧在手心帶回屋里。

          我趕忙迎了上去,只見小鳥的翅膀正流著血,不停地掙扎和鳴叫著,顯得非常痛苦。崢哥趕忙找來了紗布和藥水,幫小鳥清洗了傷口,并給它仔細地包扎好。小鳥終于安靜下來,還不時地東張西望,樣子可愛極了!

          崢哥決定要好好照料它,直到它傷好為止。小鳥在崢哥細心的照顧下,一天天地好了起來。每當崢哥放學后回到家里,小鳥總會飛到他的肩膀上

          “喳喳”地鳴叫,好像在跟他說話。(通過崢哥愛護小鳥的事,表現崢哥是一個心地善良、富有愛心的好孩子。)

          崢哥還養過不少小動物,像蠶、熱帶魚、烏龜等,并且通過自己的細心觀察,了解了好多動物的習性和特點。他還送了我好多蠶寶寶,并耐心地教我怎樣飼養它們。

          和崢哥在一起,我學到了不少關于動物的小知識。

          崢哥真是我的好伙伴!

          學習與借鑒

          小學三年級寫人作文范文第5篇

          一、生活面的狹窄和封閉

          “當民族在人類歷史上作為一種在語言居住地域、經濟生活、心理狀態上穩定的共同體出現出時,語言就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烙印,成為民族文化最典型的表征,一個民族文化的形成、發展、吸收都要通過民族語言去實現,民族文化心理結構深埋在民族語言之中。”[2]可見語言和民族的關系非常密切,因而語言學習并不是單純的語言文字的習得。語言文字代表的概念,語言文字所形成的個人思維方式,語言或文字所運用的認知結構及事物分類方式所包含的價值觀等,都將隨著語言文字的差異而不同。既然語言、社會文化、民族三者是密不可分的,那么語言因其存在的民族環境的獨特性,而富有獨特的民族內涵。由于地理環境的客觀原因,少數民族長期生活在一個較為封閉的環境里,見識不廣,僅局限于身邊有限的人和事,沒有很新奇的事物作刺激,觀察力、思維能力、記憶力漸漸墜入一種惰性的困境,加上大多數人生活的環境因條件限制,日常生活除了跟家里的幾個親人有交往之外,與外境接觸很少。生活勞動的簡單乏味,導致了思維能力的衰退,體現出較為明顯的封閉性。即使今天,仍有一些獨居山村里的人對電腦信息一類的東西很有新鮮感。周圍事物的單調也造成了思維的直觀性和平面性。考慮問題往往是單純從某個角度去片面地分析,不能入絲入縷地分析事物存在著各種各樣復雜的關系。例如:開荒種地,他們有可能將大片的珍貴木材砍掉,一把火燒掉荒草,翻松土,播種些玉米或小米,等待秋天的收獲。他們沒有想到大量砍伐,會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沖壞了優良田地,使糧食減產。雖然近年來國家加大了管理力度,我們建立了一個國家級原始森林自然保所區,退耕還林工作得到廣泛的宣傳,如此陋習才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意識的改變與進步,仍需時日。

          這種封閉性直線性的思維體現到學生的作文里,就是內容貧乏,單調,缺乏靈氣。學生的作文題材來源于他實際生活所接觸到的人和事。作為人,不外乎是家里的父母兄弟姐妹,或親朋好友及老師同學;事也不外乎是家庭里或學校里發生的事。學生難有藝術家那種敏銳的審美能力,去發現挖掘平凡生活中的美。學生大多只知道對現實生活進行如實反映,只能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一點生活之美和生活哲理。而少數民族學生受生活條件限制,沒有都市里多樣的人文生活,所見所聞更加膚淺、單調,加上缺乏必要的發現美的能力,因此,他們作文的生成在題材內容上遇到了障礙,無法將作文內容豐富多樣化,作文內容僅限于生活中僅有的幾件事物:種田、收玉林、摘野菜、放牛、砍柴等,長年累月(小學三年級開始學寫作文,初中又寫了三年)他們感到十分的厭煩,最后只好從課文、作文選(課外書)摘抄些事例應付了事。可以說在少數民族學生的作文思維意識里,僅存在著幾個可寫的意象,這使他們常常陷入一種“無米之炊”的窘境。

          少數民族學生作文心理受著語言和思維的民族特點的束縛,體現在語言的轉換上。毛南人、壯人生活在深山老林里,到處是高山聳立,草木遍地,那么,他們的語言里也更多的地存在著與山、石、草、木、相關的概念、語詞。例如:玉米:即有苞谷、玉米粉、玉米棒等,與竹子相關的有花竹帽、席子、筍竹等。正如有人舉出語言跟環境密切相關的典型的例子:愛斯基摩人對表達“雪”這一概念有十多個不同的詞匯,因為他們長期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北極,有雪橇、滑雪等,雪是他們生活中的主要所在;菲律賓的Hananoo人有九十多種“稻子”的單詞;而非州的Smohili人只使用“會飛的東西”指代飛機、飛鳥等一切會飛的事物[3]。可見,語言打上生活烙印是多么的鮮明!那么居住在這么封閉的環境里,毛南人、壯人的語言又有哪些弱勢呢?以致影響到漢語作文的表達。

          由于毛南族、壯族長期生活在深山老林,接觸最多的是荒山野嶺,花草樹木,更多地認識一些飛禽走獸,以及這些事物的體態、生活習性等特征,平時大人們談論的也只是一些農活之事,由于耕地少,住在大山里的人仍過著一種刀耕火種的生活。話題自然也跟犁、耙、鋤頭、柴刀,以及高粱,玉米(苞谷)等莊稼的種子密切相關。平時飼養水牛,便只了解動物中牛的一些習性。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交通極其閉塞,文化落后,跟外面世界交流的信息不多,因而生存于語言的事物只限于實際生活環境中所存的。展示外面世界的新鮮、豐富的事物概念就極少出現,諸如電車、鴿子、駱駝、火車等就很少進入這些少數民族的話題,成為其語言內容的某部分。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以后,黨和政府大力支持農村山區的各方面建設,少數民族教育才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到外面發展的人越來越多,自然而然地將外面語言新信息不斷地補充到當地語言之中,此種落后面貌才略有改變。但語言融合發展,外面語言內化為少數民族學生的寫作語言仍將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其民族語言反映事物的片面性、單調性仍很突出,嚴重地制約著思維表達的發展。

          二、語言生存發展的緩慢性

          語言是認識事物的工具,事物的豐富或貧乏也影響著語言發展的情況。由于生活范圍的狹窄,缺少新鮮血液的補充,少數民族學生的語言發展很緩慢,發展只是體現在對母語更為內在的類似于語法的揣摩和模仿上。語言的生成性是由語言的層級裝置與組合規則、聚合規則共同決定的,語言發展的速度正如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認為:人類語言可以用有限的手段生成無限的句子,語言是由語素、詞、句子逐層按照上述的三個規則逐漸生存的,語素、詞匯是反映事物最基本的概念,而它們的形成則由這種語言存在的生活環境來決定的。正因為毛南族、壯族所處地理環境的封閉,其語素、詞匯相對漢語要貧乏得多,而語素、詞又是語言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前提,因此其語言的發展緩慢,內容單調片面相對漢語是顯而易見的。加上運用這些語言又是在極狹窄的范圍進行,沒有得到廣泛地交流,進而不能補充、改正,促進發展,因而造成少數民族學生語言的貧乏。

          三、少數民族學生作文的思維方式的差異性

          相關學者對云南、四川、內蒙古少數民族集居地進行了大量的測試,得出了這么一個結論:由于受文化因素的影響,部分民族長于感知思維和形象思維,而抽象思維水平發展較慢,從具體形象向抽象思維過渡期稍晚于發達地區的漢族[4]。由于生活環境條件的限制,少數民族學生思維方式以形象思維為主,在作文內容構思時頭腦可能更多地出現現實生活中生動活潑的圖景,從而在意識里相應的出現母語的內部語言。然而漢語作為書面語,在少數民族學生看來有些抽象,表述時需要一定的嚴密邏輯形式,學生難以用很清晰很嚴密的思維將內心的形象加以抽象地外化。思維的膚淺也使少數民族學生無法將豐富多彩的作文素材最大程度地廣泛地集中整理,無法使作文內容多方面地反映社會反映時代。譬如:毛南族學生的作文多是反映一些簡單的人和事,例如身邊的父母,學校的老師、同學、家務、農活,極少寫及社會上或富有時代特征的新鮮的人和事,更不會深層次地分析自我心理,分析一些微妙的人際關系。在少數民族地區從事十多年的語文教育,教學實踐中,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到高中作文時仍在運用初中甚至是小學階段已多次搬用的人和事。對作文素材的處理,仍停留在生搬硬套的層面上,缺乏自主的梳理、篩選、合成,無法內化為漢語生動的表達。描寫人和事也僅僅作些表面化的描寫,也沒有深入地分析人物思想性格與環境等方面內在復雜的聯系。因此,思維膚淺,生活內容的封閉和滯后是少數民族學生作文內容貧乏、單調的主要原因。而內容一旦生成后,語言的轉換又成為其寫作的第二大障礙。

          四、內容生成困難的本質原因——環境的決定影響

          由于生活地理環境的影響,少數民族地區形成了獨特濃厚的民族氣息,而思維作為語言的實質,內涵更豐富地反映著現實生活,其民族性最可想而知的。

          有學者提出在民族群體中,存在著民族心理無意識[5],認為所謂民族心理無意識或民族無意識,是在長期民族歷史發展過程中由民族歷史經驗凝聚和沉淀而流傳下來的沒有意識到的心理指向,是民族主體在民族生活實踐中不自覺地非理性的精神現象。這種心理現象類似于心理學家榮格所說的“集體原始意象”。我們知道人類自遠古到現在已有數萬年的歷史,每一民族也都經歷了不同的歷史發展過程。在各民族的生存和發展過程中,由于其自然環境、社會經歷、生活方式,經濟生活以及語言等不同,形成了一個民族不同其他民族的精神風貌、心理特征。這種具有民族特點的精神風貌、心理特征在社會實踐、社會發展中,通過社會遺傳的方式而繼承下來,逐漸積淀為一種民族無意識心理。這種民族無意識在毛南族、壯族也非常的突出——思維意識的原始直接性。遍地是石山,山是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房子依山而起,糧食是在山間辟出一兩塊小地種出來,燒飯煮菜的柴火是從山上砍下來的,放牛羊也是趕到山上吃樹葉、青草。他們與山的關系自不待言,他們的思想意識里充滿著山的形象:高大、雄峻、怪石嶙峋,也充滿著對山的崇拜感恩。大山是他們的母親,他們虔誠地守著山,列為心中神圣的神。另外,火神也列入毛南人諸神之中,因為生活于荒山野嶺中,天氣寒冷,猛獸襲擊,使他們生活痛苦不堪,是火神驅趕了邪惡、寒冷,保護他們,于是他們的生活意識中又增加了火這一具有強烈原始意味的 事物。因此,毛南族、壯族等

          生活在大石山區的少數民族的民族意識中過多地存在著直觀、形象思維,感情特別的豐富,而縝密的、抽象的邏輯思維卻顯得相對不足,故而導致了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等方面的欠缺,嚴重地影響了少數民族學生思維的發展,導致了智力發展的欠缺。

          即使是這點僅有的作文生成內容,也是帶著極濃厚的民族意識,跟漢語的意識仍有一定矛盾,譬如:對山的描寫,漢語的詞匯可以更多地注重山的形狀,重外在,而毛南語里是更多的體驗的內涵的詞語,重山的靈性。這樣,漢語對山的體驗沒有毛南語里對山那種至深神圣的愛的意識,而這種愛的意識卻使他們見到山便產生膜拜的感情。這種感情蘊藏著生活在別處的人無法理解的因素。再如對“吃”這種現象的描繪,在壯人看來,不論吃飯菜水果、糖煙酒茶,不論是固體還是液體,是硬還是軟,只要入口吞下的,壯語都可以用“guh(吃)”來表示,因此“guhien”“guhcaz”翻譯為“吃煙、吃茶”,而漢語的“吃”范圍要狹窄得多,“吃”的賓語應該是要經過咀嚼的固體物質,液體物質下肚要用“喝”,氣體入口要用“吸”或“抽”,這三個詞是并列關系。雖然在壯語里也有含“喝”、“吸”義的“ndeof”,它跟“guh”是包含關系,凡是可用“ndeof”,的地方都可以用“guh”。“mad”可跟漢語里的“手套、襪子”相對應,“daenj(穿)”可用于帽子、手套、裙子、及衣褲、鞋襪等。因此,用漢語表達民族深層次的意識確實力不從心,少數民族學生的民族心理意識導致了漢語無法跟作文的內容相融合,使漢語作文的生成發生了極大的困難。

          正是這四方面因素的交織作用,使少數民族學生陷入一種面對漢語作文的尷尬境地,做很多的努力,收獲甚微,失去了寫作的信心,以致作為一個寫作者的主體,盲目模仿現成的范文,沒有把自己對生活對社會對自然的理解和思考表達出來,以達到作文言情言志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曉白.寫作的條件[J].寫作,2001(7).

          [2]申小龍.中國句型文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

          [3]丁月芽.中國少數民族兒童心理與教育研究綜述[J].民族教育研究,1997.

          [4]王本華.關于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的若干思考.人教網,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