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大自然的啟示手抄報

          大自然的啟示手抄報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自然的啟示手抄報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大自然的啟示手抄報

          大自然的啟示手抄報范文第1篇

          一、自主閱讀,搜集信息

          新課程的教育理念,使人們認識到“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們的視野開放了,觀念更新了,從書本延伸到書外,從學校拓展到社會,學生的閱讀范圍,也不局限于教科書。課外書、報刊、雜志都是學習語言的材料。因此應該鼓勵學生自主閱讀,搜集信息,隨時掌握最新的知識,吸取最鮮活的語言。在教學中,我嘗試從幾個方面引導他們開展自主閱讀:

          1、課內外相聯系

          開放課堂,開放教材,讓學生根據課內知識去搜集資料,補充課文,使課文的內涵更豐富,學生的視野更開闊。這樣,課文就"只是一個例子",學生在此基礎上深入探究,獲得超文本的信息量,把“課本”讀厚了。如學習《九寨溝》,我讓學生依據課文搜集有關資料,學生找到許多描寫九寨溝的文章,包括旅游的介紹文字,有的把九寨溝的圖片資料都打印了出來。這樣的閱讀、篩選,鍛煉了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他們驚喜地認識到知識可以通過自己動手動腦去獲取。這樣就為他們自己學會了讀書,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學會方法,養成習慣,只有當讀書成為一種自主活動,學生才會去粗取精,淘沙見金。

          2、書本與生活相聯系

          生活是一本開放的大書,是知識的源泉。在教學中,我竭力引導學生睜開雙眼,用心感受,要他們“兩耳多聞窗外事,一心要讀有用書”,多從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實自己,可以啟發自己的想像與創造,開闊心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大到時事政治,如十七大會議、申奧活動、國際局勢;小到家庭生活、社區活動、校園生活,都要學生留心觀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體味、比較、分析、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如教學《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課前布置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如:報紙、電視、廣播,了解國際動態,尤其關注最為動蕩不安、仍彌漫著戰爭硝煙的地區局勢,了解維和部隊的使命。學生搜集到了以下資料:2000年9月美國紐約世貿大廈遭受恐怖襲擊,頃刻間倒塌,死傷無數;阿富汗戰爭讓無數的婦女、兒童無家可歸;車臣綁架人質案;讓300多名人質死于非命;至今伊拉克人民還生活在苦難中。這樣,學生就對“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區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這句話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

          二、合作探究,組合信息

          未來社會是一個競爭社會,也是合作的社會。沒有極強的團隊合作、相互學習的精神,僅憑個人很難做好一件事情。所以現在提倡合作學習,一起分享成功的體驗。在教學活動中,我結合書本生活,引導學生選擇閱讀方向,合作學習,然后把搜集到的信息加以組合,即進行專題研究閱讀。如《卡羅納》這篇課文選自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愛的教育》一書,本文講述的是小男孩卡羅納在遭受失去母親的巨大不幸時,身邊的人真誠的理解他,熱情的安慰他,默默的關愛他。課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閱讀有關父愛,母愛,師愛以及其他描寫親情的文章,并且摘抄下來,然后小組交流,分門別類,整理編輯。其中收錄了《爭吵》、《為父著想》、《純真的孝行》等經典名篇。有一小組收集了許多老歌《媽媽的吻》、《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還有的則搜集了童話、童謠;有的小組推薦了電視劇《靜靜的愛敏河》等。學生通過合作閱讀,積累內化大量的語言材料,感受著,體驗著,感動著,震撼著。不用說教,他們從中感悟到的東西可以夠他們咀嚼一輩子。這就是教育的本義,教育的真諦。

          大自然的啟示手抄報范文第2篇

          第一,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只要學生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地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學習上產生極大的愉快和積極的情感。在教學中,我通常用朗讀精彩片斷、講述創作故事、設疑惑,造懸念、等多種方法引起學生朗讀的興致外,我還定期舉辦故事會、佳作欣賞會、讀書報告會、讀寫知識競賽、讀書筆記評展、手抄報展評等活動,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積極性。

          第二,抓住閱讀的有利時機

          “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把課內所學的方法及時應用于課外閱讀,使方法化解為能力;而大量課外閱讀所學的知識,又能促進課內的閱讀。但在課內指導必須注意適時,可以根據教材的難易、深淺,選擇課前、課中、課后三個不同時機進行指導。

          1.課前閱讀,為新課教學創造一個廣闊的信息背景。小學生學習新課之前的預習往往局限于解決生字新詞,了解課文大概內容,比較片面。我們除了作上述的要求外,還注意安排學生閱讀一些與課文有關的資料,幫助了解時代背景、作者生平等,這樣有利于對課文的理解。

          2.課中閱讀,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深化。為了讓學生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在教學中可以有機結合閱讀課外讀物。如:《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中介紹了李時珍、愛迪生和齊白石是靠著“滴水穿石”精神,最終取得成功的。此時讓學生閱讀一些其他人成才的故事,如徐悲鴻、愛因斯坦、張衡等,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課后閱讀,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學生通過課內閱讀,激發了求知欲,就可適當布置學生閱讀一些課外讀物。可推薦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或與課文題材相同的讀物,或者推薦同一作家的其它作品。如讀巴金的《海上日出》,讓學生分別感受日出與日落的不同,加深對大自然的熱愛。而學習了《三借芭蕉扇》后,可以讓學生讀一讀中國古典名著。

          第三,要優化學生的閱讀環境。

          為了讓學生產生強烈的讀書意識和興趣,我注意了班級環境的布置,班級圖書角張貼了有關讀書的名言警句,新書推薦欄里除了有我向同學們推薦的書以外,還有學生們自己向同學推薦的好書,利用黑板報積極宣傳課外閱讀的益處和有關閱讀的一些好做法,培養班級濃厚的讀書氛圍。

          第四,幫助學生選擇課外書籍。

          小學生求知欲旺盛,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強,但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思想狀況、閱讀能力、興趣愛好,認真地幫助他們選擇思想健康、語言生動、活潑規范的圖書;同時,要注意配合語文教學和其他學科的教學,向學生推薦有益的圖書。低年級學生愛讀圖文并茂的兒歌、童話、小故事等;中年級主要是革命故事、科幻童話(或小說)、科普知識;而高年級則主要是歷史故事、寓言、文字優美的散文、情節曲折的小說等。另外,同齡人寫的和寫同齡人的作品也備受學生喜愛,因為這些作品與學生生活接近,易于理解,易引起他們心理上的共鳴,推薦讀物時也要優先考慮。

          第五,要教給學生必要的閱讀方法。

          《課標》要求:要結合課文的閱讀,逐步引導學生學會朗讀、默讀和復述,學習精讀、略讀、瀏覽,學習利用圖書室、閱覽室、網絡等查閱資料,培養初步的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實際上“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因此,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要根據學生的年齡階段,結合讀物特點教給學生一些必要的閱讀方法,如可以文章特點教給學生運用泛讀法、瀏覽法,加快閱讀速度,加大閱讀信息量;可以精讀與泛讀相結合,動腦與動手相結合;同時指導學生閱讀時做好閱讀筆記、摘抄、批注等。

          第六,要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習慣是一種高度自覺的自動化的行為,一個人一旦形成某種習慣,將會長期影響其行為。因此在閱讀指導中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將會使他們受益終生。所以教師要在實際教學中逐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1.培養學生一邊讀書一邊思考的習慣

          學生在閱讀時總會伴隨著積極的思維活動。如果不會邊讀邊思考,那也不會有良好的閱讀效果。教學實踐證明,如果學生讀書能邊讀邊思考,不但會解決理解課中許多問題,而且會出人意料地顯示出他的聰明智慧。如低年級的孩子讀《狐假虎威》一課時,文中有這么一句話:“大大小小的野獸都嚇得撒腿就跑。”有的孩子邊讀邊思考,向老師提出來:“老師,這句話不對。”他認為森林里有大象、獅子,它們不一定嚇得跑,因此,課文中“都”字用的不對。還有,低年級的一名小同學在閱讀《春天來了》時,老師提問:“春天來了,冰雪變成什么呀?”他回答說:“變成了春天。”他沒有說冰雪融化成水,可見他在讀書時進行了積極的思考。這兩個例子說明,學生的潛力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把主動權交給他們,不但會發現解決許多問題,而且會逐步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

          2.培養閱讀時圈畫批注的習慣

          古人常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同志在讀《二十四史》時,作了無數的批注、評點,在空隙處密密麻麻寫滿了自己的看法。這個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學生在讀書時,伴隨著積極的思考,用鉛筆在課本上圈一圈,畫一畫,隨時寫下自己的看法、體會,不是很好嗎?學生在讀書時,只有一邊讀一邊思考,才會有所感,才會圈畫批注,這難道不是一種很好的讀書習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