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icu病人的護理

          icu病人的護理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icu病人的護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icu病人的護理

          icu病人的護理范文第1篇

          【關鍵詞】icu;清醒患者;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04-0249-01

          ICU是醫院危重患者治療的重要科室,為保證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使患者能夠及時的得到救治,急危重癥室針對危重患者配置了先進的醫療設備及醫護人員,密切監測患者的病情變化,在此基礎上,患者仍存在較多問題,其中心理問題對患者健康的恢復有著重要的影響,有研究顯示,ICU患者中科室內有50%左右的患者受到心理問題的影響,治療時期出現過一些不良的心理反應,即ICU綜合征[1]。為減輕心理因素對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促進患者的恢復,縮短住院時間,本次研究針對患者的心理問題采用相應的護理措施,并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自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50例ICU清醒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5例,女15例,年齡為20-87歲,平均年齡為46歲,復合創傷25例,顱腦創傷13例,藥物中毒8例,其他疾病4例,其中75%的患者出現過不良心理反應。

          1.2 方法

          1.2.1 心理護理方法 (1)氣管切開、氣管插管患者的護理:護士應詳細的向患者說明氣管切開、氣管插管的注意事項及該項操作的意義,為明確了解患者的需求,應密切觀察患者的肢體活動及面部表情,如有需要可通過文字與患者進行交流。及時的詢問患者自身的感受,鼓勵患者積極地表達情緒。(2)術后患者的護理:在患者手術前,醫護人員應和其家屬及患者本人進行溝通,向其介紹ICU內的環境及各項規定,取得患者及其家屬的信任,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減少患者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必要時用窗簾進行遮擋,及時將患者的病情變化等告知家屬。在規定時間內允許患者家屬探視,指導家屬合理的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鼓勵患者積極地面對疾病,給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2]。(3)指導患者了解自身疾病 為使患者樹立正確的觀念,醫護人員應向患者詳細的說明疾病發生發展,根據患者的文化水平采用適當的方法指導患者學習相關知識,使患者對自身疾病有客觀的認識,熟悉ICU的工作特點,配合醫護的治療及護理工作,積極的參與到治療計劃中,學會自我放松,釋放壓力。(4)松弛療法的應用 鑒于ICU科室緊張的工作氣氛,為盡量減少對患者的影響,可通過音樂等方法舒緩患者的情緒,舒緩的音樂有鎮靜的作用,抑制壓力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減輕交感神經的緊張性,從而使患者不良心理反應減少。(5)醫護人員采取人性化的護理措施,不可單一的觀察檢測儀數據等,避免機械性的治療和護理,加強對患者自身的感受的關注,和患者交流時語氣應和藹,態度親切,和患者保持適宜的距離看,盡量使患者在醫護人員的視野范圍內進行活動。患者如需轉科應及時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向其說明轉科的原因及意義,使其了解到轉科是根據患者的病情特點及所轉科室的特點而決定的[3]。

          2 結果

          采用合理的心理護理措施后,研究對象能合理的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積極面對疾病,心理問題均得到的解決。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醫學水平的提高,患者對醫療護理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臨床工作中,單一用藥、手術等治療已經無法滿足患者的需要,在對癥治療的同時應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從而促進患者的身心健康[4]。

          ICU患者在疾病的作用下及特殊的環境中易出現一系列的心理問題,科室內受燈光影響,患者活動受到限制,日夜區分不明,治療時嘈雜混亂,治療設備及患者治療時用到的電極、導管等對患者的感官產生刺激作用,睡眠質量下降,以上因素都可以誘發ICU綜合征,患者出現語言行為的混亂,抑郁恐懼、譫妄、不安。此外因探視時間要求嚴格,患者與家屬的間的分離都會使患者出現緊張、焦慮、不安等情緒;當患者接受氣管插管或是氣管切開時,暫時失去了語言能力,和醫護人員的交流受到限制,患者的情緒及身體的不適很難表達出來,進一步促使其心理狀態惡化;在ICU治療過程中,患者的生活受到細心地照料,不需要自己完成,一段時間后患者的行為會有所退化,如需要他人的陪伴,情緒起伏大,不能獨自進食等,對醫護人員及科室環境產生依賴心理,為尋找安全感,常要求醫護人員的全面照顧,使醫護人員時刻在自己的視線內。

          針對以上研究可知,ICU患者的治療護理過程中,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尊重患者,對患者的訴求認真考慮并合理滿足,密切關注患者的精神狀況,耐心傾聽患者的不安等不良心理變化,做好預防措施,護士注意自身的言行,和患者交流時采用適當的語氣和措辭,提高自身專業水平及技能,鼓勵患者積極的面對疾病,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及護理工作,及時發現患者的變化,有針對性的采取護理措施,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

          合理的心理護理可有效促進患者的恢復,對患者的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應在臨床加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江學芹.ICU清醒病人的護理[J].中國醫學工程,2010,18(3):29-30.

          [2]魏公新.ICU病人的不良心理反應及護理干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4):105-106.

          icu病人的護理范文第2篇

          【關鍵詞】 醫院感染;多重耐藥菌(mdro)感染;手衛生;護理管理

                  1  一般資料

                  多重耐藥是指一種細菌對兩類或兩類以上的抗菌藥物產生耐藥[1]。總結我科自2010 年6 月至2011 年6 月以來mdro感染病例,共10 例,其中男7 例,女3 例,院外帶入2 例。本組患者年齡35~65 歲,均為長期臥床患者,原診斷有重型顱腦損傷、重癥胰腺炎、全身多處(開放性)骨折等。

                  2  icu發生感染的原因

                  2.1  宿主因素

                  icu常集中了全院各科不同病種、不同部位與程度的感染患者,成為發生感染的基礎因素,而且感染菌株常為多重耐藥菌株,是引起多系統器官衰竭及死亡率增高的重要因素。長期以來,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耐萬古霉素腸球菌(vre)、耐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鮑曼不動桿菌(cr-ab)、克雷伯菌屬等為我科檢出的主要病原菌,且常多重耐藥。這些細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天然耐多種抗菌藥物,已成為icu的主要感染菌種。

                  2.2  醫源性因素

                  各種先進的監測治療技術的應用使侵入性傷口增多,從而成為病人易發生院內感染的直接原因。如機械通氣、氣管切開、留置尿管、深靜脈置管、血液過濾裝置、抗菌藥物的廣泛使用等。

                  2.3  其他因素

                  醫院環境問題,如醫護人員人力不足或病室環境過于擁擠也會成為院內感染的潛在危險。

                  3  方法

                  護士的首要工作是預防控制感染的暴發流行,而不是被動的治療護理患者。治療的目標首先是病原菌而不是污染菌或定植菌,隔離的是病原菌而不是患者,病原菌的傳播不是因為患者而是醫護人員。

                  3.1  icu的環境管理應類似于手術室,進入icu應更換專用工作服,換拖鞋。這樣既避免了將其他細菌的帶入或將細菌帶去其他地方,也避免了因帶入的灰塵沉浮在各種儀器的表面。因icu儀器多為電子計算機控制設備,灰塵的侵入易造成儀器損害縮短其壽命。icu應每月常規做空氣培養1~2 次,有專門的清掃制度并定時消毒通風。

                  3.2  icu應設有單間,專用以收治嚴重創傷、感染及免疫力極端低下的患者。

                  3.3  加強醫護人員、護工、保潔員院感知識的培訓及手衛生的管理。icu工作量大,危重患者多,醫護人員在檢查和護理一個患者后洗手,僅有極少數能做到,大部分都做不到,尤其在查房時,醫師常常在完成整個病房的查房工作后才洗手[2]。因為護士人手少,工作量大,護士常為了節省時間而忽略洗手,所以護士長應在現有人力資源基礎上科學分配,彈性排班。對于mdro感染患者,盡量安排相對固定的護士進行護理。醫務人員及護工方面,互相監督,落實洗手措施,改善大家對洗手的依從性。

                  3.4  合理使用抗生素,盡量根據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結果應用有效的抗生素。

                  3.5  對所有進入icu的患者做好目標檢測與篩查,對所有有創導管拔除時均要做細菌培養,便于協助病室內流行病學的調研。

                  3.6  設立專科性icu,盡量減少綜合性icu病種的復雜性,或者增加icu單間病室的數量也是減少mdro感染傳播的有效方法。

                  4  結果

                  通過對mdro感染的患者管理,干預醫護人員及護工、保潔員的手衛生的落實,加強消毒管理落實有效的消毒隔離措施,有效預防和控制了mdro在科內的暴發流行,保障了患者及醫護人員的安全。

                  5  討論

                  醫院感染常通過醫護人員的手直接或間接的接觸患者和污染物品而成為醫院感染的主要傳播媒介。因此,保持手衛生成為防止醫院感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環節。保證醫護人員洗手效果,是保證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制定切實可行的防控制度,提高基本感染控制措施的執行力,才是預防醫院感染的發生和醫院感染暴發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icu病人的護理范文第3篇

          【摘要】 針對我科2010年10月—2011年9月共45例機械通氣病人的轉運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45例病人均能被安全轉運。機械通氣病人轉運前的評估及充分準備,轉運途中醫護分工合作及全面的監護,運送途中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是有效保證患者安全轉運的關鍵。

          【關鍵詞】機械通氣 轉運 護理

          在ICU重癥患者救治過程中,大部分檢查診療可以在床邊進行,但因技術設備條件限制,有些檢查診療需要將患者轉出ICU病房。機械通氣病人由于不能維持自主呼吸,如何使這類病人外出檢查診療,又能保證轉運途中的安全是值得探討的問題。2010年10月-2011年9月,我科共有45例機械通氣病人攜帶便攜式呼吸機外出檢查,現將轉運途中的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45例,男30例,女15例。年齡16~86歲,平均60歲。呼吸衰竭合并肺心病25例,腦出血15例,藥物中毒3例,昏迷待查2例。

          1.2 轉運范圍及時間 本組病例均為院內轉運,轉運路程最長200米,轉運及檢查時間最長1小時,最短20分鐘。

          2 護理

          2.1 轉運前評估

          轉運前對患者綜合情況的評估是安全轉運的基礎。(1)評估患者外出檢查診療的必要性。機械通氣患者外出檢查診療,必須是疾病確診或治療所需 。(2) 評估患者外出檢查診療的可行性,機械通氣病人轉運存在高度的危險,因此轉運以前要與主管醫師一起充分評估病人是否能耐受外出檢查診療。要檢查病人的意識狀態、瞳孔、生命體征、血氧飽和度情況、血氣分析結果 、呼吸機模式與參數設定、患者用藥情況及轉運途中可能發生的潛在危險等問題[1],并做好記錄。(3 )評估陪同檢查診療的醫護人員的監護和應對能力,應配備對病情變化的觀察、處理、急救有豐富經驗的護士、醫生及呼吸機治療師各1名,支持轉運工人1名。轉運途中醫生負責病情監測,護士負責治療用藥 、管道維護和病情記錄,呼吸機治療師負責呼吸機運轉的監測。(4)評估便捷式呼吸機、吸痰機、多功能監護儀、氧氣瓶、簡易呼吸器、微量泵等性能是否良好,能否正常工作,與患者疾病相關的搶救藥品物品是否齊全,并處于備用狀態。在以上支持條件均到位的情況下方能轉運病人進行檢查診療。

          2.2 轉運前準備 (1)轉運危重病人前,主管醫師必須做好風險告知工作,向病人及家屬解釋轉運的目的和注意事項,取得家屬的理解和配合,并讓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2)與檢查診療科室做好溝通,開通綠色通道以便可以及時檢查,避免患者等候。(3)聯系好醫療電梯專候,盡量縮短病人轉運的時間。(4)常規吸凈氣道分泌物,痰多者,予拍背或使用振動排痰機后吸凈痰液。(5)檢查各管道并妥善固定,尿管夾閉置于床上,避免換床時牽拉脫管;有胸腔閉式引流者備止血鉗,換床時夾閉管道;持續使用血管活性藥物或鎮靜藥的,連接好長度足夠的延長管及三通開關,并保證檢查中有足夠的藥量;對躁動不合作的患者應做好安全防護措施,給予適當的約束,同時可按醫囑注射小劑量鎮靜劑。(6)檢查攜帶的搶救物品及藥品是否齊全,處于備用狀態。(7)連接好便攜式呼吸機及心電監護儀,運行正常后聯系家屬一起陪同檢查。

          2.3 轉運途中的監護及護理 (1)轉運過程中要做到動作輕、穩,隨時觀察病情變化,以便及時搶救。同時注意運送途中患者的保暖。(2)加強各管道的護理,妥善固定并保持引流通暢,防止扭曲、受壓、脫落。(3)運送過程中密切監測患者神智、心率、血壓、呼吸及血氧飽和度情況,注意各儀器部件銜接情況,監聽呼吸機運轉聲音是否正常,及時判斷和排除故障,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2.4 送返ICU病室注意事項 (1)通知ICU病房及醫用電梯做好接患者的準備。(2)回室后接好呼吸機及心電監護儀,整理并固定好各類管道,并保持輸液及引流的通暢,整理好床單元,保持患者的舒適。并做好相關記錄。3 結果 45例機械通氣患者轉運時在醫護人員的嚴密監護下均安返病室。

          4 小結 ICU病房的患者均病情危重,外出檢查診療必須評估其可行性和必要性,并要充分考慮到各種意外及并發癥的發生。因此充分的轉運前準備以及轉運途中的嚴密觀察監測,并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才可以將病人安全、成功的轉運,使病人及時得到必須的診斷性檢查或治療。安全轉運環節操作不當,會影響患者診斷和治療,甚至會出現意外及死亡[2]。

          參考文獻

          icu病人的護理范文第4篇

          【關鍵詞】 ICU;氣管切開;肺部感染;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8231(2011) 08-0708-01

          ICU對危重患者進行搶救的一種主要的急救手術方式是氣管切開術,因為危重患者較低的抵抗力,較差的自理能力,對氣管套管需要保留較長的時間,所以氣管切開術一個最為常見的并發癥就是肺部感染。現對2011年1月至2011年我院ICU氣管切開肺部感染患者采取綜合性護理干預取得的良好效果報導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資料共計48例,均為2011年1月至2011年我院ICU氣管切開肺部感染患者,男26例,女性22例,年齡31~79歲,平均59.4±5.8歲。氣管切開時間6 d~3個月。隨機分為觀察組24例(綜合性護理干預)和對照組(常規護理)24例,兩組在性別、年齡及病種等方面相比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干預措施

          1.2.1無菌操作及消毒隔離操作的嚴格化執行:保持定期消毒與監測,病房內安靜,紫外線每日都能照射入內。進出ICU室的工作人員,在衣著上要著專門的工作服、專用的拖鞋、必須戴帽子和口罩,還要及時地進行洗手,對于患感染性疾病的人員,要禁止出入ICU室。如果病員感染了高度耐藥菌或者其他特殊的病菌,要對其予以保護性隔離,住單間病房。對于病室,日均使用三氧消毒機進行2次的嚴格消毒,按時進行通風換氣作業,盡可能的減少不必要人員的流動,病人要求無陪護。冷凝水和呼吸機管道等每天也都必須要更換。

          1.2.2對生命體征進行監測的嚴密化:對于進入ICU病房的患者,要嚴密的對患者的血壓、體溫、意識、呼吸、脈搏、肢體活動的變化、對光的反射及瞳孔的大小進行密切的監測觀察,發現患者是否有腦疝、顱內再出血等先兆性癥狀。在整個護理過程中,要求護士的動作盡可能的輕柔,避免因為連續過度的護理操作產生醫源性刺激,造成波動血壓。

          1.2.3氣管切開操作后的良好護理措施:對患者的傷口進行嚴密的觀察,觀察是否有出血的現象,對于氣管切開的局部位置,應盡可能的保持干燥和清潔,按照傷口敷料的清潔程度以及分泌物量的多少,決定換多少次藥。正常情況下,每天換藥1~2次即可,如果紗布被痰液浸漬,則要馬上更換,對于切口周圍,用使用0.5%碘伏進行消毒處理,每天進行2次消毒操作。氣囊壓力保持的范圍應該在低于2.45Kpa。氣囊放氣的時候,患者要平臥, 氣管內的痰液要先被吸凈,然后吸凈口鼻分泌物,這樣就可以盡可能的避免因為痰多,使得氣體測壓不準,產生高壓力或者因為發生了漏氣,產生了墜積性肺炎。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分析。采用x2檢驗。差異有顯著性為P

          2結果

          2.1兩組的預后情況對比

          經過積極的治療及護理后,觀察組的成功率為91.67%(22/24),對照組為79.17%(19/24)。兩組的成功率相比差異有顯著性 (P

          表1 兩組預后情況對比(n/%)

          2.2兩組并發癥情況對比

          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4.17%(1/24),對照組為16.67%(4/24)。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相比差異有顯著性 (P

          3討論

          ICU氣管切開后,最重要的、也是最常見的一個并發癥是合并肺部感染,這個并發癥的發生與患者本身的病情關系密切,比如有其他合并性疾病、高齡、較低的FEV1/FVC、有較長的吸煙史、營養不良等等;因為較長的手術時間,較多的術中失血,在手術后,長時間的采用抑酸劑、PCEA等等:這些就會減弱老年人的呼吸肌力量,使得其咳嗽能力被降低,使得患者進行深呼吸(清除痰液)的能力也被降低;如果患者術前有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合并慢性支氣管炎、吸煙史,這些都使得患者的儲備能力和呼吸代償能力較差;在手術的負面影響下,比如傷口的疼痛等等,這些都會延遲老年患者下床活動的時間。本研究對綜合性的護理干預進行了研究分析,按照具體的結果,可以發現,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優勢明顯,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幾率,使得護理質量被提高,非常值得進一步的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icu病人的護理范文第5篇

          475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378-02

          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簡稱ICU,給予病情不同患者必要的監護及治療,其為有效控制、減少ICU全麻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確保麻醉及手術的安全性,在行全麻手術后,在ICU統一監護管理病患,能夠提高搶救成功率,及時發現麻醉與手術相關的如低氧血癥等并發癥。選取我院ICU監護全麻術后發生低氧血癥病患62例,經過及時搶救無1例死亡,全部搶救成功,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以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我院ICU監護的全麻術后發生低氧血癥病患62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30例,年齡22歲至86歲。62例患者均為全麻氣管插管手術后患者。

          1.2方法給予進ICU所有患者予吸氧,無創血壓、血氧飽和度、心電用飛利浦監護儀進行監護。探頭接觸良好、判斷低氧血癥為血氧飽和度

          1.3護理穩定循環功能的前提就是術后呼吸支持,病患進入ICU后,立即給予測量血壓、心電監護、吸氧、監測血氧飽和度等,并對患者口唇與面色顏色、胸廓起伏、呼吸節律等進行密切觀察。在血氧飽和度監測下,62例低氧血癥患者使用指脈搏氧飽和度監測,為有效、及時治療爭取時間。患者出現低氧后,頭后仰托下頜法是最佳的處理方法,經吸痰,將呼吸道分泌物及時清除,以確保通暢呼吸道。協助麻醉醫生呼吸球囊加壓面罩給氧,將氧流量調至每分鐘15L,對血氧飽和度指數、口唇顏色、胸廓起伏等進行觀察。對清醒后的患者做心理護理,通過咳嗽、深呼吸等方式吐出口中分泌物。

          2結果

          搶救62例患者100%成功率。其中,在保留氣管插管吸氧情況下發生患者23例,在拔出氣管插管面罩吸氧患者39例。在ICU經吸痰、加壓給氧、開放氣道等治療搶救處理后,41例被安全送至病房,在病房進行觀察。而21例在ICU繼續觀察,其中10例繼續觀察病情穩定后送至病房,11例重新上呼吸機后轉危為安,無1例發生麻醉相關死亡。

          3討論

          ICU,即重癥加強護理病房,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醫院管理體制得到改進、新型醫療設備也陸續誕生、醫療護理專業的發展也出現了一種集現代化醫療護理技術為一體的醫療組織管理形式,主要為重癥醫學監護。